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54.87KB ,
资源ID:115552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5552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黟县国民经济跟社会发展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黟县国民经济跟社会发展资料.docx

1、黟县国民经济跟社会发展资料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初稿)“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黟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本纲要根据*编制,旨在总结“十一五”发展经验,分析“十二五”宏观发展环境,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纲要是“十二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第一章 “十一五”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各项政策措施中,

2、作出了“开放兴县、旅游牵动、工业支撑、农业基础、城镇突破、社会和谐”的重要决定和“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争先进”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使黟县由一个传统的山区农业县加速向新兴旅游强县跨越。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县紧紧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县人民负重自强、埋头苦干,全面完成“十一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局面,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十一五”以来,我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生态、文化等资源禀赋和优势,创新发展思路,实现了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预计到“十一五”末

3、,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7.82亿元提高到15.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7657元提高到16151元,超2000美元,在全省县域处于前列。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0.6亿元提高到1.62亿元,年均增长2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6.5亿元,年均增长34.8%,是“十五”的4.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产业获得新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73538调整到 18:41:41,二三产业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旅游等特色产业日益发展壮大,预计“十一五”末,旅游接待量484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2亿元,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成功跻身

4、于首批“安徽省旅游强县”、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工业经济提速增效,预计“十一五”末,全县工业增加值突破5亿元,是“十五”末的1.6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6%提高到30%,初步形成茧丝绸、旅游商品、果蔬食品、机电产品、竹木加工等一批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成效,黟县经济开发区一期建成面积达1.8平方公里,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完成9亿元,入园项目达46个。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十一五”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品牌打造卓有成效。先后获得省级著名商标1个,省级名牌4个。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镇面貌实现新突破。城镇突破战略全面实施,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并举,县城框

5、架进一步拉开,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预计“十一五”末,城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比“十五”末扩大了一倍多,城区人口3.5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7.3个百分点。城南新区已经建成,城西新区初具规模,城东新区建设开始启动,旧城改造成效显著。小城镇建设取得新成效,碧阳镇通过“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省级评审,西递镇、宏村镇荣获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称号,并被列入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改革发展试点镇,西递镇被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渔亭镇列入全市特色镇建设试点镇,碧阳、西递、宏村、美溪、柯村等乡镇政务新区全面建成。新农村建设投入加大,20个省、市示范村已达到“十有”标准,荣获“省级新农村电气化县”、“全省能源沼气

6、建设先进县”称号,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在全省推广。“十大工程”项目深入实施,“十一五”期间,累计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投入达2亿元以上,宏村至儒村等旅游公路、县第二自来水厂、黄士陵公园、旅游汽车站、污水处理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称号。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县域发展增添新活力。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民营经济的比重显著提升,预计到“十一五”末,非公经济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达到62%。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行政效能大幅提升。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7、、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稳步开展,西递、宏村镇被列入全省扩权强镇试点镇。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预计到“十一五”末,累计利用外资2253万美元,内资47.1亿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71.9和33.1。先后成功承办五届中国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节、全国山地车冠军赛、中国黟县国际摄影节和“中国画里乡村追日”日全食观测、寻访舒绣文故乡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黟县的知名度、美誉度持续跃升。加强对外合作,与新加坡悦榕集团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中法乡村旅游合作黟县示范区项目扎实推进,西递村与

8、韩国河回村结成“友好合作交流村”,宏村被列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八大推介景点之一,西递宏村双入选世博会发展改革小城镇展示厅。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特色产品出口,预计“十一五”末,外贸出口总额超1000万美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迈出新步伐。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两基”成果巩固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力度加大,获得立项的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18项、申报专利22项,华盛集团技术中心获省级认定,10户企业被列为省“专、精、特、新”和“成长型”企业。省级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

9、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县图书馆成功入选国家三级馆,被列入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和十二五“国家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广电事业全面推进,完成全县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广播、电视通播率达到100,城区数字电视转换顺利完成。体育事业稳步发展,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民健身户外活动营地”,被中国自行车协会命名为“中国自行车协会黟县山地车训练基地”,山地车选手余旭东参加“2008巴黎北京自行车梦想之旅”大型奥运推介活动。预计“十一五”末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1个。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初步形成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中医院、妇幼保健所、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点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新

10、农合参保率达到94.85%。我县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6项和“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等省级荣誉称号8项。社保标准不断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村低保、城乡大病医疗救助以及廉租房建设等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残疾人社保体系和残疾人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240人,累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8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1%以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预计“十一五”末,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0元,五年均翻了一番多。“十一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

11、,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县委确定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结果;是不断深化县情认识,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发展思路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这五年,是全县综合实力跃升最快、开放发展水平最高、基础设施建设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的时期。面对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表1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预计完成情况指 标“十一五”规划目 标2009年2010年预 计经济总量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613.815.5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51.31.623固定资产投资

12、(亿元)17.816.621.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573.94.75旅游接待量(万人次)400403.14846.入境游客(万人次)2014.92结构调整7三次产业结构16:42:4219.4:41.4:39.218:41:418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800982.311309利用外资(万美元)600500.360010引进内资(亿元)1211.814.511城镇化率(%)4041.543人民生活1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递增(%)7.8前四年年均增长16.5%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前四年年均增长16.2%14广播电视覆盖率(%)9895.5生态环境15森林覆盖率(%

13、)8216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25175年生态修复面积(平方公里)50社会发展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19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100%100%100%2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7%99.96%,100%21初中毕业生综合升学率(%)90%85.2%22人口自然增长率(%)4-1.3523城镇登记失业率(%)4%3.9%4%第二章 “十二五”面临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我县面临新的发展形势,既存在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必须认清形势,沉着应对,趋利避害,加快发展。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正在走出金融危机,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趋

14、势没有改变,但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重影响,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全球经济总体上将进入一个发展增速减缓和结构加速转型的时代,发展模式和动力将面临重大调整,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经济,将重塑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产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变革。国际环境的影响和传导,对我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展外向型经济带来了新的压力,在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倒逼态势的同时,也为发展新兴产业和绿色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工业化和城镇化仍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发展主题,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

15、升级,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等系列政策加快实施,这都有利于我县针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旅游休闲业。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由沿海向中西部地区不断推进,最近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这对于我省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的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无疑是一个重大机遇。国内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我县地处长三角经济区腹地,接受国内外产业、资本转移和经济辐射的条件极为有利。从省内看,我省将全面推进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筑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四大体系、四区建设、十大工程和十五个重

16、要节点、百家摄影点等项目,为黟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市成功申报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加快推进徽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等一些重大工作有序推进,这些都有利于我县发挥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区域发展合作,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潜力。 从我县自身看,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县经济发展的条件、基础、动力以及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已经迈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一是从工业化进程看,2010年,全县工业化率29%,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工业化到了必须也能够突破的时候。二是从城市化进程看,我县城镇化率由2005

17、年的35.7%提高到2010年的43%,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潜力巨大。三是从市场化进程看,2010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由“十五”末的52%提高到62%,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增长点,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四是从消费需求看,随着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消费需求将会持续升温,特别是随着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旅游、休闲度假、住房、汽车、教育等在较长时期仍将是消费热点。五是从投资需求看,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五年来稳定运行在30%以上的高增长平台。连续多年的大规模、高强度的投入,尤其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带动和支撑了即期经济的发展,正

18、深刻改变我县的比较优势,使我县的区位、资源、产业等形成了很好的组合优势,这种效应正日益显现。同时,也要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发展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我县要继续争取人均生产总值位置前移的压力加大。二是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二三产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业结构中,农副产品等资源消耗型产业所占比重偏大,产业链条不长,高中端产品偏少。服务业品种单一,层次不高,能够真正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品质、大项目、大企业少。三是生态环境和遗产保护任务艰巨,仍然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重即期轻长远等问题。四是社会事业和城乡协调发展存在薄弱环节。城镇化水平不高,

19、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较突出,城乡统筹发展任重道远。上述矛盾和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我县地处山区,人口数量少、耕地面积小、对外交通不便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在“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克服上述困难,树立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加速崛起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努力开创新的发展局面。第三章 “十二五”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兴黟富民为主线,着力推动旅游国际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特色城镇化进程,努力把黟县建设成为经济实力强、城市品位高

20、、生态环境美、群众生活富的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发展为上。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抓住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机遇、调动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资源,促进加速崛起进程。特别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今后更长远、更持久、更高水平的发展创造条件、集聚能量。坚持特色为先。依托山区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山水优美、文化灿烂、生态优质、物产丰富、区位优越、品牌响亮的比较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特别是培育和壮大旅游、文化、资源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西递、宏村等特色城镇,努力把旅游、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

21、、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科学发展优势。坚持协调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妥善处理发展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关系。特别是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区域、城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坚持民生为重。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第三节 发展战略旅游提升。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由景区带动型向景区

22、、城镇双向带动型转变,由单纯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养生等复合型转变,由旅游、文化、生态相对独立成长型向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转变,积极实施旅游国际化,以景区提升、培育旅游新业态、强化旅游营销和创新旅游发展机制为重点,全力推进黟县旅游转型升级。工业支撑。高度重视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把工业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加大舆论宣传,在全县营造“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整合、政策向工业倾斜”的发展氛围,走符合黟县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黟县经济开发区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功能。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集群快速形成。城镇带

23、动。把城镇化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抓手,加快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景区景点和乡镇的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宜商宜居城镇体系。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探索城乡一体化新途径。通过加快城镇化,带动投资、消费和就业的增长,扩大经济发展空间,增强区域竞争力。文化塑造。依托黟县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文环境资源,全力实施文化保护、文化展示、文化精品工程,深入挖掘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积极培养和打造有发展潜力、有文化特色、有示范作用的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强文化事业,做大文化产业,做优文化服务,加速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品优势的转化,提升文化软实

24、力和文化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绿色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绿色黟县。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不断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依托青山绿水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体现,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提升。开放创新。坚持开放引领,创新推动,突出解决好培育市场主体、培育品牌、培养人才问题,努力搭建成长的平台。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分工、要素市场等重点领域的战略合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升级。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和合作,在更大范围、

25、更高领域、更高层次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四节 奋斗目标按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省全市县域平均水平、人均高于全省全市县域平均水平”和“创新创业创特色、提速升位快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和条件,经济社会的具体预期目标是:经济总量。我县经济发展要努力保持13%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2亿元,力争实现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超过140亿元。旅游接待量 1000万人次,年均增长 %,其中入境游客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6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创汇8750万美

26、元。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8000万美元,年均增长 %左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45亿元,年均增长15%。结构调整。预计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0:45: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单位GDP能耗五年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市下达的目标范围内。国家生态示范县建设扎实推进,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支撑不断增强,基本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民生改善

27、。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五年翻一番。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社会和谐建设谱写新篇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到2020年,黟县生产总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人均主要指标超全市平均水平,全县人民迈入更为富裕的小康社会,建成全国一流的旅游经济强县和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表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指 标2010年预 计2015年目标年均增长(%)目 标属 性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1513预期性2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5.53

28、2力争3413预期性3.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1.5预期性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62420预期性5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11302200预期性6.旅游接待量(万人次)48410007.入境游客(万人次)20468.旅游总收入(亿元)366615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4.79.4515预期性结构调整10.三次产业结构18:41:4110:45:4511.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102012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935 16预期性1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2预期性14城镇化率(%)4348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预期性人民生活1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21000

29、 预期性1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62001200012%预期性17城镇登记失业率(%)44.5预期性生态环境1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累计下降约束性第四章 提升旅游发展层次,建设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以建设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为目标,坚持旅游发展、文化繁荣、生态建设“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速旅游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网络化进程,使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牵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扩大开放的先导产业、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和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第一节 构建旅游空间布局依托黟县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分布特点,紧密结合旅游市场的需求,充分借助“三大旅游规划”,加快构建“一

30、城、两极、三带”的黟县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一城。即依托黟县古城,加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建设,提升其旅游服务和游客集散等旅游综合功能,建设旅游配套设施集聚区。两极。即依托西递、宏村,打造徽文化精品旅游景区。三带。以渔亭镇为中心的旅游门户枢纽经济带。主要包括鱼亭镇等,要充分发展门户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快对桃花源长廊沿线景观进行改造提升,适度发展“高端生态农家乐”旅游产品。以黟县盆地为中心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经济带。即碧阳盆地,主要包括南屏、关麓、陶岭、黄村、碧山石亭、屏山、古筑、余光、深冲五里、县城等若干个片区,打造一个满足国际旅游市场需求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

31、以黟西北为中心的生态旅游经济带。主要包括美溪乡、洪星乡、宏潭乡、柯村乡等,建设成为融生态保护、生态服务和生态旅居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第二节 建设旅游景区围绕壮大体量、提升内涵,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加快推进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中法乡村旅游合作示范区、黟西北乡村文化生态体验区和古城镇文化产业集中区建设,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加强西递、宏村景区的保护和改造升级。深入实施西递宏村保护规划,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利用模式,建立有效的保护、修缮和管理机制,实施“百村千幢”工程,加大对世界文化遗产地境内的古民居、古村落、自然和田园景观、地方特色文化、民俗等的保护管理力度。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暨5A创建工作,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增加景区新业态,实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