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三1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专题三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授课教师:杨坤上课时间:第四周授课时数:4课时授课内容:一、物理课程二、物理教学大纲三、物理课程标准四、物理教材 授课方法:讲授、讨论 物理是探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应用于各学科及技术领域,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发展了人类思维。 物理教育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科学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物理课程 物理课程:按照教学目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有计划的选取物理科学的内容,并将其改造为学习的一门课程。 物理科学: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
2、规律,以及如何应用它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门系统知识体系。 制定物理课程: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物理学科的内容、特点、方法,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社会需求以及教学设备和条件,加以选择、组织和安排。制定物理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1、体现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思想和方法 实验科学、逻辑体系、数学表征、理论科学、方法论、科学观、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实践、创新意识 2、社会需求、学校性质和任务 教育目标-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全民族科学素养、社会公民 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 13-18 青少年期,逐渐长成、求知欲强,具体形象思维进入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形成人生观和科学观。课程内容深度、广度、结构可接受、
3、可促进学生发展。 4、适应各地办学条件和实际情况 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教学软硬件设施,实事求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个人课程。二、物理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目的、任务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每一学科的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中学物理教学目的:教授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树立高尚道德品质。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2000年试用修订版)规定初中物理教学
4、目的: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规定的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2、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习科学
5、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目的的实质和要求: 1、学习物理基础知识:物理学最核心的基本知识。 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参加劳动生产和有关实际工作所必备的。现代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物理学科结构中的主干知识。 使学生具有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中等文化修养。 处理知识时:探索、认识过程的结晶;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主次轻重。 重点知识:领会、巩固、运用 一般知识:扩大学生演技的常识性知识,初步印象、了解要点或大意。 2、培养能力 知识: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总结,主观反映自
6、然现象和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和规律。 能力:完成某一活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认识事物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本领。 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发展能力,而能力又制约着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能力的提高又为知识的掌握提供了有利条件。 必须寓能力培养于讲授知识中,讲授知识必须立足于培养能力,能力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开发新知识、创造新方法的本领。中学物理教学应培养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 (1)、观察、实验能力 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感觉器官,了解周围环境、事物和现象的一种直觉过程。 实验: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利用仪器、设备,突
7、出自然界或生产中的物理现象的主要因素,使它反复再现,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的过程。 观察能力:有目的观察,抓住主要特征,明确现象出现的条件,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自己创造实验观察条件,进行操作取得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正确使用基本测量仪器和设备、操作、观测、读取数据、处理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并写出书面报告。 (2)、思维能力 思维:人脑将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感知材料进行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思维过程: 分析:在头脑中把某一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从而把个别的方面与特性分解出来加以认识的过程。 综合:分析的逆过程,在头脑中把整体的各部分、各种特性和各个方面联系并
8、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比分解前对整体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抽象:头脑中将事物的有关因素与无关因素区分开来,把有关因素中最本质的因素抽出来。 概括: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各种现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因素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对于初中:指导学生认识大量的物理现象或科学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初步的分析、初步的概括,并且配有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对于高中:应当在初中学生已有的初步分析、概括能力的基础上,突出抽象和概括以及科学的推理。 中学物理所研究的对象和过程,多是利用科学理想化的方法建立起来的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过程,如质点、刚体、理想气体、点电荷、光滑表面、匀速直线运
9、动、匀速圆周运动、等温变化、绝热变化等,都是对现实进行的一种高度抽象和概括。科学推理:根据一个或一些已知事实或结论,推出另一个新的结论的思维形式,按照思维进程可分为: 归纳推理:由一些个别性的结论,推出一般性规律的方法,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是:根据观察、实验获得的资料,分别得到关于一些个别事物的知识,再经过分析概括,得出一般性的规律。 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的结论推出个别性的结论。其思维过程是:根据已知的一般性规律,通过分析,并限制条件,运用数学的推导,得出个别性的规律。如,由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规律可以推出质点的动量定理及动能定理,分别描述力对时间积累过程和力对空间积累过程的规律。 类比推理:从个
10、别的结论推出个别的结论,其思维过程是:根据两个或两累对象的个别属性相同,推出他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结论。其结论是或然的,仍需多次实践检验,提高类比推理可靠程度的方法是进行多次比较,多属性比较。 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通过概念的形成、模型的建立、规律的得出、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 (3)、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物理图像,根据问题的要求和计算方便,确定研究对象,并把它看做是物理学中的哪个理想模型,分析研究对象所处的状态和状态如何变化。 (4)、创造能力 创造:新的、原来没有的东西,新方法、新思想,高级(前所
11、未有)、中级(产生一般的社会价值)、初级(对个人的发展有价值)。 学生学习的创造: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科学地表达所学的知识,把知识重整化,有新意的小论文小制作等。 创造性学习特点:重视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能够用广泛的观点,多方位多途径地迅速的进行思考;注意事物之间的差异,对问题的缺欠非常敏感,善于在经验或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构建新的图像,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勇于尝试。 3、培养高尚的品格 品格:学生的品德和性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不可缺少的因素,高尚的品格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主体,使人产生对自然、社会和人际交往的需要,才能有目的、有选择地、有浓厚的兴趣去认识客观世界。
12、(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人要求认识客观事物、获得新知识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是顺利取得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精神生活和不断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好奇-喜爱入门-成果-意志 (2)、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指人的事物符合自然、社会思维等规律的看法和行动。 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 具体的讲:喜爱新事物、新尝试、不固执己见、破除迷信、怀疑之心、批判意识、尊重理论、尊重实验数据的正确性、渴望获得完全的知识、接受概率性等。 (3)、科学习惯 习惯:人在一定情境中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有: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实验、思考;爱护仪器、设备,节约器材
13、遵守操作规则,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探索知识勇于实践,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积极进取,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等。 (4)、科学的观点、理想、信念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观、运动观、联系发展观、规律观、实践观。三、物理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社会生活实际,STS教育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经历科学研究过程,实
14、验、创新、信息技术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新成就 自然科学、人文精神 5、改进评价体系 多元发展性评价、档案式评价、活动、实验、制作、讨论表现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重。标准与大纲的区别: 1、全面阐述了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 2、重视科学研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 3、强调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4、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介绍: 高中物理课程是普通高中基础课程中科学学习领域内的一门课程它与九年制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注重进一步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
15、程,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与激情,帮助学生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奠定基础。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高中物理课程培养目标 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 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目的-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结构-注重基础性,体现选择性 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课程实施-注重资助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课程评价-更新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发展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结构: 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 选修模块:物理
16、1-1、物理1-2 物理2-1、物理2-2、物理2-3 物理3-1、物理3-2、物理3-3、物理3-4、物理3-5内容标准: 一、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 二、必修模块式为全体学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初步认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必修模块有两个:物理1(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于运动规律),物理2(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三、选修课程是在必修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的,在这些选修课程中既考虑了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又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空间,既为学生设计了合适其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的不同
17、模块,又考虑了不同模块的相互联系和共同要求。 选修模块共有3个系列,由10个模块组成。 选修系列1 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共有两个模块: 选修1-1(电磁现象与规律,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 选修1-2(热现象与规律,热与生活,能源与社会发展) 选修系列2: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的应用和实践,共有三个模块: 选修2-1(电路与电工,电磁波与信息技术) 选修2-2(力与机械,热与热机) 选修2-3(光与光学仪器,原子结构与核技术) 选修系列3:在注重物理学的应用和社会意义的同时,较系统的介绍物理学内容,进一步强调物理
18、学研究思想和方法,共有5个模块 选修3-1(电场,电路,磁场) 选修3-2(电磁感应,交变电流,传感器) 选修3-3(分子动理论与统计思想,固体、液体与气体,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选修3-4(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电磁振荡与电磁波,光,相对论) 选修3-5(碰撞与动量守恒,原子结构,原子核,波粒二象性)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学生评价建议。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既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又体现课程多选择性。设置了两个共同必修模块,10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占两个学分,学生完成两个共同必修模块之后可获得4个学分,接着必须再选学一个模块,以便完
19、成6个必修学分的任务。之后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以及今后的发展需求,继续选学若干选修模块。 值得指出的是:在目标中突出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其要害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物理创新思维,是具有新奇性、独特性和价值性的物理思维活动。物理创新思维的成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1重新安排、重新组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和形象。 对已有的物理知识的综合重整和发展,是一种物理创新思维活动,例如扭断建立万有引力的学说是历史上划时代的创造,而牛顿建立这一学说正是综合了以前物理学家关于行星绕日、月球绕地、物体落地等许多各不相干的知识,概括成万有引力定律,并用数学方法表达,从而统一的解释了从天
20、上到地下的一切宏观低速机械运动。又如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创立也是在综合了库仑定律、高斯定律、环路定理、安培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概念,创立了新的数学形式的结果,综合是实现了由个别向一般的转化,使原有的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上升为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 物理学不同分支间的概念和方法的移植类比的思想,也是一种物理创新思维,例如将力学中的重力势能的概念移植到电磁学中,提出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将力学中的理想模型方法移植到热学电磁学、量子力学中,德布罗意将爱因斯坦光的波粒二象性关系式移植到实物粒子中等。 2、突破已有的物理知识,提吃新的见解、设想、思路和观点。 突破已有的物理知识,提出物
21、理学中尚未有的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创新思维的另一内容,例如量子理论的创立,普朗克在1900年研究黑体辐射时,首先发现了自然现象中的不连续的量子性质,创立了物质辐射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单位的整数倍的假说,原来经典物理学在对宏观物体运动的考察中把能量看成是连续变化的,而量子理论一反常规,认为自然界普遍存在量子现象,只是在宏观运动中量子化不发生显著影响,而在微观运动中量子现象不能忽略,又如,狭义相对论的创立,对时空概念和时空与物质的关系,提出了一个与经典物理理论完全不同的观点,而且指出经典物理理论仅是这种新的理论的一个特殊情况,改变了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思维方法。 物理创新思维的基本特点
22、,主要有: 新颖性:无论是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在思维的方法上,或是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独特之处,具有新的见解、新的突破,具有开拓性。如回答物理问题,很有道理但与众不同,方法独特且结果正确。总之创新思维是有创建的思维活动,新颖性是创新思维的最基本的特征。 灵活性:创新思维的新颖性决定了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创新思维虽然也有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可循,但对某一具体创造过程来说,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逻辑步骤,它可以迅速地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可以正向分析,也可以逆向倒推,可以集中思维,也可以发散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能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
23、能随时修正、变更不恰当的方法和思路。 综合性: 创新思维不是一两种思维形式合作的结果,而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形式的综合,物理创新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辩证统一的过程。发散思维是以要解决的物理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开去,朝多方向推测、想象、假设的试探性思维过程。集中思维是调动各种信息按照固定的方向好模式解决物理问题,或以物理问题为中心,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指向这个中心的思维方式。 在物理学中,任何创新活动的全过程,都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直到问题解决。 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
24、识,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坚定不移地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度独创性。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宜要求过高过急,先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看法的习惯,善于把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科学的表达出来,喜欢把知识重新整理,积极做好物理实验,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实验和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先要模仿,其次是再造最后才可能是创造。学生们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发表有见解的看法、写出有新意的小论文、作出新颖的科技制作等等,都是创新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有坚定的信念,有主动创新的设想,有勇于实践的行动。四、物理教材
25、 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学生用书,是本学科的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品德的载体,具有科学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的作用。 物理教材编写的原则: (1)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内容正确无误,体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和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感性知识和理性认识结合,系统理论和应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结合。 (3)激发兴趣与启发思考相结合:内容体系、语言、思维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少精活,代表性启发性成果性。 (4)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深广度、可读性,通俗易懂,表达清楚,层次分明。补充材料: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 个人本位主义 社会本位主义 学科本位主义两种现代课
26、程思潮: 20世纪60年代:学问中心课程思潮 突出有组织的学科知识结构,概念、原理、法则 20世纪70年代:人性中心课程思潮 强调体验与活动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后:建构主义课程思潮20世纪后半叶的课程改革: 学问中心课程 背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科学技术革新,知识技术的量的增大、质的变化 变革思想:20世纪前半叶的课程旨在以社会有用性和基于儿童兴趣爱好的知识为材料加以锻炼,60年代之后以拥有原理、基本概念的结构化知识锻炼学生的探究态度和探究能力为主旨。重视认知侧面,缺乏对儿童情意侧面的考虑,陷入主知主义,儿童不能领会学科学习的意义,丧失学习兴趣、动机和自信,学校没有人情味。 人性中心
27、课程 改革学问中心课程的弊端,重视学生的兴趣、动机等情意侧面,培育完人。 基本原则:情意与认知的统整。 通过基本概念和探究过程习得思考方式,从生活、实践、问题出发组织活动,以儿童感兴趣的材料为中心组织探究性、集体性、体验式的学习活动,儿童对社会、生活现象感兴趣,领悟问题,为确立自己的假设而兴奋,关注伙伴的思考,畅谈针锋相对的见解,求得共识,是一种智慧的、情感的、集体的学科学习,真情实感的把握所学知识的意义。 建构主义课程观 多尔“学习不是行为变化,而是基于人的反省性思维的人的成长”。 学习=读书=背书 学习=唱唱跳跳=动动手脚 学习=理解+创造 具体问题情境下,心理内的、心理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28、的社会建构,关注知识的主观与客观、接受与发现、明确与默会,建构开放的、丰富的教育关系,展开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课程设计,主题学习、案例学习、项目学习、服务学习、投入学习。关注知识与经验、过程与结果、生成与预设、主动与互动、自立与合作的内在统一。两种课程原理:线性-非线性泰勒原理: 线性模式:强调技术性、精确性和确定性, 泰勒原理:教育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上选择教育目的,并转译成行动-教育目标-课程编制和教学法设计基础-作为课程实施与评价基准。基于行为科学的课程理论。 目标模式: 目标分析-调查能够应对社会变化的学校的作用和功能,决定教育目标。 开发研究-具体的分解不同学校阶段,不同种类学校,不同的学
29、科,决定内容。 推广研究-把具体的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加以实施。 评价研究-根据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提出推广策略。 阿特金的批判: 目标模式是高度行为导向,生产模式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多尔原理 非线性模式:注重非技术性、形成性和不确定性 3S,科学、故事、精神 丰富性原理:课程的深度、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不断协调 回归性原理: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与文本反思型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没有固定的终点、起点 关联性原则:教育关联(文本、教师、学生、环境形成网络),文化关联(课程的母体文化上的关联)。关联到全社会、全生态、全宇宙。 严密性原理:多样性、多选择性、开放的,每一
30、种观点都有特定的假设。现代课程论与后现代课程论 现代课程论:线性的,植根于经验主义、科技主义和实证主义,其宗旨在于预测和控制。 后现代课程论:解构行为目标、标准化测量、量化研究及一切科技主义。寻求解释、表现与理解,崇尚非线性、不确定和模糊性。钟启泉:在我看来,下面3个瓶颈导致了当前课程改革的种种困惑,需要抓紧解决。第一个瓶颈:高考制度滞后。尽管教育部已经明确了改革方向“ 下放、多样、扩大大学自主招生权”,但至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研究班子来具体地落实这些原则。中国的教育人口庞大,加上应试教育积重难返,如果缺乏指导性的、具体的操作规程的研究,那么,学科教学改革和综合实践活动难以推进,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可能崩溃。而高中课程改革一旦崩溃,会影响到初中、小学,导致应试教育全面复辟。第二个瓶颈:教育立法滞后。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制不到位。义务教育的要件是如下4个义务:就学义务、办学义务、就学保障义务、规避义务,原则上不分种族、性别、社会身份、经济地位,以所有儿童为对象实行义务教育。现行的义务教育在实践中尚不够完善,因此修订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规乃是理所当然的。第三个瓶颈:教师研究滞后。在新课程实施中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教师即课程”,但要把这个口号化成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改变教师被研究的状态。“作为研究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