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52.39KB ,
资源ID:1138277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3827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笔记崔功豪.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笔记崔功豪.docx

1、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笔记崔功豪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一章 绪论1、区域的概念定义: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2、区域的划分依据区域的概念划分:区域的高度相关性:一是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称为匀质区域;二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依据区域的特性划分:一是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

2、整个区域的变化。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三是动态性:是指区域实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一般情况下,他总是朝着自身结构不断优化的熵减方向发展的.其中整体性和结构性是最基础的特性,是区域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反映,同时也是区域内部地域分异性的表象。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分析p171、自然资源:概念: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分类: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地下资源,地表资源国民经济用途: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 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土地、

3、森林等 能否再生: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辐射、风、海潮、地标径流、地下径流、地热与温泉等应按照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原则,在可能调价下最大限度的加以利用。可更新资源:如动植物资源、为能生长繁殖的有生命的机体。其更新速度取决于自生繁殖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应遵循永续利用的原则,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地质资源如矿产中的金属矿、非金属矿。核燃料。化石燃料等和半地质资源如土壤.应节约和尽可能综合利用的原则,杜绝浪费和破坏.特征:(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希缺性;(2)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

4、或质量上都有明显的地域差异;(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4)多用途性(5)社会性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20(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再次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3、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p27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

5、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级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他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1)时空内涵 时期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同,利用效率不同;不同的区域,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技术水平等差异相同资源量所能承载的人口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也不同。(2)社会经济内涵(3)可持续内涵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1)有限性(2)动态性(3)可增强性区域自然资源利用分配(1)代际分配:第一级内涵:规则公正 第二级内涵指自然资源在各代人之间的分配是否公正 第三级内涵指现代人对自然资源基础及后代人的补偿行为能否实现.(2

6、)代内分配(1)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 (2)同一国家内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城市与农村 不同的产业4、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只有区域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治理相同步,寓保护治理于发展之中,才能有效地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5、区域发展中的外部性与区域间环境问题P60外部性概念: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外部性环境的解决对策:外部效果内部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基于市场

7、的经济激励(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责任制度)、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P671、区域经济背景(1)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 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区域经济特色形成原因:由区域差异(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a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指向如农业、采矿业、水电业、森林工业等 b 原料指向 钢铁建筑化工 棉纺织 制糖业等 c消费市场导向 服务业、金融业、家具制造、食品工业等 d 劳动力导向 服装、纺织、制鞋、塑料制品、烟草等 e 高科技导向

8、电子计算机 生物工程 航天工业 机器人和新材料等 f 交通枢纽 )、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 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 (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与区域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2)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3)市场化水平:区域市场化水平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

9、影响因素。 (4)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P712、区域文化背景分析P72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3、区域历史基础分析主要内容:区域历史沿革的分析、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4、区域人口结构与劳动力分析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生产者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

10、响(2)消费者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 生产的投资供给;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形象区域生产结构;人口迁 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5。区域人口结构性别构成:受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影响。另外由于各年龄组人口迁移和一些社会生产部门对性别选择性,也使区域人口性别构成发生变化。人口性别构成直接影响婚配和生育,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供应和就业安排时,必须重视人口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014岁为少年儿童组,1559岁为青年或成年组,65以上为老年组.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的指标主要有: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老年

11、指数(又称老人、儿童比例,即老少比)、抚养指数(负担指数),年龄中位数,平均年龄等。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年龄构成不仅对人口本身的再生产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职业构成:职业构成代表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分布,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特征。人口的职业构成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方式的特点,并与不同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演变、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消费和劳务交换水平关系尤为密切。区域人口分析的目的就是研究区域人口的职业构成与区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对劳动力的客观需要相适应得程度。民族构成:指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

12、人口中的比例关系不同的民族在人口、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差异。6.人口增长分析:人口增长是人口再生产的表现形式.区域人口的增长直接受由出生和死亡所决 定的自然增长与由人口迁移所构成的机械增长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指标:出生率:一个区域一年中新生婴儿数与总人口数的比率死亡率:一个区域一年中死亡人数同总人口数的比率生育率:一年中新生婴儿数与育龄妇女人数(15岁49岁)的比率。育龄妇女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之乘积就等于人口的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即区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的四个类型:a.原始型;b。年轻型;c。成年型;d。衰老型(2)人口机械增长分析:指区域人

13、口的净迁入。用机械增长率表示区域人口的机械变动受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战争和灾荒等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是经济因素3.区域人口素质分析:(1)人口身体素质;(2)人口文化技术素质;(3)人口思想素质4.区域劳动力的质和量(1)从量上看,在总人口中,只有一部分人具备从事社会劳动的能力,这部分人才可能称为劳动力人口.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适龄就业人口”;、“未成年劳动力”或“未成年就业者;、“老年劳动力或“老年就业者”;、“求业人口;、“就学人口;、“家务劳动人口”;、“军队服役人口”;、“其他人口”劳动力资源率:劳动力人口总量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的相对数量指标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已实际使用的劳动力资

14、源人数占区域劳动力资源人口总数的相对量指标。(2)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1.国有经济部门职工下岗;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3.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门槛效应”。(3)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教育的个人成本,教育的社会成本教育收益:教育的个人收益,教育的社会收益 4、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1)区域人口结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 (2)人口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迁入迁出)。 5、选择某一地区,试分析其人口自然增长类型。(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15、答:(1)人口增长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6、教育成本与收益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9、适度人口指与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力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即最高人均收入)相适应的人口。20、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1、人口适度和人口承载力问题的出发点: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载荷能力及其动态平衡相适应,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必须与质量的提高相适应.22、研究适度人口应注意:(1)因地而异;(2)因人口的消

16、费标准而异;(3)因经济生产力的技术水平而异;(4)因时间而异。23、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24、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先进,利用范围越广,经济价值越能充分体现;(2)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4)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25、技术引进: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式、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它是从国家的角度看技术转让。技术转移: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26、技术转让或转移的优点:(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

17、展羸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27、技术转移或转让分类:(1)按方式与途径:无偿转让(不需付出报酬)、有偿转让(需要支付转让费用)。(2)类别:简单的技术转移、吸收型、垂直、水平.28、影响技术转让和转移的因素:需求障碍、资本障碍、自然资源障碍、劳动就业障碍、技术人力资源障碍、规模障碍、基础设施障碍、文化障碍、时序障碍.29、技术选择标准:高产出、社会极限生产、高积累、时间系列.30、中间技术:发展中国家宜采用易推广、消化的,比那些最新和最先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更简单、更廉价、更易于维修,同时比初级原始技术更优越的适用技

18、术(符合引进国或区域的特殊条件而且能取得最大效果的技术)。31、衡量技术是否为适用技术的目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32、技术选择的原则:(1)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2)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新技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4)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33、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和减去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

19、念,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34、联合国规定不发达国家的三项标准:(1)每人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250美元;(2)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10%;(3)识字人数占全国人数的比重低于20。35、以国民生产总值为指标进行区域分析时,既要考虑总量指标,也要考虑相对量(人均)指标,总量指标反映了一个区域的整体实力,相对量指标则反映了一个区域的个体平均水平.36、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unrisd的指标体系:(1)出生时的预期寿命;(2)人口中在2万人以上居民点居住的人口所占的比例;(3)人均每天动物蛋白质消费;(4)中小学入学人数总和;(5)职业教育入学人数;(6)每千人报纸发行份数;(7)每

20、一居室平均居住人数;(8)职业人口中有电、水、煤气的人的比例;(9)工薪收入者在整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10)每个男性农业劳动者的农业产量;(11)人均电力消费;(12)人均钢材消费;(13)人均能源消费;(14)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15)人均外贸额。前九项是社会指标,后六项是经济指标。37、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的指标体系:由一些容易获得并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不同基本需要的一系列指标组成的较为简便的综合指数,包括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主要用来衡量居民的生活状况和大多数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不能充分地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38、刘再兴的9项指标体系:区域

21、经济总规模、经济增长活力、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工业化结构比重数、结构转换条件、人口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指数、城市化水平、居民生活质量.指标覆盖面较大,但经济指标、生活质量指标份量不足。39、区域发展的阶段分析:(1)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2)日本学者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a、资源大国型: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都丰富;b、自然资源大国型:劳力少自然资源丰富;(3)资源中等型:(4)资源小国型;(5)石油输出型。40、自然资源贡献率=(农业产值+矿业产值)/人口数;人力资源规模=人口数平均寿命*(接受过初

22、等教育的人口比重+1.39接受中等教育的人口比重+1.94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工业化进展程度=制造工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41、我国学者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发展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42、珠江三角洲处于成长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扩大优势产业部门,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增强价格竞争力;(2)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前向、后向、侧向的关联产业;(3)不断增植新产业,发展第三产业;(4)沿若干开发轴线培植新的或次线的增长极。43、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内容: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44、产业划分是

23、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三次产业划分;(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产业、辅导产业、基础性产业;(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45、影响结构分析的内容:(1)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基础与传统、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技术先进适用、内部协调、应变能力强、经济效益高;

24、(3)区域产业结构深化趋势:一二三、一三二、二一三、二三一、三一二、三二一。另外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46、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1)偏离份额分析法: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奖区域自身总量在某一时刻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2)结构效益分析法:通过计算一些反映经济效果的指标交运用这些指标对经济效益好坏的比较来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产业结构效益、结构影响指数、效益超越系数、弹性系数、投资产出系数。(3)专业化与综合发展

25、分析:区位熵、集中系数、结构多样化指数.47、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即经济地域结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具体表现为一个经济地域内的经济核心,受经济核心吸引,影响的外围地区和由交通运输网络组成的网络地域。48、经济地域的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条件:(1)作为区域核心的现代城市的形成;(2)周围地域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3)网络系统的发展;(4)外界的影响与作用。49、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1)地域空间核心:中心城市,具有组织、集聚、辐射扩散、传输等作用;(2)空间网络系统: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讯信息线路的地域分布体系;(3

26、)外围空间:地域空间结构内除去区域核心与网络之外的所有地域空间,包括核心以外的所有城镇,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和工矿区。50、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和扩散:(1)经济空间转移和扩散的原因:经济在各区域发展上的不平衡,表现在总体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上和经济部门结构和效率的差异上。(2)经济的空间转移和扩散的方式:资本投资、技术传播、劳动力的迁移,逐步扩张扩散方式和跳跃式扩张的转移方式。(3)经济的空间转移和扩散的影响机制:科学技术、聚集与分散、政策、资源和环境。51、增长极效应分析:增长极是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它存在于经济区域内的一个实体,有一个自身成

27、长壮大的过程,在上述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向其周围经济空间施加影响。(1)主导部门:能有效地吸收新技术、具有高度的增长率、与其他部门有广泛而强烈的生产联系;具有回顾影响、前瞻影响和旁侧影响。52、增长极的极化效应;(1)规模经济:在一定区域条件下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一设施或企业的经营规模的扩大,可产生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获得经济利益.(2)区位经济:某一部门或行业的全部企业都可从由于配置在某一共同区位面获得经济利益。(3)城市化经济:由于把各类经济活动配置在一起,从而使某一处于一定级别的中心地区位的总体规模扩大,随之而出现的综合经济利益。53、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增长极改变了区域空间结构并提高

28、了区域的国民经济实力.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从而使增长极与周围空间的经济不平衡性减少的过程,具体表现:(1)形成对其投入原料的新需求;(2)创造和扩大了有关部门的产出量;(3)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4)推动创造发明或有效地吸收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5)促进进口替代品的生产;(6)构成复杂的社会经济网络;(7)解决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和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54、增长极的反波效应:增长极产生对区域发展的不利影响,将抑制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扩大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和不平衡性。(1)抢先占用区域内稀缺资源;(2)吸引向增长极区位集中配置并扩大其

29、规模,挤跨周围地区;(3)吸引高素质的人才;(4)吸引周围资金。55、影响扩散或反波效应的因素:(1)增长极的推动型企业隶属的主导部门的类型及其性质;(2)增长极的推动型企业为核心的工业综合体系的规模大小;(3)增长极区位所在区域的区域条件(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4)区域决策系统的效率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相应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等。56、理查德的扩散效应动态过程:初始准备阶段、动量积聚阶段、持续稳定阶段;反波效应: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协调阶段;两者叠加的时间效应曲线:起动阶段、增长阶段、持续阶段.57、成本:生产中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劳动者领取的工资及土地占用费等.58、成本分析:(1)找

30、出生产成本的所有要素,确定其在成本中的比重;(2)找出不能忽略的必须视之为生产的空间要素的必要条件;(3)剔除可以无须考虑的非空间要素成本.59、最低成本区位: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最大利润)的企业区位,乃是收入总额与成本总额之差达最大值的区位。60、空间成本动态分析:当生产的某一空间要素成本发生变化,而其它情况保持不变,会导致赢利空间的变化,如果该要素成本的变化在空间上是一致的,企业的最低成本区位保持不变,如果该要素成本的变化在空间上不是一致的,那么企业的最低成本区位将会移动。61、空间要素替代原理:当生产中某一要素的节约额可以补偿或超过另一要素的追加费用时,工作区位可以发生移动,并从中获益。

31、62、劳动地域分工: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表现为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即区域生产专业化。63、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每个生产者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应集中生产在社会上有利的产品,然后用其销售所得,去购买其所需的其它所有物品。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叫做绝对利益原则或绝对优势说。64、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如果两地区中的一个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各种产品,两国之间的地域分工和贸易也会使双方均为有利。能较好地解释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问题,但他单用劳动时间来计算比较利益并不全面,被认为国际贸

32、易的纯理论。65、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两国以两种产品相互贸易时,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率,在由比较成本决定的幅度内,取决于两国对彼此产品的相互需求,取决于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弹性。需求不甚迫切、需求量不大的国家,可以从中多得好处。66、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由于某商品的生产要素,在各地会有相对价格差异,再加上其组合状况基本一致,不同国家和地区,就会利用对自己有利的生产要素,生产商品输出,同时输入那些需用本地稀缺的生产要素才能生产的商品。67、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该劳动成果由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使生产地和消费地不在一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