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7.51KB ,
资源ID:11421742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4217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绍兴民风民俗.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绍兴民风民俗.docx

1、绍兴民风民俗绍兴民风民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绍兴人民丰富了这方沃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越文化。似承、演绎百叶达数千年之久的绍兴民风习俗,就是这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至今尚在绍兴社会和人民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旧绍兴府境内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举世瞩目,它的发现向世人昭示:早在七千年前的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在这一带土地上生息、垦殖、繁衍。骨耜,稻谷的出土,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开始从“火耕”发展到“耜耕”;筑土构木的“干栏式”建筑遗迹的发现,证实当时的建筑结构已适应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刻有各式图案、绳纹的石、玉、陶、骨、木制饰物、工具和器皿的出土,更展示出古越先民原始文化艺术风貌,已能从中

2、窥见当时越人鸟图腾崇拜等若干民俗事象。民风习俗本为一种非制度、不成文的文化现象,相沿成风,相习成俗。民国元年(1912),绍兴成立万国改良会,以“改良不善之风俗,摈绝无益之嗜好,增进社会之幸福,扶助世界之进化”为宗旨。据当时新剧杂志第一期所载,改良会执事者谢斐?等人,决定“从戏曲改良入手”,以谋“感化性情,促进道德”。于是创办绍兴戏曲改良社,组建新剧第一模范团,希冀通过戏曲的改良,谋求转变社会风气,革除不良习俗。后人既受惠于前人的历史文化积累和良风美俗,又承担着前人遗下的沉重的精神负累,肩负着移风易俗的历史使命。今存绍兴民风习俗中某些糟粕,诸如摆阔气、讲排场(以婚嫁、丧葬为最)、重男轻女、封建

3、迷信等陋习,犹待大力摒弃和彻底清除。绍兴历史绵长,幅员广袤。“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本卷所述风俗,以绍兴城区及绍兴县为主,兼及上虞、嵊州、新昌、诸暨等县(市)。 除夕又称年三十夜、大年夜。旧时,富户及店铺多于此日索债,自昏达旦,上门逼索。范寅诗云:“寒夜凄凄道路长,孤灯无伴减辉光。履声踏破街心月,半夜匆匆讨债忙。”富户遗人外出催讨欠款,穷人则因难偿欠债而度日如年,故有“过年关”之称。自明代始,绍兴南门外鸟坞石泉庵(俗称十全庵)素有除夕演一宵躲债戏之俗。是晚,戏班邀名角演出,躲债者及戏迷群趋而观,极为热闹。按俗,凡躲债者一至戏台下,则债主不能往索。否则,必遭众人围攻。据传,此俗系明代大学士朱

4、赓后裔所创。旧时,穷人多于除夕之夜质当、赎当,故当铺非天明不得关门,俗称“过宵当”。绍兴岁时习俗,以除夕礼仪最多。上午,挂神象,即于厅堂悬挂祖宗画像,旁列联对,神象前陈放烛台、香炉、桌帏及水果与茶食各4碟。午后,接门神、贴元宝、祠堂祭祖、淘年饭米等。接门神,即贴秦琼、尉迟恭神像于头门或仪门,左右各一,以豚蹄、粽子、年糕、香干等作供品,用香烛元宝祀之。贴元宝,即以红纸剪成大小元宝,贴于门窗户牖、缸瓮桶箱。大户人家,尚有包封筒、缚分场糕粽之俗。封筒,好以红纸包钱,赏赐送客来家拜年之轿夫、船夫、车夫及佣工。分场糕粽,即拜年者须以稻草所束年糕、粽子赏赐轿夫辈。此类粽子较小,以六只为准。祠堂祭祖,含给列

5、宗分岁之意。午后,至祠堂于祖宗牌位前遍燃香烛。未时,行祭祀,行礼者多为祠事值年者、族长及房长等人。祭毕,撤祭菜,留糕粽、果品,关上大馒头若干桶盘供之,备春节分赠族人。回家后即淘年饭米,预先淘洗好正月初一到初五日5天所需之米,并将米置灶上。俗称万年粮米,亦称隔年陈。同时,将用年糕团做成的元宝放入米缸或米桶。傍晚,接灶神。接灶时将灶神置于灶龛,龛前供以元宝、如意糕、白米红枣粽、水果、汤团与素菜。辞岁,亦称分岁。是日晚餐称吃年夜饭。所备饭菜最为丰盛,谚云“年三十夜的吃,正月初一的穿”。年夜饭系合家团聚欢宴,一般不邀客。羁旅他乡的游子,均于是日之前,设法回家团圆。万一个别亲人因故外出未归,席上仍摆其碗

6、筷,以示团圆和思念。菜肴不得少于10碗,且务必成双,取“十全福寿”之意。年夜饭后,长辈将事先以红纸所包钱币分发晚辈,俗称分压岁钱。压岁钱不能当时拆封,须放于枕下过夜,于大年初一方可开拆。卑幼者领取压岁钱时,应至尊长前行礼,称辞岁。分岁后,主妇等皆净手,围坐搓制汤团,以备大年初一清晨供神祀祖之用。深夜,燃放爆竹,关团大门,俗称放关门炮仗。亦团从闲谈,嬉戏娱乐,通宵不眠,直至天明,俗称守岁、坐长命夜。如今,诸如祠堂祭祖之类习俗已废。但吃年夜饭仍甚为讲究。近年,绍兴城区更有合家上酒楼、饭店吃年夜饭者。饭后,人们按各自兴致特点,或燃放烟花爆竹,或观看电视录像,或边读边吃糖果糕点等等,直于深夜或通宵达旦

7、。 春 节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放开门爆竹 俗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三级”之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故从凌晨三四时开始,爆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增添新春喜庆气氛。贴春联 绍俗家家户户贴春联,有“元旦书红,万事亨通”,“新正开笔,诸事大吉”之说。旧时,春联多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套语。如今,春联仍书吉语,但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接神 旧时,放开门炮仗后,即于厅堂置汤团、茶叶、水果等供品,家长率家人整肃衣冠拜天地菩萨、灶司菩萨等,祈求神灵保佑,新年万事大吉。

8、如今,此类寓美好祝愿于偶像的迷信习俗已经少见。 吃福橘、汤团、如意糕和喝元宝茶 旧时,大年初一起床后循俗先吃“烟火食”(即以柴火烧煮之食物)后方可开口说话。如今,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并吃福橘。新正,主家习以元宝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榄、蜜枣等,寓有团圆、如意、幸福等祝愿。拜年 又称“拜岁”、“叩岁”、“贺新年”。旧时,男主人先率晚辈入本族宗祠祭拜列祖列宗,随即返归自家厅堂叩拜除夕所悬先祖遗像。然后,晚辈按辈份、排行,依次叩拜尊长。晚辈向尊长祝福,尊长回施教诲及祝愿。最后,晚辈间交拜贺年。其时,子弟一边鸣锣击鼓(俗称“敲年锣年鼓”),一边绕圆圈行走,以相娱乐。如今,拜年遗风犹存,但礼

9、仪大为简化。正月初二起,携桂圆、荔枝、美酒、白糖和糕点等礼品走亲访友,巷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礼。此俗大抵以早为敬。1950年起,人民政府提倡文明过节。元旦至春节期间,绍兴城乡普遍开展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及慰问退休干部、职工等活动,同时举行各种联欢会、联谊会与文娱表演及体育竞赛等。走喜神方 正月初一开门出行,旧有“走喜神方”之俗。行前,须从历本寻出喜神所在方向,后循此方向而行。如历本言“大利东北,不利西南”,则自家门出发,向东北方向进发,而不朝西南方向举步,以此求得喜神护佑,获取佳运。此俗今废。数罗汉 旧时,有于正月初一到府城开元寺数罗汉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为

10、自娱。开元寺罗汉时,须按先跨入罗汉堂之脚,确定数罗汉方向。若左脚先跨入,则自左至右按本人年纪岁数,一岁一尊,数至与已岁数相同之罗汉,即以其名号、神态卜新年之未来。如是长眉罗汉,便为长寿;如是伏虎罗汉,则身体健壮。赶鸡睡 实系“赶紧睡”谐音,意指正月初一夜须提早上床安睡。节前人们忙碌多日,正月初一又起庆特早,小孩亦因连日玩耍,十分疲劳,故晚饭后即提前将家禽赶进埘舍,早早关门安歇。此俗沿袭至今。 禁忌 春节期间,为求吉利而忌讳甚多。如忌扫地、倒垃圾,怕扫除和倒掉财气与运气;忌动用刀、剪,怕遭皮肉病痛之苦;忌食稀饭及汤,以防出门遇雨;忌打破碗、盆等器皿,怕破财,倘有失手,则须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11、,借以消灾自慰,还忌吵嘴,忌倒马桶、夜壶,以免亵渎神灵。最忌讳提及“死”、“穷”等字眼。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多于年内即行训诫,并张贴写有“童言无忌”、“百无禁忌字样之红纸条。此类忌讳多带迷信色彩。以上禁忌之俗,今已逐渐淡化。 吉语求乞 往昔,绍兴有谚云:“讨饭是年初一到年三十夜”。乞丐于春节期间,以“送摇钱树”、“跳泥神”、“跳黄牛”、“羊扫地”、“讴顺流”等方式求乞。“讴顺流”,通常为两丐合演,一人提竹篮,另一人捧巨型纸质“金元宝”,于户主门前,抛接“金元宝”。五路日 五路者,五路财神也,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诞日。是日,商家均有接财神之举,祈祷财运亨通,利市百倍,并自此日起开门营业。一般人家,

12、亦有供奉财神者。此俗今废。 迎春 绍俗重农桑,每于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牛活动。是日,“自府县以下之官吏,均高车大马而出”,“备有春牛太岁”,以“占来岁农事之如何”。春牛有鼓乐前导,差役鸣锣开道,旗伞仪仗相随,太守或知县辈“父母官”“持竿而驱行”,地方士绅鱼贯相送,观者如潮。及至农村,农民笑脸拱手相迎,以迎接“父母官”所送春牛,作为农事伊始标志。自此,农民结束春节期间娱乐,着手备耕生产。在绍兴府城,则“于立春前一日,府县粮捕厅各官皆朝服仪从,出五云门迎春于东郊,舁芒神土牛入城,置府署。土牛之色依钦颂历本所载春牛图而画,黄为谷,赤为日,青为风,黑为水,以占水旱丰歉。迎春之次日,击碎春牛,乡人拾其土块

13、归而藏之,冀得畜牧神植之兴旺。” 元宵节期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元夕”、“元夜”、“灯节”。元宵前二日即正月十三日,俗称“上灯节”。入夜,开始悬灯挂彩,历时6天,至十八日方休,故此日又称“落灯日”。十五日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或提灯逛街。灯彩殊形异制,或模拟飞禽走兽,或仿制楼台亭榭;或使灯彩旋转,名为“走马灯”;或于灯上悬挂灯谜,任人猜射。绍兴于元宵前后举行灯会之俗历史悠久。宋嘉泰会稽去志云:越中放灯街衢,观者云集。明张岱于陶庵梦忆中描述万历二十九年(1601)绍兴龙山灯会盛祝:“沿山袭谷,枝头树杪,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

14、,倾数斛荧火于山谷间。”观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近年,灯会又趋兴盛,成为大众新春联观或庆祝节日的一种形式。元宵之夜,城区主要街衢比户悬灯,琳琅满目。灯彩内容从“五谷丰登”或“观音送子”、“如来念经”等发展为表现建设成就的文字或图案;灯内的照明亦从蜡烛等改为电源灯。乡间,则演戏自娱,俗称“灯头戏”。演戏场数无定规,一般演三五夜,多者演至月底,故绍兴有“十八天的灯头戏”之说。 民间迄今还有元宵节吃汤团(又称“元宵”)之俗。是为昔日“上灯汤团落灯糕,正月十五吃元宵”之沿袭。嵊州等地以正月十四餐吃菜年糕,以祈清目,俗称“亮眼汤”,此俗流传至今。清明节是为

15、绍兴大节,习俗甚多,有祭祖、扫墓、踏青、插柳戴花、放风筝、荡秋千、焚火、蹴鞠(皮球)等。祭祖 旧时,每逢清明节,各姓宗祠均大开正门,焚香点烛,祭祀列祖列宗。主祭人行三跪九叩大礼后,按辈份大小依次叩拜。午间,则由值年者循例置办酒席,欢宴族人。宴后,各家还可领取猪肉、禽蛋、烧饼之类。祠堂祭祖之俗今不存,但偶有于家中设祭拜祖先者,俗称“拜大人”。扫墓 俗称上坟。每岁以清明前后旬日祭墓,倾家盛服而出。画船箫鼓,来往如梭,纵百里之遥,十世以上,犹必提羹酒往焉。甚为华靡,张贷陶庵梦忆云:“虽监门小户男女,必用两座船,必巾,必吹鼓,必欢呼畅饮”。墓前祭品亦颇讲究,山阴平氏值年祭簿所列:“墓前供菜十大碗,八荤

16、二素,内用特鸡。三牲一副,鹅、鱼、肉,水果三色,百子小首一盘,坟饼一盘,汤饭杯筷均六副。上香,门霄烛一对,横溪纸一块,大库锭六百足,祝文,酒一壶,献杯三只。”今仍行扫墓之俗,但礼仪大为简化。学校亦于是日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踏青 清明时节,习惯于借扫墓之机,就近游览名胜古迹。旧时,大家闺秀亦于此时破例出门。故有“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之谚。插柳戴花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旧时,家家户户均于此日在门、床等处插柳枝。儿童循俗戴柳条圈,以为此举可免虿毒。妇女于发髻插柳叶,除借此免虿毒外,亦为祈求永葆青春,并寓“春留人间”之意。放风筝 风筝,俗称鹞。旧俗,清明为春季

17、放风筝最后一日,人们多有意截断鹞线,任其远逸,俗称放断线鹞,以为此举可带走一年晦气。 绍兴民间尚有于清明吃艾饺之俗,以为此举可免染患疮毒。 立夏立夏日,习食樱桃、竹笋(俗称“健脚笋”)、蚕豆(豌豆俗名)或蚕豆糯米饭,饮老酒,孩童吃囫囵鸡蛋。午时,大人小孩均称体重,谓可免疰夏。此俗延续至今。旧时,俗云立夏坐门槛即会疰夏,故尚有是日忌坐门槛之俗。端午节节期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重午、天中节等。旧时,人们常于此日佩带香袋,大家小户均悬钟馗或姜太公像,截菖薄为剑,与艾叶同插于门窗、床铺,并贴朱书“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诸邪回避”、“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艾叶为旗,招四时之吉庆;菖蒲作

18、剑,斩八方之妖魔”、“蒲龙献瑞,艾虎呈祥”纸条于门窗、墙壁,以雄黄染小儿之额及手、脚心,或于前额书“王”字。嵊州、新昌等山区则多于小孩手臂或手腕系五色丝线。以上习俗旨在驱邪祛病。如今,仍有喷洒雄黄酒及燃苍术、白芷、蒜皮、蓼草等烟薰室内之习。此日,食端午粽,亦有食“五黄”(黄鳝、黄瓜、黄鱼、黄酒、雄黄豆或黄梅)及苋菜、荷包蛋之习。俗传雄黄豆祛邪,苋菜可避痧,荷包蛋可免因淋雨致病。旧习多于端午节演出白蛇传。绍兴城区尚有“上府山看蜒蚰螺(蜗牛)”之俗。此俗源于箔业工人端午节中餐受坊主酒席款待后,多在下午休业时涌向府山,袒胸赤膊,躺卧于山坡晒太阳,从山下远望,宛如蜗牛之蜿蜒。此时,人们竞相观看,并多以

19、有否上府山看蜒蚰螺相询。1949年后,锡箔业衰落,箔业工人转业,此俗不存。 夏至夏至日照最长,故绍兴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语。旧时,人不分贫富,夏于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其时,夏收完毕,新麦上市,因有于是日吃面尝新习俗,谚日“冬至馄饨夏至面”。亦有做麦糊烧者,即以麦粉调糊,摊为薄饼烤熟,亦带尝新之意。绍兴龙舟竞渡因气候故,明、清以来多不在端午节,而在夏至。是日,观者云集,热闹非凡。此风至今尚存。至后九九气候歌云:“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雪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出汗如淴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寻被单;八

20、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饮食主食 俗以大米为主食。灿米、粳米多作饭食,糯米则用以酿酒或制作点心。山区农民以六谷(玉米)糊为主食。青黄不接时,以番薯丝垫饭,草籽干拌饭,或以番薯、南瓜、芋艿等代饭。俗尚节俭,视吃烂粥烂饭为节约,谚日:“一年烂粥烂饭买条牛,三年烂粥饭起幢楼。”教育孩子:饭子跌落,大雷公公要来打;剩饭碗脚,来世要饿肚皮;饭子勿吃净,来世要亦麻子。煮饭多用冷饭作“饭娘”,以提高出饭率;祀神祭祖时,才煮纯米饭。开饭时,第一碗供灶神,以后以长幼为序,先给尊长,后给幼儿。收获季节,俗尚“尝新”,以新收稻麦,做成时鲜糕、麦糕、麦果等时鲜果品,一以供奉祖宗,一以孝敬尊长

21、。点心 用不同原料做成各色点心,主要有炒米糕、松子糕、小烧饼、榨粉干、年糕、香糕、馍糍、京团、艾糕、豆糕,面条、麦果、麦饼、麦疙瘩,六谷糕,六谷糕、六谷饼、炒六谷,番薯饼、番薯片等。菜肴 绍俗喜爱经“霉”制或腌制并带有异味之菜肴。如霉豆腐(腐乳)、霉干菜、霉毛豆、霉千张、霉苋菜梗、霉菜根头、臭豆腐干、腌菜、腌萝卜。中等农家春节前大都杀“年猪”、春年糕并腌制咸肉。筵席用传统地方风味菜有绍虾球、绍什锦、干菜焖肉、单腐、清汤越鸡、荤豆腐(亦称大豆腐、剪豆腐)、糟鸡、酱鸭、青鱼干、七鲜炒鸡腰、八宝姑嫂鸭、清炖鱼翅、五香田螺等。茶酒 绍俗多喜饮绿茶,饮红茶、花茶者少。春茶以谷雨前茶为佳品。夏日,乡民常于

22、茶水中泡入“消饭花”(即刘寄奴),称“消饭花茶”,用以解暑。如受雨淋,习以生姜、红糖煎为茶,称姜茶,以祛湿。春节习以“糖茶”街客,茶内泡以蜜枣或金橘。平原地区农民喜烧酒。以芦稷(高梁)烧制者称芦稷烧,以大、小麦烧制者称麦烧,以米酒糟烧制者称糟烧,芦稷、大小麦酿制之酒露称“麦露”,米酒酿后封坛存放者,称“闷清”。 交通水上交通 绍虞平原素“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舟船为主要交通工具。以载重与体积分小船(脚划船)、大船。船之种类,以船篷分,有篷船、袒船;以篷色分,有乌篷船,白篷船;以行船时间分,有埠船,夜航船等。乌篷船以船篷漆为黑色得名,俗称“明瓦船”或“梭飞”。“明瓦”即船篷间有一蛎壳薄片所制“窗

23、篷”,以遮阳避雨及采光。据船体及“明瓦”数,明瓦船又分梭飞(二期瓦)、三明瓦、四明瓦、五明瓦等。乌篷船主要用于载客访友、省亲、上坟、浏览等。旧时,惟大户自备,中等人家多租用。如今较大的乌篷船所存极少。白乌篷,即船篷未加黑色油漆之船,多作农用船与公共交通运输船。用作交通运输的又是分埠船与夜航船。 陆上交通 旧时,陆上交通主要靠人力畜力抬轿、拉车。官宦缙绅所乘大轿,轿夫多至8名。商贾、医生、土人乘小轿,轿夫2名,轿子结构较简单。花较专用于迎亲。花较制精细,装饰进究,惟中等以上人家方有贳租之力。贫民迎娶则多租用另一种三面装镶玻璃、较门以花布为帘之“文明较”。20年代,绍兴城区出现黄包车。如今,除偏僻

24、山区尚可见少数眠轿外,轿子及黄包车已绝迹。通行人力和机动三轮车及汽车、火车等,使用最普遍者为自行车。 农事敬土 越谚:“敬老有福,敬土有谷”。绍兴城乡庙宇中,以土地庙为数最多,习祀土地神。 撒谷籽 绍兴农民习于清明前后晴天下午撒播稻种,以免烂秧。旧俗于撒种前,循例先燃三支清香,以祈五谷神呵护。 插秧 立夏前后,首次下田拔秧插种,俗称“开秧门。是日,祀土地神,食鲞、食糕,“鲞”、“想”与“糕”、“高”均谐音,寓种田“有想头”(有希望)、收成高,意在祈求丰收。插秧结束俗称“关秧门”。是日,须于天黑前插完秧苗,如当日未完工,谓不吉利。尝新 稻表登场时,有尝新之俗。即以刚收获之稻表加工为饭、面,先祭祀

25、天地菩萨、五谷神、灶神及祖先,后按辈份尊幼依次品尝。诸暨等地有于祭神米饭上插3株煮熟稻穗之俗。驱灾 旧时遇干旱,多向龙王菩萨求雨;遇虫灾,祈刘孟将军驱除等等。届时,均须祭祀众多神明,将其神像抬出巡行。采茶 绍兴及上虞、嵊州、新昌、诸暨等县山区盛产茶叶。适时采茶,谚日:“前三日早,正三日宝,后三日草”。“女采茶,男炒茶”。育蚕 俗以生年十二月十二日为“蚕花娘娘”生日,蚕农均于是日循俗祭祀。年三十夜,择取大木红炭多枚,埋于铜火熜内使其燃至正月初一,称“蚕花火”,以求蚕茧丰收。元宵节,舞龙看灯时,蚕妇须争抢“龙须”、“龙鳞”,称“抢蚕花”。抢来后,贴于蚕房墙上,以求蚕茧丰收。诸暨一带蚕妇,于农历二月

26、十三日,多至祠堂上供、点香,举行“踢蚕花”庙会。用竹篾丝及彩纸,制成蚕状,称“蚕花”,置之灶司前,祈求当年蚕壮茧大。饲牛 冬天,牛吃燥稻草,饮热水。初春,则在草子拌切碎稻草饲之,称“稻花草”。清明后,开始放牧,称“放青”。首次放青,多于牛角挂红丝绵以求吉利。饲牛粥、牛酒。卖牛不卖牛绳。饲猪 谚云:“百姓勿饲猪,穷了不得知。”故绍兴农家多以饲猪为主要副业。旧时,建猪团(猪舍),有请泥、木匠于舍中食点心之俗。食者须将点心全部吃完,以求此后所饲之猪“吃口好”。买小猪,须带一束猪窠稻草,称“千斤草,以求猪重千斤。出售或宰钉成猪之后,须以酒肉敬谢“猪困菩萨”。捕鱼 如兴养鱼水域俗称“鱼荡”,养鱼者俗“大

27、司”。一般春季放养鱼苗,至冬季则用大网“牵鱼”(捕鱼)。有俗称“温笃公”之渔民,熟谙水性,怀捕鱼绝技。能于寒冬腊月脚划扁舟,或以一童于船尾撑楫“捉梢”,赤身泅入水底徒手捕鱼。出水后,焐入炎钵烘热之棉被,观察鱼情,待机继续作业。养鹅 书圣王羲之爱鹅故事为人熟知,绍人亦养鹅、用鹅成风。祀神用“鹅盘”,待客用“鹅酒”,结婚用“喜鹅”,扫墓用“坟鹅”,过年用“年鹅”,临近春节,则户户以精饲料肥育,俗称“栈鹅”。“斫”果树 旧时,新昌等地有正月十四日斫果树之俗,绍兴则谓“打果树。是日,果农手持利斧于结实不良之树前,作砍斫状,每作态一次,责问果树一句,旁有一人代果树作答,应允来年多多结果。崇祀、禁忌崇祀

28、绍地信仰风俗中,崇拜自然、图腾及英雄之渊源甚早。绍俗,农历三月十九为太阳菩萨诞辰,是日,须于门首插香3支,祈年岁丰稔,全家安泰。中秋,有拜月之俗,祈阖家团圆富足。农历六月廿四为雷公生日,多集会祭祀,供米粿(“雷公粿”),祈雷神保佑一方平安。绍人亦有崇拜树神者,多为樟树,取小儿乳名多带“樟”字,以祈树神辟邪护生。如鲁迅乳名“樟寿”即此。旧时,绍属各县均建城隍庙,祀城隍。俗以三月清明为城隍出巡之日,常按习举行庙会。绍俗尚祀灶神、门神,店家必祀财神。拜佛 绍兴佛教徒为数不多,但信奉佛教诸神者则极为普遍。敬拜最多者为观世音菩萨及地藏王菩萨。 先兆迷信 旧时,绍人迷信先兆颇多。以为吉兆者有:清晨喜鹊叫,谓喜事临门;出门遇棺材或梦见棺材,谓升官发财;灯烛结花,谓预示喜事临门;左眼皮上跳下动则喜,谓“上跳财,下跳喜”;灶火爆响,谓大吉,贵客将临门等等。生活禁忌 旧时生活禁忌习俗,多与神佛崇拜相关。联姻忌门户下不当及生肖相克,忌男女年龄相差6岁。忌娶寡妇。忌婚期为单。迎亲忌两家迎亲队伍相遇,谓免“喜冲喜”。婚前忌一人独睡婚床,谓免婚后一方夭折。新婚夫妻“回门”,忌在娘家过夜。孕妇忌食生姜、兔、蟹、犬、龟,谓免婴儿难产或病残;忌入新房、送亲、参祭,谓免不吉;忌动刀剪、堵塞锅灶、跨越绳索、翻炒菜肴、登高跳跃,谓免胎位不正或难产。妇女做产、婴儿出生未及百日和儿童种牛痘时,均忌刨镬灰;产房禁闲人进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