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53.90KB ,
资源ID:1147855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4785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集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集合.docx

1、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集合 古代寓言两则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1买履者,先自度2其足,而3置4之5其6坐7。至8之9市,而忘操10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11。”反归取之。及12反13,市罢,遂14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15信度,无16自信17也。”【注释】: 1.欲:将要,想要。2.度(du):衡量。动词,用尺子度量的意思。3.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4.置:动词,放,搁在。5.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6.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7.坐:通“座”,座位。8.至:等到。9.之:动词,到去,前往。10.操:动词,拿、携带。11.度(d):名词,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

2、计算、测量的意思。12.及:等到。13.反:通“返”,返回。14.遂:最终。15.宁(nng):副词,宁可,宁愿。16.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17.自信:相信自己。【翻译】: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他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1江者,其剑自2舟中坠于水,遽3(j)契4(q)其舟,曰:“是5吾剑之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6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7此,不亦惑乎8!【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求-寻找。 7.若-像。 8.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翻译】: 有一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但是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哲理】郑人买履:做事迷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

4、是不会成功的。刻舟求剑: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一词多义】 置之其坐 (指量好的尺码) 置之市 (到.去) 先自度其足 (量长短,动词)之 何不试之以足 (指履) 度 是吾剑之所从坠(结构助词,无实意) 吾忘持度 (量好的尺码,名词) 入水求之 (指剑) 先自度其足 (他的,指郑人的) 置之其坐 (自己的,指郑人的)其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他的,指楚人的)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指涉江的楚人)【古今异义】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古义:找;今义:要求,需求,请求)【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 (同“座”,座位)(2)反归取之 (同“返”,返回)【词类活用

5、】吾忘持度(动词用作名词,指量好的尺寸)【特殊句式】(1)郑人有欲买履者 (定语后置句,相当于“有欲买履之郑人”)(2)何不试之以足 (状语后置句,相当于“何不以足试之”)(3)无自信也 (宾语前置句,相当于“无信自也”)(4)楚人有涉江者 (定语后置句,相当于“有涉江之楚人”)(5)是吾剑之所从坠 (判断句) 7、幼时记趣幼时记趣余1忆童稚2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3。见藐小4微物,必细察其纹理5。故时有物外之趣6。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7。心之所向8,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9。昂首观之10,项为之强11。又留蚊于素帐12中,徐喷以烟13,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14,果如鹤唳15云端,怡然

6、16称快17。余常于土墙凹凸18处、花台小草丛杂19处,常蹲其20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21,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22,凹者为壑23,神游其中24,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25,观之正浓26,忽有庞然大物27,拔山28倒树而来,盖29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30吞。余年幼,方31出神,不觉呀然32惊恐;神定,捉蛤蟆,鞭33数十,驱之别院。【注释】:1.余:我。2.童稚(zh):童年。稚,幼小。3.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 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4.藐(mio):小。5.必细察其纹理: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

7、纹。纹理:这里泛指花纹。6.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7.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拟, 比。8.心之所向:心中所想的景观(鹤舞)。9.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10.昂首观之:抬头观看这奇妙的景象。之,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11.项为之强:脖子因为这样都僵硬了。强:同“僵”,僵硬。12.素帐:白色的蚊帐。13.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们)。是以烟徐喷的倒装句。徐:慢慢的。以:用。14.作青云白鹤观:当做青云白鹤看。15.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1

8、6.怡然:喜悦的样子。17.称快:喊痛快。18.凹凸:高低不平。19.丛杂:多而杂乱。20.其:这里指自己。21.以丛草为林:把丛聚的草当作树林。以.为.,把.当做.22.邱:同“丘”,土山。23.壑:山沟。24.神游其中: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 。25.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26.观之正浓: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之,指“二虫斗”。27.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28.拔山:搬开土山。拔,移,搬开。29.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30.为所:被31.方:正当,正在。32.呀然:惊讶的(惊叫一声)。33.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翻译】: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

9、,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我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凝神细看。把丛聚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

10、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他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就被它都吞下去了。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心神定下来,就捉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去。【一词多义】 物外之趣 (结构助词,的) 心之所向 (主谓之间,无实意) 昂首观之 (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之 项为之强 (指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观之正浓 (指“二虫斗”的情景) 驱之别院 (代词,它,指蛤蟆) 项为之强 (因为)为

11、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 以虫蚁为兽 (当做) 必细察其纹理 (代词,它的)其 使其冲烟飞鸣 (代词,它们,指蚊子) 常蹲其身 (代词,指自己) 神游其中 (代词,指“我”眼中的山林) 徐喷以烟 (用)以 以丛草为林 (把)【通假字】(1)项为之强 (同“僵”,僵硬)(2)以土砾凸者为邱 (同“丘”,土山)【特殊句式】(1)省略句舞空: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使与台齐:即“使之与台齐”,宾语“之”代身子,省略。见二虫斗草间:即“见二只虫斗于草间”。“二只虫”,古代汉语常省略量词。“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驱之别院:即“驱之于别院”,介词“于”省略。(2)状语后置、省略句徐喷以烟

12、:即“以烟徐喷之”。宾语“之”省略,介宾短语“以烟”后置了。 15、三峡三峡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2阙3(qu)处。重岩叠嶂4,隐天蔽日。自非亭午5夜分6,不见曦(x)月7。至于8夏水襄陵,沿溯9(s)阻绝。或10王命急宣1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12乘奔御风,不以13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14绿潭15,回清倒影。绝巘16(yn)(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17其间,清荣峻茂,良18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19,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引20凄异,空谷传响21,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22泪沾裳!”【注释】1.自:在。2.

13、略无: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的意思。3.阙:通“缺”。4.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5.亭午:正午。6.夜分:半夜。7.曦月:日月: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8.至于:到了。9.沿溯: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10.或:有时。11.宣:宣布,传播。12.虽:即使。13.不以:不如。14.湍:急流的水。15.潭:深水。16.绝巘:极高的山峰。17.漱:冲荡的意思。18.良:的确,实在。19.旦:早晨。肃:寂静。20.属引:连续不断。属,连续的意思;引,延长。21.响:回声。22.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翻译】: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

14、样,遮住了蓝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丘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断了。(如)有遇到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在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飞流冲荡在岩崖。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很有趣味。每逢秋雨初晴的日子或者霜降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冷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

15、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通假字】: 略无阙处 (同“缺”,空缺) 哀转久绝 (同“啭”,婉转)【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沿溯阻绝 (动词,断绝) 自 绝: 哀转久绝 (动词,消失)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绝巘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高的)【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空谷传响 (动词用作名词,回声)回清倒影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空谷传响 (名词用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1为2秋田3之害4。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5有钳,千万蔽地6;遇子

16、方虫,则7以钳搏之8,悉9为10两段。旬日11子方皆尽12,岁13以14大穰15。其虫旧曾有之,土人16谓之“傍17不肯”。【注释】:1.方:正当,正在。 2.为:成为。3.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4.害:危害。5.其喙:其,它的;喙,鸟兽的嘴,此处借指虫子的嘴。6.蔽地:遍地。蔽,遮盖。7.则:连词,相当于“就”。8.之:代词,指子方虫。9.悉:都,全。 10.为:成为。11.旬日:十天。12.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13.岁:年成。 14.以:因。15.大穰(rng):庄稼大丰收。16.土人:当地的人。 17.傍:虫名。意谓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傍,即旁。【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

17、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在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梵天寺木塔钱氏据1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2,钱帅登之3,患4其塔动。匠师云:“未布5瓦,上轻,故如此6。”乃7以瓦布之,而动如初8。无可奈何,密9使10其妻见喻皓之妻,贻11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12。但13逐层布板讫14,便实15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16其言,塔遂1

18、7定。盖18钉板上下弥束19,六幕20相联如胠箧21,人履22其板,六幕相持23,自24不能动。人皆伏25其精练26。【注释】:1.据:统治。2.方三两级: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3.之:正在建造的木塔。4.患:嫌,担忧,忧虑。 5.布:铺排。6故如此:所以像这样。(此:代指塔晃动)7.乃:于是,便。8.初:从前,当初。9.密:暗中,秘密地。10.使:让11.贻:赠给。12.易耳:易,容易。耳语气助词,无实义。13.但:只。14.讫(q):完毕,终了。15.实:使坚实。16.如:遵照。17.遂:于是,就。18.盖:因为。19.弥束:更加紧密的约束。20.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

19、面。21.胠箧(q qi):从旁边打开箱子。胠:从旁边打开,撬开。22.履:踩踏,走。23.相持:互相支撑。24.自:自然。25.伏:通“服”,敬佩,信服。26.精练:精熟。【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时,钱俶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说:“(木塔上)没有铺盖瓦,上面轻,所以才会这样。”于是在上面铺了瓦,但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实在没办法了,(工匠)就暗地里让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给她送了金钗,(求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上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晃动了。”工匠按他说的(去做),塔身于是稳定了。因为钉牢木板以

20、后,各层上下更加紧密连接,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一只打开的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周边四面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一词多义】: 则以钳搏之 (用) 其虫旧曾有之 (语气助词,无实义)以 贻以金钗 (把) 之 方为秋田之害 (结构助词,的)岁以大穰 (因为) 土人谓之“傍不肯” (代词,它) 方 方出神 (正在) 如 匠师如其所言 (遵照)方两三级 (才) 而动如初 (像)遂 塔遂定 (是,就) 履 遂不得履 (鞋子)遂不得履 (终于,最后) 人履其板 (走,踩踏)【词类活用】:便实订之(名词用作动词,用钉子钉)【古今异义词】:方为秋田之害(古义:

21、正当,正在;今义:地方)岁以大穰(古义:年成;今义:年龄)但逐层布板讫(古义:只;今义:表转折的连词)匠师如其言(古义:遵照,动词;今义:通常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悉为两段(古义:全,都;今义:熟悉)【特殊句式】岁以大穰 (省略句,应为“岁以之大穰”)贻以金钗 (倒装句,即“以金钗贻”,状语后置)诵读欣赏:论语八则子1曰:“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5乎?”子曰:“温故而知新6,可以7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8;思而不学则殆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10!知之为知之11,不知为不知,是12知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13文也?”子曰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4,是以15谓之文也。”子曰:“默而知之16,学而不厌17,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9;择其善者而从之20,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不愤不启21,不悱不发2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23,则不复也24。”【注释】:1.子:古代男子的美称或尊称,这里尊称孔子。2.学而时习之:学了, 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时,按时。 3.不亦说yu乎:不也愉快吗?亦,也。说,同“悦”,愉快,高兴。4.人不知而不愠yn: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知,知道,了解。愠,恼恨,怨恨。5.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6.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

23、新的东西。7.可以:可以凭(这一点)。以,凭借的意思。8.罔wng:迷惑而无所得。9.殆d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10.诲hu女r知之乎: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诲,教,教导。女,同“汝”,你。11.知之为知之:知道就是知道。12.是:此,这。指示代词。13.何以谓之:凭什么赐给他。何以,即“以何”,凭什么。1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15.是以:即“以是”,因此。16.默而知zh之: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识,记。之,指学习所得的东西。17.厌:满足。18.何有于我哉: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19.焉yn:相当于“于之”,兼词,在里面。20

24、.择其善者而从之:(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21.不愤不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愤,这里是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意思。启,启发、开导的意思。22.不悱fi不发: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23.举一隅y不以三隅反: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举,提出,举出。隅,方角。方的物体都有四个角。反,类推。24.则不复也:就不再教他了。则,就。【翻译】: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了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25、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

26、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知之【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高兴)诲女知之乎?(同“汝”,你)是知也。(同“智”,智慧)【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27、) 知 知之为知之 (知道) 是知也 (同“智”,智慧) 学而时习之 (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之 是以谓之“文”也 (代词,代指他,孔文子) 默而知之 (代词,代指学习所得的东西) 知之为知之 (代指教诲的内容) 学而时习之 (连词,表顺承) 人不知而不愠 (连词,表转折)而 温故而知新 (连词,表递进) 学而不思则罔 (连词,表转折) 择其善者而从之 (连词,表递进)【古今异义】可以为师矣(古义:凭借;今义:能够,能)是知也(古义:这,此;今义:表示肯定的动词)【特殊句式】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宾语前置,“何以”应为“以何”)是以谓之“文”也(宾语前置,“是以”应为“以是”)专题 狼狼一屠

28、1晚归,担中肉尽,止2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3。屠惧,投以骨4。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5。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6,而两狼之并驱如故7。屠大窘8,恐9前后受其敌10。顾11野有麦场,场主积薪12其中,苫蔽成丘13。屠乃14奔倚其下,弛15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16。少时17,一狼径去18,其一犬坐于前19。久之20,目似瞑21,意暇甚22。屠暴23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24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25,意将隧入26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27尾。屠自后断其股28,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29,盖30以诱敌。狼亦黠31矣,而顷刻32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3?止增笑

29、耳34。【注释】1.屠:这里指屠夫,宰杀牲畜卖肉的人。2.止:同“只”。3.缀行甚远:紧随着走了很远。缀,连结,这里是紧跟的意思。4.投以骨:把骨头丢给狼。5.从:跟随。6.矣:相当于“了”。7.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8.窘jing:紧张为难。9.恐:恐怕,担心。10.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11.顾:转头看,看见。12.积薪:堆柴草。薪,柴草,这里指麦秸。13.苫sh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蔽,遮蔽。14.乃:于是。15.弛ch:放松,这里指卸下。16.眈眈dn相向:瞪眼朝着(屠夫)。眈眈,注视的样子。17.少sho时:一会儿。18.径去:径直走开。19.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20.久之:很久。之,在句中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21.暝mng:闭眼。22.意暇xi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