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6 ,大小:787.06KB ,
资源ID:1153631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5363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地理部分知识点及难点概要.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地理部分知识点及难点概要.docx

1、高中地理部分知识点及难点概要突破洋流知识三步曲河南/赵敬君洋流涉及范围广、名称多,不好记忆,加之学生对洋流的成因难理解、分布记不准、影响不理解,所以学习起来感到吃力。下面给出学习这部分知识技巧的三个步骤,即首先理解洋流的成因,推理记忆全球洋流分布规律;其次是结合模式图,掌握每支洋流的具体分布,自行绘制各海区洋流分布图;三是例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辨析成因,掌握分布1、洋流的形成原因(1)风海流: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如信风和盛行西风。(2)密度流:由密度较低的海区(水面较高)流向密度较高的海区(水面较低),如海水由大西洋表层流入地中海。(3)补偿流:分为水平补偿流

2、和垂直补偿流,如秘鲁寒流为水平补偿流,附近上升流为垂直补偿流。2、区分洋流性质从较低纬海区流向较高纬海区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高,为暖流,反之为寒流。 3、判断依据中低纬度海区,大洋东岸是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中高纬度海区,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北半球西风漂流是暖流,南半球西风漂流是寒流。4、全球洋流分布规律总结(1)在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3)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形成规模很大,环绕地球的西风漂流。它是海水受盛行西风影响(风海流),洋流自西向

3、东(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流动。(4)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性质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沿岸海水向西流去,呈逆时针方向的季风洋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沿岸海水向东流去,呈顺时针方向的季风洋流。二、绘制模式图,具体落实联系世界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结合世界海陆分布大势,绘画出洋流的分布模式图,进而落实每支洋流的名称、流向和性质,如图所示。三、结合实例,注重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解环境类型影响举例气候促进高低纬间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副热带大陆西岸形成沿岸荒漠

4、环境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形成著名渔场;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大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我国的舟山渔场海洋污染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海洋航行航行速度;时间、经济效益顺流加速,逆流减速考地理简答题解题思路生态环境专题面临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火地岛(新西兰南北二岛)面临的环境问题: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空洞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季节,面临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火地岛(新西兰南北二岛)面临的环境问题: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空洞

5、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季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带来危害:海水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海洋旅游业。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引起海

6、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酸雨带来的影响: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治理措施: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开

7、矿时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小流域综合治理。自然灾害的“功”与“过” 一、气象灾害 1. 寒潮 所谓寒潮即指大规模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势力非常强大,造成沿途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雨等现象,这种强冷空气南移的过程称为寒潮。 寒潮所造成的灾害有:强降温可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春季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隆冬,内蒙古、青藏的畜群在寒潮中饱受冻灾、雪灾之苦。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讯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等。 寒潮的“过”给人们印象之深以致掩盖了它带给人们的益处。寒潮其实也有“功”:(1)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我国受季风的影响,冬天气候干旱,尤

8、其是北方如遇少雪多晴的暖冬,农田的麦土随风吹扬,水分蒸发,地力减退,直接威胁着来年的春耕播种。适度的寒潮南侵,可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致使表土凝结附着于地表,减少北方的扬沙天气;东北、西北的冬雪积累,在保持土壤适度的同时,春天消融的积雪,还可缓解春播的旱情。(2)寒潮还有助于地球表面的热量交换。受地球形状的影响,球体表面受热不均,自赤道向两极形成了热带、温带、寒带。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低纬“倾斜”,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促进了全球的热量平衡。(3)寒潮还可净化大气。在冬季,人们易患流感,当病人咳嗽时,飞沫中包含有大量病毒,易造成传染。寒潮来临后,带来大量雨雪,这样不仅增加了空气湿度,而且飞

9、沫中的病毒也会随雨雪而降落。(4)寒潮带来低温,还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病虫害。(5)寒潮还可带来风力资源,风力强劲、风向较为单一的大风是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宝贵的动力资源。 2. 风暴潮 风暴潮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频繁发生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沿海国家和地区,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非常巨大,风暴潮灾害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海洋灾害。据国家海洋局统计,19491998年的50年期间,我国共发生中等风暴潮270次,平均每年5次以上,严重风暴潮灾害48次,特大风暴潮15次。其中,造成显著灾害损失的有112次,19891998年的10年期间,风暴潮造

10、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严重年份(1997年)超过300亿元。 风暴潮对海岸的破坏作用主要包括:(1)对沿岸设施的破坏。风暴潮最严重的危害是对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设施的破坏。风暴潮席卷之处,房屋倒塌、树木和作物倒伏、船舶颠覆。(2)沿岸蚀退作用加剧。风暴潮时海水水位升高,海水向岸内推进,风浪和潮汐对沿岸的冲击作用增强,加剧海岸的蚀退作用。同时,风暴潮使海岸填弃、河口加积、增大沿岸泥沙的运移,势必导致沿岸的进一步侵蚀。(3)沿岸生态系统的破坏。风暴潮破坏农田,冲毁作物,海水的倒灌,造成农田盐碱化,土壤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4)海水入侵。主要表现为海水沿地下通道以各种方式向内陆入侵,严重

11、影响地下水的质量,潜在危害大,难以治理。 风暴潮在对沿岸环境破坏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建设和改造作用,主要包括:(1)对环境污染的改造。风暴潮发生时,强大的水动力,将聚集在沿岸一带的污染物带到远海,加快污染物的自然净化。(2)对水资源的补充。对于目前缺水严重的北方地区来说,尤其是北方沿海工业城市,风暴潮所带来的大量淡水对这些城市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3)对地下卤水资源的补充。虽然风暴潮引起的海水入侵造成土壤盐碱化,但同时也使地下水的矿化度增高,补充了地下卤水资源。 3. 沙尘暴 沙尘暴发生时伴随着大风,夹杂沙尘,风速大,危害大。发生强沙尘暴时交通事故大量增加,飞机、火车、

12、汽车常被迫停运。 但是沙尘暴也有有利的一面。(1)沙尘暴能有效缓解酸雨。因为我国北方常有沙尘天气出现,而沙尘中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2)沙尘颗粒有利于成云致雨。沙尘颗粒并非圆形,而是表面凹凸不平,有利于水汽在地面上凝结。(3)沙尘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沙尘粒子中富含有海洋生物必需的而海水中却常常缺乏的铁和磷。粒径小的沙尘随风飘到海洋上空,降落后到达海水中,为海洋生物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铁和磷。 4. 台风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强风会掀翻万吨巨轮,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遭受严重损失。特大暴雨会造成河堤决口、水库崩溃、洪水泛滥

13、,瞬息间使农田、村镇变成一片汪洋泽国。严重的风暴潮,潮位可高出海平面56米,破坏海堤、淹没岛屿。 但是,台风带来的不仅仅是灾难,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有利的一面,即能带来大量降水,尤其是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所带来的旱情。 二. 地质灾害 1. 火山喷发 早在2400多年前,地中海东部的克力特岛及附近的桑托林群岛上,曾出现过比罗马文化还要古老,且是当时欧洲最发达的文化,并出现过人口达十万之多的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城市。但公元前1400多年,桑托林群岛中的赛拉岛上的火山爆发,所产生的地震和海啸严重地破坏了群岛及其周围岛屿上的城镇与村庄,降落的大量火山砾、火山灰把已经遭受破坏的建筑物与田园一起掩埋。这个古老

14、的文化城市就这样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20世纪初,帕累火山、卡特买火山等的爆发,大量火山灰使太阳辐射量比正常值降低20%30%,造成了大面积降温,仅北半球平均气温就下降了0.5。 但是,火山灰落定后可生成肥沃的土壤,成为当地居民主要的耕作地,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火山灰十分厚,当地居民冒着生命危险在火山周围从事耕作。 2. 地震 5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后,通常使震区变成一片废墟。但是大的地震常形成地裂缝、断层等,为科学考察提供了地质剖面,是难得的有利的一面。“南极洲”知识梳理 近年来,随着南极和北极考察的不断深入,南极和北极成为高考中重点考察区域。这里对南极洲的知识进行一下梳理。知识要点1.位置:位于

15、地球最南端,几乎全在南极圈内,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未来南半球各大洲跨越南极的交通中,南极洲是惟一的中间基地。2.面积:1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洲。3.地形: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洲,平均海拔2350米以上;冰层最厚的大洲,平均厚度1700多米(最厚处4000多米),有“冰雪高原”之称;文森峰是最高峰,海拔5140米。4.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原因:纬度高,海拔高,高压控制,冰层反射强。暖季:11月至次年3月。5.资源:淡水资源:固体冰川,淡水丰富,海上多冰山;矿产资源:煤、铁储量丰富;生物资源:磷虾、鲸、海豹、企鹅(南极特有)等。原始自然环境:天然的实验室。6.考察:最佳考

16、察季节:每年9月至次年3月,极昼,暖季;目前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家共有18个。我国在南极洲建有两个科学考察站,分别为长城站和中山站;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进行一切军事活动;禁止核爆炸和放射性的废物处理。补充知识1.“白色沙漠”成因:南极洲降水量大部分为55毫米以下,降水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降水形式主要是雪。由于气温低,雪不易融化,所以这里十分干旱,其干旱程度如同沙漠地区,故南极洲巨厚的冰层有“白色沙漠”之称。2.“南极臭氧洞”:每年的8月下旬至11月,在南极上空会出现“臭氧空洞”。导致大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过量的紫外线对生物有杀伤作用,严重时会导致人类的皮肤癌。

17、强烈的紫外线对地面生物的危害,还表现在破坏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如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等,严重时会导致生物的遗传病和产生突变体。南极洲上空的臭氧洞对海洋生物也有很大影响。强烈的紫外线可以穿透海洋1030米,使海洋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降低了3/4,抑制了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对南大洋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3.雄伟的冰山:冰山是南极洲显著的自然景观。它是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入海形成的。成千上万的冰山漂浮在南极洲周围的海面上,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那么,南极周围冰山较多的季节应是什么季节呢?许多人不能正确回答,答案应该是夏季(南半球)。原因是在夏季气温较高,南极大陆冰川消融崩裂,部分冰川滑入

18、海中形成漂浮的冰山,另一方面,夏季南极周围海域不会结冰,冰山可以自由漂浮。地下水及难点解析一、地下水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不同,可分为潜水与承压水。(一)潜水1. 概念: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2. 补给: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3. 特点:有一个自由水面;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埋藏较浅,受气候影响大,流量不稳定;易受污染。4. 排泄方式:水平排泄:露出为地表水或泉水;垂直排泄:蒸发。5. 环境问题: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壤盐渍化;过量开采,造成潜水水位下降而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地带可能引起海水入侵。(二)承压水1. 概念: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2. 补给

19、:大气降水和地表水通过潜水补给。3. 特点:承受一定压力;分布区与补给区常不一致;埋藏较深,受气候影响小,流量稳定;不易受污染,水质比较好。4. 排泄方式:水平排泄,在排泄区转化为潜水和泉水。5. 环境问题:污染或过量开采后不易恢复。二、难点解析1. 潜水的下渗条件有哪些?对于潜水,主要有哪些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潜水就是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它的补给主要是直接的地面下渗。有利于潜水下渗的条件通常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降水,要求降水强度小、时间长;二是地面的坡度,要求地面坡度平缓;三是植被,要求有良好的植被覆盖。对潜水的不合理利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漫灌,造成潜水水面上升,水分

20、被蒸发但水中的盐分积留在土壤中,形成土壤的盐渍化(次生盐碱化),这一现象在干旱、半干旱区的灌溉农业区容易出现。解决的办法是采用合理的灌溉方法,推行喷灌、滴灌节水型技术,或采取雨季的淋溶。二是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建筑物倒塌、海水倒灌等问题。解决方法是停止过度开采、节约用水、雨季回灌。2. 地下都是岩石,地下水储存在哪里呢?地下除了较为疏松的土壤处,都是岩石,但是岩石是有裂隙的,地下水就储存在岩石的裂隙中,并且也有水位,从水位高处流向水位低处。但岩石的裂隙有大小,所以储水的能力也就不同。当岩石非常致密时,几乎就不储水,也不透水,这就是在承压地下水中讲的隔水层;但当裂隙过大时,因“漏水”而

21、不能很好地储水,如石灰岩地区,地下岩石多受溶蚀,浅层的地下水就比较缺乏。3. 如何根据承压水形成原因,分析澳大利亚自流盆地的形成?澳大利亚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含水层在湿润的东部山地出露,向西倾斜,一部分渗入地下的降水顺着倾斜的含水层流向盆地中部。盆地中部为承压水的承压区,地下水承受一定的压力,在贫地地势较低处打井,有的可以自然喷出,形成自流井。澳大利亚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自流井的盐度高,不宜用来灌溉农田,一般可作牧畜饮用水,因此对畜牧业发展非常有利。4. 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承压水与潜

22、水是一回事吗?如何区分潜水和承压水?不是。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是依据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来区分的,而潜水与承压水是依据埋藏条件来区分的。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为潜水,而埋藏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并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为承压水。三、练习1. 读自读盆地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A区地下水类型为_,B区地下水类型为_.(2)图中的自流井是_,理由是_.(3)图中A为承压水的_区,B为_区,C为_区。(4)要保护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在A区应采取的措施是_,B区和C区采取的措施是_.2.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_,湖泊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_.(2)在a和b两个补

23、给区中,有利于大气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地区代号是_,理由是_.(3)从利用上讲,C层地下水的主要优点是_.它分布的地区地质构造多为_.(4)使A层地下水受污染的污染源有_.(5)A层地下水过度开采,可能引起的直接后果是_.3. (1)泉水补给区位于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2)溶洞常形成于A. 沉积岩 B. 变质岩 C. 侵入岩 D. 喷出岩参考答案:1. (1)潜水 承压水(2) 井口低于承压水位(3)补给 承压 排泄(4)保护自然环境 防止过度开采2. (1)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湖泊水补给地下水(2)a 地表坡度平缓,植被茂密,有利于减少降水到达地面的强度,增加地表水滞留

24、时间,有利于下渗(3)埋藏深,直接受气候影响小,流量稳定,水质好,不易受污染 自流盆地(4)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表径流(5)引起潜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引起地面下沉,甚至造成建筑物坍陷;在沿海地区则能引起海水入侵,水质变坏3. (1)D (2)A天气与气候类问题的重难点突破山东 王寿爱在自然环境的五大要素中,气候可以说是统帅。气候要素的区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的分布特点。对天气和气候的考查,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因此,天气和气候的主干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近年综合能力测试的重中之重。而天气和气候的相关知识原理的分析,既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

25、,也是难点,成为不少学生学习中的“瓶颈”和考试中的“失分点”。从高考的能力要求看,本文的目的是要突破下列重点和难点问题。一、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在等压线图中判断天气系统是地理学习能力再生点之一。其基本判读方法如下。(1)根据等压线数值分布特征,判读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高压脊、低压槽、鞍部等气压场名称。(2)根据气压差异判读风向,基本原理: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高空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与等压线斜交。(3)根据气压梯度判断风力,同一等压线图中看等压线疏密(密大疏小),不同等压线图中看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既要看气压差的大小,更要注意比例尺的大小)。(4)不同地点天气状况分析及对人类活

26、动的影响等,低压中心因气流上升而多阴雨天气,如台风天气;高压中心因气流下沉而天气晴好,如寒潮、伏旱天气;低压槽附近因冷暖气流交汇常伴有阴雨天气(如图1),高压脊控制则为晴朗天气。例1读图2,回答l3题:1. M处的气压值可能为( )A. 1020、1012.5B. 1017.5、1020C. 1017.5、1015D. 1015、1012.52. N处的盛行风向不可能是( )A. 南风B. 西风C. 西南风D. 东北风3. 图示地区4月份因大陆气团与海洋气团交汇而降水较多的地方为( )A. B. C. D. 参考答案:l. C 2. D 3. D解析本题组以亚欧大陆东部的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图为信

27、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的图像信息处理能力和等压线的理解应用能力。解题时,首先要分析图中等压线的分布特征,获取相关气压数值。第l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同一等压线图中相邻等压线的气压差是一个固定值。根据图中已知等压线的数值可确定本图的气压差为2.5hPa,再依据M处的等压线的分布特征:它的相邻等压线分别是1015线和1017.5线,可确定M处气压值可能是:1017.5、1015,故C选项正确。第2题的解题关键是理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由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根据图中信息:N处位于北半球,且北侧气压低、南侧气压高,风应由南吹向北,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根据偏

28、转程度的大小,N处的风向可能为西风、西南风或南风,绝对不可能为东北风,故答案为D.第3题考查的知识是中国境内雨带的季节移动规律:45月位于华南地区;67月位于江淮地区;7-8月位于东北、华北地区。根据图中、四个位置的分布,4月份降水较多的地方应是,故D正确。二、等温线图的分析判断等温线是反映某一区域气温水平分布特征的统计图,在等温线图上可以判断南北半球、气温差异及产生的原因等。基本的判读方法如下。(1)根据等温线的数值递变规律判断南北半球: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即向北递减为北半球。递增则为南半球。(2)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温差大小并分析原因:等温线密,区域内温差大;等温线疏,区域内温差小。其温差大

29、小往往与太阳辐射(太阳高度、日照时间)、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差异相关。如冬季我国北方地区白昼时间短,太阳高度低,又受冷空气活动源地(西伯利亚)的影响;南方地区白昼时间长,太阳高度大,造成我国南北温差相当大。而夏季时,北方地区白昼时间长,南方地区太阳高度大,造成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3)根据等温线走向分析主导影响因素:等温线走向大体与纬线平行,说明太阳辐射是影响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与海岸线走向大体平行,说明海洋对气温分布的影响显著;与等高线走向一致,说明影响气温高低的主导因素是地势。(4)根据等温线弯曲分布情况来判断下垫面状况:同一纬度二地相比,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说明气温高,向低纬凸出,说

30、明气温低。造成同纬气温高低差异的因素有:海陆差异(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地势起伏(山谷气温高、山脊气温低)、洋流分布(暖流气温高、寒流气温低)。(5)找出某区域不同季节气温极值及分析原因等。等温线图判读的能力再生点在于与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降水量图的组合,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高温中心气压低气流上升降水量多,或高温中心地势低(盆地);低温中心气压高气流下沉降水稀少,或高温中心地势高(高原、山地)。例2 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3,回答下列问题。图3(1)图3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_.作者北顾的是_高原的深秋景色。(2)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参考答案:(1)115 E,41N 内蒙古(张北、坝上亦可)(2)10等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