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7.26KB ,
资源ID:1145782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4578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钱基博国文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论文doc.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钱基博国文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论文doc.docx

1、论钱基博国文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论文doc集中在四个时期,分别是1917年于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国;1926年于光华大学担任国文系教授;1938年于蓝天国立师范学院担任国文系主任;1946年于华中大学担任国文系教授。钱基博一生致力于国文教学,尤其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除了寓育人于教学之中,钱基博还一贯倡导用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坚决反对崇洋媚外和全盘西化,以图养成中华固有的民族精神。钱基博不仅自己读书和做学问,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学问和行动能够直接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体现了钱基博对待学问严谨的态度和对自身高尚品格的坚守。 二、钱基博国文教育思想的体现 钱基博在自己

2、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优秀的教育经验和思想并形成著述,对现代语文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钱基博的一些文章和讲义,如国文教授私议復滁县教育会询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教授报告书江苏第三师范学校国文讲义:(文言)高等小学国文教材等,对国文教学的目的、教材的选择、教授的程序分别进行了明确具体的阐述,体现了钱基博重在启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国文教育思想。 (一)国文教学的目的 钱基博在国立师范学院新生入学时讲到“什么叫做国文?就是一国有一国之文学;无论哪一国的人,总需对那一国的文学有相当的教学与造诣。”2169钱基博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就有义务对中国的文学进行相应的了解,最低限度也应该达到会“看”

3、、会“读”、会“写”、会“作”。所以,钱基博在开设国文课程之前就确定了国文教学的目的,旨在引导语文教师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不能简单地将国文课上成文学鉴赏课或者单一的写作课。首先,国文教学“须指导学生以一种适用之文字技能”。257钱基博将其逐层进行解释,主要是为了明确国文教学应使学生达到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另外,还有一点是师范学校所独有的,即“解悟高等小学校及国民学校国文教授法”。258简言之,就是在之前两点要求的基础上,对师范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能够较好的掌握读书、作文、教学生读书作文三种技能,为今后的国文教学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体现了钱基博注重对师范生国文基本功的训练,特

4、别是注意方法与能力的训练。对当今的准教师们具有一定的启示。其次,国文教学应“涵养同学文学之兴趣以启发知德”。257韩愈说过“沉浸醲郁,含英咀华”。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就越是容易从文学作品中感悟做人的道理,进而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树立正确的三观。而学生学习兴趣越淡,则“知德”必随之减退。对此,钱基博认为,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直接教授文章大意和主旨,要让学生养成自己主动读书的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二)国文教材的选择 钱基博将国文教材的种类分为五项,分别是“近世以渐及近古之文章、文字源流、文法要略、文学史、小学国文教授法,最后一项是师范学校所独有。”258钱基博强调,选择教材

5、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所选教材应符合中国文化上共同的元素;二是选择中国文学中被大多数人传诵的文学作品。不仅注重文学兴趣,同时也注重文学理智,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因文学的欣赏渐渐引起阅读古书的习惯和能力,从浅入深,由今及古,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另外,钱基博也针对国文教材的选编提出相应原则:一是要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国文教材。小学阶段的学生读物应以儿童文学为主,如儿童故事、儿歌、谜语等。主要是为了引起儿童对文学的兴趣,逐渐培养儿童的文学审美能力。而到了初级中学阶段,国文课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学生读物就应该选择传记、小说、诗歌等文体。精读选文是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精神,略读选文是为了配合精读的内容

6、,让学生广泛涉猎多种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高级中学阶段的选文要选取中国古代的小说、戏曲,而非外国翻译作品。因为要发挥国文的实用功能,符合学生毕业后的现实需要。二是要选择符合学生性别特点的教材。钱基博认为,为女子选文要注重女性特点,只有这样,女性读者才能在阅读作品时感同身受,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精神。钱基博虽然受过封建男权思想的影响,但其按性别选择教材的课程设计理念还是比较超前的。3 (三)国文教授的程序 民国时期的国文课,主要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提高学生的国文功底。因此,钱基博在阅读教学时的教授程序是在课前发给学生讲义,由学生自注难字,自加句读,自分章节。教师则要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7、并判定成绩,等到上课的时候,教师解答学生不懂的问题,并对文章进行句读和解析。最后提出与本文有关的阅读篇目,通过对比阅读,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而对于写作教学,钱基博认为,其重点是体现在讲、读、作三者的联系上。所以,钱基博每讲一题文字,必定先让学生作文,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作文功力深浅程度,之后教师要示以范作,并在讲授作文时,一一指出学生文中的优劣之处,并依照范文,让学生彻底了解文题含义,从而改正自身的不足。可以发现,钱基博的国文教学更注重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国文的要点,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指出学生不足的同时,教师也予以示范,使

8、学生拥有了对照的标准,教师自身的国文水平也有所提高。 三、钱基博国文教育思想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一)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个人品德 钱基博一生学贯四部,著作等身。不仅对国文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国学方面的成就也非常之高。钱基博从小熟背四书五经,对经、史、子、集有自己的见解和研究。另外,钱基博不仅醉心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数学、自然科学也很感兴趣,十六岁便著成了中国舆地大势论一书。也正是因为有这样渊博的知识积淀,钱基博后来给学生教授国文时,也常常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让学生耳目一新,增加了学习国文的兴趣。现今的语文教师也应该学习钱老的精神,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9、”语文教师只有不断自我丰富和提升,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促进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钱基博认为,作为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他在自述中说到,“斯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避患,故托古以明义;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15他认为师者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对待教学的态度应是认真诚实的,钱基博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这一准则。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不断学习钱基博这种在学术和教学方面孜孜以求的精神和严谨真诚的态度,坚持探求新知,丰富和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国文教学中,钱基

10、博注重从学生心理出发,循循善诱、教学相长。4他提倡“以学之精神为教”,一面学一面教。在作文教学中,钱基博每次都仔细为学生批改作文,大到文章结构的明确,小到标点符号的使用,还亲自写下水作文给学生参考,使学生快速了解自身文章的缺点,及时改正。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在阅读教学中,钱基博首先依据学生特点选定合适的阅读材料,其次让学生自读,教师及时指出错误,指导分析和鉴赏文章的方法,最后教师范读,目的是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鉴赏阅读文章的兴趣。面对当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教师往往成了“裁判”,而不是以身作则的“教练”。公布答案,宣判成绩,然后讲评

11、,成为课堂里的常态。无休止的循环往复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时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自己也无暇读书、写作,只是应付无穷无尽的作业和杂务。面对此种弊端,我们更应该从前辈身上汲取智慧,学习“学”和“教”相结合的精神,改变教学现状,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也能在教中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通过梳理钱基博的国文教育思想,使我们了解了钱基博有关国文教育教学的思想及实践经验,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有很多有益的启示。作为后辈的我们要努力吸收前人智慧,总结方法,合理运用至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力求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基博,文明国钱基博自述M合肥:安徽文艺

12、出版社,2013 2钱基博国文教学从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赵然冉钱基博国文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赵志伟以法施人,念及童蒙钱基博的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启示J语文建设,2014(7)等莫不俱全。1908年冬,吴锦堂先生还专门聘请了楼艮为学校校长,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并购买了许多图书设备。1909年5月26日(农历四月八日),举行成立大会,学校正式招生。学校学生总数当时定为360人,第一年招初等生40人,高等生80人。经过几年的发展,锦堂学校已初具规模。论侨商吴锦堂的捐资办学思想及实践来自:第一范文网吴锦堂在创办锦堂学校的同时,不忘资助家乡其他教育事业的发展。

13、1907年,吴锦堂捐款给宁波教育会及宁波旅沪同乡会办学达三千元。宁波旅沪同乡会为家乡创办各项事业中,教育是其着力最多的一项事业,所以吴锦堂虽旅居海外,但还是给予大力的捐助。吴锦堂除捐助给政府、社团办学外,还直接资助其他宁波商人的办学活动。资助效实中学的创办就是其中之一。效实中学由陈谦夫发起创办,提出“合一郡之力,集一郡之才”的方针。吴锦堂得知后,马上解囊捐助,兴建效实校舍。第三阶段:从1910年直至逝世,是吴锦堂办学目标的转型期。这一时期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调整所办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此时中国社会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且吴锦堂也认识到普通的办学思想,不足以快速地发展当地经济。于是,他及时

14、转变锦堂学校的办学目标。1910年,吴锦堂把锦堂学校改为初等实业学校,添设四年简易科,增收蚕桑科学生128名,并为附近农村办起了短期蚕桑训练班。1911年,锦堂学校改名为锦堂农业中学堂,聘请奉化前清廪贡生江起鲲为监督。设置农本科、蚕本科两个专业,学制为预科两年、本科三年,招收的规模为320名,第一年招四个班共129名。中等农校开办了一年,时值辛亥革命,吴锦堂遂停办农校,从此专办两等小学。在吴锦堂先生造福桑梓、慷慨捐资、热心办学事迹的影响下,全校师生树立了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坚定了勤奋好学的意志,走出了包容,沙孟海等一批又一批人才。二吴锦堂捐资办学的特点吴锦堂一生为近代教育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巨

15、大的。在其捐资办学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他自己的办学特色。1人才培养与思想道德教育并重。吴锦堂在捐资办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人才的培养,还重视对学生民族主义的教育、思想道德的培养。吴锦堂在创办同文学校之初,就认为:华侨在日本社会立足,除了要有自己的商业组织,以指导经营,要有自己的慈善机关,以赈济灾民,更重要的,还要办起自己的学校,对华侨子弟进行文化、技术、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的教育。3民族主义一直是我国华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支柱,但当时华人创办的许多职业学校重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轻民族精神的教育。吴锦堂把民族主义教育同人才培养相结合,这在海外华侨学校中是开首例。思想教育和技术教育并重不仅体现在办学目的上

16、,在其所办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也有鲜明体现。锦堂国民兼高等小学校改订章程第三章第十二节学科及科目中明确规定:一,高等之学科目凡十二:一修身、二经学、三国文、四英文、五算术、六历史、七地理、八理科、九图书、十手工、十一歌乐、十二体操。二,国民之学科目凡八:一修身、二经学、三国文、四算术、五图书、六手工、七歌乐、八体操。故不论在高等之学,还是国民之学中,都把修身放在第一的位置。在章程的第十三节的科目程度及教授时间中规定:修身期限为每年必学,内容为道德之要旨。从中可见,吴锦堂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之重视。2创“浙江私立学校之冠”当时吴锦堂创办的锦堂学校无论是在规模、设备,还是在师资力量上都为浙江私立学校所

17、罕见,一时名满浙东。浙江巡抚增韫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就把它称为“浙江私立学校之冠”。锦堂学校在建校时,就建房七十一间,教室、操场、食堂、宿舍、浴室、蓄水池一一俱全。到农业中学时,学校规模到达顶点。在宣统三年九月其慈溪锦堂农业中学堂遵造册报呈请第九条设备中可见:备堂10间、自修室11间、寝室33间、职教员室18间、食堂6间,还有其它房间67间。学校另有农事实验场、桑园约76亩。在学校的办学资金方面也是十分的充足的。在呈请的第七条记录:学校经费所出:海地租息、浙江铁路股息、汉冶萍煤铁厂股息;经常费数目:地租岁约银三千元、铁路股息银一千四百元、厂矿股息银四千元。临时费数目:随时应用由校主捐助无定数。

18、至1911年,吴锦堂为锦堂学校耗银二十万零五千六百余元。规模之大、资金之充足在当时确为罕见。论侨商吴锦堂的捐资办学思想及实践来自:第一范文网在师资力量上锦堂学校也是省内最优秀的。吴锦堂延聘校长、教员,广求贤才,颇重品德学问。所聘人士均不慕荣利,治学严谨,于教学不惜呕心沥血。其间,于慈、姚两邑享有盛名者,不乏其人。若楼琴五先生,德高望重,至今尚深为慈北百姓称颂,被誉为“奠定慈北小学教育典范”。3着眼实业教育,培养农业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如果早期改良派的实业教育思想是近代实业教育思潮的第一阶段,那么从1894年到1904年可算是第二阶段,1904-1917年是第三阶段。4吴锦堂投资近代教育正

19、好赶上实业教育思潮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大批有识之士提出并亲自创办实业学校,如张骞、陶行知、扬贤江。但这一时期办学的重点在培养人民的农工商业的知识能力,很少学校能够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服务于地方经济。吴锦堂在办学之初就立志于为三北人民服务,为繁荣当地经济出力。在慈溪锦堂农业中学堂遵造册报呈请的第一条规定学校的设学宗旨:本学堂因地利之便,设中等农学。分农蚕两科,其次,亦足谋生活以自立为宗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各国人口的增长,棉花的价格不断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的棉花数量少、质量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以至美国的棉花占领了我国市场。5这对于盛产棉花的慈北地区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吴锦堂看到了这

20、一点,于是他从社会实际出发,调整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规划。1910年,锦堂学校改为初等实业学校,添设四年简易科,增收蚕桑科学生128名,并为附近农村办起了短期蚕桑训练班。4吸收外国文化,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在锦堂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吴锦堂特别开设了外国文,包括英语、日文。教授用书也选用日文日语教程和英文勃耳温司,教师是日本关西英语专门学校毕业的优秀人才。除要求学生学习外国语言外,吴锦堂还每年选派优秀的学生出国留学,以次来达到吸收外国科学文化知识的目的。1912年,吴锦堂从日本致电锦堂学校校长,选派优秀学生两名去日本学习。这样,包容、童玉民成为第一批锦堂学校的留日学生。以后,吴锦堂又派胡感和等人去日

21、。在童玉民的回忆中说:“1912年夏动身复申,随先生之侄启鼎乘轮至神户舞子,见先生,聘日语教师每日授日语。第二年四月经冈山县立学校饭岛校长之介绍考入冈山县立农校到1919年3月毕业,二人膳宿、旅杂费共日金二千数百圆,皆由先生供给。”6可见,吴锦堂对留学生的关怀和重视。5不以多金为子孙计至1911年,吴锦堂在家乡捐资办学达到二十万余银元。在捐献办学的财产处理问题上,吴锦堂表现出了一个爱国华侨的高贵品质。早在锦堂学校建成之时,他就已经作好杜绝后世子孙干预的打算,他规定一切学校的动产不动产永归学校所有,吴氏子孙后世均不得借故干预。清朝驻日神户领事张鸣祥、驻日钦使胡维德的一个文件之中记载:“神户华商吴

22、作镆禀称:职商又因实业学堂,尤为强国富民之根本,现又设立蚕桑一科,招生开办,以便逐渐推广。惟此项学校基地房屋及所捐之地亩铁路股份,均系永远作为锦堂学校基本之资产,虽职商子孙,不得干预。若非奏明立案,恐后来或生交错。”7吴锦堂的这种大公无私,执着教育,爱国、爱民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家乡人民。三吴锦堂捐资办学的原因吴锦堂捐资办学、热心近代教育,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也有吴锦堂本人的主观因素。通过对其办学动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吴锦堂的办学思想。总的来说,其办学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鸦片战争的炮火使得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始丧失了独立和领土

23、主权的完整。外国侵略者接踵而至,侵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而落后的中国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连续战败,使得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面对这种现实,国人由惊叹技艺不如人,进而认识学问研究不如人。8中国有识之士的救国之路也开始从“言技”到“言教”。十九世纪末,中国社会掀起了教育救国的社会思潮,这使得大批的商人也积极地参与到捐资兴学的行列。论侨商吴锦堂的捐资办学思想及实践来自:第一范文网吴锦堂长期旅居日本,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海外同胞在异国他乡处处受到歧视、排斥,而昏庸无能的满清政府连领土

24、的完整和国家的尊严都无法保护,华侨就更如离娘的孤儿,深陷在被侮辱和被迫害的深渊之中。9因而,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吴锦堂在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也从日本明治维新中领悟到了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道路。他认为“日本富强,全靠教育”。他把教育看成是国家生存、争富强的手段,把它放在与兴修水利同等的位置上来考虑。101905年,他在第一次水利建设会议上就说:“近世列国争强,要在世界上立足,教养二事很重要,国民失养,就无以为生,国民失教,就难以争存。”因此,吴锦堂积极的投入到兴办教育事业中去,希望以此来达到富国强国的目的。2当时的客观形势为吴锦堂兴学创造了条件。十九世纪末,在日华商已经成为日本商界一支

25、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当时,大阪华侨经营日本杂货贸易已占一席之地,且由于大阪华侨贸易商都集中居住在川口一带,所以又有“川口贸易”之称。11但是,此时的华人贸易主要以经营杂货贸易为主,规模小、资金少、技术薄弱,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濒临破产。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实际上被取消。因而,领事对当地华侨社会的监督管理权开始大幅度受到限制,华侨公产的维持和运营只得靠华侨自己的努力。12特别是1899年,日本高扬国家主义,中国在日本国内的全部居留地被撤废,许多华侨工商业停产歇业。此次变故,反映出原始华侨工商业的一个严重缺陷,不能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水平,人才缺乏。吴锦堂深深地感到“中国

26、商贾,积习识陋”,缺乏商业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吴锦堂等华商决定创办自己的学校。清末教育体制的改革为吴锦堂在国内办学创造了有利条件。甲午中日战争后,教育问题受到空前重视,大力兴办新式学校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被提到议事日程。13政府开始放宽对办学的限制,开始鼓励近代商人投资于教育。1898年光绪发布上谕:各省绅民如能捐建学堂或广为劝募,准各省督抚按照筹捐数目酌量奏请给奖,其有独立措捐巨款者,朕必予以破格之赏。在清政府颁布的学务纲要等条例中明确规定,私立学校学生待遇等同于公立学校学生。政府的这些举措为吴锦堂独资兴办学校创立了条件。3启迪民智,造福桑梓的故乡情结促使他投身近代教育事业。“凡吾国各埠,

27、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与影响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宁波人素以善于经商闻,且具有坚强之魄力。”14这是孙中山先生期望于宁波的语录。从中可见宁波商人在外的实力。宁波商人凭“三把刀子闯天下”,含辛茹苦,依靠宁波人的勤劳和灵活的经营手腕,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演绎了一部部白手创大业的致富神话。15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的延续,安土重迁思想根深蒂固,落叶归根观念深入人心,使得宁波商人有报效桑梓、造福故土的传统思想。因而,当他们公成名就时,不忘家乡的建设。吴锦堂在日本发家致富后,也同样不忘家乡人民的苦难和家乡的落后。”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他以拳拳赤子之心,热心于家乡

28、的教育事业,“慨故里之学校不足,水利不治,毅然引为己任”。吴锦堂在锦堂学校的校规中,明确规定学校所设是为培养桑梓子弟。在其为学校做的立校兴学诗云:“吾乡风土闲难开,目击顽童忧自来。最是出钱求买卖,学章和泪向优裁。”此诗鲜明地体现了吴锦堂捐资兴学的目的所在。4吴锦堂的个人经历促使他热心教育事业。吴锦堂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人口多(有四个弟弟,两个妹妹),田亩少(全家只有七、八亩田),生活困苦。所以吴锦堂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他虽然酷爱学习,但不得已在读了两年私塾后就回家从事农业生产。辍学后的他仍渴望学习,不时的跟当过熟师的叔父读书。吴锦堂除早年饱尝失学之苦,在以后的创业中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文

29、化知识的重要。这为他致富后致力于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论侨商吴锦堂的捐资办学思想及实践来自:第一范文网吴锦堂热心教育还受到康梁的维新思想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戊戌变法开始,吴锦堂等华商深受康梁维新思想影响,于是纷纷捐输创办同文学校。维新运动失败后,吴锦堂开始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吴锦堂与孙中山一向交好,孙中山曾赠“热心公益”匾与吴锦堂,吴锦堂还亲自参加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礼。在潜移默化之中,吴锦堂受到孙中山先生思想的影响。抱济世热忱,推食解衣,不愧万家生佛;奋海外事业,含辛茹苦,允推当代人豪。”“邻邦友谊,踊跃争先;和平亲睦,脉脉相沿;眷恋国土,胸恼烦焦;同胞贫困,每动怜悯;浚修湖闸,兼治

30、河川;薄失赈济,巨款抛捐;东山当舍,教育不偏。”这是宁波慈溪人民对吴锦堂先生热心公益,捐资办学的高度评价。吴锦堂先生一生热心教育的事迹永远为家乡人民所铭记。他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将永载史册。注释:1陈谦夫,宁波慈溪人,(1880-1945),先后创办效实中学、慈湖中学(当时称慈溪县立中学)和龙东、丈亭、念慈等三所小学。21939年,与神户华侨同文学校合并为神户中华同文学校3周乃复、童玉民:爱国华侨吴锦堂慈溪文史资料第一辑4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5周乃复、童玉民:吴锦堂办学育才三则,慈溪文史资料第八辑6王泰栋:爱国华侨吴锦堂,宁波文史资料第二辑7宁波文史资料,第二辑,第125页8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9周乃复、童玉民:爱国华侨吴锦堂,慈溪文史资料第一辑10周乃复、童玉民:爱国华侨吴锦堂,慈溪文史资料第一辑11陆志谦:神户宁波帮侨领吴锦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12陈来革:通过中华总商会网络论日本大正时期的阪神华侨与中日关系中国近代史,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3阎广芬:近代商人捐资兴学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教育评论2001年第3期141916年8月,孙中山先生在省立第四中学宁波各界欢迎会上的演说词,宁波文史资料,第五辑15宁波帮与宁波大学,宁波出版社论侨商吴锦堂的捐资办学思想及实践来自:第一范文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