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超级无敌汇总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认识 1.教育的定义(名词解释) 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教育的定义(简答题简述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1) 该概念描述了教育的实践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2) 该定义把教育看做是一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一方面是“
2、社会的个性化”3) 该定义强调了教育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促进”或“加速”的作用4) 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学习者的特征:A.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C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不同;D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3)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学习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3.
3、教育的形态: 1)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的分类)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划分)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划分)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1.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是人
4、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来的观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沛西.能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 2.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18世纪)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4.信息社会的教
5、育的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1).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体系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和专门的教育学著作5)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代表人物: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他被称为“现在教育学之父” 英国 、洛克-教育漫画 法国、卢梭-爱弥儿 德国、康德
6、-康德论教育 瑞士、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美)主张教育即是生活;以儿童为中心(P20) 4.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四.教育学的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在实践中的意义或作用: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大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 3)
7、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第二章 教育功能一.教育功能的概述 1.教育功能的定义: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类型:1)从作用对象来看,可分为个体教育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 个体教育功能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追求,这种理想追求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构成教育的个体功能. 社会教育功能(工具功能)-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它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教育功能和负向教育功能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
8、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在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 ,可分为显性教育功能和隐性教育功能 显性教育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二.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A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B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C掌握个体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D学会认同身份和每一场
9、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A.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B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C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A教育存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B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C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改善认可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若是论述题则需对每点进行解释P41)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教育
10、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若是论述题则需对每点进行解释P43P46)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A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B.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若是论述题则需对每点进行解释P46)主要表现在: 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6.教
11、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四.教育功能的实现 在权衡社会期待和个人期待,作出教育功能取向的选择时,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和谐一致,社会中的各组成部分也处于和谐状态一种是十二回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冲突对立的。A. 社会本位认为: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具人B个人本位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要根据人身心发展的要求,促进个人自由和谐的发展第二章 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1.定义: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教育目的从其作用看,可分为
12、有价值性和操作性;从其要求的特点看,有终极性和发展性之分;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可分为正式决策和非正式决策.1) 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2) 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3) 正式决策的教
13、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指被社会一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3.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二.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1.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1)社会依据: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人的依据:从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 2.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堪称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
14、张. 特点-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 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 1)社会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A以可持续发
15、展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B适应与超越 C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D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2)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A.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问题 B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C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人文素质-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
16、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面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A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B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C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D指人的自由发展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全面发展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 德育-即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
17、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智育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制,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4.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第四章 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 1.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原则: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 2.制约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经济、政治、文化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
18、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学制主要国家为英国 单轨学制-主要国家为美国 分支型学制-前苏联和我国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1.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1902年壬寅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4年癸卯学制,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学制 1951年-颁布了新学制 A.吸取了老解放区的经验,保证了劳动人们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B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D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
19、业余教育 2.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包括四个层次的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3.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对于人的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一.教师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主素质的使命。
20、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习的专职教师 2.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简答则回答5点,论述则详细解释P113-114) 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等资源来实现的,主要包括:社会作用、政治地位、经济待遇、职业权利、从业标准1)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是指教师职业对一定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作用是巨大的:A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B教师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2) 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职业在国家或民主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好晚所起的作用, 表现为教师
21、的政治身份获得、教师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参与度、政治影响力等.3) 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是指教师所得到的物质报酬,它包括工资、奖金及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福利,它是教师劳动价值表现形之一.4) 教师职业的权利:指法律赋予教师在履行职责是所享有的权利.包括:教育的权利、专业发展权、参与管理权5) 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是与其他职业相比较产生的,它是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内在标准3.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简述回答定义+四点;论述回答定义+四点及其具体解释)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
22、师或教育型教师的过程. 具体内容:(P118119) 1)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2)专业知识的拓展(包括三方面:量的拓展;知识的质的深化;知识结构的优化) 3)专业能力的发展(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和本领.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创新能力) 4)专业自我的形成(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
23、、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达到成熟的时间有长有短,专业性发展有成熟期,也有保守期和衰退期.4.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自我教育.5.教师的职业形象和角色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充当的角色行为来表征和实现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教师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人们对教师的角色1) 教师的职业角色: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2) 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职业生活中的
24、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包括:A教师的道德形象-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B教师的文化形象-(所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皆是教师的典型文化特征)C教师的人格形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二.学生 1.学生的本质特点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原因:A首先是教学活动的任务决定的B学生学习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 C可以缩短学生个体的不成熟期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主体性-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包括: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整体的个人从生命的起点状态到
25、生命的终点的全部人生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身心两个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2.学生的地位 1)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指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具有的地位 1959年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 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3.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4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体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阶段性,它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稳定性和可变性:学
26、生个体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 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3) 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5.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1)生理成熟期提前 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3)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心理问题增多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学习方面的困扰、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青春期心理生理困扰、认识发展中的困扰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
27、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 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 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2.师生关系的建立 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 学生方面: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2)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3)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策略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28、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六章 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课程理论流派:经验注意课程理论-杜威 学科中心主意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二.课程的组织 课程的组织涉及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是一项关键而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 1.课程内容: 课程的构成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等1)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2) 教材-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 2.课程类型:主要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A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优点: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 缺点: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关联的实体 B活动课程: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称为活动课程 优点:提供给学生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 缺点:儿童从活动课程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有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C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P152) 2)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A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