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38.43KB ,
资源ID:1138122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3812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福建省教师招考教育学部分已根据考纲修改.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福建省教师招考教育学部分已根据考纲修改.docx

1、福建省教师招考教育学部分已根据考纲修改 一、教育学模块:1.教育及其发展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质的规定性、基本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孟子尽心上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导致教育的生物学化。心理起源说:孟禄 教育的发展:夏代已有学校设置:序、校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武帝纳董仲舒罢

2、黜百家独尊儒术唐完备官学体系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律学) 宋,程朱理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古代印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僧侣祭祀、刹帝利、吠舍种姓、普陀罗种姓。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巴斯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欧洲奴隶社会著名教育体系。 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学习的

3、主要内容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古代封建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近代教育的特点: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德1763)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特点: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2.教育学及其发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根本任务是解释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历程萌芽阶段中国古代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教育思

4、想记载在论语中,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南郭惠子 论教育作用(社会和个体功能)论培养目标:德才兼备的君子论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道德教育居首位;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教育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学以致用);温故知新。孟子:性善论、明人伦、大丈夫人格,教育活动要体现理性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荀子:性恶论,化性起伪,基本培养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培养圣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闻见知行;最强调尊师;墨家:兼爱非攻;人性素丝说;强力而行;亲知闻知说知;教育内容的特色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道家绝学愚民上士隐

5、君子用反虚静 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从正反两面总结了儒家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为突出。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人不学不知道:个体功能2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学校管理提出教学进程和考察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3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

6、藏息相辅(课内外结合);豫时孙摩(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启发诱导(启发式教学);长善救失;学不躐等。苏格拉底: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柏拉图理想国,通过教育获真知,洞察理想的世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最高目的: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强调教育要注重人的发展。 古罗马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或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班级授课制”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

7、本教育学著作。“泛智”教育适应自然,为人的永生做准备,班级授课制度,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学制系统婴儿期6母育学校儿童期12国语学校少年期18拉丁语学校青年期24大学.卢梭“教育上的哥白尼”爱弥儿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自然主义教学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培养忠诚爱国者。康德康德论教育1774哥尼斯堡大学首次开设教育学讲座;1779德国特拉普就任哈勒大学教育学教授,德国和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裴斯泰洛奇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论“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教育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确实

8、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实践。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德国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这本书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和心理学(意识阈和统觉);教育目的是完成伦理学五种;西教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课堂教材教师三中心。美国杜威1916民本主义与教育,学生活动经验三中心;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的改组改造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论;教学方法从中做学,五步骤: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假设解决,验证假设。20c主要教育学流

9、派:实验、文化、使用、马克思、批判教育学等。文化教育学作为科学主义的实验教育学和理性主义的赫尔巴特式教育学的对立而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1939凯洛夫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主义的教育学著;杨贤江化名李浩吾1930年出版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主义教育学著作、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c70n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现代教学理论三大流派: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五条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理解学习过程是所有学生包括差生在内都得到发展);德国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

10、式教学理论;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学目的发展学生智力;1970法国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培养全面和谐的人。教育未来趋势: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研究范式的多样化;进一步分化与综合;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1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一定政经制度;促进政治民主,但对政经体制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根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与科技文化与科技 科学对教育的作用: 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12、; 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与个体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概念: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是人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点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

13、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需要”“成熟”孟子“万物皆有备于我”;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鼻祖;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美国威尔逊“基因复制”;美国格塞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决定作用;霍尔“复演说”(一两的遗传) 外铄论:强调外在的力量:环境刺激他人影响学校教育,荀子洛克华生(给我一打婴儿)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决定人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循序渐进,皮亚杰、科尔伯格 2、阶段性:最近发展区,一刀切,跳摘桃 3、不平衡性:关键期;两个生长高峰 4、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信努力

14、品质 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选择适宜有效方法手段。“大器晚成、少年得志”男女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个体的身心发展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但不决定人的发展遗传个别差异性是人身心发展个别差异因之一遗传的成熟机制制约人身心发展水平和阶段(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成熟势力说”)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不决定人的发展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教是有目

15、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效果较好学教能有效控制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影响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主导表现)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即时和延时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功能个体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心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

16、进人的身心发展。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概念: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应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功能: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17、、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本性挖掘人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角质,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特点: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和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和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价值所在;认为教

18、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得到满足;组长应当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 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是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代表人物有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就很好体现了个人

19、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第一我们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其次我们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

20、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组成 1、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2、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四)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

21、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六、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帮学生解除学习困惑,启发他们智慧。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5

22、、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的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教师的人格特征 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我国学生喜欢的教师五种品质: 热爱、同情、尊重学生; 知识广博、肯教人; 耐心温和、容易接近; 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 教学方法好。 学生不喜欢的教师五种品质: 经常骂人、讨厌学生; 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学生看死; 上课

23、拖时间、下课不理学生; 偏爱、不公正; 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4、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 课程开发的技能; 对课程整合的能力;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 5、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那么,教师也就应该具备时代要求,具备新课程所倡导、所希望的标准和素养,应实现几个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课程下的教师观也就有了新的内

24、涵。 教师应该是服务者。 新课程强调“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就应该服务于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服务。 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教师应该是学习者。 与学生一样,教师也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师必须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做终身学习的楷模。 教师应该是研究者。 新课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走研究型的道路。首先

25、,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的研究。其次,教学行为的科学化需要教师的研究。教师应成为研究者,从课堂中研究,从课程里研究,从方法上研究;在研究中充实,在研究中调节,在研究中提升。 教师应该是合作者 现在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作为教师,需要很好地和领导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 教师应该是理想的追求者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是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也不可能走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是把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他会把教师作为一个事业。 (三)学生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26、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的本质特点: 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学生观: 学生是丰富、多样的人; 学生教学的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为成熟的、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能动的具有创造力的人。 (四)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

27、命意义的具体体现。 2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3、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4、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5、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

28、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6、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学生方面:主要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7、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8、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七、课程(一)课程内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从广义的角度研究,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

29、的总和。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依据不同标准,对课程的分类不同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3、从课程功能角度: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4、从教育阶段角度: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从课程的

30、组织核心看: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课改纲要规定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特征。 (四)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课程标准的结构: 1、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及教学法的建议等。 2、本文部分: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和基本部分。系统地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编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五)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