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4 ,大小:46.51KB ,
资源ID:114859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4859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

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匡跃辉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把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写入报告,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大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见,生态文明

2、已成为奏响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时代强音。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生态现在通常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也即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们对生命的态度、对生存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

3、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美丽中国”,“山青水秀”,“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祖国大地,崭新的提法,充满活力与希望。1新高度(1)生态文明独立成篇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有关于环境保护的论述。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观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规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中,出现了如下的一些新提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等。这些关于生态和

4、环境问题的一些新提法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党已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作出战略部署,要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此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上升为政府的施政纲领和国家发展理念。2007年12月,国家在中部设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

5、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则明确把“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2012年7月23日上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做重要讲话。这次讲话总书记浓墨重彩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他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从十四大报告“加强环境保护”短短一句话,到十七大报告

6、中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共28处,再到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生态文明”15处。在十八大报告中专门用了二十分之一的篇幅,将生态文明专门成为一个独立部分,在第八个大问题中全面阐述了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非常多的新提法,把生态文明提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释放了强烈的资源循环利用、关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相关领域的信号,系统化、完整化、理论化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彰显了执政党的执政意志。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十八大所理解和规划的生态文明

7、,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问题,而是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并且体现为工作部署、发展目标、制度设计。党章修正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充实和完善,主要体现在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章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增写了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表述。(2)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十八大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8、,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邓小平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此后,中共在此基础上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再到十八大报告提到,未来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与经济、政治建设同样的地位。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为发展的内涵增添了新元素,为发展的品质赋予了新标准,为发展

9、的方式确立了新坐标。第一,新元素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从注重物的增长到尊重人的发展,这是在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为现代化进程提供稳定的社会架构,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再到如今的五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是在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使中国的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升华之举。第二,新标准要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我们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和重大部署,不断为总体布局添加“增项”,都

10、是根据实践与时俱进的结果。总体布局的发展和丰富,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使党的理论体系不断继承创新、科学发展,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要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生态文明地位的“升格”,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全党未来的奋斗目标。如在现代化布局方面,“五位一体”大大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意味着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不大协调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以往的提法是经济现代化,这次报告特别提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第三

11、,新坐标未来中国五位一体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五大建设是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补充。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协调推进,而不顾此失彼,也不单兵突进。唯物史观认为,地理环境因素、人口因素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共同构成社会存在,它们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因此,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

12、展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为目标的生态建设就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比如,经济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但如果其他几个方面跟上,特别是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跟上,就不会造成短板效应,制约发展。 2新概念 (1)生态修复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

13、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比如砍伐的森林要种植上,退耕还林,让动物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这样,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恢复,称为“生态修复”。 21世纪是修复地球的世纪,工业革命时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地球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地球的生态系统处于退化状态。生态修复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恢复它的生态结构,也就是恢复一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即恢复物种多样性和完整的群落结构。二是修复它的功能,也就是恢复一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有它特有的生态功能。三是恢复可持续性,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生态系统的抵

14、抗能力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四,恢复它的文化,人文特色。一个地方的文化源起于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往往孕育于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相辅相成的。绿化不等于生态修复,只是生态修复的手段之一。人们在一片空地上种上花草,这就是绿化,但不是生态恢复。恢复生态是恢复当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的完整性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生态系统自我维持性。生态修复需要人的帮助。有人说,生态修复很简单,把修复区的人口搬出来就可以了。实际上受损生态系统没有人的帮助,很难恢复。有些生态系统可以自我恢复,也许要100年、1000年的时间,有了人的帮助,这个恢复过程会加快。 (2)生态产品 十八大报告集中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15、设,其中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这一表述新意十足,内涵丰富。生态产品的概念是一个新兴的概念。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同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一样,都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概念。“生态产品”的提法,重点在“产品”。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一定是有价值的。这提醒我们,要意识到生态环境本身的价值以及为了维护生态环境所投入的代价。如森林提供生态产品体现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清洁

16、空气、减少噪音、吸附粉尘、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自然灾害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实质是政府代表人民购买这类地区提供的生态产品。过去我们定义产品,都是从生产角度定义。把树砍了,是一种劳动,树变成了产品。但把树砍了以后,它提供清新空气的重要功能损失了,清新空气这种生态产品就没有了。30多年来,我国物质产品生产能力极大提高,但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却在减弱。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在相对减弱,对良好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3)生态价值生态价值,虽然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小概念,但它实际体现了非常深厚的伦理思想。生态价值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

17、益。主要包括生态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如人们普遍享用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所谓“价值”,一般表示事物对于人的功用,说某一事物有价值,是指它对人有用,符合人的利益,能满足人的需要。以往,价值概念主要用于经济学中,表示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劳动或社会必要劳动。以往经济学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世界上只有劳动产品有经济价值,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没有经过人类劳动的自然物,如空气、水、土地、野生动植物和矿藏等,是没有价值的。因而人们一直认为,自然界是没有价值的。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便出现了“三无”的思想,即“资源无限

18、,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资源无价,可以无偿使用”;“资源无主,可以谁采谁有”。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现象,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而生态伦理学家认为,生命和自然界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首先决定于它的有用性,其价值的大小则取决于它的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未经人类劳动参与、未投入市场交易的天然资源,都是有价值的。就像原始森林一样,越是未受到人们改造过的,未投入市场交易的自然物,对人类越宝贵。原始森林等天然资源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增大。而原始森林之所以是原始森林,就是因为它是天然形成的,没有受到人类劳动的培植,也没有进入市场交易,它是无价之宝。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向我

19、们提出一个问题:每一代人究竟应当怎样衡量自己创造的文明成就,又应当如何评价自己决策行为的功过得失。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价值,在于价值的取向与判断标准。解决好环境和资源的价值问题,必须确立新的价值观环境友好的生态价值观,这已是新世纪人类的重大课题之一。3新目标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美丽中国”,这个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上的新名词,“美丽中国”,一个传统而又崭新的名字。这个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新目标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中国梦”。 其实,从200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到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林业在贯彻可持续

20、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四个新的历史定位,再到2012年参加义务植树时,胡锦涛明确提出,林业建设要为祖国山河披上美丽绿装,为科学发展提供生态屏障,在这些对现代林业发展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的论断论述中,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为一个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而谋划。“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的具象化表达。要赢得真正的富裕文明,必须守住“绿水青山”。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更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担当。这就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

21、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美丽中国”被写进十八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每一个中国人无比向往、充满期待、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鸟更多,花更美,努力建成美丽家园。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发展理念的升华,对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

22、意义。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由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仅是一份政治宣言,也是一份生态文明宣言,将对未来中国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1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造性地回答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

23、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按照十八大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建设生态文明是环境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就是天蓝、地绿、水净、山青。要赢得真正的富裕文明,必须守住绿水青山。要把绿水青山当作永续利用的GDP。“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

24、的关系,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真正拥有“金山银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纠正生态文明建设会阻碍经济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就不能发展工业、推进生态建设主要是绿化美化环境等认识误区。也要纠正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加剧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用科学态度和方法,解决发展中粗放式、不可持续性、污染排放过多、能源消耗过大等问题,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恰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因素。(2)建设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现实展开。建设生态文明直接目的在于应对生态危机,但其深层目的却着眼于避免人类的生存危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25、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克服生态危机就是克服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进而可以说,为了克服生态危机而提出的生态文明,其深层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在实现我们这一代发展的同时,也要顾及后代的生存发展,这样才能保障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永续发展下去。说到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

26、同时,无论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是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都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换言之,建设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的,是依赖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而进行的。(3)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发展意指“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我国30多年的经济增长得比较快,但相比较而言,和经济相关的包括文化的、生态的、社会的其它方面相对来说有些滞后。生态文明的建设实际上是求得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在这里,健康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持存无疑被视作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4)建设生态文明是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特定实践。建设生态文明进程就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筹过程。换言之,建设生态文明

27、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显而易见,就其方法而言,建设生态文明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都使用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理解生态文明,要理顺三重关系:即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就是不能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通过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杜绝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绿色消费等,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

28、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把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上述这些概念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共同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而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两型社会”的关系可以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下得以确立: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居于统领地位;可持续发展是任何社会、任何发展阶段都必须遵循的发展理念;“两型社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形态。辛弃疾在鹧鸪天博山寺作中的词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这可视作“人与自然和谐”的艺术写照。人与植物、花鸟交朋友,称兄道弟,平等相待。

29、2建设生态文明,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看起来颇为成功,以致现代化也就常被理解为西方化。一些民族、国家不断在器物、制度和观念上,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模仿西方。但是西方的现代化其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消耗了比其人口比例高得多的不可再生的能源和资源,占据了比其人口比例高得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种发展方式,实质上是少数人剥夺多数人,是造子孙孽断子孙路。现在,全球的生态危机,本质上就是这种不能重复、不可复制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危机,它宣告了西方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它预示着人类发展模式必须转向自觉、自律。各个方面、各

30、条战线,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不能不经历一番刻骨铭心、脱胎换骨的根本性变革。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在环境和资源上遇到的瓶颈之所以无法得到化解,原因在于以往的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在消费模式的选择上,人们倾向于发达国家那种高消费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情况下,提升和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非常重大,这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生产方式上,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生产方式的改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原来的线性(原材料、生产过程、产品、肥料)的生产方式转变成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循环利

31、用即从原材料到生产再到产品,中间没有废料产出,原料又可以进入到新的生产过程;将之前粗放的生产方式变成高效、低污染、低排放的精细生产方式。二是将寻求产品的质量和永久利用。工业文明不断地更新技术创新,很多产品定期被淘汰,而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注重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利用,都有很高的质量保证,可以使产品有较高的生命周期,使用周期长了,对产品的消耗自然就少了,污染和排放也就少了。在生活方式上,要改变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过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生活方式的改变首先要倡导从量到质的改变。工业文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量,不管质量,吃饭、穿衣、住房都追求数量。生态文明是提倡人们放弃对数量的追捧

32、。如此,对环境的压力就变小了,资源的浪费也少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彻底转变过时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3.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选择,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我国虽地大物博,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口众多,环境容量有限,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阶段,面临资源枯竭、复合型环境污染、大范围生态退化的压力。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我国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