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择业与心理健康大学生择业与心理健康求职择业,是人生必经的一个门槛,是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开始。渴望有一个好的职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成才智,就一番事业,这是每一个有进取心的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选择职业是人生道路上面临的一次重要抉择,将会遇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肃的课题、复杂的矛盾和深深的困惑,每个人都要接受心理素质的检验。面对选择与被选择,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种种惶惑和不安,轻则影响择业的成功,严重时甚至会干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影响身心健康。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准备 选择职业,是大学生即将结束学业,步入社会的前奏,是完成人生从学生到
2、工作人员的一次重大转折,是大学生施展才华,叩开职业大门的过程。为顺利完成这次转折,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充分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正视社会现实,客观分析自我,善于抓住机遇,善于迎接挑战。 一、正视社会现实 (一)了解社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毕业声就业体制的改革,一方面为毕业生求职择业提供了多种机遇和广阔市场;另一方面也队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的改革、政府机构的改革,使得大企业、大公司、大单位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逐步减少。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感到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毕业生已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 由于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社会
3、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也不可能使所有人满意,尤其是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是腐败、丑恶的现象,使得充满理想抱负和追求的动态,通过向学校有关部门咨询、查询有关报刊和网上搜索等多种大学生们感到失落、困惑甚至不满。学校教育与社会现象产生的巨大反差,影响着毕业生的情绪,这就更加需要大学生了解社会,正视现实。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至少应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第一,了解国家有关就业政策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关键一步。要及时向学校及有关部门了解国家关于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在政策范围内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职业。第二,要了解毕业生市场的特点与发展途径,搜集有关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尤其是与自己所学专
4、业有关的部门或地区的工作条件和发展前景,以便在求职时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第三,要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用人单位希望接收基础知识扎实雄厚、专业精通、通识多能、特色突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满足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市场机制正在逐步取代过去的计划机制。企事业单位都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用人自主权,可以不在按照以往的国家指令性计划被动地接受毕业生,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挑选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对毕业生的个人素质也要求越来越高了,因此,大学生们要正确认识社
5、会,了解就业形势,现实地设定自己的社会位置,排除各种干扰,从实际出发,对选择职业应有必要的心理准备。(1)培养主动的求职心理。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使用方向和适应范围,注意收集社会发展各方面的用人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意向和就业期望水平。用人单位对专业有一定的要求,专业对口不是最重要的,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发展潜能,特别是有过管理经历的学生干部非常受用人单位的欢迎。(2)培养良好的竞争心理。择业是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被应聘单位拒绝,但社会为毕业生提供的职业是很多的,只要勇于竞争,耐心选择,敢于决断,就一定会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3)培养终生择业的心理。择
6、业是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开始,但职业的选择也是终生的,对工作不满意或单位对自己不满意都有可能会重新择业,要有变换职业的能力,只要是“金子”,就必定会有施展才干的地方。 (二)适应社会 了解社会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是为了找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只有了解是不够的,还要能适应,适应是择业的心理基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对大学生来说,适应社会就是不悲观、不彷徨,积极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挥个人优势,为社会多作贡献,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值,优化心理素质。 适应社会的核心内容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
7、标准,只有观念正确,适应社会才能成为可能。一般而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应符合“发挥素质优势,服从社会需要,有利发展成才,争取及时就业”的原则。 “发挥素质优势”就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综合自身素质情况,侧重某一特长或某一优势来选择职业岗位,以利于今后能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出色地完成任务。这个原则有利于缩短适应期,促进劳动积极性的提高,增强成就感;有利于实现个人特征与职业需要相匹配,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强,也体现出对事业、对社会负责的精神。 “服从社会需要”就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应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去认识和解决择业,进而
8、决定自己的职业岗位。在选择岗位时,要明确现实职业岗位的重要性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意义,把个人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有机统一起来,既要考虑个人的因素,也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发展成才”就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不要被社会时尚、经济利益、从众心理等因素干扰,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特长,树立以事业为重的思想,避免贪图享乐和盲目择业,克服地区、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努力实现人职匹配的科学性原则。有些毕业生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一经双向选择,要么不战而败,要么屡试不中;有些毕业生追逐大城市、大机关、效益好的单位,但因数量有限而不能如愿;还有些毕业生
9、不愿去基层建功立业。因此,大学毕业生应充分认识到。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能做出贡献,就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在择业时应分析利弊,分清主次,合理取舍,考虑选择的职业是否有利于发展成才。“争取及时就业”就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调整择业心态,就业期望值要合理,注意克服脱离现实、盲目攀比等心理情绪的干扰,避免由于自身择业观念而导致有岗不上、有职不任的人为待业。要采取顽强竞争、不怕挫折的态度,积极主动地探寻就业机会,避免在消极等待中延误就业时间。同时,要加深对职业流动的认识,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对初次就业过度谨慎的观念,避免错失及时就业机会。 从本质上说,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的许多不适应现象,不健康
10、心理都是与择业观念不正确有关的,而观念不正确则通常是由信息不畅造成的。因而,为了顺利择业,毕业生要及时了解并恰当处理各种信息,要正视社会现实。 二、客观分析自我 “能够认识自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自我认识实际上就是给自己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自我认识往往要高于或低于实际的自我或别人的评价,这种自我认识的偏差常会导致择业的失败或失误。因此,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要了解自身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对自己有一个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在择业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克服性格弱点,优化个性结构,努力摆脱抑郁情绪,将良好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11、获得最后的成功。 (一)气质与职业的联系 气质是指人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实质上是神经类型特征在人的行为上的表现。所以,认清自己的气质对择业至关重要,是选择职业时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每一种气质都有它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气质对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效率有一定的影响,它不仅关系到工作的效率,还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不同气质的人适合从事不同类型的职业,了解气质与职业的联系,有助于职业选择的成功 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热情直率,激动暴躁,情绪体验强烈,神经活动具有很强的兴奋性,但一直能力差,反映速度快却不灵活。他们能以极大的
12、热情去工作,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但若对工作失去信心,情绪即会低沉下来。此类人适宜竞争激烈、冒险性、风险意识强的职业,如探险、地质勘探、登山、体育运动等。 多血质的人活拨、好动,性情活跃,反应敏捷,易适应环境,善于交际。这类人工作能力较强、情绪丰富且易兴奋,但注意力不稳定,兴趣易转移;对职业有较广的选择范围和机会,适合于从事要求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如导游、外交、公安、军官等,但不适宜从事单调机械的工作和要求细致的工作。 粘液质的人情绪兴奋性低,安静沉稳;内倾明显,外部表现少,反映速度慢,但稳定性强,偏固执、冷漠。比较刻板,有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能埋头苦干,态度稳重,不易分心,不易习惯新的工作,善于
13、忍耐。这类人适合于从事要求稳定、细致、持久性的活动,如会计、法官、管理人员、外科医生等,但不适宜从事具有冒险性的工作。抑郁质的人敏感,行动缓慢,情感体验深刻,观察力敏锐,易感觉到别人不易觉察的细小事物,易疲倦、孤僻,工作耐受性差,做事审慎小心,易产生惊谎失措的情绪,往往是多愁善感的人。他们适合于要求精细、敏锐的工作,如哲学、理论研究、应用科学、机关秘书等。事实上,大多数人总是以某种气质为主,又附有其他气质。所以,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一定要“量质选择”,找到适合自己气质类型的工作。 (二)性格与职业的选择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话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从广义讲
14、,性格是人的自然追求和精神欲求的追求体系,是行为方式、心理方式、情感方式的总和,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在求职中,性格是构成相识和吸引的重要因素,与职业选择的关系极为密切,既彼此制约,又相互促进。人们对现实的态度,表现在对国家、集体、他人和自己等多方面,直接影响职业选择。一个不关心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毕业生,其择业必然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性格表现出的对集体、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态度,也往往会影响到职业的选择和成就,自私、孤傲、暴躁,不关心他人,无视社会行为规范,不遵守公共道德的人不可能受到社会的欢迎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也不可能有所作为。性格中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也直接影响职业的选
15、择和成就。工作态度积极、认真负责的人比那些得过且过,马虎应付的人更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因为他们的适应面大,选择机会较多,更能展现自己的才能。性格中的意志特征与职业的选择有密切的关系,缺乏坚强意志的人常常不能顺利地选择职业,今后也难以胜任工作,往往一事无成或成就平平。由于意志薄弱,一遇挫折、困难就产生被动、退缩,因而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缺乏坚韧性的人无法从事要求耐力很强的工作,如科研人员、外科医生等,而缺乏自制、任性、怯懦的人也不适宜去做管理和社会工作。一般说来,开朗、活泼、热情、温和的性格,比较适合从事外贸、涉外、文体、教育、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以及其他同人交往的职业;多疑、好问、倔强的
16、性格,比较适合从事科研、治学方面的工作;深沉、严谨、认真的性格,比较适合做人事、行政、党务工作;勇敢、沉着、果断与坚定是新型企业家和管理者不可缺少的性格。性格就类型而言,可以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就求职而言,在面对面的交谈中,一般是外向性格为好。一项调查显示,在求职面视时,性格外向的人其求职成功率高于性格内向的人。在求职过程中,有时其他条件皆占优势的个性内向者,却竞争不过其他条件不如他的性格外向者。这在需要与人交往行业,如服务行业尤为如此。这是因为性格外向的人更善于把自己展示给对方,特别是把自己的长处展示出来。性格内向的人即使有真才实学,但由于不善于展示自己,人家也就无法通过感性印象认识他。求职
17、面试中的感性印象,对于用人单位的招聘者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说,求职者的性格是影响其求职成败的。美国心理学家霍兰是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提出了性格类型职业匹配理论。他认为,学生的性格类型、学习兴趣和将来的职业密切相关。他将人的性格分为六种: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现实型的人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技术的工作,这类人擅长技能性职业、技术性职业,但往往缺乏社交能力。研究性的人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推理的、独立的定向任务,这类人擅长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职业,但往往缺乏领导能力。艺术型的人喜欢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意,爱想象,感情丰富,不顺从,有创造力,习
18、惯于自省,擅长于艺术、文学方面的工作,但往往缺乏办事员的能力。社会型的人喜欢社会交往,出入社交场合,关心社会问题,愿为团体活动工作,对教育活动感兴趣,往往缺乏机械能力,但擅长教育工作、社会福利工作。企业型的人性格外倾,爱冒险,喜欢担任领导角色,具有支配和使用语言的技能,但缺乏耐心和科研能力,擅长管理、销售等工作。常规型的人喜欢有系统、有条理的工作,具有安分守己、务实、友善和服从的特点,此类人适宜从事办公室职员、办事员、文件档案管理员、出纳员、会计、秘书等工作。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避免盲目择业,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职业工作相吻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性格特长。(三)兴趣对
19、职业的影响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带有稳定、主动、持久等特征。人的兴趣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精神的,物质的,社会的兴趣等等。如果一个人对某种工作产生兴趣,在工作中就会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工作中出成就。反之,则会影响积极性的发展,有可能一事无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努力的原动力,是成功之母。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是当今社会最具有典型性的择业观念。一般来说,兴趣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但兴趣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与一个人的个性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适当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能为了暂时的眼前利益而选择不适合
20、自己兴趣的职业,这样不仅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而且会贻误终生。但兴趣爱好在职业选择中,也并不总是起着正向的驱动作用,有时它也是一种耗散力,给毕业生带来职业选择的困惑,如有的同学对什么都感兴趣,但没有形成自我特色,在择业时就没有竞争优势;有的同学兴趣面太窄。以至于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还有的同学因种种客观因素,个人兴趣与所学专业不一致,也不可避免地造成职业选择的困难。所以,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兴趣有一客观的分析,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调整自己的兴趣爱好,适应社会的需要,争取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的职业,使自己的才智和心性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能力和职业的关系能力是指才干、技能或能胜任
21、某项工作的主观条件,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的身心力量。一个人的能力高低会影响他掌握各种活动的成绩,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效果。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熏陶下,在个体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从事任何职业都是十分必要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不同的职业要求人有不同的能力。人的职业能力通常可分为一般言语能力、数理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察觉细节能力、书写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九个方面。如教师、播音员、记者等职业要求有较强的言语能力;统计、测量、会计等职业要求有较强的技术能力;而画家、
22、建筑师、医生等职业对形态知觉能力要求颇高;手指灵活能力较强的人则适于从事外科医生、乐师、雕刻家等职业。 能力还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在哲学界、经济学界、自然科学界所占比例较小,而在文学、新闻、医学、教育、艺术等领域所占比例较大,也就是说,需要形象思维和细致情感的工作更适合女性。 能力与择业的关系十分重要,是择业的重要依据,是求职者开启职业大门的钥匙。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导者黄炎培先生说:“一个人职业和才能相不相当,相差很大,用经济眼光看起来,要是相当,不晓得增加多少效能,要是不相当,不晓得埋没了多少人才;就个人论起来,相当,不晓得有多少快乐,不相当,不晓得有多少怨苦。”因此,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要
23、有一个自我认识相评价,在择业时,毕业生应根据自己的能力,扬长避短,选准与自己职业能力倾向相同的职业,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确认识自我是大学生直面人生,战胜困难的第一步。客观分析自我,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不仅对职业选择十分必要,而且与心理健康有重要联系。所谓客观分析自我,就是能清醒地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因优点而自喜,亦不因缺点而自卑。对自我的评价不客观,就会出现评价过高或过低的现象,这可能导致择业失败或失误,可能产生心理困扰。 一些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对择业十分不利,于是悲观失望、不思进取,这是消极的行为。其实、人的
24、个性心理特征尽管相对稳定,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在青年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某些消极的个性特征会被积极的个性特征所掩盖,某些不利于择业的性格特点经过重新塑造,可能变为对择业十分有利。因而,大学华业生在择业时不可妄自菲薄,应该积极进取,勇于自我改造。 三、择业中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为人们提供了充分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但对人才的规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择业中,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目前的社会现实是,某些地方某些行业人才济济,毕业生就业困难,而有些地区有些行业却人才短缺,没人愿意去。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找一份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在找到令自己非常满意的工作。一位在上海某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曾说过:“那么多
25、民工都能找到工作,我就不相信我找不到”。这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当然不想去做民工做的事,他说的这句话只是表明一种择业心态:只要标准定得恰当,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一)心理定位与择业 择业既然是双向选择,就必然面临这样一个现实:用人单位想要高层次人才,而毕业生想找好单位。一些供需见面会尽管场面火爆,但签约率并不是很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供需双方没能确定恰当的目标,致使选择失败。大学生要清醒地看到这一现实,不要去抱怨“伯乐”太少,要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定位。 所谓心理定位,也就是对自我的认知评价以及对择业的目标要求。心理定位是择业的第一步,第一步走好了后面的事情
26、才能顺畅解决,因而,心理定位在择业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心理定位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对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的认知评价,尤其是对自己能力水平的评价;另一层是指对择业目标的具体要求,包括应聘单位的发展前景、地理位置、规模、效益以及个人的发展前途等内容。心理定位的这两层含义彼此促进,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没有客观的认知评价,择业方向就会变得模糊,职业选择就可能出现失误;后者是前者的体现,择业目标定得是否合适,取决于自我评价是否正确。 毕业生在择业时,要从社会现实出发,客观分析自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期望值。目标定得过高,找工作会相当困难,有的毕业生把自己标价几百万元在报纸上推销
27、,风头出了,可工作依然难觅。目标定得过低,找工作会相对容易,但由于工作和自己的能力有差距,时间长了可能会对工作产生抱怨,这种择业失误尽管可以通过变换单位加以解决,但经常换单位不利于成就一番事业。因此,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一定要定好位。 (二)择业中的机遇 机遇在人生中是常有的,每个人都不例外,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择业过程中的机遇也是很多的,如学校为毕业生举办的“双向选择会”,把国内众多的用人单位请到大学里,当面洽谈,能否签约全看个人的表现,这对每一位毕业生来说都是一次机遇。又如,毕业生分配部门不定期地公布需求信息,这也是一次机遇,如果毕业生们能经常注意学校的有关通知或布告,能及时了解就业信息,
28、那么就抓住了机遇;而一部分毕业生尽管也知道学校公布的就业信息,但没能勇敢地去面试,结果与机遇失之交臂。 机遇无处不在,但许多大学生却看不到,有的看到了却抓不住。那么,什么样的大学生易受机遇的青睐呢?在择业过程中,机遇经常会出现,但机遇仅光顾有准备的人。这里的“准备”既包括学习能力的准备,也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准备,具体地说,受到机遇青睐的人应该具备下面一些基本品质: (1)基础知识扎实,特色突出,具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2)在某些方面具有较突出的能力,并拥有可以证明自己能力的手段; (3)人际关系融洽,尤其具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4)自我认知比较客观,能合理地设定择业目标; (5
29、)择业心态积极,能主动出击,不怕失败; (6)言语表达能力较强,能把自己所想的用语言表达出来; (7)身体健康,比较能吃苦。 (三)择业中的挑战 在择业过程中有机遇就有挑战,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又企待提高的情况下,择业中的挑战就更值得关注。对毕业生来说,挑战主要是指择业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失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挫折感。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因主客观因素引起的心理冲突,导致求职受挫是经常发生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和解决,以求得最大程度的满足自身需要。只有正确对待挫折,择业才可能成功。 1因主观因素引起的挫折 (1)自信心不强。在择业过程中,自信心是取得求职成功的
30、关键一步。一些毕业生作为初涉社会的求职者,还未进入市场,心中就发怵,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是,难以和他人竞争,心里老想着用人单位不要怎么办,问题回答不好怎么办,在用人单位面试时,对自己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透出没有必胜的信心。面对良好的就业机会,不少毕业生左右徘徊,举棋不定,由于自信心不强,坐失了许多良机。 (2)独立性不够。一部分毕业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经济上还不能完全独立,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还没能确立,面对复杂时环境,常常是心中无数,不知所措。他们在择业问题上,独立性不够,难以摆脱依赖学校、老师、家长的心理,没有形成独立完善的自我。他们总是希望有人能帮助自己分析择业
31、中遇到的问题,等着家长或老师来决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不能积极主动地通过自我努力来取得择业的成功。他们无法面对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冲突,极易产生自卑、自怜等负面情绪。 (3)自荐方法不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得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毕业生要想让用人单位全面认识、了解和选择自己,就需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正确地宣传、展示和推销自己。“自荐”是毕业生让用人单位选择自己的第一步,是一次不见面的“面试”,决定着用人单位是否愿意同你进一步接触,进行“面试”。在择业过程中,不少毕业生因自荐方法处理不当,自荐材料准备不够充分,不能恰当地、实事求是地表达、介绍自己,没有显示出自己的魅力,从而痛失良机。 (
32、4)面试技巧欠缺。在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常常通过当面交谈问答的方式对应试者进行考核,这是因为面试与笔试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它不仅能考核一个人的业务水平,且可以通过面对面的观察,了解应聘者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面试已成为用人部门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部分毕业生因缺乏面试技巧,失去被录用的机会。 2因客观因素引起的挫折 (1)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比男大学生多得多,性别歧视也确实存在。许多用人单位宁要才华平平的男大学生,而不愿接收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女大学生,使得从小倍受家庭、学校、老师呵护的女学生们,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极端苦恼之时,又平添了一份自卑。女性在择业过程中的竞争力普遍弱于男性,怀有自卑和失望心理的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缺乏主动性,会产生怨天尤人情绪,从而大大增加了就业难度。部分富于幻想,好追求浪漫色彩的女大学生们,在择业时常抱有过高的期望,使得择业的成功率大打折扣。 (2)深造选择。当大部分毕业生为择业而奔波时,校园里有一批考研族,他们废寝忘食地在挥汗攻读,积极地为考研而做准备工作,考研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次继续深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多了一次选择工作的机会。但是面对竞争激烈的考研大军和求职市场,考研同学又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