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29.42KB ,
资源ID:11435495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4354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贷款创造存款理论的逻辑内涵与运用金融学论文经济学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贷款创造存款理论的逻辑内涵与运用金融学论文经济学论文.docx

1、贷款创造存款理论的逻辑内涵与运用金融学论文经济学论文贷款创造存款理论的逻辑内涵与运用-金融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贷款创造存款理论认为,银行通过贷款等资产扩张创造存款货币,从信用和复式记账法的角度来分析货币创造机制。这一理论批判了传统货币理论,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首先,本文介绍贷款创造存款理论的逻辑内涵;其次,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贷款创造存款的约束,并进一步探讨结构性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负利率政策、逆周期调节等相关问题;最后,梳理该理论的共识、推进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贷款创

2、造存款; 信用货币; 货币创造; 货币政策;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Loan Creates Deposit Theory Sun Guofeng Abstract:The Loan Creates Deposit(LCD) theory points out that loan and other asset expansion of banks create deposit which is mone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search, the LCD

3、theory has been developed continuously 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a consensu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ogical connotation of LCD theory, then analyses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restrictions faced by banks to create deposit by asset expansion. Further, the paper explores

4、related issues on structural monetary policy, quantitative easing policy, negative interest rate policy and countercyclical adjustment. 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sensus, advance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n this theory. LCD theory interprets the mechanism of money creation based

5、 on credit and double-entry accounting, criticizes the traditional money theory, and has a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引言 贷款创造存款(Loan Creates Deposit,LCD)理论指银行通过贷款等资产扩张创造存款货币,运用于分析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由孙国峰提出(1996a,1996b)并全面阐述(2001)。根据该理论,货币来源于银行资产扩张,而贷款是最具代表性的银行资产,贷款创造存款因此而得名。其中,贷款不

6、仅是字面所指的贷款,而是包括银行发放信贷和买进客户资产等行为。孙国峰提出,应当从信用以及资产负债表复式记账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货币创造的机制,之后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并基于此分析了相关政策问题。 近年来,该理论引起来自世界主要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共鸣,相关研究包括Ryan-Collins(2011),McLeay et al.(2014a,2014b),JakabKumhof(2015),Goodhart(2016)以及Li et al.(2017)等。此外,Werner(2014a)从实证角度验证了贷款创造存款理论。 迄今为止,货币供给主要包括四种不同理论:第一,存款创造贷

7、款理论;第二,货币乘数理论;第三,政府创造货币的现代货币理论;第四,贷款创造存款理论。随着研究深入,贷款创造存款理论已逐渐成为共识。本文就贷款创造存款理论的源起、发展与应用进行阐释。 一、贷款创造存款理论的逻辑内涵 (一)贷款创造存款的机制 孙国峰(1996a;1996b;2001)提出和发展的贷款创造存款理论指出,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在银行信用货币制度基础上,银行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存款。在复式记账法下,资产方和负债方虽然是同时、同向变化的,但从逻辑顺序上看,应是先有资产,后有负债;先有贷款,后有存款。银行贷款创造存款货币的实质是债权、债务的交换。其中,客户以支付利差为代价,获得信用高、流动性强的货

8、币(存款)。货币被创造后,可以发生形式的变化,由存款提取为现金,即将记名负债转化为不记名负债;也可在不同客户之间以存款转账的形式进行转移。最后,货币以消减客户存款,进而收回贷款的方式消失,银行资产负债同时减少相同数量。存款的创造、转化、转移和消失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银行资产扩张创造货币有三种资产形式:一是贷款,即银行购买对货币持有主体的债权;二是购买第三方主体的债权,如外汇、国债等;三是给自己购买商品。三种形式的公平性不同,应划定银行创造货币能力的边界并予以管理,防止银行信用货币创造行为失控。 (二)中央银行在货币创造中的作用 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时面临根本矛盾,即银行作为一个存续期有限的企业,提

9、供了具有公共品特征的货币,这必然引起流动性问题。同时,在多家银行 运行的机制下,由于银行只能交换资产,而不能交换对客户的负债(存款),从而无法满足清算需求。中央银行的出现,一方面,作为一个有无限存续期的机构帮助银行解决了流动性问题;另一方面,提供了作为统一信用的基础货币,用以银行间清算。由此,银行贷款创造存款受中央银行在流动性方面的三个制约:清算制约、现金制约和法定准备金制约(孙国峰,2019)。引入中央银行后,贷款创造存款的机制依然成立。货币数量是由自下而上的内生需求决定的,最终取决于经济体系中因各种经济活动而不断创造的债权、债务关系。在信用货币体系下,信用货币是分层次的,即中央银行创造的基

10、础货币层次和银行创造的货币层次,形成了双层结构。其中,就货币层次而言,所有存款货币都是银行创造的(孙国峰,1996a,1996b,2001)。 相比而言,内在货币和外在货币(格利和肖,1955;1960)将货币和基础货币视为并列的平行关系,忽视了货币创造的内在机制和动态过程,没有认识到在银行信用制度下货币创造权只属于银行,中央银行借助基础货币只能对银行创造货币的行为进行支持和制约,但不能直接替代银行的货币创造行为。熊彼特、明斯基以及后凯恩斯学派的存量流量分析以及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y Theory,MMT)也存在类似的内在缺陷。他们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居民、企业、政府的资产负债

11、表进行简单加总,从而混淆了作为货币创造主体的银行与其他主体会计记账的本质区别,进而混淆了信用和货币(孙国峰,2019c)。 (三)传统货币供给理论的错误 1. 存款创造贷款 传统货币理论认为,银行从储户吸收存款,并用于放贷和投资(Mishkin,1995)。这是一种实物货币观点,认为存在中立的资金,银行是资金的中介机构,银行体系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循环过程来创造货币。实际上,银行存款增加只对应超额准备金增加,而当银行贷款时又产生了新的存款,本身是资产负债同时增加自求平衡的,和原有存款无关,所有存款都是贷款创造的。因此,存款创造贷款理论本身存在逻辑矛盾,也难以解释金融运行的实践(孙国峰,200

12、1)。 2. 货币乘数 贷款创造存款理论对货币创造、银行扩表及相关制约等的理论分析都是从经济主体行为出发而展开的,是动态的、内在的。反观传统货币乘数理论则是对货币创造进行表面的、静态的分解。它认为,货币总量是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所得,而货币乘数在给定银行系统结构下保持不变。孙国峰(1996a;2017a)指出,这种分析忽视了基础货币的供求关系。事实上,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中央银行可以在短期内任意地改变基础货币量,而货币总量的其他部分难以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使得货币乘数理论上可以任意取值。即便不考虑中央银行,货币总量也是由实体主体的信贷意愿主导的,信贷意愿和准备金规模不存在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从而也使

13、得货币乘数无法确定。可见,货币乘数可以作为一段时期对经济静态的经验观察,但不是货币创造机制的规律。 3. 现代货币理论 货币创造历史演进的主要脉络是:私人信用货币政府信用货币银行信用货币(孙国峰,2019b)。在此过程中,货币创造的主体由私人转变为政府,进一步过渡为银行。很显然,现代货币理论实际上不是现代的货币理论,而是古代的货币理论。它违背了货币演进的历史规律,忽略了当今银行信用货币制度下银行作为货币创造中枢的核心作用,认为在现代货币体系下仍然是政府创造货币,这与现代经济金融的运行现实相悖,本质上是一种倒退。 二、基于贷款创造存款理论对货币政策的分析 (一)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与传导机制 货币政

14、策的调控方式包括两类:一是直接调控,即中央银行通过直接控制银行的资产,来控制自身负债(基础货币);二是间接调控,即中央银行通过与银行交易,调整自身资产负债,并间接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基于贷款创造存款理论,货币政策传导并非是从中央银行到银行再到公众的单向过程,而是在基础货币和货币两个层次上都要考虑供求关系的相互影响,从而建立以供求关系连接的包含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的传导框架(孙国峰,1996a,1996b,2001)。 (二)中央银行对银行贷款创造存款 银行的货币创造主要面临四个约束,一个内部约束来自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三个外部约束则包括流动性约束、资本约束和贷款需求约束(利率约束)。在

15、外部约束中,一是流动性约束。在结构性的流动性短缺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下,中央银行需要不断增加流动性供给以平衡供求,在提供流动性的过程中控制市场利率(孙国峰,2012,2017a)。孙国峰和蔡春春(2014)认为,流动性数量与利率水平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而对流动性数量供给的调控难以实现利率目标,中央银行需要建立利率走廊。二是资本约束。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创造的存款货币后进行生产,形成一定的利润积累,再把其中一部分投资到银行,银行有了资本金,再扩张资产创造货币支持实体经济,形成循环。在这种循环关系中,银行资本是重要纽带,也对银行资产扩张创造货币形成约束(孙国峰,2018b)。三是贷

16、款需求约束(利率约束)。在贷款创造存款前提下,如果没有贷款需求,也就没有存款,贷款需求构成了货币创造的直接约束,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政策利率以影响贷款需求进而约束银行货币创造行为。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 在结构性流动性短缺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下,中央银行需要持续向银行体系提供流动性。在提供流动性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可以将流动性的量价和银行贷款创造存款的行为联系起来,通过设计激励相容机制,使得流动性投放发挥促进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功能。 (四)量化宽松政策 一国的金融体系结构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影响量化宽松政策(QE)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以金融市场为主的经济体(如美国)金融市场产品丰富,因此

17、其中央银行能够以资产购买的方式来传导货币政策,即采取QE;而以银行体系为主的经济体(例如,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中枢在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主要针对银行贷款创造存款货币的行为(孙国峰,2019b,2019c)。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为应对信用收缩,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大量债券等资产来实施QE,但对于中国等以银行体系为主的国家,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当是银行,而非QE。 (五)负利率政策 许多学者认为,负利率政策压缩了银行净利差,恶化了其盈利能力,进而影响其信贷供给。此类分析是建立在存款创造贷款的假设之上。孙国峰和何晓贝(2017)认为,在贷款创造存款的银行信用货币制度下,负的存款利率不会损害

18、银行的存款和信贷供给,因此,存款利率可以顺畅通过零下限,银行仍可保持正常的利差,宏观经济和物价可以迅速恢复,中央银行可以采用大幅度的负利率政策来应对通缩型衰退。 (六)中央银行逆周期调节作用 信贷体系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需采取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对信贷周期进行调控。导致金融体系顺周期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即来源于资产负债在流动性和价值两个方面的不对称性(孙国峰,2014b)。这种不对称性可能导致银行和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而中央银行处于信用货币体系的顶层,且具有永久存续期,因此不存在负债流动性和资本清算的压力,其资产不需要市值重估,从而实现了资产负债的对称性,有能力建立宏观审

19、慎管理框架进行逆周期调节。 三、贷款创造存款理论的应用 (一)对存差与存贷比的解释 孙国峰(2002)对中国银行业存差(即银行存贷款的差额)在2001年前后不断扩大的现象进行剖析,阐述了贷款创造存款理论的现实意义,说明了贷款量和准备金规模的相对 性,指出了传统理论中揽储放贷的谬误。在贷款创造存款的逻辑下,存款是银行信贷行为的结果。因此,用存款多元化运用来解释存差扩大,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事实上,所有存款都来自银行的贷款或其他买进资产的行为,而银行用超额准备金购买国债等债券和外汇是引起资产多元化的主要原因。对银行体系而言,贷款=存款+现金,因此即使没有资产多元化,银行总体也是存款小于贷款的。 存

20、贷比曾是中国重要的金融调控工具。基于传统的存款创造贷款理论,金融监管部门要求贷款余额不超过存款余额的75%。然而,根据贷款创造存款理论,存款来自银行资产扩张,银行创造贷款不受存款限制。Sun(2015b)认为,鉴于部分存款将以现金形式提取,存贷比实际中可能大于100%。从历史看,20世纪90年代至2011年期间,中国有大量外汇流入,银行从企业和个人手中购买外汇,所创造的存款约占存款总额的25%,使得75%的存贷比要求基本得到满足。本质上,此时75%的存贷比反映的是贷款创造75%、外汇创造剩下25%存款的事实。但自2012年以来,外汇流入放缓,银行减少购买外汇,存贷比的问题开始显现。为了满足存贷

21、比监管要求,银行通过会计手段,将事实上的贷款在会计上记在同业等其他科目,即银行 ,这也是造成中国 银行泛滥的一个原因。2012年后75%的存贷比反映了正常信贷业务和银行 分别创造了75%和25%的存款。2015年银行存贷比要求从法律中删除,但在实际操作中,金融监管部门仍在一定程度上应用存贷比指标管理银行的流动性,导致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二)银行会计信息市场失灵 作为创造货币的特殊企业,银行的会计信息相较于普通企业而言,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既要消除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还要消除监管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因此,银行的经营活动不仅要遵循中立的会计原则,还受制于监管规定的审慎原则。在银行信用货币

22、制度下,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创造作为公共品的货币带来的天然矛盾, 发银行在不同账户间进行调节,甚至移出表外的银行 ,导致委托代理关系和监管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即银行会计信息市场失灵(孙国峰,2018c)。 (三)包含 银行的银行货币创造机制 按照信用行为机制不同(货币转移型和货币创造型),中国 银行业务可以划分为传统 银行和银行 (孙国峰和贾君怡,2015)。传统 银行主要是信用中介,不涉及货币创造。而银行 是指银行通过资产扩张创造货币,但却被不规范地记在了非贷款的其他科目下,以节约资产负债表空间的业务形态,这些业务的实质都是银行信贷业务。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从会计立法上明确要求银

23、行将实质为银行债权和债务的业务记入表内,从而使中央银行可借助准备金率、信贷政策和资本充足率等工具,规范与调控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 表1 银行货币创造形式 下载原表 资料来源:Sun(2018) (四)信用货币体系下的货币国际化 货币国际化的本质是一国通过信用货币创造实现本币输出,货币之间的竞争实际是信用货币创造能力的竞争(孙国峰,2017)。境外人民币存款有三个创造来源:一是境内银行体系购汇创造;二是境内银行体系贷款创造;三是境外银行体系贷款创造或购汇创造(孙国峰,2014a)。其中,第三种方式的占比和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国际化的本质是一国银行体系通过资产扩张向境外主体

24、提供信用货币,即资本项目输出,这既是人民币发挥信贷作用的核心渠道,也有利于提升国民福利。 (五)电子货币对信用货币体系的影响 孙国峰等(2014)从贷款创造存款理论出发,将电子货币界定为区别于银行信用法偿货币、代表私人债务的电子化货币形式,将原有的银行为唯一发行主体的信用货币制度扩展为银行发行法币和电子货币发行主体发行电子货币的多元化信用货币制度。在此制度下,当居民消费意愿较低但投资及生产意愿较高时,电子货币容易与法币达到共存的均衡。私人电子货币与法币共存流通,共同充当交易中介,且各自保持合适的规模能够促进生产且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有效的私人电子货币体系能够吸收经济体中过量发行的法偿货币。同时,

25、货币当局有必要通过设置准备金率要求等措施对私人电子货币进行管理,以防止私人货币滥发带来的流通价值下降及潜在金融风险。当法律和技术条件具备且监管有效时,私人电子货币的发行能够与法币的发行有效竞争且相互补充,有助于二者均达到合理的发行规模。 (六)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包括两个方向:一个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另一个是实体经济支持和制约金融的发展。而银行信用货币制度中存在着银行以盈利为目的与创造货币公共品之间的天然矛盾,导致了内生的金融风险,表现为银行流动性的内在脆弱性、过度扩张的倾向及支持存量资产交易导致的资产泡沫。因此,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对防范金融危机具有关

26、键作用,需要通过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流动性约束、资本约束、银行会计管理等措施予以维持。可以观察两个指标宏观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以分别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资产向资本转化)的情况和实体经济对金融支持(资本向资产转化)的力度(孙国峰,2018b)。 (七)强化资本约束 资本是金融体系防范风险、弥补损失的重要防线,对于防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公私合营的银行信用货币制度下,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创造作为公共品的货币,这一天然矛盾导致了银行具有过度创造货币的倾向,往往出于道德风险承担更大的风险而创造过多的货币,不仅削弱了内部的风险管理约束,还会通过 银行等业务来规避外部约束,其结果会导致金融风

27、险上升,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因此,中央银行的约束和银行的反约束始终处于较量之中,三个外部约束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在发生变化。为此中央银行不断强化资本约束,建立资本和流动性的双重约束,并加强监管以引导银行加强自身风险管理约束,共同构成金融风险的防控体系(孙国峰,2018)。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在通过资本约束控制银行信贷方面的成功实践,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以强化资本约束机制(孙国峰,2017d,2019a,2019b)。 四、贷款创造存款理论的共识与推进 (一)贷款创造存款理论的相关阐述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一般银行经营的信用形式分为票据贴现和现金账户的账簿信用两种,认为

28、银行信用能够节约流通的货币资本,以扩大生产。但其认为,货币的首要功能为流通手段,而银行的职能在于充当信用提供的媒介,并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这种建立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信用媒介说,无法准确反映银行在资本积累、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信用创造说应运而生。18世纪重商主义者约翰劳认为,纸币是一种银行信用,信用量的增加与货币量增加均能形成财富,但其只讨论了纸币的信用创造方式。其后,随着信用制度的完善、银行的建立,麦克德鲁(1872)强调了创设转账存款的信用创造形式,并意识到银行的本质是信用创造和发行的主体,而不是借款者和贷款者的媒介者。Hahn(1930)进一步发展信用创造理论,不仅认为银行的

29、主动授信业务优先于被动受信业务,资本的形成是信用创造的结果,而且指出用于支付的支票或存款凭条实为货币本身,无须兑换为本位货币就可以完成交易,但他又强调,在信贷过程中,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成了平行的竞争关系。Wicksell(1936)支持了货币是通过银行新增信贷创造出来的观点,进一步指出,纸币和硬币是货币银行体系内部循环的漏出形式之一,但他又认为,现实中价格水平仍受到贵金属货币开采量的影响。Schumpeter(1954)指出,银行向客户提供新的贷款时,可以通过创建与贷款相同金额的该客户存款的方式来创造货币。周升业和侯梦蟾(1963)提出,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现金形态与非现金形态),在

30、 条件下是信用货币,由银行按信用方式提供出来。国民经济中所有货币资金都是从放款渠道出来的,放款资金来源是和放款同时增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可能存在先有存款,然后放款。黄达(1984)有信用货币都是通过发放贷款投入流通的的表述。张新泽(1997)也认为,银行资产业务同其负债业务没有直接关系,从贷款过程来看,是贷款产生了存款。尽管早期国内外学者提出了银行贷款创造存款的一些观点,但都是将银行贷款创造存款作为其想象中的所谓存款创造贷款、贷款又创造存款的循环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而这个链条的起点又是其想象的原始存款外生货币等,本质上仍是存款创造贷款的传统理论。孙国峰(1996a,1996b,2001)开创

31、性地从资产负债表复式记账法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纯粹的贷款创造存款理论(LCD),认为完全不存在存款创造贷款的行为,不存在所谓的外部货币和原始存款,货币创造就是银行贷款创造存款的行为。之后,一些学者继续研究贷款创造存款理论。McLeay et al.(2014)认为,银行不仅仅是作为中介机构,而且是存款货币的创造者和消灭者。一方面,银行发放贷款,新增存款、创造货币;另一方面,客户偿还贷款,等量的货币遭到消灭;同时,银行销售政府债券、发行长期债和权益工具等也能消灭客户手中的货币。Li et al.(2017)通过一个代表性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动态,研究了满足流动性覆盖率(LCR)时的货币创造过程,该研究显示LCR在信贷创造方面可能具有顺周期性。此外,Werner(2014a,2014b)分析了银行的特异性,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