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100.06KB ,
资源ID:113877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3877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Word版含答案.docx

1、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Word版含答案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莒父(j)2. ( n) 3.( yu) 4. 彫(dio)二、通假字1.是知也 通智,聪明2诲女知之乎 通汝,你3如日月之食焉 通蚀4无欲速 通毋,不要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通凋,衰落三、古今异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在动作或情况之后四、一词多义1知2过3文4而5信五、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过而能改 过:犯了错误2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掩饰(二)使动用法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使弘扬,使扩大2则远怨矣 远:使远,远

2、离3足食,足兵 足:使充足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为”表判断)2是知也 (“也”表判断)(二)省略句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于孔子) (省略状语)2于斯二者何先(去) (省略动词)(三)宾语前置句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自”作“厚”的宾语,前置)2其何以行之哉 (疑问代词“何”作“以”的宾语,前置)(四)状语后置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于人”作状语,后置)(五)固定句式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如之何”为固定结构)课文译注(1)(2)(3)(4)(5)(6)(7)(8)(9)(10)(11)(12)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评析孔子说:

3、“仲由,我教你的你懂了吗?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也总会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评析(做事情)贪求快就达不到目的,只顾及小的利益就办不成大事。这是孔子教导弟子为政的原则。朱熹认为:“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作为一个领导,要有远大的目光,不能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能够做出很大的政绩来,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而花费太多的心力,要顾全大局

4、,高瞻远瞩。对于个人的为人处世来说,道理也是一样。问题1选文1与选文2在内容上有什么区别?明确选文1告诉我们要敢于正视自己的无知,选文2进一步告诉我们,正视自己的无知,并不是安于自己的无知,而是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2用一句话概括选文3到选文5的主要内容。明确启示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问题3选文6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阐明了哪些关系?明确阐明了人与道的关系,告诫我们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问题4选文7说“则远怨矣”,怎样才能做到?明确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问题5选文9中说“大车无,小车无”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阐明了什么道理?明确比喻。阐明了诚信的重要性。问题6如何理解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这句话?它对我们有何启发?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这句话是从为人处世角度来说的。它告诫我们,人应像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7阅读第312则,试分析孔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明确论语形容道体之文,只是指点咏叹,不多用言语。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就川上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时不然者自见矣。巧设譬喻,形象而蕴藉。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水的流淌不断来比喻人的精神境界的修养是没有止境的,感叹自然界万物瞬息万变,惋惜生命短暂,说明了人应

6、该抓住每分每秒来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这种以比喻来说理的话语在论语当中比比皆是,在学习时要认真体会。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诲女知之乎 B如日月之食焉C于斯三者何先 D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解析:A项,“女”通“汝”;B项,“食”通“蚀”;D项,“彫”通“凋”。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B.C. D.解析:A项,代词,代车子;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B项,音节助词;代词,代子路。C项,均为动词,担任。D项,一定;假使。答案:C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浴乎沂,风乎舞雩A足食,足兵,民信之矣B过而不

7、改,是谓过矣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D欲速则不达解析:A项,使动用法;C项,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远离”;D项,形容词作动词,“快速完成”;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答案:B4下列加点词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如日月之食焉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解析:C项,“然后”古义是“这样以后”,今义为连词,表示一件事情后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其他选项古今意义相同。答案:C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58题。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

8、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子张)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A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B过也,人皆见之C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D更也,人皆仰之解析:例句与B、C、D三项中的“之”是代词“他(它)”。A项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答案:A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相同,不同 B相同,相同C不同,不同 D不同,相同解析:句中的“过”为名词,“过失”;句“知”为动词

9、,“知道,明白”;句“知”为名词,“聪明”。答案:A7下列对选文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学习知识应当虚心,实事求是,这才是聪明的做法。B孔子认为,碰到问题,不说“怎么办”,不主动想方设法去对付的人,他对这类人也是无可奈何的。C子贡认为,君子不要怕有过错,只要改正了,人们仍然会信任与尊敬他。D子夏说小人有过错,也一定是小过错,人们不必去计较它。解析:子夏是说小人不愿承认自己有过错,也不愿意改正,所以必然要掩饰。答案:D8对选文中孔子所说的“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应如何理解?答:_答案:这是孔子在论述如何防止犯错误和犯错后如何对待错误的问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

10、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

11、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D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解析:“今不取后世”句意不通,排除A、B项;“而”前不能断开,排除D项。答案:C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12、项是()A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B颛臾,古国名,相传以风为姓的东夷部落首领太皞,在远古时代就建立了颛臾方国。西周初期,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C干戈,均为古代兵器,引申为战争。“干”为武器,“戈”为防具。D萧墙,对着国君宫门的小墙,即门屏,比喻内部。解析:“干”为防具,“戈”为武器。答案:C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B第

13、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D本文通过对人物的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解析:文中并无“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答案:D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文:_(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译文:_答案:(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2)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宫廷之内

14、啊。参考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去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

15、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怕人口少而怕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社会安定,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徕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宫廷之内啊。”三、语言表达13阅读下面这则故事,写出它的寓意。鲁哀公对庄子

16、说:“我们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庄子不以为然地说:“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庄子说:“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的遇事清醒果断。但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身穿儒服却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一律问斩!”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答案:(示例一)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

17、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示例二)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示例三)当权者应有明辨真伪的眼光,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繁荣。14.某孔子学院对国外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其中“对儒家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这一项的统计结果如右图。请仔细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说明孝: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俭:过日子能省则省。礼:对别人要以礼相待。勤:辛勤的劳动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谦:遇到别人的夸奖要表现得谦虚。面子观:孩子的成功就是给父母挣面子。(1)请根据图表的所有统计信息,概括出结论,不超过60字(含标点符号)。答:_(2)针对孔子学院老师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内容,依

18、据相关信息,提两条合理化建议。答:_答案:(1)调查对象对“礼”的认同度最高,对“谦”“俭”和“勤”“孝”的认同度较低,最不认同的是“面子观”。(2)(示例)教学中要理解并尊重外国学生的文化感受,这样才能赢得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对认同度较低的价值观,如“面子观”“孝”文化等,在教学中教师不宜过于强调。辜鸿铭讲论语孔子活动的时代封地建国的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是所谓的扩张时期。当时,那些封建的、半家族性质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都需要重新设计和解构,因此在带来外界局势的混乱外,还引起人们心灵的错乱。我曾经说过,在过去的2 500年里,中国人不存在心灵和理性的冲突,但是我必须强调,在孔子活动的扩

19、张时期,和今天的欧洲一样,中国人的心灵和理性之间发生剧烈的冲突。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早就从尊敬的祖先那里继承了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和文明体系,而且每个人都处于这个体系的构成制度、规则、教条、习俗和法律中。然而,这个体系并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而且这个体系已经不符合实际了,但是生活必须继续下去;这个体系而且是习俗的,而不是理性的。如同现代欧洲的精神觉醒一样,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对理性的觉醒一样,包括自由主义、探索冒险、追求真理和根源的精神。中国的这种理性追求,源于人们看到了社会和文明的旧秩序必须和自己的生活保持一致,所以应该重新构建一种社会和文明的新秩序,前提是寻找到新秩序的基础。然而,在当时的中国,所

20、有寻找这个新的社会和文明秩序的基础的做法都失败了:有一些满足了头脑的需求,却忽视了心灵;另外一些重视心灵的需要,但是不够理性。像上文说的那样,2 500年前中国人的理性和心灵的冲突,和在欧洲发生的一模一样。人们都在尝试重新构建这种新的社会和文明秩序,来解决理性和灵魂的冲突问题,然而当很多尝试都失败后,人们开始产生失望,以致最终转为对文明的绝望和恼怒,最后一些人甚至想要摧毁所有的文明。以老子为代表他的地位好比于欧洲的托尔斯泰,从心灵和理性的冲突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让他认为,社会和文明在真正的本质和结构上存在着无法更正的错误。老子和他最杰出的门徒庄子,劝说中国人放弃所有的文明和智慧。老子这样引诱中国人

21、:“放下一切,随我前行,去往群山、小屋隐居;那里有真正的生活,灵魂在生活,永远不朽!”虽然孔子也看到了社会和文明秩序落后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但是他认为这种病态、不幸、苦难和罪恶并不是源于社会和文明的本质和结构,而是因为人们在错误的基础上建立了文明,并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孔子告诫中国人说不要放弃文明,因为在一个真正完美的社会和文明秩序里,一个有着良好基础的社会和文明秩序中,人们就可以过上心灵的生活一种真正的生活。孔子一生都在做着把社会和文明导入正确道路的尝试,希望能给它们以良好的基础,来阻止它们可能存在的突然毁灭。当死亡来临,他已经看到了文明在未来将要被毁灭,那么他做了点什么呢?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建

22、筑师看到了建筑开始着火,并且明确知道自己无法挽救,所以他能做的就是保存好建筑的设计图纸,以确保能在废墟上重建。孔子一样,当他看到中国的社会和文明的建筑不可避免走向毁灭,而且自己无力挽救时,他就只能将重建中国文明的设计图纸,保存到“五经”中国的圣经中,这五本经典,就是孔子为挽救中国文明做的设计图纸,是孔子对中国文明做的巨大贡献。孔子为重建中国文明保存了设计图纸,是为中华民族做的伟大工作,然而我要说,这并不是孔子为中国人做的最主要或者说最伟大的工作。他所做的最主要或者说最伟大的工作,应该是通过这些重建的设计图纸,为社会和文明秩序作了一个新的结构和解释。在这份新的文明设计图纸中,他为中国人给出了真正的国家信仰一个综合的、理性的、不朽的文明存在的绝对基础。知识链接:辜鸿铭(18571928),字鸿铭,号立诚。祖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自幼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近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