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6.48KB ,
资源ID:115731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5731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1、届文言文复习资料1、论语十则课文分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2.曾子曰:“吾日三省(x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 “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

2、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

3、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讲解“士”,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解 “忠”

4、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一、重点词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生气、发怒)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 殆:有害)诲女知之乎!是知也。(女:同汝,你;是:此、这;知:通“智”。 )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 )择其善者而从之(从:采纳,听从)(

5、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大概、也许;施:施加。)二、重点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6、也。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从语录中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不断学习、复习)。2从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是否矛盾?答:温故知新,经常学习的人才能做老师;不会矛盾,因为只要虚心学到处都有老师。3本文的语录中,孔子认为,任何人身上都可以让我们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学习他优点;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自己也有就反省,并改正。4说说本文中出现的现在仍在用的成语。答:温故知新;见贤思

7、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略。2、桃花源记 陶渊明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缘溪行 缘:沿着 2、落英缤纷 落英:落花3、甚异之 异:诧异 4、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的样子5、俨然 整齐的样子 6、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7、黄发垂髫

8、老人小孩 8、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9、具答之 具:详尽 10、咸来问讯 咸: 都11、率妻子邑人 妻子:妻子儿女 12、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13、不复出焉 复:再 14、无论魏晋 无论: 更不必说15、延至其家 延:邀请 16、处处志之 志:作标记17、欣然前往 欣然:高兴的样子 18、无问津者 津:渡口1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20、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22、欣然规往。规:计划 23、寻病终。寻:不久二、翻译句子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土地平坦开阔

9、,房屋整整齐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译文: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9、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11、男女衣着,悉

10、如外人 译文: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三、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3、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答:甚异之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

11、的句子什么?(用原文)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 答: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哪些?答: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答: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 答: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答: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答: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

12、静、详和。13、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答: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同时,他们进来后能安居乐业。3、三 峡 郦道元课文分析: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

13、,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1、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 襄:上3、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 湍:急流5

14、、不见曦月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 下霜的早晨7、飞漱其间 飞漱:冲刷 8、属引凄异 属:连接; 引:延长9、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 10、虽乘奔御风 虽:即使11、良多趣味 真,实在 12、绝巘多生怪柏 绝巘:极高的山峰13、略无阙处 略:无、毫无;阙:通“缺”,断开、缺口14、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15、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二、翻译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

15、了。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译文: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三、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

16、“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 用原文回答: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4、文章结尾引

17、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说明三峡秋天寂静、凄清的特点。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 原句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理由2:落差大 原句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写三峡的秋天?理由是什么?答:晴霜初旦,林寒涧肃。因为只有在秋天才会有霜,冬天是雪,夏天是雨,所以说这是秋天。还有林寒,夏天的树林是茂盛的,冬天是光秃的,只有秋天才会林寒涧肃。7、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答:说明江面狭窄,

18、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8、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答:本文重在写水,夏季三峡的水为湍急,极具特色,所以先写“夏水”。春冬两季的景色相似,所以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秋季凄清,写在最后.9、“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答: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10、“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答: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

19、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11、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答:第一段: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第二段:写三峡夏天水势的湍急。第三段: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第四段:写三峡秋冬之时景色的凄清4、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课文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

20、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

21、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 户:窗户 6、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地二、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三、回答以下问题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月光(月色)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22、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 全文分三层: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5、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遂至承天_相与步于中庭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关系亲密 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7、作者称自

23、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5 马说 韩愈课文分析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以及对封建统治者不能

24、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的愤慨。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 策:驾驭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临:对着3、其真无马邪 其:难道4、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喂材:才能6、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7、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等:一样8、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出来 9、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2

25、、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6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课文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代表作品,这篇课文是写给同乡晚辈的临别赠言,感情真挚诚恳,循循善诱。文章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学习态度,用自己的

26、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买2、援疑质理 援:提出质:询问3、益慕圣贤之道 慕:仰慕4、俟其欣悦 俟:等到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汤:热水覆:蒙盖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逾约:超过期限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

27、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用被子(将全身)蒙

28、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29、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求教之难。6、 “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

30、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7、 醉翁亭记 欧阳修 课文分析: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一、词语解释: 1. 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 环:环绕。环:包围。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3.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4.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5. 名之者谁 名:给命名。 6. 饮少辄醉 辄:就。7.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31、。9.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11. 吾谁与归 归:归依。1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秀:繁荣滋长。13.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 休于树 于:在。15. 山肴野蔌 肴:野味。蔌:菜蔬。 16. 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17. 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 弈者胜 弈:下棋。19. 觥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20.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21. 树林阴翳 翳:遮盖。22. 鸣声上下 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23. 太守谓谁 谓:是。二、句子翻译:1)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