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1刘焱蕖 经济学院 2010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 100508215 薛文博 经济学院 2010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 100508214赫 哲 经济学院 2010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 100508206夏朝阳 经济学院 2010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 100508209小组分工:确定论文标题及论文论述思路刘焱蕖资料查找:中国分期改革措施薛文博外国各国改革措施赫哲中国现阶段改革条件夏朝阳材料整理及政策建议刘焱蕖翻译赫哲格式整编夏朝阳 赫哲论文阐述者:薛文博论文答辩者:刘焱蕖从宏观角度看待利率管理市场化中的利率分期改革中文摘要:利率市场化是在市场机制和价格规律的条件下,通过市场主体对于资金和存贷信用的供
2、求关系决定利率的这样一种机制。包括利率决定的市场化、利率传导的市场化、利率结构的市场化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本文选择了利率管理市场化的一个分支即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问题进行宏观论述。又因为改革的进程中受到现实的国际国内的环境的制约,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阶段性、分期的。同时,经过西方国家利率改革措施的经验借鉴,和对现阶段国内国际形势的分析,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未来提出展望和设想。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分期改革 See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ing reformation from macroscopic perspectiveAbstract:In
3、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fers to a mechanisms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mechanisms and price patterns, Market subjects supply and demand of funds, credit unions and SLAs decides the interest rate. It includes rates decisions marketization, interest rate transmission marketization, intere
4、st rate structure marketization and interest rate management marketization. This article relates to the reform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reform, we are limited by the market environment of home and abroad, so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is not attained by a sudden
5、 fight, it should be periodic. Meanwhile, we propose the outlooks and ideas of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ing reformation by the experiences of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 analyses of the condi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Key word: ineterert rate maketization periodic reformation一、引言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逐步
6、放松和消除对利率的管制,由市场主体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引导,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作为一项既涉及金融体制改革,又涵盖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改革,中国经济特定的体制背景和金融环境决定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利率市场化的长期性是指始于1978年的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直至1996年6月,才真正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幕, 2000年9月21日,才迈出具有真正实质性的第一步,实现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到目前为止才基本走到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和破解阶段。利率市场化体系
7、的多样化,包括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市场化、银行间利率市场化和债券利率市场化,只有以上部分均得以实现市场化,才是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复杂性是指衍生于融资活动的利率制度与金融产权制度、金融市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错综交杂,相伴相随,无论是对宏观经济社会,还是对银行、企业和个人,都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由于与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相符合的金融产权制度约束的弱化、金融市场机制及结构的不完善、中国企业和银行的不完全市场化、金融救援机制的不健全等障碍的存在,不可避免地给中国利率市场化未来的改革增添了变数和难度。二、中国市场化的分期改革:(一)1996.6.1:放开银行间
8、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不可能时刻保持在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账户上的余额恰好等于法定准备金余额。存款准备余额不足须支付罚息,并且,在出现有利的投资机会,而银行又无法筹集到所需资金时,银行就只有放弃投资机会,或出售资产,收回贷款等;而超额准备又意味着银行有资金闲置,导致利息收入损失;为解决这一困难,出台了这一政策。这种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的存在,对于拆借一方商业银行来说,如果一旦出现事先未预料到的临时流动性需求,金融机构可在不必出售那些高盈利性资产情况下,很容易地通过同业拆借市场从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短期资金来获得流动性。这样,既避免了因流
9、动性不足而可能导致的危机,也不会减少预期的资产收益。对于拆放一方商业银行来说,盈余的准备金可以及时地贷出,获得拆借方的拆借利息,增加了资本的流动性,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同时,同业拆借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各金融机构,市场特性最活跃,交易量最大、交易频繁。这些特性决定了拆息率非同凡响的意义。同业拆借按日计息,拆息率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不相同,它的高低灵敏地反映着货币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而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基准利率是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当拆借利率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了解这种关键性利率水平的变动趋势,也就了解了全部利率体系的变化趋势。因此它成为了我国银行基准利率的中
10、间指标。因此,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一步,为此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二)1997.6: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这一改革措施,提高了金融机构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了金融机构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积极性;随着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现券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其短期头寸融资的特性日益明显,短期回购利率成为中央银行判断存款类金融机构头寸状况的重要指标,为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奠定了基础;银行间债券回购与现券交易利率的放开,增强了市场的价格自我调节能力,为进一步放开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创造了条件。三、
11、1998年1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对于中央银行来讲,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投放现实的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对商业银行来讲,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临时资金周转困难。从货币政策角度,再贴现率的调整实际上就是央向公众公布其货币政策取向,从而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的升降。2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1998年以前,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以行政方式确定,由于在定价方面难以同时满足发行人、投资人双方的利益要求,商业银行购买政策性金融债的积极性不高。又鉴于银行间拆借、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利率已实现市场化,政策性银行
12、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的条件已经成熟。同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首次通过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以公开招标方式发行了金融债券,随后中国进出口银行也以市场化方式发行了金融债券。 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市场化,有力地推动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为金融机构产品定价提供了重要参照标准,是长期利率和市场收益率曲线逐步形成的良好开端,也为货币政策间接调控体系建设奠定了市场基础:一是提高了金融机构调节资产结构的主动性,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占比逐步提高,超额准备率趋于下降,对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敏感度增强;二是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种类随之不断丰富,操作方式和力度也日趋灵活。四、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
13、标发行。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这一改革措施,提高了金融机构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了金融机构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积极性;随着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现券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其短期头寸融资的特性日益明显,短期回购利率成为中央银行判断存款类金融机构头寸状况的重要指标,为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奠定了基础;银行间债券回购与现券交易利率的放开,增强了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为进一步放开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创造了条件。(五)2000.9.21: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
14、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1996年以来,随着商业银行外币业务的开展,各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外币利率的定价制度,加之境内外币资金供求相对宽松,外币利率市场化的时机日渐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六、2002年1月: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信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体系。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
15、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国家的经济政策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七、2003年4月: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息、结息方式,由借贷双方自行商定。随着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逐步放开,中资商业银行均制定了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办法,放开境内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额存款利率,同时对美元、日元、欧元、港币的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建立了外币利率定价机制。各行还根据自身的情况,完善了外币贷款利率的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如在国际市场利率基础上,各商业银行总行规定了其分行的外币贷款利率的最低加点幅度和浮动权限,做到了有章可循,运作规范。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意
16、识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得到不断加强。八、2004年1月1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上限可为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可达2倍;下限为0.9倍。3月25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在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加点。10月29日: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但城乡信用社除外,允许其上限可扩大为基准利率的2.3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仍然为0.9倍。11月18日:放开小额外币存款2年期的利率档次,由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并公布。与此同时,贷款利率浮动报备制度初步建立,各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通过报备系统,定期向人民银行反馈贷款利率的浮动情况。利率浮动情况报备制度的建立,
17、既有利于主管部门及时掌握全国范围内的利率浮动情况,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建立集中统一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完善自身的利率管理体系,将贷款利率管理融入到经营管理的大局中去。九、2005年3月17日: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修改和完善人民币存、贷款计息和结息规则,允许金融机构自行确定除活期和定期整存整取存款外的其他存款种类的计息和结息规则。5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债券远期交易正式登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7月21日: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有管理浮动汇率以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注入了新的内容。十、200696:央行决定建立
18、报价制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的报价银行团现由16家商业银行组成。报价银行是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或外汇市场做市商,在中国货币市场上人民币交易相对活跃、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银行。在Shibor推出前,银行对金融产品的定价主要参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7天期回购利率。由于这一利率所反应的时间跨度较短,对于中长期国债、短期融资券等产品的定价指导意义不强,更难以担当正确传导央行货币政策意图的功能。 Shibor的推出将理清目前国内零乱的利率体系,对整个宏观基准面、股市、金融衍生品、债券价格都起到风向标的作用。2007年1月:中国货币市场
19、基准利率Shibor开始正式投入运行。三、外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及借鉴:(一)美国利率市场化是在高利率背景下以资金大规模地向自由利率的金融商品市场流入为突破口的。改革从大额定期存款起步。1970年6月,根据美国经济发展和资金供求的实际情况,美联储先将10万美元以上、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定期存款的利率实行市场化,后又将90天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的管制予以取消。同时,继续提高存款利率的上限,以此来缓和利率管制带来的矛盾。1980年3月,正式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分6年逐步取消对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限。美国设立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委员会”,根据经济情况和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及健全性而取消了美国各州政府对住宅抵
20、押贷款的限制,并在1980-1986年依大额定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的次序逐渐取消了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实现了存款利率自由化。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了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能力,继而增加了竞争力,使银行的支付和信贷供给能力迅速提高。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利差收窄,使得以往依靠利率管制才能生存的中小银行举步维艰、众多的小银行倒闭。(二) 日本利率市场化是在为刺激需求,摆脱经济低迷状况的背景下以国债利率为突破口的。改革采用从货币市场利率起步再到银行利率改革的较稳妥路径。1978年,日本银行允许银行拆借利率弹性化,其后又放开了银行间票据利率。次年,该国批准商业银行发行了利率
21、不受限制的大额可转让存单。1984年,该国以发布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展望为标志,正式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1991年7月,日本银行停止利率窗口指导。1993年,日本的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利率先后实现市场化。次年,该国实现了全部利率的市场化。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直接的动力来自商业银行,是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驱使政府逐步放松利率管制,承认创新的合法性,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三)德国之所以能过如此迅速地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德国的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第二,德国的银行监管体系比较有效,可以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第三,德国的宏观经济长期稳定,最后就是德国的金融机构业
22、务领域比较宽松,一直被人们称为“全能型银行”。1962年,德国政府和金融当局修改信用制度法,2月调整了利率限制对象,从而迈出了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1966年7月金融当局对超过100万马克,期限在3个半月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取消限制。1967年2月,政府提出废除利率限制的议案,经中央银行同意,4月份全面放松利率管制。从此,结束了德国利率管制的时代。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德国金融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1)利率形成机制发生根本变化,利率水平更加贴近市场利率。(2)银行间的竞争加剧,为鼓励金融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3)商业银行盈利减少,倒闭、合并和兼并现象有所增加。在经济大幅波动、物价快速上涨背景下,以阿
23、根廷、智利、乌拉圭为代表的拉美各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陆续进行了激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但均以失败告终。(四)经验借鉴:1.利率改革要选择一个较好的突破口和一个合理的步骤。突破口应具有联结自由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的功能。此外,合理的步骤安排至关重要。从美日等发达国家看,成功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在步骤安排上十分相似,基本上都采用了“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利率放开贷款利率放开存款利率”的运行步骤,而且往往从长期利率、大额交易开始放开,逐步过渡到短期利率、小额交易。2.利率改革应伴随金融创新。美国利率自由化伴随着接连不断的金融创新过程,实现了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改革,使金融机构、货币市场更加灵敏地反应市
24、场利率的变化,降低了风险。日本利率改革改变了日本长期以来实行的“长短期金融分离”和“信托分类”的规定,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由此看来,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浮动利率对企业造成的利率风险。3.利率改革要有良好的微观基础。此处微观基础是指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美日利率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就是,他们的利率传导作用的顺利实现,是众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对利率变动反应灵敏并迅速做出调整的结果。这就要求微观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从我国来看,利率市场化微观基础的构造重点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4.利率改革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有效的金融监管机制。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完善的金融市场。只有完善的金
25、融市场才能为人们选择多种金融工具,规避利率风险提供机会和可能,而金融机构在市场压力下迫使自身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效率,同时开辟多条融资渠道,分散利率风险。此外,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是利率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国际上利率完全放开后引起社会震动小的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一套有效运作的监管体系,从而弥补了改革政策设计中的不足,缓和了短期内的冲击。由于金融领域风险具有集中性和广泛性的特点,金融危机常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殃及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乃至社会安定。因此有效的金融监管尤为重要,它可以熨平利率变革带来的市场波动,减少负面影响,保证利率市场化的平稳实现。 5.利率改革要以市场为导向,必须 正确解决
26、利率市场化原动力问题。利率市场化的原动力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不是迫于外界经济的压力。美国利率改革是发达金融市场逐渐向政府管制“倒逼”,而在日本,是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驱使政府逐步放松了管制。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我国目前的利率改革,虽然在宏观上总体思路是正确的,但由于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全成熟的市场环境,金融体系相对脆弱,因而这条改革道路显得更为艰巨。因此,我国在利率改革的过程中应更多地考虑市场的内在需求,从本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稳健有序地推行我国的利率改革。四、现阶段,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一)利率市场化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因此要有一个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27、。市场竞争首先一个条件是要有财务硬约束,而不是软约束。商业银行和现存政策性银行的财务约束完全不一样,有补贴的机构和没有补贴的机构之间、受资本约束和不受资本约束的机构之间是没有办法放在一起公平竞争的,因此首先一个条件是财务硬约束。特别是我国现阶段,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市场约束并不是十分有效,对存款人的隐性担保还普遍存在。除了硬约束,还要防止有问题的机构用不正常的利率进行竞争。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发现,一些金融机构在出现问题时,往往通过高息揽储或发行一些高收益产品获取资金,以掩盖资产负债表出现的问题,企图继续残喘,并寄希望未来有机会缓过气来,这是违规的。(二)银行的客户要接受和认
28、可利率市场化。(三)是商业银行要敢于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商业银行要对风险溢价作出独立判断,并以此确定价格。在此过程中,定价高了,就可能导致客户流失,损失市场份额。从国际发展趋势看,商业银行竞争重点已从追求客户数量、追求市场份额转向其他更为综合的目标。从我国的情况看,客户数量和市场份额仍是商业银行竞争的主要目标。这一状况应该有所改变,否则银行即使有更大的定价权,也会担心承担责任而不去运用。(四)是要推动整个金融产品与服务价格体系的市场化。利率本身是涉及到由多种价格构成的整体,涉及很多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利率市场化需要事前有思想准备对这个相互关联的定价体系进行改革。(五)是需要进一步完善货币
29、政策传导机制。无论是在正常经济环境下,还是在危机时期,只有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得到充分有效的传导,政策意图作用于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的路径才会通畅,才能实现微观利益与宏观、整体利益的相互协调,社会效果才能最大化,负作用也最小化。(六)是利率市场化还涉及过去推进银行改革过程中的成本分摊问题。银行改革成本如何承担、消化,与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很大关系。把历史问题解决好了,就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七)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政府和媒体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五、政策建议(一)进一步发挥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市场推出机制。同时防止有问题的机构进行不正当的利率竞争,建立对违规交易的惩戒制度的同时,要规范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
30、。(二)要增强市场参与者对于利率变动的敏感度,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合理的反应,即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1.企业方面:稳健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增强中小企业的社会信用。减少政府对经济自由发展的政治干预。2.金融机构方面: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成为金融市场的真正主体,加快商业银行的现代经营管理改革,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和贷款风险管理的能力。同时,要敢于承担风险,并对风险负责。这样,银行客户才会对金融机构产生信赖。3.媒体传导方面:放宽媒体行业,形成自由媒体传导,进而加速货币政策的传导。(三)增加社会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督作用,使金融机构的运行情况逐渐透明化,而在这方面,媒体自由又成为了关键环节。(四)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这也是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动力。 参考文献:【1】 朱忠明.中国货币市场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 施兵超.利率理论与利率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 唐旭.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4】周小川行长2010年12月17日在财经年会上的讲话整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