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101.21KB ,
资源ID:11497092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4970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docx

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宾语前置(或称为“谓语后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及物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前置。如:例一: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12)例二:谚曰:“谁为为之?孰令聽之?”(司马迁报任安书)例三: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例四: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损?(荀子荣辱) 例五: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例六:臣而不臣,行将焉入?(左僖15)(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一:肆予冲人,不卬自恤。(书大诰)例二:我无尔诈,尔无我欺。(左定15)例三:臣未之闻也。(孟子梁惠王上

2、)例四: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前赤壁赋) (3)利用複指性代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例一:姜氏何厌之有?(左隐元)/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许行)/吾斯之未能信。(论语公冶长6)例二:惟余马首是瞻。(左襄14)/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左僖4)/德音孔昭,视民不恌(tio),君子是则是效。(诗小雅鹿鸣)/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僖4(4)固定结构。是以、是用、此以。例一: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安书)比较: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庄子养生主)例二:王赐乘马,是用左王。(虢季子白盘铭)/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23)比

3、较:故谋用是作,兵由此起。(礼礼运)例三: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礼大学)比较: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史记留侯世家) (5)否定句例外的情况A.语言处于不成熟阶段,如:例一:唯不祟我?(合16969)例二:兹雨不唯祸我?(合12889)B.古书屡经传抄,难免有误,如:例一:未绝之也。(左僖3)比较:未之绝也。(石经本、宋本、淳熙本皆同) 例二: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吕览骄恣)比较一: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荀子尧问) 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

4、长。宾语后置。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有问题的(参汉语史论集4348页,商务,1997)。不过,古汉语里的确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如: 例一:尔欲吴王我乎?(左定10)例二: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上高宗封事)例三: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隋书杨伯丑传)因此,不能因为词兼类情况的存在而否定活用现象的存在。总体而言,古汉语词类活用只涉及动词、形容词和名词这三类词的活用,用法则分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和名词的一般动词用法、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用如副词的用法。1、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动词谓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如:例一:先生之恩

5、,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实生之。(马中锡中山狼传)例二: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马中锡中山狼传)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一: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实狼其中,(马中锡中山狼传)例二:小国寡民(老子)3、名词的使动用法。例一: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例二:乃跼蹐四足,引绳而束缚之,下首至尾,曲脊掩胡,(马中锡中山狼传) 4、形容词的一般动词用法。例一: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例二: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5、名词的一般动词用法。例一: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例二:时墨者东郭先生

6、将北適中山以干仕,策蹇驴,囊图书,(马中锡中山狼传) 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动词谓语觉得或认为宾语怎么样的用法。例一: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例二: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庄子秋水)7、名词的意动用法。例一:友风而子雨。(荀子赋篇)例二:子何人也,敢呼仲尼而兄之。(李贄赞刘谐)8、名词用如副词。例一:(狼)猬缩蠖屈,蛇盘龟息,听命于先生。(马中锡中山狼传)表比喻。例二: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表工具(方式)。例三: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表处所(地点)、时间。 练习题指出下列

7、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1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2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3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4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来:动词使动用法。“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5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

8、中丞传后叙) 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6 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7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8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 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9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水:名词活用

9、为动词。游泳的意思。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虚词1、介词介词介词 于(於、乎)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所组成的介宾结构在句子中作补语或状语。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所组成的介宾结构在句子中作补语或状语。3、引进比较的对象。所组成的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 以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多可以译成“率领”。3、引进动作行为

10、的条件、依据、标准等。所组成的介宾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成“凭着”、“依靠”、“按照”等。4、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译成“把”,也可不译。5、引进情况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所组成的介宾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成“因为”、“由于”。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因1、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通过”等意思。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等意思。 为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2、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3、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4、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11、,可译为“跟”、“对”、“向”。5、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名词(或代词)+所+动词“的句式。 与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3、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或“跟相比”。 2、连词连词用法与1、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并列关系。2、有时也连接谓词性成分,表选择关系,可译为“还是”、“或者”。3、连接分句和分句(通常需要与其他虚词配合),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 且1、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或存在两种状态,可译为“又又”。2、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同时进

12、行的两个动作,可译为“一边一边”。3、连接分句与分句或段落与段落,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可译为“并且”、“而且”、“况且”。4、用在偏句的主语后,说明另一事情程序更严重,以引起后面正句的层进推论,“且”可译为“况且”。5、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以与前一分句相连接,表示在两项中作一选择,多为疑问句式。“且”可译为“还是”。 以1、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并列关系。” “以”可译为“又”。2、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 “以”可译为“来”,也可以不译。3、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以”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4、

13、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前项动作行为是后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但在句法结构上仍是平行的联合关系,而不是偏正关系。” “以”可译为“来”,也可以不译。5、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用法与“而”相当,可译可不译。 而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意义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2、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况在时间上先后紧相承接或事理上有层进、原因、条件和方式等关系,“而”可译为“又”、“而且”、“因而”、“就”,有时也可不译。3、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相反的,构成了转折关系。“而”

14、可译为“却”、“可是”。4、连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示谓语的情况是假设的,有时表示谓语的情况是不应或不易出现的。“而”需要分别译为“如果“或“却”。5、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一般不必翻译。 则1、用在结果分句的开头以承接前一分句,表示两个分句在事理上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则” 可以翻译为“那么就”。2、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动词作谓语的分句。表两者的出现在时间上是紧密相承的。“则”可以翻译为“就”。3、用在两个以上的并列分句中,表示列举或对比相关的情况下,结果不同。“则”可以翻译为“就”。4、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或表示后项的行为和情况与前项相反,或表示后项的行为和情况是前项动作施事者

15、未曾料到的,或表示让步关系(有时与其他转折连词联用),“则”可分别译为“却”、“反而”、“原来已经”、“固然”、“虽然”、“倒是”等。 虽、虽然主要连接两个分句,也可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表示对分句所说事实的承认,引起后一分句的转折。有时表示假设性的让步。“虽然”是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可译成“虽然如此”、“即使如此”。 然、然而、然则一般用于复句中后一分句的开头。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 “然而”、“然则”都是指示代词“然”与连词的连用,相当于“虽然如此,可是”、“既然如此,那就”的意思。 3、语气词语气词语境语气也主要用在判断句末。有时用在疑问句或感叹句末 主要用在判断

16、句末。有时用在疑问句或感叹句末 矣、已、耳(而已)叙述句,有时用在复句或描写句末。“矣”表陈述语气。“已” “ 耳(而已)”表限止语气。 乎、與(歟)、邪(耶)疑问句,包括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反问句,等。 表疑问语气。 哉、夫、兮感叹句 表感叹语气。“哉”表一般的感叹。“夫” 偏重于惋惜悲伤的语气。“兮” 通常用于韵文 句型一、判断句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主语和谓语为对等关系。上古汉语不使用系动词表判断。其主要形式为:者,也。用公式表示,为:主语+名词性谓语。有若干变例,为:1、者,。2、,也。3、,。也可以使用副词(例如“乃”、“即”、“诚”、“洵”、“亦”、“皆”

17、,等)帮助表判断。 例一: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例二: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例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例四:洵游山者之最也。(袁枚游武夷山记)例五: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荀子非十二子)例六: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一般认为,汉以后才出现使用系动词表判断的现象。例如:是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但是,在先秦的典籍里,偶尔也见使用系动词表判断的现象。例如:郑县人有得车轭者,而不知其名,问人曰:“此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俄又復得一,问人曰:“此是何种也?” 对曰:“此车轭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而杀

18、之。(穀梁桓6) 讨论以“为”构成的判断句。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17)/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微子6)/尔为尔,我为我。(孟子公孙丑上)此外,有学者认为:“惟(维)”、“伊(繄)”等也是判断句的系动词(周法高:1959),如: 例一: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诗小雅斯干)例二:我罪伊何?(诗小雅小异)例三: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僖5)关键是,这些词可以和形容词性表语结合构成复合谓语,如:例一:厥草惟夭,厥木惟乔。(书禹贡)二、被动句没有任何标识的被动句:例一:然犹两足斩而宝乃定。(韩非子和氏)例二: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论语子张21

19、)/玉不琢,不成器。(三字经)有一定标识的被动句: 1、 于(於)字式。2、为(+於)字式。3、为所式。4、见(+於)字式。5、有(+於)字式。6、蒙字式。用“被”字表被动,出现很早,如:例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谊列传)例二: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史记鲁仲连传) 讨论“受”,如:受人所托/受制于人。 三、祈使句表示命令、请求语气。1、多使用谦敬副词2、主语省略(与现代汉语同)例一:居,吾语女。(论语阳货7)/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郑燮游金山寺联) 例二: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上)例三: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20、”(论语雍也5)例四: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20)例五: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司马迁报任安书) 四、说明句凡主语与谓语之关系非相等之关系,即为“说明句”。例一:孟子见梁惠王。(孟子梁惠王上)例二:王立于沼上(同上)例三: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後其君君者也。(同上) 五、感叹句特点一:使用语气词:哉、夫、兮。有时候也兼用其他语气词,例如,也、乎之类。特点二:多倒装(谓语前置)。例一: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梦见周公!(论语述而5)例二:大哉,孔子!(论语子罕2)例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17)(例四: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1

21、4)例五: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35)例六: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论语子路22) 六、疑问句1、一般疑问句(1)无标识(语气词)之疑问句,出现在早期的语言文本中,如甲骨文:例一:己未卜,亘贞:“逐豕,获?”(萃1480甲)例二:乙亥卜,永贞:“令戉来归?”(甲3342)(2)有标识(语气词)之疑问句。a.使用句首语气词:其、岂、寧,等。例一:若火之燎于原,不可鄉迩,其犹可扑灭?(书盘庚)例二:寧不亦淫从其欲以怒叔父?(左成2)b.使用句末语气词:与(欤)、邪(耶)、乎、哉、也,等。例一: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17)/管仲俭乎?(论语八佾22)例二:仪以寡人绝

22、齐未甚邪?(史记袁盎传)例三: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商君传)/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贾谊列传)例四:而欲当严天子而求其安,幾不亦难哉?(韩非子奸劫弑臣) 例五:非皆二子之忧也?(管子戒篇)c.句首句末皆使用语气词:其乎,等。例一: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僖10)例二: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易繫辞下)例三: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宪问13)例四: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岂可负哉?(史记李斯传)例五: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史记鼂错传)例六: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礼檀弓)例七:夫子盖少贬焉?(史记孔子世家)例八:且帝寧能为石人邪?(史记魏其侯传) 2、特

23、殊疑问句(1)疑问代词a.代人:谁、孰(畴)例一: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诗卫风河广)/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微子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1)例二: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2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隐元)/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公羊哀14) b.代物:何、孰例一: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20)例二:何辜于天,我罪伊何?(诗小雅巧言)例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论语八佾1) (2)疑问副词或疑问介宾结构、复合结构 a.数量:幾(幾+名词)、幾多、幾何、多少、幾所、幾许。例一:畏首畏尾,身其馀幾?(左文17)/妇有四德

24、,君有其幾?然士有百行,君有幾?(世说贤媛)例二: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幾何?(左僖27)/对酒当歌,人生幾何?(曹操短歌行)例三:问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问天上幾多春?只似人间,但长见,精神如画。(苏轼洞仙歌)例四: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髪?(苏轼念奴娇)例五:数问其家金尚有幾所?(汉书疏广传) 例六:河汉清且浅,相去復幾许?(古诗十九首之十)b.地点:何从、奚、焉、安、恶(乌)。例一:然则义何从出?(墨子尽心下)例二:曰:“奚之?”曰:“将之卫。”(庄子人间世)例三: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僖14)/曰:“归乎?”曰:“君死安

25、归?”(左襄25) 例四:恶乎淫?淫于蔡。蔡人杀之。(公羊桓6)c.原因:盍、曷(害)、何以、奚、奚为、奚以、安、恶(乌)、胡、奈何、如何例一: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韩非子难一)例二: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恶能治国家?(孟子许行)例三:吴人焉敢攻吾邑?(吕览察微) 例四: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左僖23)例五: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26)/例六: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例七:如何?如何?忘我实多。(诗秦风晨风)例八: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列子仲尼)例九: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例十: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例十一:时日曷丧?予及女皆亡。(书汤誓又孟子梁惠王上)d

26、.时间:何+(时、日、夕、年等时间词)、奚+(时间词)例一:何草不黄,何日不行?(诗小雅何草不黄)例二: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唐风绸缪)例三:则法术之士奚时得进用?人主奚时得论哉?(韩非子人主)2、反意问句句末附一否定副词:无、否、不、未,等。如:例一: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例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例三: 路傍人怪问:此隐者,姓陶不?(辛弃疾木兰花慢路傍人怪问)/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辛弃疾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例四:过吾庐定有、幽人相问:岁晚渊明归来未?(辛弃疾西河送钱仲耕自江西移守

27、婺州)/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 选择问句a.有标识者(连词):抑(意)、宁将、将、宁宁、妄其(亡其、忘其)、与其毋宁、且,等。如:例一: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10)/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知不足邪?意知而不能行邪?(庄子盗跖)例二: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楚辞卜居) 例三: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耶?(史记孟嘗君传)例四: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庄子秋水)例五:道固然与?妄其欺不穀邪?(国语越语)/君将攫之乎?亡其不与?(吕览审为)/不识三国之憎秦而爱怀邪?忘其憎怀而爱秦邪?(战国策赵策)例

28、六:与其飢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马中锡中山狼传) b.无标识者。如:例一:分明乎天下爱人而利人者,别与?兼与?即必曰:兼也。(墨子兼爱)例二:果是邪?非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被动句练习题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1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前句是,无标志。2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见于”式。3 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4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后句是,“为所”式。5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前句是,无标志。 6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 后句是,“为所”式。7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8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格律基本要求:平仄相间。有四种基本句式:五律: (甲)仄仄平平仄 (仄起仄收式) (乙)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式) (丙)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式) (丁)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式)七律: 在五律基本句式之间加上相反的“平平”或“仄仄”。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四种基本句式(甲乙丙丁)交错,就构成律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