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4 ,大小:352.61KB ,
资源ID:1154298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5429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某某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某某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docx

1、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某某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 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某某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规定的内容标准,结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制定的,作为全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的依据。第一部分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开设要求高中地理课程由必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是高中唯一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的课程。必修课程(共6学分):包括

2、“地理1”、“地理2”、“地理3”3个模块。必修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并且注意其结构的相对统一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课程仍然以系统地理为载体,但在范围上有所拓展,将原来的必修和选修部分合并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核心要求,以保证具有均衡而连贯的地理理解力。这3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即必须先学“地理1”,再学“地理2”,后学“地理3”。选修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反映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3、各2学分、36课时)等与生产生括密切相关的7个模块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学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增进学生社会适应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所有的地理选修模块之间是平行并列关系,开设顺序不作规定。一、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方案及说明发展倾向必修学分选修内容一学分内容二文科必修1必修2必修36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至少3选2)4选修1“宇宙与地球”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理科选修5(

4、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至少2选1)2课程价值确保所有学生达到高中学业基本要求满足学生在共同学业基础上的发展差异要求满足不同学校的发展差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说明】1、高中地理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这3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必须按顺序依次开设。2、地理选修课程含7个模块:即选修1(宇宙与地球)、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和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选修模块的内容是平行并列关系,不需按顺序开设。3、选修课程包括内容一、内容二两个部分。选修内容一是

5、学校按学科要求必须开设、学生必须修习的模块,(也是纳入高考范围的模块);有文科发展倾向的学生必须在选修课程4、5、6的模块中任选两个模块;有理科发展倾向的学生在选修课程5、6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4、选修内容二是由各学校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模块,各学校可视条件将“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4个模块作为任意选修的课程内容。5、建议必修课程在高一开设,每周3或4课时,4获3个学段完成。选修课程安排在高二开设,文科每周4课时,2个学段完成两个模块;理科每周2课时,2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建议必修模块在高一完成、所有地理选修课程在高三之前完成。二、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课

6、程模块开设建议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高中地理必修模块采用按学段安排课程或按学期安排课程两种开课模式;选修模块一般采用按学段安排课程开课模式。各学校应在保质保量完成必修课程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不同发展方向的差异,参考下列三种方案,对模块教学的顺序及其课时安排可作适当调整,并合理选择地理地方课程、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最终形成学校地理课程开设方案和周密的授课计划。建议各地市可以指导同一类学校在模块教学进度和授课时数上保持一致。现提供具体三种参考方案如下:方案一:上学期下学期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高一学年模块必修必修必修必修复习周课时2244高二学年模

7、块选修选修选修选修周课时文4444理22高三学年文(5课时/周)高三总复习方案二:上学期下学期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高一学年模块必修必修必修、必修、必修必修周课时3333高二学年模块选修选修选修选修周课时文4444理22高三学年文(5课时/周)高三总复习方案三:上学期下学期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高一学年模块必修必修必修必修周课时2222高二学年模块必修选修选修选修周课时文4444理44高三学年文(5课时/周)高三总复习按学段安排的课程方案,每周地理不低于4课时,一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一个学期完成两个模块;按学期安排的课程方案,每周地理不低于2课时,一个学期完成一个

8、模块的教学任务。按学期安排和按学段安排可以交替进行。各学校在制定学校课程开设方案时不得在高一结束至高三复习前中断地理课程学习。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属于选修的地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理地方课程由省统一开发。地理校本课程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供学生自主选择。地理校本课程的实施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各模块的学时和学分设置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的规定相同。考虑到高初中地理的分工与衔接问题,建议学校在充分了解文科学生地理学习基础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开设以复习

9、有关初中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安排在相关必修模块之后学习。第二部分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要求一、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教学内容要求高中地理必修1模块教学要求“地理1”侧重于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模块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内容。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认识在人地关系中,人不只是被动地依赖自然环境,还

10、具有主观能动性,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谋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宇宙中的地球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知道天体系统的概念,能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划分。2、掌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3、运用有关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的资料,说明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以科学的观点认识宇宙,并学会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培养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1、组织学生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会。2、引导学生查阅人类探索宇宙的有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11、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知道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2、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3、结合实例分析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1、指导学生观察太阳黑子等天文现象,加深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2、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辐射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例如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2、理解昼夜更替现象和周期。3、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4、知道水平运动物体在南、北半球的偏向,懂得运动偏向对大气环流、洋流和河流的影响。5、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6、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

12、变化规律。7、理解四季更替的原因和规律。8、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9、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分析实际问题。1、指导学生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来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解释昼夜交替与四季的形成原因。2、地球运动是地球公转、自转运动等叠加、合成的结果,注意分析两种运动之间的关系。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能绘制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3、说出地球各圈层主要特点。运用模型,配合所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学建议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1、知道地球

13、内部是由岩石组成的,理解岩石的分类。2、阅读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对教材中涉及的矿物及岩石名称要求学生只作一般性了解。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知道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含义以及相应的主要表现形式。2、知道内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质构造(如背斜、向斜和断层),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3、理解流水、风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4、阅读景观图片,用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知识分析常见地貌的主要成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运用图片、录像等材料,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说明地质、地貌产生及变化原因。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利用示意图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

14、辐射之间的关系。2、理解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及其影响。3、知道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4、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学会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并说明海陆风、城市风和山谷风的形成。5、知道风形成的直接原因,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地的风向。组织学生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知道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2、结合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3、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

15、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和季节移动示意图。5、结合案例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6、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规律。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可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分析气候类型成因的方法。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1、学会从气温、气压、湿度等方面概括天气特征。2、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分析不同类型锋面的天气特征。3、结合示意图分析气旋、反气旋的特征及相应的天气状况。4、分析案例说明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危害。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影响本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并指导学生运用简易天气

16、图分析这些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知道水循环的类型。2、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河流水与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等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3、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4、阅读材料,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说明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如植树造林、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对水循环的影响。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或结合生活实例,讨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知道洋流的类型。2、阅读图片,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及分

17、布模式,并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3、阅读有关资料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对洋流按成因分类不作要求。(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学建议举例说明某些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说明自然地理要素,例如生物、土壤、地形、气候、河流等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不要求系统介绍每一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举例说明即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在认识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说明某一要素和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理解地理环

18、境各要素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效应。组织学生收集某区域的相关资料,讨论某一地理环境要素产生变化,会对区域中其它地理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能力。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由赤道向两极、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2、通过阅读地图,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3、掌握区域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理解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知道自然环境的差异是有规律的。组织学生收集相关图片或者结合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亲身体验,谈谈对自然地

19、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学建议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举例说明不同地表形态,如山岳、河谷对交通线路分布、走向和结构的影响。2、举例说明不同地表形态,如山岳、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3、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水文、地表形态的影响。1、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如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和波动性。2、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3

20、、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1、目前,全球变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教学中应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加剧作用。2、观看气候变暖的科教片,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1、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对具体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做一般了解,主要培养学生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理解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

21、的主要原因及危害1、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2、以台风、寒潮等为例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3、以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为例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诱发、加剧作用,掌握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1、人类活动对于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有时起着诱发、加剧的作用。因此,在自然灾害发生成因的分析中应考虑人为因素的作用。2、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在面对某种自然灾害时所应采取的自救与互助的方法或者措施。高中地理必修2模块教学要求“地理2”侧重于人文地理,主要阐述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模块包括“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三部分内容。本模块旨

22、在帮助学生了解人口、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与地域的联系,认识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注意协调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背景,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一)人口与城市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学建议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地区分布1、知道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和类型。2、根据资料分析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率的数值特征。3、理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相互关系。4、根据资料分析当今世界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5、了解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6、运用图表说明人口增长

23、模式历史演变过程。7、运用资料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学生收集本地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统计图表,探究本地人口增长模式,加深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掌握人口迁移的含义和分类。2、通过具体实例或数据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3、了解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人口迁移的特征和原因。指导学生查阅本地人口资料,归纳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并探究其成因。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1、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区别。2、认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3、根据一些统计数据、现象,分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关系

24、。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1、了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2、根据资料分析地理环境对城市地域形态的影响。3、了解城市内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形成原因。4、了解城市内部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主要特征和分布规律。5、根据有关理论分析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6、了解历史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等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7、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和形成原因。8、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与变化。组织学生收集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等资料,探讨、说明城市空间结构所发生的变化

25、及成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了解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结合实例了解中心地理论的实际应用。2、理解城镇地理位置与城市规模及其扩大的关系。3、了解我国主要城市的分布和等级划分。让学生实地调查不同种类商品与其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结合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内涵及主要标志。2、了解城市化发展的动力。3、理解城市化的意义和对产业活动的影响。4、根据资料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5、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影响因素。6、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异同7、根据资料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

26、环境的影响。8、了解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方法。1、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城市化过程的地区差异。2、组织学生讨论本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1、知道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2、根据材料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3、根据材料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和内部功能区布局的影响。收集资料,指导学生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并探讨成因。(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学建议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基本特点和分类。2、了解农业区位的含

27、义和主要的区位因素。3、利用材料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4、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5、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和条件。6、了解混合农业的分布、主要特点及其区位因素。7、利用资料分析世界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区位因素和分布。8、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分布及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9、了解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农业区位优势条件。10、了解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特点、分布。11、了解阿根廷政府为了发展牧牛业采取的措施。12、了解乳畜业的区位因素、特点和分布。1、收集本区域农业资料,判断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2、引导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及区位特点。

28、3、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角度,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1、了解工业生产和分类。2、认识工业投人与产出之间的关系。3、理解各种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生产的影响。4、根据资料,运用工业区位理论分析世界或中国各种工业的区位选择。5、理解工业生产中的各种联系。6、理解工业集聚和分散的表现、意义。7、分析工业区域形成的条件。8、根据材料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形成条件与发展方向。1、让学生调查和收集本地工业资料,分析影响本地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让学生扮演来自不同工业地域的规划人员,分析该地区工业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3、引导

29、学生从地理环境对工业生产影响的角度,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了解工农业生产活动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新的景观。2、了解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3、分析工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直接影响。组织学生在本地调查或收集相关资料,讨论本地农业或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1、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2、掌握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结合实例对交通运输方式和线路进行合理的选择。3、了解综合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设置一些生活中可能

30、出现的运输情境和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掌握中国和世界的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重要的港口和国际航空港。2、理解主要的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3、理解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识记中国和世界主要的商业中心、金融贸易中心。4、理解交通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5、根据材料分析中国与世界商业贸易中心的布局因素。6、根据材料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与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关系,能对某区域交通和贸易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指导学生调查本地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情况,让学生用地理原理解释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的原因,并做出评价。(三)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学建议了解人地关系思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