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239KB ,
资源ID:1159816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5981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word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word教案.docx

1、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word教案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概述一、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是第一、二单元的逻辑延伸。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知道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特性,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体会熔铸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的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中华文化之中的伟大民族精神,更深刻地感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独特的精神力量,更好地高擎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正因为如此,本单元是全书

2、的核心所在。同时,作为全书整个链条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第三单元又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四有”新人,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的熏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只有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发展,才能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成为中流砥柱。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共设两课,即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和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的中华文化”是本单元的第1课,也就是第六课。第六课引导学生一同感受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理解中华文

3、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特点及其生生不息的内在品格;引导学生感受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艺术、凝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神和非凡创造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装扮中华文化百花园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会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从而更自觉地肩负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历史使命。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就是本单元的第2课。结合中华民族数千年绵绵不绝、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启发学生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认识到这一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维系各民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不竭力量之源;结合井冈山精

4、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也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到,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的图谋,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人人都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本单元的主题词是“中华文化”。本单元由两条线索构成。第一条线索是中华文化发展历程,讲述文化的意义和魅力。第二条线索是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民

5、族精神培育和发展过程与基本内涵。这两条线索的落脚点是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内容的相关要求1.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3.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四、本单元重点和难点(一)本单元的重点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生掌握了中华文化的这两个特点,才能进一步增

6、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准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认识了这一点,才能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精神传承者的角色,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二)本单元的难点1.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这个难点,主要是思维上的难点。学生往往认为,既然是包容,就应该全盘吸收,“拿来主义”,怎么还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呢?也就是

7、说,学生容易片面理解。2.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教材没有系统地概括,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3.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个难点,不在理论上,而在于实践操作中。需要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慢慢感悟,变成自觉的行动,这需要一个过程。五、教学建议本单元有两课共四个框题和一个综合探究课题,教学中可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浏览本单元的知识脉络,从宏观上把握单元的知识结构。新课教学可由案例引入,结合教材和教师自己收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学阅读和合作探究,形成对本单元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对综合探究进行分析,以不断提高学生

8、综合运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教师既要注意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也要重视实践中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感悟观点,接受观点,自觉践行正确的取向。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安排,建议安排5课时进行教学,原则上四个框题和综合探究各1课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附:单元知识结构: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整体设计教材分析第六课由一个引言和两个框题组成。引言用简要的文字描述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以引起下文。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下设三目。第一目,“古代辉煌的历程”。教材首先是活动导入。古代文明中的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先后中断了。当我们把目

9、光转向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中华大地时,就会发现,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接着,教材用较长篇幅回顾了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说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历久弥新。最后一句“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传入,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为第三目埋下伏笔。第二目,“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教材从汉字和史学典籍两个方面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具有记载文化发展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的功能。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科技成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在维护民族团结

10、和祖国统一、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字为人们跨时空交际提供了便利;汉字对汉语的发展和规范化产生积极影响;汉字被一些邻国借用,形成了特有的汉字文化圈;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汉字的应用领域,古老的汉字因此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又一重要见证。从历史上看,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历史资料的保存,留下的史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世界绝无仅有。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第三目,“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主要讲了三层意思。一是中华文化在古代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衰微的;二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

11、,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新篇章。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设三目。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由一个活动导入。在这个活动中,分别引用外国作家、专家和学者对中国的瓷器、园林建筑以及科学发明的高度评价,再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以及对世界的贡献。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方方面面,教材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加以说明。关于文学艺术,教材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学艺术的作用。二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特点、作用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鲜明独特,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中占有重

12、要位置。关于科学技术,教材讲了以下几层意思。一是从一般意义上论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二是从总体上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人类文明史的贡献;三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即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四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它们渐趋合一,又保持着各自特色。为了说明上述观点,教材采用相关链接的方式,以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这两个极富特色的地方文化为例,说明了地理、历史等

13、因素对文化的影响。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本目最后安排了一组反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邮票,展现了中华各民族丰富的文化特色。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点。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博大精深的含义。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了解文字的作用和意义,了解文化典籍的作用。2.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认识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3.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及其成

14、因和对中华文化的意义。4.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懂得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5.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认识各民族文化。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能力。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

15、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第一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典型案例导入(课件展示:吉州窑国宝瓷)吉州窑是中国古代江南地区著名的民间瓷窑,始于晚唐,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元以后逐渐衰落。其窑址分布于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为中心的赣江两岸,因隋代至宋代称吉州,故名“吉州窑”。吉安县永和镇现在24座窑包遗址,至少堆积了72.6万立方米的陶片。据永和镇志载,吉州窑兴旺时窑工不下三万人。宋朝的吉州窑瓷器远销海外,曾是宋代外贸出口的“龙头企业

16、”。吉州窑的瓷器,平时看来釉面不是很光滑,但一遇水马上变得色彩闪亮,釉面放光,其效果类似于雨花石。吉州窑的陶瓷中有代表性的是木叶天目盏。木叶天目盏看上去像翻转的斗笠,黑得油光闪亮。令人称奇的是,盏内嵌着的树叶,看似凸出,一摸却又与盏底一样平。吉州窑所产木叶天目、彩绘、兔毫天目、剪纸贴画等产品,制作技艺居当时世界领先水平。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吉州窑木叶天目盏和玳瑁盏,被列为国宝级文物,每年只在有限的时间拿出来供人参观;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黑釉加花蝶纹瓶和卷草纹加彩壶,被视作稀世珍品;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博物馆陈列的在印尼出土的中国古瓷,其中就有吉州窑的黑釉黄斑碗。师:吉州窑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

17、化的风采。那么,我们的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呢?中华文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大家共同讨论的问题。板书课题: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话题导入师: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许许多多优秀的经典文化,长期以来一直被我们传颂的四大发明但是,近代的中国落后了,中华文化衰微了。为了中华文化的振兴我们每一位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呢?生: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积极书写中华文化的新篇章!师:好!那么,就让我们共同探究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推进新课本课分为两框题,我们今天学习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问题

18、情景1(课件展示材料)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出现了城市和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率先跨入了文明时代。后来,随着波斯人的入侵,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其文化传统逐渐丧失,在经历了希腊人、安息人和阿拉伯人的统治之后,大约在公元初年,古老的两河流域文明最终湮灭了。在世界上最初几个文明的发祥地中,除两河流域文明湮灭外,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因恺撒占领而罗马化,因阿拉伯人迁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玛雅的天文数学无与伦比,可这盛极一时的文化早已被湮没,留给后人千古不解之谜。问题探究1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

19、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学生讨论回答:它们都曾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历史的中断而没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中的遗憾!师:回答得好。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而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3页的有关内容,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辉煌发展的历程)板书:一、古代辉煌的历程学习阅读完后,教师布置分组讨论古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气氛热烈)师:首先,请第一组同学发言,主要探究夏商周与春秋战国的文化。生1:夏商

20、周三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的进步。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生2:经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出现孔子、老子、屈原、荀子、韩非子等杰出的历史人物,著名文化诗篇就有诗经与离骚。师:第一组同学的发言很精彩,通过探究夏商周与春秋战国的文化,告诉我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来欣赏第二组同学的精彩表达!生:我们组主要探究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这种大发展,是先秦文化成

21、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汉文化突出的特点表现为:第一,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秦朝建立了统一国家;汉朝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文化。但秦汉又是多民族的国家,随着边疆民族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的秦汉文化。第二,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秦汉时期,由于中外交通,中国大规模地吸取了外来文化,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印度文化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同时,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第三,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秦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的问世、天文和医学的成就等,表明那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第四,气势恢弘。秦汉大一统的帝国,涌现

22、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巨龙般的万里长城,再现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史学辉煌巨著史记,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等。所有这些,都表现出秦汉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势。秦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距今有2 200多年。辉煌的文化也突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这就是我们组的认识!师:第二组同学的论述更精彩,有条有理有创造!“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同样突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特点。由于时间关系,其他三个小组的研究成果请你们在课后展示,课堂上就不给你们表现机会了。师:综合各小组的探究说明了我国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是的,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如浩浩荡荡的黄河、

23、长江奔腾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与无穷的魅力。下面我们列表比较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课件展示图表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发展时期殷周时期春秋战 国时期秦汉隋唐时期宋元明明清文化思想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诸子立说百家争鸣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并广泛吸收外域文化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儒家思想正式形成进入气势恢弘的全盛时代推动中

24、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问题情景2(课件展示材料)最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奇迹”的人,是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1978年,他第一次来到秦俑博物馆,不禁赞叹:“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观赏秦俑后惊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车马还要好!”约旦国王侯赛因称:“这是人类的财富。”卢森堡首相皮埃尔留言:“谢谢你们给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精品。”问题探究2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创造出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

25、你能为这个结论作进一步的论证吗?生:比如,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环绕地球14圈后,于16日6时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独立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技术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巨型航天工程,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它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都是由我国创造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行的成功,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得以实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创造力和自强不息的风貌,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能创造辉煌的过去,也一定能创造辉煌未来。(过渡)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精彩。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是为

26、什么呢?板书: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生: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板书: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有什么可以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呢?让我们先来看一段材料。问题情景3(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方言众多,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材料二

27、:2005年7月2022日,主题为“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的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自1951年中国开展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以来,中国政府首次召开的以汉语为主题的高层次国际研讨会。这次大会召开的背景是近年来在国外掀起的汉语热。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中国热”的兴起,目前,“汉语热”正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据统计,目前全球共有100多个国家的2 300余所高校开设汉语课程,而正在学习中文的外国人数量更达3 000万人之多。“汉语热”呈现出了强劲发展的势头,中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问题探究3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什么作用?“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的召开说明了什么文化道理?(学生思

28、考、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生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具有无穷的魅力,灿烂的中华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而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生2:“汉语热”呈现出了强劲发展的势头,中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生3:“汉语热”源自中国文化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古代囿于交通和信息的不便,只有马可波罗等少数西方人能一窥中华文化之美妙。改革开放后,中国敞开胸怀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京剧有了洋票友。武术有了洋弟子。中国菜也有了洋厨师。持续一年多的“中法文化年”活动,令法国人也越来越青睐汉语和中国文化。法国总统希拉克说,他最爱中国的美食和宋词。国外

29、一些著名大学开始成立中国研究中心,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语言进行专门的研究,而汉语学习便成了研究中国社会的一种手段。师:这几位同学分析得很好。从几位同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汉语热正说明了中华文化的这种独特魅力。板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相关链接”,了解中国汉字的发展历程及其广泛的影响,并投影几幅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课件展示作品)问题情景4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一种带有时代文化色彩的语言网络语言,正在被青年人所热情演绎

30、。诸如“88”“3166”“7456”“BT”“菜鸟”“粉丝”“玉米”“凉粉”等;但这种语言却让家长和老师们很头痛,因为他们常常对孩子们随口蹦出的“语言”而不知所云。问题探究4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很可能会带来汉语的革命,有人认为这只能污染汉语言文字。对此,你又是怎么看的呢?(学生热烈讨论)生1:从好的方面来说,使语言生动化,与时代接轨,更具亲和力;从不好的方面来说,有些网语用得不好反而让人觉得生涩难懂、莫名其妙。所以少量用用,可以增加生活中语言的乐趣,但是如果沉迷于此,与大家的距离会拉开的。生2:正面影响:一是大量的网络词语对我们的汉语语汇更新、补充提供可能。任何一种语言的创新、发展,都要从其他语

31、言中吸取养分,现代汉语也不例外。在拥有大量词语的网络语言中,我们反对网络上的粗话、脏话和一些废话,对于经得起时间考验,意义稳定下来的词语是应该被现代汉语接纳的,汉语也要创新,也要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二是许多网络词语确实起到了省时、形象、幽默、调侃等作用,很符合网民们的审美心理,为我们的汉语交流锦上添花。许多生动形象并能体现网民“个性”的词语不但无碍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而丰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有亲切感的语气词和形象的符号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不过那些符号很难通过语音来表达,只能限于屏幕上,所以它们对汉语几乎是没有影响的。有些词语虽然没有形象性、亲切感,但它确实迎合年轻人的审美心理,也非常受欢迎。如初起于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PK,它不仅被普通网民使用,甚至被地方电视台的主持人(如湖南卫视的“谁是英雄”的主持人大兵)和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如央视2套的“幸运52”的主持人李咏)使用,从现场的使用情况看,PK这词在激发对抗双方的情绪和观众的热情方面确实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负面影响:一方面,由于网络语言的词汇不够稳定,甚至有的词词意多变,有的词语构成不规范。这种词语用于交流,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甚至让人不知所云。如果这些词用在教学上,由于正在学校求学的学生群体,其本身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汉语言词语认识还没有达到深刻细腻的程度,掌握得也并不牢固,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混淆甚至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