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7.09KB ,
资源ID:115439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5439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象数易道论纲.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象数易道论纲.docx

1、象数易道论纲象数易道论纲倪南在中国思想史的视域内,易学所体现的是一个独特的认知范式 。两千多年来,历代思想家通过对由一系列符号和文字组成的周易的研究和阐发,逐渐建立起了一整套关于宇宙、社会乃至人生的观念和话语体系。这个体系以动态的、开放式的结构整合了人们观察世界的多种视角,并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框架的主要的元结构。由于有诸多相关文本流传于世而以一种话语体系形式存在的易学从其理论形态上看,有一条贯穿全部内容的思想主线,这条主线在不同的理论视域中常常以不同的具体形态出现。但究其实质,都是对以道为符号表征的某种形上本质的理念追求。作为易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之一,道的思想具有多重复杂的结构

2、。从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线索来看,它经历了一个由经验、观念上升为话语、图式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既体现着先哲在思想深度和广度上的开掘和拓展,又体现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社会结构秩序框架的建构理路。这一点,在象数易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具有典型意义的彰示。(一)道是中国哲学最高的范畴之一,其丰富的内涵不仅超越了其道路的文字本义,更非诸如规律、准则一类现代的名词概念和术语所能概括和界定。它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观念预设之一,所谓太初有道不仅为认识明确了终极的目标,也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最根本的判断依据。如果说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那么天与人合而为一的着落点就在于这个道。就周易而言,所谓易之

3、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其广大悉备的现象外延统统都归结为一个根本的内涵,即道之上,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由于它的外延广大到无所不包,而居于本质核心层次的内涵却收缩为一种很小很小的易道。这个易道就是周易的思想精髓或内在精神,从根本上规定了周易的本质属性 。道字在周易中屡屡可见,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单字之一。如果仔细分检,不难发现,这个道字在易传的文本中出现的次数要远远多于其在易经文本中出现的频率。 道字在易经中通释为道路的本义当没有太大的异议,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道字在易传中的使用已经明显地具有了抽象的形而上的意味,如所谓天地之道、昼夜之道、君子之道、变化之道、圣人之道、日

4、月之道、夫妇之道、天道、地道、人道等等一类具有偏正结构的词组的反复出现,说明易传较之易经在语言的表达上有了明显的升华。道在这里已经不再仅仅是某种现象性的具体事物而已经抽象为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本质性存在,并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的文字符号的形式出现在文本中。从人类心智的发展过程来看,这种从具体特殊的现象到一般抽象的概念的提升是思维的一个质的飞跃,也是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类的某个群体形成完整的结构性的共识的重要标志。在易传中,道显然是作为诸如夫妇、昼夜、日月、天地这样一类在性质上有着明显对立、互补关系的事物得以成立的共同的根本依据而存在,它不仅超越了事物的个别外在现象,而且超越了事物群类的具体内在共性,切

5、近以至于夫妇,高远以超乎天地,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是万事万物共同的最后归依、终极依据。从易经到易传,道的概念内涵的明显转换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折射出上古具有终极意义的天的观念逐渐摆脱旧有的宗教神学束缚而向理性化的认知转变,这种转变的最终结果就是将具理之道作为根本的属性赋之于天,使得天不再是一种外在的、绝对至上而又不可理解的神性实体,转而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容摄万物且可以通过特定方式加以体认的终极实在。这是一种全新的天道观,它的确立为重新界定天-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观念支持。既然天道成为宇宙万物的主宰,那么对于引

6、领和表率众生的所谓的圣人而言,对于天道的认知和理解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知晓祸福、治理苍生的关键: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在易学的特定框架内,易之本在于易之道,易道与天道同构,而天道为易道之体,易道为天道之用。体用无间,明体以达用。这里姑且不对易道做本体论的诠释,其通过易学史的演绎所透露出的最为鲜明的特征正是一种推天道以明人事 思想范式的凸显,一个推字和一个明字,活脱脱彰示出在新天道观的观念预设下,天人关系格局的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的话语转向,这种转向又包含了因为推、明所采取的立场和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发生的种种分歧。大而言

7、之,所谓的象数之学和义理之学的分野就是肇始于此。从历史发展的脉落线索来看,作为一门学问的易学是通过对易经占筮体例的解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于易经文本中的卦爻之象和相应的卦辞、爻辞解说,在易传中就已经存在着取象说和取义说的理论分歧。取象说是取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释易经中卦爻象和卦爻辞,取义说则是取八卦和六十四卦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秦汉以降,以这两种说法为基础逐渐发育出两大对立的学术流派:即所谓的象数派和义理派。着重从阴阳奇偶之数、九六之数、大衍之数及天地之数、卦爻象以及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说周易之经、传文义的,称为象数之学;而着重从卦名的意义和卦的德行解释周易,注重阐发其中具有人文意义

8、的哲理内涵则属于义理之学。以象数解易,把宇宙万物符号化、数量化,用以解易并推测宇宙事物关系与变化是象数易学的基本特征;而舍象取义,得意忘象,专注阐发周易经义名理和哲学思想则是义理易学的基本特点。抛开前代习成的门户之见,实际上象、数、义、理都是周易思想的构成要素。其中,卦象、爻象之象体现着易经中符号所象征的事物及时位关系,含有现象、意象、法象等意义,是宇宙万物的图式摹形;筮数、爻数之数是易经占筮求卦的基础,是周易关于事物关系的数理表达,也是对象的定量研究。筮数、爻数与阴阳数、大衍数、天地数、卦数、河图数、洛书数等共同构造了易道的数理模型。象数与义理的关系,并非如囿于门户壁垒的人们所见那样势不两立

9、。应该说,易兼象数义理,象寓于卦而数生于蓍,象为易之体,数为易之用,象有奇偶,数分天地,是象中有数、数中有象,象可生数,数还生象,交参互入,如环无端。象数为显,义理为隐,数(筮)、象(卦)为易之形式,义理(思想)为易之内容。易的本质特点就是用象、数表达义理 。在易学史上,汉代似乎是象数易学独领风骚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期间,孟喜、京房、郑玄等人对前人在象数领域的诸多创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并努力将象、数的推衍之术模式化,藉此以象数之学构造出一个系统而精制的天人关系规则,并试图通过这些规则的共识化和概念化,完成对现实社会的改造。成形于这个时代的易纬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继周易的经、传之后,象

10、数易学思想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建构,由于其中融合了大量当时最先进的天文、气象等方面的知识成果,进而进一步拓展了人们沟通天人的视域,丰富了象和数的内涵,并使得观象运数的推天道的方法论重心从传统的、以象为关注焦点的卜筮模式转向更具有理性逻辑色彩的数的运筹上。然而,这样一个试图将天道与人事直接相对应,并把对应关系精确化、模式化,并进而达成某种共识的努力最终由于其理论结构的机械和繁琐而在实证过程中暴露出其理念预设的荒诞而导致失败。(二)春秋以降,夏、商、周三代旧有的政治体制和文化秩序分崩离析,与旧时代相应的以天命为核心的天道观也遭到怀疑和解构,一个出于人的理性思辨、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道作为宇宙的

11、源起和本体被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首先提出。战国以后,道的概念为主要的诸子流派所吸收和发挥,具有自然意义的宇宙之天的观念也逐渐与道的概念相融合。战国后期至秦汉之交,天文、数学、音律、医学等学科的发展开拓了人们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诸子百家在趋于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一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思潮,古老的阴阳五行思想与这些思潮相结合,渐渐发展成为一套在逻辑结构上显得相当系统、规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道的根本意义被归结于天之道即天道之中,所以天道就取代了原先的神性之天、帝而成为世界的最高主宰和最终依据。因此,对于天道的理解体现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上就更多地依赖于对体征天道的自然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12、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原先用以探测神意的卜筮开始具备了理性的支持,天人之间的交通所需要的,新的具有共识基础的方法,即月令图式、卦气说等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结构基元和基本原理的新型占术应运而生。对于这类新占术,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有较为辩证的看法: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套新占术与过去的卜筮相比,在思想观念上有两种明显不同的特点:其一,它的对象是物质性的宇宙,是对自然的物质显现作为解说,不再是卜筮中的人神对话。其二,

13、新占术在占测过程中,偶然性大大减少。阴阳顺逆,五行生克及其中包含的数学、天文、律历学说,使得新占术更多地具有演算的性格,其结果也可能在现实中找不到占验,但结果的得出却是有公式可循的。这两种特征使得新占术成为一种人谋,更多地摆脱了原始文化的特征,而抹上了人文色彩 。随着这种新占术的话语霸权的建立,秦汉两季的卜筮文化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一是从阴阳五行说繁衍出许多新的占术形式,这些占术形式倾向于用数术而非卜筮来概括,而阴阳五行思想则是各种占法的主要理论依据;二是传统的卜筮也开始转变形态,将阴阳五行纳入其新的结构形式之中。史记日者列传中司马季主论卜筮之道有云:分别天地之终始,日月星辰之纪,差次仁义之际

14、,列吉凶之符。褚少孙补史记龟策列传,引龟策占卜之书记中取名龟之法,就分龟为北斗、南辰、五星、八风、二十八宿、日月、九州、玉等八种,又引卫平对宋元君之语及孔子之语,也均以阴阳刑德五行日辰之说言龟卜之道。就易学本身的发展理路而言,易传虽然将占筮的形而上学哲理与新天道观结合在一起,完成了占法的筮理构建,但对指导实际操作的筮法而言,尚未形成一套体系化的新方法规程。汉代的象数易学正是从这一点入手,通过改变卦序结构,附会律历之学,在阴阳之气的基础上运演阴阳五行的结构变化以体现一阴一阳之易道(天道)。虽然以一阴一阳为道的基本内容已经作为了一种核心思想在易传中有了详细的阐述,但就易传中的这些相关内容而言,主要

15、还是一种义理的概念性诠释,相应的象数结构显得还相当粗糙。秦汉以后,随着阴阳五行观念在获得长足发展的天文、历法、医学、气象等诸多学科领域内广泛的结构性应用,与这些学科有着密切关联的易学因此而获得了丰富的用于结构建设的资源。由于作为易学结构基元的易卦卦象符号与阴阳观念具有先天性的亲和力,从而使得阴阳观念有了一个可以符号化表征的形式系统。随着五行思想的融入,阴阳五行之学与易学通过这个形式系统的建构而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这种结合在汉代发展到了高峰,并使得阴阳五行与易学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这一方面,孟、京易说的卦气理论成就和影响最为突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汉易的最主要成就,正是形成了一个

16、以卦气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和象数结构图式,它不仅在易学发展中起到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哲学史、学术思想史乃至文化史都有深远的影响。卦气说最主要的特点是融天文历法、阴阳五行、人事灾异的占测为一体,形成了一个易学、占候之术、宇宙图景相统一的结构图式。形制初具的卦气说从文献记载来看,首见于西汉孟喜所著孟氏章句。孟氏之说的要义如新唐书历书一行释卦议所云: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据此可以推知,孟氏卦气说的核心内容,是以阴阳之气的消长来解释周易,以周易卦象来解说一年节气的变化(即以六十四卦配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并以此来推断人事的吉凶。对于阴阳消长与四季寒

17、暑变化的内在联系,汉代的相关认识已经相当细致周备,并在历法中有集中的体现。历法是与天地运行之道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专门的知识系统,在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宇宙图式基本架构的时代里,历法数量化结构也必须得到阴阳五行的诠释。在历法与阴阳五行观念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历法的数量模式又为阴阳五行的数量化提供了最具合理性的借鉴蓝本。卦气说是融入了天文历法的一种新的象数理论形态,它将象数易学的两个立足点-卦象和蓍数的外延做了有效的扩展,使得弥纶天地之道的易道从观念上的凌空虚蹈落实在周期性天地运行过程的结构图式之中。这种话语的转换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尽管相关的观念在周易已有局部的体现,但运用易卦符号系统地图解天地及其运行

18、的规律并形成相应的理论阐述却是汉易的突出贡献。从此,作为通天手段之一的易占才从一事一应的具象分析转向结构化的道的数理推演和衍说。孟喜之后京房等人在此理路上的发展,使得这套理论在结构形式上日臻完善。卦气的要质是阴阳二气,所谓积算随卦起宫,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相荡,二气阳入阴,阴入阳,二气交互不停,故曰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内无不通也(京氏易传)。阴阳二气的升降变化是卦爻象变易的根本原因,由于阴阳二气的变化,卦爻才有相交、相荡、相争、相合、升降、消长。尽管结构细节不尽相同,但这样的一个理路在各种卦气说中都是一脉相承的。卦气说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卦序、爻辰、纳甲等等学说,说到底其实质都是试图将易道的结构阴

19、阳五行化,其意义朱伯崑先生有很好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史上看,孟京易学,特别是京房易学,通过其卦气说,建立起一个以阴阳五行为世界间架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是汉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京房将八卦和六十四卦看成是世界的模式,以为周易既是自然界又是人类社会的缩影,作为世界变易的基本法则即阴阳二气的运行和五行之气的生克,即表现在八卦和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之中。这样,便将西汉以来的自然哲学更加系统化了。尽管他将周易中的筮法,引向占候之术,宣扬了天人感应的迷信,但他提出的世界图式对后来的哲学家们探讨世界的普遍联系,很有启发的意义。特别是,他以阴阳二气解释周易的原理,借助于当时天文学的知识和理论,阐述周易经传中

20、关于事物变化的学说,这是对先秦易学的一大发展。这对后来的哲学家探讨世界的本原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都起了重要的影响 。孟、京的象数理论经过进一步发展和整合,最终在易纬中得到系统的总结。易纬是纬书的一个部分。从语言形式上看,易纬诸篇多效仿易传释易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周易以及易学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做出阐发。从涉及的相关内容来看,其理论来源主要是易传和孟、京的易学思想以及今文经学的神学目的论,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总结和提高,形成一系列的旨在贯通天人之道的,以占验为主要目的,以图式结构为基本形式的象数占术理论。这些理论有着不同的结构模式:在卦气理论方面,有四正四维说、六日七分说、九宫数说; 在爻辰理论方面,有

21、求卦主岁术、求卦轨术、推厄所遭法等等。今人徐兴无对易纬中的各种占术的共同特征有如下的总结:易纬将六十四卦分为三套语言来叙述,将易经中的旧筮法改造为属于阴阳五行文化中的新占术。即以八经卦与四正四维,太一九宫、节气、占星等结合为八卦卦气之占与征王亡术;以六十四卦与一年中的的月份、节气等结合为候卦气术及风雨寒温之占;以六十四卦及其爻数、卦策与历术结合为爻辰说,求卦主岁术、推轨术以及推厄所遭法。易纬改造旧筮法的基本手段是发挥和落实易传中的新天道,将六十四卦拆开重新组合,尽可能地与汉代流行的天文历法等测天之学契合无间,从而说明这些天道学说皆是周易中本来就已包含的内容 。从孟、京易学到易纬,汉代易学通过借

22、助阴阳五行的结构图式和天文律历的相关知识完成了对筮法的改造,创造出可以通过形式的运演而推算未来的新占法。由于这些占法借用了易卦的卦象符号和相关的筮数原则,故而也被纳入到易学的体系之中,从而极大地扩展了易道的形式结构,并进而成为天道的体现形式,就象春秋说题辞所说的那样,易气之节,含五精,宣律历,上经象天,下经计历,文言立符,象出其节,彖言变化,系论类迹(古微书卷十一),成为六经之首也是天经地义的了。汉代是易学史上第一个理论建设的鼎盛时期,由于卜筮本来就是古代巫史文化中通天的主要手段之一,易卦的符号与其相应的筮法又具备足够的自洽性,所以由此演化出天道的推衍形式也是理之所然。汉易由孟、京而至易纬诸篇

23、,天道的秩序通过易道的结构形态借助当时天文历算的发展而臻于完备。汉书张衡传中有云:圣人明审律历,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这个杂揉了律历、卜筮、九宫等多种结构的占测、决策体系实际上就是以卦气占候为思想核心的弥纶天地之道的易道新的形式。东汉以后,虽然郑玄、荀爽、虞翻等人在易学的象数理论上均有所发展,但其思想理路已经基本上框范在由易纬兼收并蓄的各种模式化的结构之中,他们除了对一些结构细节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外,并无实质性的开拓和创见。这意味着在易纬中达到极致的天道图式建构开始在易学甚至在整个思想文化中逐渐沉淀下来,渐渐地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共识背景而被悬置起来。历史发展随后的进程也进一步验证了这

24、一结果。虽然宋代象数易学借所谓河图、洛书的话题再度勃兴,进而还形成了所谓的图书派,但推究河、洛的数字结构,不难发现它们无非是九宫数图的翻版和展开而已。至于在象数易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邵雍的元、会、运、世之说,其思想理路的来源也依然不出于卦气、卦变和爻辰说的基本观念框架,只不过其形式结构更加精制,也更加合乎卦符本身的数理逻辑结构。 在这些现象背后是近二千年一成不变的宇宙观共识,所有话语言说都或隐或显地立足于一个阴阳五行化的天道,一但这个基础被动摇,引发的将是社会思想普遍层面上的一次天翻地覆的革命。(三)然而,着力于形式化构造的象数之学占居话语主导地位的现象在中国思想史上只是昙花一现。魏晋玄学的兴

25、起,尽黜象数,说以老、庄(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江左诸儒并传其学(孔颖达周易正义序),象数由此见绌于玄理,义理易学遂大行天下。此后,对于易道的理念建设其重心也由形式复归于内容,复归于本体。魏晋以后,掌握着社会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的精英阶层 开始从汉学追寻至上的、外在的天道重新回归主体体验和本体认知,即个体性的心的独知实践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诸如理、气等相关思想范畴的诠释重新塑造道的理性品格,易学也因此逐渐被接纳到更加形而上的话语构造之中,显得更具义理色彩。与这种转向相对应,象数易学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一方面,一些知识分子在汉易的方法论基础上,以象、数理论在更深的层次上构造关于宇宙、天地

26、、社会运行的图式结构,宋代的图书学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卜筮固有的趋利避害的现实功利诉求依旧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共识基础,原本就是易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以趋吉避凶为现实价值取向的各种的占测、卜算,通过延用易学中的一些核心观念和术语来实现其实际运算操作实践的话语描述和理论支持,这就是易学在民间的一般知识结构中的特殊形态-方术,或曰术数 。尽管从表面上看,各种形式的方术庞杂芜乱,其中的很多内容在现在看来其对自然现象和人类本身的认知还相当肤浅,故存在着浓厚的迷信成份,但如果对不同内容的方术加以仔细甄别,可以发现,诸如式法、命理、相术、堪舆一类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方术不仅具有相对发育成熟的

27、理论形态,而且在其实际操作推演过程中,操作者个体心智的充分调动和身心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内在决定因素。虽然这些方术的形式、程式、工具有所不同,但其中都包含了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术数之知。当代新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在才性与玄理中关于术数之知有一段非常精辟的阐述:易学中术数一路含有一种知识之形态,此形态既不同于科学形态,亦不同于无知而无不知之境界形态。试言如下:(1)此路中含有一种步、运之术;(2)阴阳变形有其必至之势,此即为定数。此步运之术有二特征:(1)客观方面不是基于抽象之量概念,而是基于具体的感应之几。预测的确知是象征的直感,而不是机械的推断。(2)依此在主观方面,透过此步运之术而为具体的预测,

28、其心灵活动完全是直觉的,并不是依照逻辑数学的法则而推理,全靠心智之明与感觉之锐。科学之知是以量控质,术数家之知是以质还质,心保其灵,物全其机,而以象征的直感为媒介,故能以物宛转,极变化而览未然。故术数象之知亦可以广泛有效而具客观妥实性。其妥实性是落在那具体而活泼的事实上,而不是落在那抽象而机械的量上 。从整个人类的历史来看,各种各样形式的方术几乎在人类各个群体的社会生活中都曾经甚至仍然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本质上来说,方术是人类了解世界和自身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方式,虽然它们也有或缜密或空疏的观念预设,但究其根本,在时空的变动中把握不同事物或事件之间对应关系的发生是各种方术殊途同归的共同旨趣。在方

29、术的认知结构中,作为结果发生的事件与诱发这一结果的其它事件的关系并非一定具有逻辑上的因果对应,虽然这其中也不乏固定的程式运演,但在现象与将要发生的结果之间起决定作用的是方术具体实施者的心智、情感的非常态表现。所以,虽然同样是以为人们的决策活动提供可资利用的依据,在预测未来的向度上,方术是不可能像以可重复性操作的实证为根本判据的现代科学那样完全通过客观化的参数设定和累积求得概率发生的推理性结果。正是由于这种具有很强主观色彩的,对于事物特殊性的专注,方术很难作为一种对于世间万物具有普适性的解释体系而成为社会群体普遍接受的观念预置,所以在社会交往的层面上也就不具备互通性而在发达的社会话语中几乎被完全

30、遮蔽。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术而言,象数之学之所以成为大多数方术普遍尊奉的理论依据,除了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之外,象数易学本身所提供的对于世界的特殊理解形式是这些方术自我组织所赖以进行的内在机制。从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个易道的根本法门来说,以象、数为特殊符号形式和运算法则,以操作者个体的超常心智活动为根本运算机制,从现象推衍出某种可以决定现象变化方向和结果的规律性普遍原则,是象数易学的主要内容。从理论形态上看,象数易学的焦点始终定格在对天道的揣摹和模拟上,虽然明人事也是其现实的功利诉求,但这一诉求的对象往往只是个别性、个体性的吉凶祸福,所以其思想价值也更多地通过对天道之推的过程来体现。象数易学特别

31、是与之相关联的各种方技数术更侧重于对世界的了解过程,它们在解释世界方面也有着鲜明的特色,与义理之学注重理性的陈述相比,象数易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观念的形式建构,这既是推的运演工具,也是所推之天道的呈现方式。在易学的成熟形态中,各种形制的图式是易学构架的基础单元,易道的义理陈述也是由此而发韧。这些图式往往有着复杂的起源,其中的核心部分与上古的巫术操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卜筮关系密切的取象运数是周易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思维模式。其中象是典型的认识的图式结构单元,易象的两仪和八卦是抽象的关于世界本质认识的主体结构,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具象的对世界万事万物性状的模拟结构-六十四卦系统。象是周易思维模式中事物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而数则是联系这种存在方式的根本的逻辑,也是变易法则的具体、本质的体现。周易认识范畴中的数或曰易数,是周易结构模式中特定的关于数的思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