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46.10KB ,
资源ID:115634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5634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1 新人教版必修2.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1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1、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1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5x2=70分) 1读表,苏俄(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和产量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 )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9446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3979221334554424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政权建立 C苏俄彻底粉碎外来的干涉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 A. 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

2、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3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后人有很多评说,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 ) A能实施此政策是国家掌控了经济命脉 B是苏俄正确道路的选择 C因为造成工农矛盾而不得已中止 D允许商品经济的存在与发展 4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产品供应,物价也随之下降了。”这种现象说明新经济政策 ( ) A解决了反动势力制造的混乱 B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 C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D提高了工人农民的觉悟5下表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

3、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9446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3979221334554424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了农产品产量C新经济政策符合俄国的国情 D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6.“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很高涨 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7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联共(布)“十五

4、大”提出总方针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展开 D到1937年基本实现 8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C. 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9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 )A. 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就C都保持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国情 10世界现代史时期,世界已形成一个

5、密不可分的整体。从这一角度看,苏联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存在的重大问题是 ( ) A没有走“农产品输出的道路” B没有利用美国的援助来发展自己 C没有开拓社会主义国家市场 D缺少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11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l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12 20世纪最后30年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样的制度不同的结局说明了 ( ) A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 B

6、社会主义无法抗衡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自我完善 D由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必然要经历失败和挫13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们都 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14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 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 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

7、西斯大举入侵苏联15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16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17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

8、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18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19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1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52773607290

9、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20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21 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10、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22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23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

11、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24.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26.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

12、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2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13、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8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29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30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了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

14、商品生产 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1有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其主要理论依据是该政策( )A.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B.违背了农民生产者的愿望C.影响了工农联盟的巩固与发展 D.超过了农民粮食生产的基本水平32. 苏联在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做法 ( )促进了工业化的实现造成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加剧了工农关系的紧张奠定了卫国战争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A B C D 3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 ( ) 这是由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必然结果个人也能够改变历史 统治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

15、运和前途至关重要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就是要讲究稳定性A B C D34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代替了镰刀锤子的红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A67年 B69年 C73年 D74年35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 ) 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B C D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题答 题 卷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题号2

16、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题号3132333435答案二、非选择题(2题30分)28 (14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

17、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

18、年11月)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8分)4(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

19、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问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6分)(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

20、分)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l. D从表中可以看出,1923年和1925年粮食耕作面积和产量较1921年有较大增加,和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点吻合。2. B 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调动了农民的生活积极性,较以前农民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故选B。3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因工农矛盾而不得已中止。4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主要依靠市场手段来调节经济,恢复经济活力,适应了经济规律的需求,故选C。5D 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农业集体化,从时间判断D项和表中情况不符。6B题中口号说明了存在强迫参加集体农庄的情况,恰恰说明农业集体化强行推进生

21、产资料公有制,脱离了苏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7D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到1937年基本实现,A、B、C三项说法是错误的。8D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达到A、B、C三项作用,但在打破个人崇拜和迷信等政治改革方面是有一定成效的,故选D。9A这两次改革都是从经济领域开始,但在成就的取得、政治方向及适合国情方面不尽一致。10D苏联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市场经济不够发达,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缺乏与世界经济的接轨。11C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之一就是对原料价格、产品质量和销售范围和价格方面执行统一的指令性计划。12C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自我完善,但必然要经历失败的说法不恰当。

22、13D A、B、C三项不能作为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三者的共同点,但三者都是运用国家政权对经济以某种倾向性的宏观调控。14B 把题干材料与选项对照,也许学生很容易做出选B的判断。但要讲清理由似乎不易。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从选项与材料的相关性程度看,选B。算不算理由?另有一个捷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1917)列宁格勒(1924)圣彼得堡(1991),从同一个城市名称的变化出发可以迅速排除C、D。内战导致粮荒,粮荒引出余粮收集制,其目的是巩固困难重重的新生政权,故A排除。15B 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

23、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16C 此题是情景再现题,干扰项主要在于D,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巨变前。17D 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

24、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18【答案】C19【答案】C20【答案】D21【解析】A 根据所学,1964年到1982年正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着手进行改革,但改革只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大为增长,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但也出现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等情况,使国家陷入困境。联系本题,符合题意的应是A项,使“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其他各项与所学不符。22【解析】D 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

25、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23【解析】D 扣住关键词“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故选D项。24【解析】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列宁所讲的“尝试”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5【解析】C 题眼:“勃列日

26、涅夫政府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26【解析】B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27【解析】D 此题考查对斯大林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进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ABC表述均不符合史实。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可以排除A、B项,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联系20世

27、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以得出D项。28【解析】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29.B30C 解析 本题所列四个选项中,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B项适合于两项政策,C项是“新”的含义,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31A 解析 本题理论性较强,应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水平,但这一政策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A项正确。32D 解析 本题考察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结果的正反两方面

28、评价,解题关键是看清“早期”的时间限制。33D 解析 说法明显错误,我们只能说时势造英雄,历史人物只能对历史有促进或者阻碍作用,但是不起决定作用。因此直接排除。34B 解析 考察重要历史年代的识记与简单计算能力。苏联成立于1922年,解体于1991年,因此,19911922 = 69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35.A36、参考答案 :(1)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2分) 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4分)(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29、。(6分)37、【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分,每点2分)(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每点3分)(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4分,每点2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