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0.19KB ,
资源ID:114045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4045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docx

1、高中历史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高中历史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 高中历史历史君说:学习历史无非经济、政治、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高中历史经济生活中的那些常考点!同学们一点要把握机会哦,这些可是期末考试的常考考点,此篇必须全部记住哈(有许多同学想打印历史君总结的知识,却不知怎么弄?历史君告诉大家,从电脑上打开此文章,把内容负责到Word里,就可以直接打印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生产模式: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 个体农耕时 代:氏族公社、夏商周 春

2、秋、战国开始2、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商 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3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4、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

3、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二、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冶金 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2、纺织 中国最早发明丝织技术。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3、陶瓷业:制陶业: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制瓷业: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镇是瓷都-元彩瓷:青花、釉里红-明五彩、斗彩瓷-清粉彩、珐琅彩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历史悠久,

4、源远流长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三、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古代商业发展: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 周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隋唐: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对外贸易发达;城市里坊市分开宋朝:对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打破

5、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农村中出现草市;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出现晓市、夜市明清: 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重农抑商” 政策史实:战国时期-

6、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影响: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2、“海禁”政策原因: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影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产生:时间、地点、部门-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明清时期本主义萌

7、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封建关卡众多,政府实行抑制工商业的政策;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国外市场。第二部分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原因:经济根源 (根本原因)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的追求;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宗教根源:基督教会要传播基督教;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

8、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世界市场形成意义: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开始对欧洲: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亚非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白银大量地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对世界: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二、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

9、,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1、荷兰殖民扩张对外贸易发达。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在亚洲-摩鹿加群岛、爪哇、台湾,美洲-建“新荷兰”(即新尼德兰)2、英国的殖民扩张手段:海盗式劫掠;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进行商业战争。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进行残酷的黑奴贸易。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3、殖民扩张的影响:(1)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

10、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三、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前提条件: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前提 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直接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大特点: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2、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

1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人口、资金的流动和贸易更加扩大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更多的原料、市场,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对外侵略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3、世界市场的形成 、形成过程: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

12、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殖民扩张与掠夺主要途径)、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2)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

13、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洋务运动(1)背景: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出现危机。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的形成 (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4)内容: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第一家-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规模最大-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轮船招商局-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5)评价: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对我国早期现代化起推动作用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

14、抵制作用.补充:中国近代化(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3、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4、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不利因素: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战争和

15、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2)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二、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16、迁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1、变化服饰:长袍马褂 与西服革履并行;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饮食:西餐馆;烟酒茶等日常食品在近代发生嬗变: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首开使用新工艺技术住房: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习俗:“断发易服”、不缠足运动;社交礼仪-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握手、鞠躬 ;“老爷”“大人”称谓被“先生”“同志”被取代;婚丧仪式由铺张繁琐愚昧走向简洁文明。阅读报刊、看电影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仁人志士的推动;、民主思潮的促进;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二、了解中国近代以来

17、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交通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新式水运业诞生。航空:冯如制造了中国第一架飞机。2、通讯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后设立邮传部;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3、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三、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

18、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1、报刊:申报;维新派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2、影视: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是定军山,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第三部分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1、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2、特点: 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经济部门) 持续时间长(19291933) 破坏性严重3、影响:对国际局势:各国纷转嫁危机,导致世

19、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 复兴工业核心内容(3)调整农业政策(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积极-直接影响:是

20、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3)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4)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2、总体评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1)积极: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21、”(2)消极:由于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滞胀”(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评价: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战后进一步加强,因苏维埃共产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战时

22、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2、 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意义:表明苏维埃共产党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而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斯大林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2、表

23、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影响: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4、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三、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24、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赫鲁晓夫改革内容:农业领域自留地,开荒,种玉米;工业领域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消极-结果失败-根本原因: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2、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工业领域运用价值规律;农业领域扩大农场自主权评价:结果失败-根本原因: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3、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性变革内容:经济领域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生产者,允许个体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第四部分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建国后,两大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按阶段划

25、分:过渡时期(1949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文革十年(1966197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一 、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实践: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1949-1956)。、1949-1952年,经济调整,经济形势好转、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

26、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初期有益的探索-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确决策: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失误-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8年“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纠“左”调整:提出八字方针“

27、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文革”时期(1966-1976)“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教训: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据此制定方针政策。 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二、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

28、景: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2、决策: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3、意义: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作用: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9、2、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3、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四、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过程: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经济稳定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五、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1史实: 1980年起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后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