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185.61KB ,
资源ID:1140168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4016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百所名校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调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百所名校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调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百所名校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调研历史试题解析版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调研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先秦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信仰神灵,而统治者为巩固王

2、权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是上天安排的,以得到民心这说明夏商周时期A. 统治较为稳定B.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 政权更迭频繁D. 各项制度尚不健全2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反映的理念是A. 仁政民本B. 官僚政治C. 君主专制D. 家国一体3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A. 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B. 体现了皇权上天赐予的神秘

3、性C. 意在突出皇帝与众不同的地位D. 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4西汉前期相权极重,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此问题的措施是A. 设“中朝”B. 置枢密院C. 置刺史D. 设三司使5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这说明宋代A. 君弱臣强权臣擅权B. 相权仍能制衡皇权C. 官员文化素养较高D. 中央集权制度削弱6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

4、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A. 秦汉 隋唐 B. 西周 秦汉C. 西周 隋唐 D. 秦汉 明朝7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200余人。这反映了清朝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B.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C. 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D. 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8“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符合这一评价的制度是A. 世袭制B. 禅让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9据清代抽样

5、调查资料统计。当时本族直系上五代之内均无功名的布衣子弟,在科举录取的总人数中约占13%,父辈一代无功名的布衣子弟约占33%。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影响是A. 实现了社会公平B. 增加了官员数量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扩大了统治基础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A使执政官掌握立法权B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C呈现和平渐进的趋势 D使贵族独享政治权利11某学者认为,在古代希腊,自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

6、从是与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 )A. 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B. 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C. 公民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D. 排斥私有财产制度12伯里克利在担任首席将军期间,改变了先前公职人员只尽义务、不取报酬的惯例,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这一措施的目的是A. 维护城邦居民的民主权力B. 提高公民大会的执政效率C. 推动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D. 扭转贵族受贿贫污的局面13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受到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A

7、. 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B. 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C.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D. 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14“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表明十二铜表法A. 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B. 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C. 废除了维护贵族的不合理法规D. 由贵族编制并为贵族服务15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A. 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B. 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 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D.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161693年英国议会提出任职

8、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该法案被国王威廉三世否决,以后如此多次,直到1707年才获得通过。下列对上述内容解释正确的是A. 英王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B. 英国政体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倒退C.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在渐进中完善D. 英王最终失去了全部的政治权力17“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C. 建立内

9、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D. 议会改革,增加工业资产阶级的数量18汉密尔顿从在军纵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及战后亲身体验到的美国政府软弱无力的窘境中认识到,美国要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为此建立的政体是A. 总统制B. 联邦制C. 共和制D. 三权分立1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两院议员除犯叛国罪、重罪以及扰乱治安罪外,在出席各院会议及往返各院途中,有不受逮捕之特权。”制定这一条款的目的是A. 保护立法权力免于外界干预 B. 统计共和党、民主党的党员人数C. 控制美国参众两院议员的犯罪行为 D. 推行针对议员的政治特权优待政策20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

10、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是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学说的第一次较好贯彻,对美国政治体制严生重大影响。美国的分权制衡机制体现在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国会参众两院之间两党对垒与交替执政A. B. C. D. 21下图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直接目的是A. 否定巴黎公社B. 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C. 确立共和政体D. 进一步打击法国封建势力22到1910年,普鲁士多数要职仍被贵族占据。在国家级官员方面,11名国务大臣中,有7名出身贵族;在地方12位省长中,有11人出身贵族;36位行政专区主席中,贵族占据了23个。据此可知A.

11、德国议会对君主的限制流于形式 B. 贵族精英的特权在政治上得以延续C. 新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要求 D. 权力相对集中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23比较下面德美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A. 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B. 两国代议机关的权力相同C. 都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原则D. 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24郭卫东在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

12、片等等”,下列能正确反映作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是A. 英国的殖民侵略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B. 中国控制茶叶的出口最终导致战争爆发C. 英国为了维护民主政治制度D. 因中英经济贸易上的利益冲突所致25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 领事裁判权B. 片面最惠国待遇C. 居住及租地权D. 开放通商口岸26下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条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

13、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A. B. C. D. 27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 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B. 是空想与进步性的统一体C. 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D. 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28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A. 促

14、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B. 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C. 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D. 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29义和团运动期间,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抱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 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B. 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C. 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D. 义和团斗争方式不当30大清帝国的国旗是龙旗(龙旗含义:龙是至尊无上的

15、神圣之物,象征皇帝,按照五行之说,中央属土,土为黄色,亦为满清之色。),到中华民国时,国旗改为五色旗(五色旗含义: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汉、蒙、满、回、藏五个民族共和),对国旗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 封建制度的结束B. 共和观念的深入C. 民主平等的趋势D. 民族团结的加强31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 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 五四运动的进步性D. 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32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事件可能

16、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八国联军侵华C. 甲午中日战争D. 辛亥革命33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A. 戊戌维新时期B. 辛亥革命时期C. 五四运动时期D. 国民革命时期34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将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最主要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A. 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B. 正确分析和认识了中国的国情C. 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指示D. 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35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的土墙上残留着革命时代的标语:“消灭新旧军阀战争!”“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红旗飘扬高举起,白匪土豪大恐慌。

17、”这种历史场景出现在A. 国民革命时期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36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下图是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两党的根本利益一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 B. C. D. 37歌词“除军阀,兄弟联手为统一:恨独裁,武装反抗在八一:抗外侮,捐弃前嫌共对敌”描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国共关系。上述歌谣中没有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A. 北伐战争B. 南昌起义C. 抗日战争D. 解放战争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

18、择题38近代中国就是一部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历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濒临长江边狮子山脚下的静海寺,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纪念性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史耻辱的开端。静海寺内悬挂着一尊高1.842米的大铜钟,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静海寺中的大铜钟与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日本臣民待在

19、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中所反映的两个条约内容的异同。材料三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3)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材料三关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辛亥革命后,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状态,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调研历 史 答 案1B【解析】“人们信仰神灵,而

20、统治者为巩固王权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是上天安排的”表明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上天的意志,故选B。A、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无关。2D【解析】 孟子认为: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人自身;礼记认为:一个家庭仁爱,全国都会仁爱,一个家庭谦让,全国都会谦让。这都体现出“家国一体”的思想,故选D。A没有揭示材料的主旨,排除;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不包括BC,排除。3C【解析】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不仅包括皇帝的称号,也包括皇帝的车马以及家人均有专门的称号,故选C;A是郡县制的特点,排除A;C中神秘色彩没有体现,排除;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不能改变社会

21、发展趋势,排除D。4A【解析】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选拔亲信和近臣组成决策机构“中朝”,故选A;枢密院和三司使是宋朝设立的,排除BD;刺史是汉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而设立,排除C。5B【解析】当宋真宗试图立宠妃为贵妃时,宰相李沆可以公然违抗皇帝的旨意,甚至烧毁诏书,而宋真宗对此也无可奈何,这说明当时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故选B。A项夸大了君臣关系的事实,CD项无法体现,均排除。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束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的是在秦汉时期,结束门阀士族把持政权的局面,实行科举制是在隋唐时期,故选A。根据材料分析,B项时期属于封建时期;C项时期属于宗室、

22、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时期;D项是实行科举制时期,但是在隋唐以后。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7B【解析】清朝的秘折奏事和军机处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对官员的控制,而官员有密奏权的扩大意味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故选B;材料无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AD;材料体现不出对官员的监察,排除C。点睛:就材料而言,秘折奏事并非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而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所以材料型选择题要忠实于材料,由材料判断选项。8C【解析】由材料中的“主观性太强”可以排除A和D,A是依据血缘关系、门第出身,D是依据科举考试成绩。由“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可以排除B,禅让制并非选拔人才,

23、而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察举制下,由地方郡国官员推举人才,因此选官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容易任人唯亲,故C项正确。点睛:材料“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是解题的关键。9D【解析】A项中“实现了”表述均过于夸大化,故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数量的信息,排除B;材料无关科举制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关系,排除C;由材料“五代之内均无功名的布衣子弟在科举录取的总人数中,约占13.33%,父辈一代无功名的布衣子弟约占33.44%”可知科举制的实施有利于寒门士族通过科举考试参与国家政权,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D。10C【解析】材料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演变的程序是由君主政体到寡头政治,再到民主

24、政治。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从材料“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排除D项。11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公民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故C正确。古希腊公民有实质上的自由,不是只有形式上的自由,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绝对权威势力,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排斥私有财产制度,故D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12C【解析】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公民或者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是统一的,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的时候,使得公职人员既尽义务又享受权利,在实践中让二者统一了,这是对

25、民主的维护,所以C符合题意。题干提到的是公职人员,而不是城邦居民,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中的公职人员与公民大会的执政效率没有必然的关联,故B也排除;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13C【解析】由材料“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受到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选C;AB说法正确,但和题意无关,排除;D中的“帝国”要改为共和国时期,排除。点睛:从高考角度来看,要重点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强调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14A【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反对贵族控制司法从而进行

26、斗争的胜利结果,从材料“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可知A项与题意相符,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罗马法维护奴隶制度,奴隶不受法律保护,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不符,故D项错误。15B【解析】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的转折点是指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权利法案只是限制王权,尚未结束了国王的权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足以证明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未实现了平衡,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光荣革命时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6C【解析】从材料内容上看,任职法案的规定实际上是

27、确保议会组织上的独立,使议会不受国王控制,从而可以限制王权,使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故C项正确,B项错误;1689年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来限制王权,1707年通过的任职法案是对权利法案的补充,故A项错误;D项错误,错在“最终失去了全部”。17D【解析】由“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可以推断出这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议会选举规则不适应形势的需要而导致的,根据所学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史实,可知D符合题意;ABC都是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史实,故不符合题干所述的时间,排除ABC。18B【解析】美国建国初期的“基本错误”就是实行邦联制,为改变这种状况,1787 年宪

28、法确立了联邦制,故选B;A是国家元首,排除;C是指权力归属于人民,排除;D指立法、行政和司法并立,排除。.19A【解析】美国的国会负责立法权,材料中对于议员的专门保护,主要目的是防止立法权受到外界的干涉,故正确;不是材料体现主旨;这一措施不会控制议员的犯罪频率,故错误;该措施的政治特权不是主要目的,故错误。20A【解析】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正确。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法院,体现三权分立原则,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

29、衡,正确。参众两院可各自反对对方的法案,正确。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对峙、轮流执政。正确。故选A。 点睛:美国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具体体现: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法院,体现三权分立原则。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国会有立法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权否决,国会又有权在一定条件下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但须经国会认可,国会有权依法弹劾总统和高级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经国会认可,最高法院又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以违宪为由宣布无效。21B【解析】 由材料“凡曾统治法国的家庭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描述中可

30、知,这些修正案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保皇派复辟,确保共和制,故选A。资产阶级政权肯定会否定巴黎公社,但材料无体现,排除A;上述修正案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共和政体,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打击法国封建势力。22B【解析】题干所述是普鲁士国家级官员、地方省长和行政专区主席中的贵族出身的人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是在1910年间的事情,而在封建制时代,这应该是普遍现象,据此可选B;A不是说普鲁士,所以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23C【解析】由题干可知图片显示的是德国和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幅图中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的相互关系彰显了权力的分割与制衡,但第一幅图中皇帝和宰相、议会之间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故A项错误。两国代议机关都具有立法的职能,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故C项正确。第二幅图中,总统并不具有绝对的权威,而是受到了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易错项为B。考生可能没有理解德国和美国代议机关的内涵。两国的代议机关虽然名字不同,但是都具有立法的职能。24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作者强调的经济原因即贸易上的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