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1.19MB ,
资源ID:115665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5665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修订版精细化考点中国古代经济.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修订版精细化考点中国古代经济.docx

1、修订版精细化考点中国古代经济 考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原始农业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原始农业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2、神农是中国农业的始祖,发明了原始农具耒和耜,教会民众种植粮食二、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1、耕作方式的发展刀耕火种反应古代原始低级的耕作方式春秋时期出现铁犁牛耕,汉代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基本定型,唐朝成熟2、生产工具的革新春秋时期出现铁犁牛耕,战国推广,汉代推广到全国汉代:西汉出现播种用的耧车,西汉的犁耕法是耦犁即二牛三人犁耕法被东汉的挽犁即一牛一人犁耕法所取代,反映了生产技术的进步 唐代出现曲辕犁三、

2、灌溉和水利灌溉工具主要是三国曹魏的翻车和唐代的筒车水利兴修主要是战国都江堰和郑国渠、汉代井渠法和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四、古代土地制度1、土地所有制类型原始社会是土地公有制(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由低下生产力决定夏商周实行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与生产力不发达相适,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赋税制是贡赋制,在井田制下:生产资料:土地归周王所有,诸侯有使用权无所有权,不得转让和买卖生产关系:奴隶主剥削奴隶,驱赶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产品分配:全部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井田制瓦解根因: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及开始使用直因:各国税制的改革(为增加收入)瓦解表现:公田抛荒

3、,私田私有彻底瓦解: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废除井田制演变过程: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封建时代主要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是地主土地私有制2、土地兼并及解决方案土地兼并产生的原因A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B封建时代土地关系不固定(赏赐、赠与、还债、占有、买卖等)土地兼并产生的影响:A导致地方经济势力壮大,威胁中央集权,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所以国家出台措施限制土地兼并B导致封建租佃制的发展,农民失去土地,阶级矛盾尖锐,是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C封建社

4、会后期农民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影响商品经济市场的扩大,地租重,地主乐意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土地兼并的解决:地主阶级解决方案是通过改革限制土地兼并,缓和矛盾,其结果往往失败,其根源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农民阶级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提出一些“均田”口号五、均田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北魏至唐朝前期)1、实施前提:政府手中有可授之田2、原因:增加税收,巩固统治3、相适应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税收标准以人丁为主,庸为代役,反映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4、意义:客观上抑制土地兼并,国家收入增加、稳定了小农,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封

5、建国家和国家自耕农之间的关系,和地主剥削无关)六、租佃关系:1、概念:地主出租土地、按契约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的经营方式2、原因:土地兼并、人口增加、商品经济发展3、演变:战国产生、汉代扩大、宋代普遍(不抑土地)、明清人地关系紧张导致租佃关系发展成主流4、影响:佃农拥有更多自由,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佃农自主权扩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七、封建时代推动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的因素1、国家政策:唐代的庸、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人头税废除(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向土地财产为主转变)2、商品经济的发展或者货币地租的征收3、明清时期租佃制度成为主要的方式八、古代

6、赋税史上的四大税种1、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人头税”,即丁税。如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2、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土地税,即田租。如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3、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4、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另外,还有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九、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趋势或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也说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7、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上述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十、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1、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2、维护统治,政策调整3、农民的反抗斗争4、土地兼并十一、古代小农经济1、产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产生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私有制度的逐步确立3、主要特点:分散性:一

8、家一户个体经营稳定性: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且自给自足封闭性:个体小农之间很少有交往合作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基础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4、小农经济的影响政治上: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封建王朝存在的经济基础,其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统一,同时政策上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根源也在于小农经济的存在经济上:提高小农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发展,但小农经济排除生产技术根本性的发展和变革,是古代农

9、业不能从根本上发展的原因,同时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思想伦理上:形成小农意思:安土重迁、重男轻女、多子多福、注重孝道、邻里和睦等传统观念科技上: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缓慢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以发展为近代科技文学上:很多文学作品反应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民族心理上: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十二、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清明2、统治者出台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关系3、生产技术的进步4、水利的兴修5、民族融合十三、小农经

10、济发展的不利因素1、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治黑暗2、统治者苛政、横征暴敛3、土地兼并的严重4、生产力遭破坏5、自然灾害的发生十四、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4、基本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5、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十五、今天的家庭承包制和小农经济的比较1、相同: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来看,今天的农民依然是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说明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是不高,家庭承包制是向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过渡形式2、不同:性质不同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承包制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11、济下的小农生产十六、关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过程魏晋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南朝末年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延续到唐朝安史之乱之前(三国吴、东晋南朝开发江南)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时期南方经济赶上并超过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格局最终完成(苏湖熟,天下足)元明清时期是南移格局发展的巩固时期(元南粮北运、明朝长江流域出现大批工商业城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2、原因北伐战乱,南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也优于北方北民南迁:劳动力和生产力的南移,进行了民族融合南方政权重视经济发展3、影响: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运输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的

12、发展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经济中心的南移使中国古代后期各王朝的财政经济重心与政治军事重心分离经济中心的南移使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南方开垦山地现象很多,对自然生态平衡有负面影响江南的富庶带来了江南重赋时代4、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

13、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经济发展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5、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十七、自耕农、佃农、小农自耕农是以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单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耕织结合的个体农业生产的农户,是国家租税和徭役的承担着,经济地位不稳定,两极分化严重佃农是没有自己土地,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农民自耕农一定是小农,小农不一定是自耕农自耕农与佃农都是小农十八、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的联系和区别1、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生产目的不是交换

14、,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满足其生存而生产,不是为了市场需要而生产2、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的生产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3、联系: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4、区别: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是自然经济,不是小农经济,因为当时是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一直延续到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5、补充理解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否意味着“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 所谓自然经

15、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排斥社会分工,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写照,它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因此,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

16、,和商品经济联系加深(1)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二者出现了交集(2)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富农经济。它们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但由于它经营规模小,相对于资本主义大农场而言,故叫小农经济。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3)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所以,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中国的农民仍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

17、营和生活,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以前的土地是私有的,而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小农经济土地仍是公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它和传统意义上处于封闭状态的小农经济相比,已是大相径庭、面目全非。当今的农民已被卷入或融入到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化体系中,其社会化程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正是基于此,在实践中,我国正在探索社会组织与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国家提出了加强对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十九、历代农业发展的总结时期核心考点原始社会农业起源A最早培植水稻和粟B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C工具有石、木、骨器D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夏商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A实

18、行井田制,土地国有B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C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D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传统农业初步形成A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B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C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D经济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从秦汉至宋元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A耕作方式:牛耕普及B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C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技术D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明清A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B土地兼并严重

19、,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二十、如何理解精耕细作的农耕模式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精耕细作农业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古代中国人多地少的状况决定的,和粗放式经营相对。2、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3、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

20、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4、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5、精耕细作的表现还有:掌握农事,适时耕作;选育良种;不断总结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等。6、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农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精耕细作的具体措施或结果。考点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一、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

21、: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并存,且官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营形态经营形态官营民营家庭管理方式政府经营集中型大规模生产民间私人自主经营农户的副业产品用途军用和皇室消费民间消费自己消费或纳税流通方式不流通流通剩余小部分流通地位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主导地位明中期以后一些部门占主导地位稳定了小农经济,在近代破产三、官营手工业的特点1、特殊行业的垄断性2、服务对象的特殊性3、不计成本和奢侈性4、技术工艺的高超性5、各种行业的封闭性6、劳动者(匠户)缺少积极性四、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22、的发展情况1、纺织业古代四大纺织原料最初的纺织品是麻和葛,后有丝与棉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周代妇女纺织生产为“国有六职”之一汉代马王堆出土素纱禅衣;丝织品轻柔优美,通过丝绸之路行销到欧洲唐代规模大、分工细、品种繁多,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宋元: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元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创新,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明清:民营丝织业兴盛,产生资本主义萌芽2、冶铸业冶铜技术A.新时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B.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特点:规模大,分布广,服务王权冶铁业A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器B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有所发展C汉代

23、冶铁开始用煤炭作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自然通风皮囊鼓风畜力鼓风水利鼓风(水排)D南北朝:出现灌钢法E北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3、制瓷业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A原始时代的彩陶和黑陶已经有很高的工艺水平B商烧制出原始瓷器,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C东汉末期的青瓷釉色光亮、质地纯净D唐代越窑青瓷:“夺得千峰翠色来”、邢窑的白瓷:“天下无贵贱通行之”久负盛名;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装饰,唐朝还生产著名的陶器:“唐三彩”E宋代陶瓷业大发展,出现著名的五大名窑说法不一,最常见的说法:汝窑、哥窑、定窑、官窑、均窑G元代以生产青花瓷著称H清代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推

24、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在雍正时达顶峰五、历代手工业发展情况简单总结时期核心考点从先秦到秦汉形成与发展(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发展与繁荣(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烧钢技术,北方炼烧制白瓷(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明清辉煌与滞后(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

25、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六、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但一直处于农业的从属地位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私、家庭)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技术不断进步从西周到明前期,官营手工业处于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七、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1、保守性、封闭性: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2、世代相传:手工业市场狭小,采取的这种防止技术竞争的自卫措施,影响手工业生产的扩大3、传儿不传女

26、,传媳不传女:受宗法观念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技术一般不外传八、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的原因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和技术基础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3、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市场条件4、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条件九、手工业未出现技术革命的原因发展动力: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础技术水平:代表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新技术难以向社会推广,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劳动者:官宫手工业对工匠的

27、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统治者: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究与发明考点3:古代商业经济一、古代商运远古时代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商代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西周出现流通的骨贝和铜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即官方垄断商业,商人由政府供给衣食,为政府服务,成为“官商”)春秋战国: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拓展】春秋战国商业发展的原因A生产力提高,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商业繁荣创物质条件B宗法制和“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官府直管商业局面被打破C动荡的环境营造了自由宽松的社会氛围,人员的流动没有限制,为各地经济交流创条件D诸侯国发展

28、经济,富国强兵的需要,指定了发展经济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商业的发展E金属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F随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交通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汉代:汉代商运活跃(丝绸之路)唐代:商旅往来频繁【拓展】隋唐经济发展的原因A物质基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B交通发达:大运河、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C商业经营机制和交换手段的进步:邸店柜坊飞钱D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经济交流宋元时期:新发展,打破市坊制度;重心东进南移;纸币出现(北宋益州“交子”);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拓展】两宋商业发展的原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

29、交易的限制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明清: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大量农业、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劳动力成了商品;出现商帮和会馆【拓展】东西方商业组织及活动的比较:中国商帮特点官商合作、重乡谊血缘、义利伦理、诚信集体、拼搏精神、勤俭务实、扶危救困、心忧家国、兼济天下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宗法社会传统的影响,商业利润的刺激和专制制度的作用及外来经济的冲击目的形成垄断,获取利润。如:晋商和徽商西方商业垄断公司特点国家为后盾,对外侵略扩张殖民,具有欺诈性、扩张性和垄断性原因手工工场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所决定,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殖民扩张的兴起,欧洲

30、的思想解放探险进取的精神(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目的掠夺和获取利润二、历代商业发展的情况表格总结时期核心考点先秦时期兴起、发展和繁荣(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步履维艰(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隋唐时期范围扩大,贸易繁荣(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3)出现柜坊和飞钱(4)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是重要港口宋元时期打破时空,空前繁荣(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