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学趣味典故高二政治哲学辅助哲学趣味典故【前言】知识就是金钱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整天忙于各种研究,生活过得相当窘迫,而米利都是一个商业城市,许多人过着优越的生活,享用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奢侈品,以致于有些没有眼光的势利小人时常嘲笑他,说他尽做些没用的事情。泰勒斯对这些人说:“你们可以认为我没用,但要说知识没有,那就大错特错了。” 没过多久,他就找了个反击的机会。有一年,由于天气不好,橄榄歉收,许多做橄榄油生意的商人都有些心灰意冷。但泰勒斯经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天象,认定来年会风雨顺,橄榄将大获丰收。第二年开春后,泰勒斯不动声色地租下了米利都的全部榨油机。等到橄榄收获季节到来时,他靠高价出租榨油机便狠
2、狠地赚了一笔钱。就这样,他用事实告诉人们:哲学家只要想赚钱,便能赚很多钱。 圆圈的比喻 一次,古希腊哲学家捷诺的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多许多倍,您回答的问题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疑问呢?” 捷诺用手在桌上画了两个圆圈,并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和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但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周长比小圆圈的周长长,因而我接触无知的范围比你们大。这就是我常常怀疑自己知识的原因。” 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盘古开天 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的意识,人们总是希望这个大千世界是什么?它由什么构成?地球有多大?地球上的万物又是怎
3、样来的?于是,就有了关于这些问题的各种猜想、各种传说,有了科学探索和研究。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宇宙还是一团混沌,象个很大的鸡蛋,盘古就在其中。盘古越长越大,大约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一伸腿就感到疼痛,于是就挥起大斧,把“蛋壳”劈开。这样宇宙中轻的上升变成了天,重的下沉变成了地。又过一万八千年,天地已经凝固,撑在天地之间的盘古因为过度劳累,倒下去就再也没有起来,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五体变成了五岳名山,须发变成了星星,血液变成了江河,皮肤、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变成了金属和玉石,汗水变成了雨露和甘霖,精液、骨髓变成了珍珠和美玉。 这是我国
4、古人对万物本原的一种猜测。大哲学上,它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上帝造世说 圣经上说,上帝耶和华是世界上的造物主。耶和华自由自在地生活了不知道多少个春秋,但感到百无聊赖。有一天,他创造了光,第二天创造了天堂,第三天造出了植物,第四天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星,第五天造出了走兽飞禽和各种动物,第六天他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用泥土造了一个男人,叫亚当,并将亚当放在伊甸园里守着园子。后来,亚当向上帝诉说自己的寂寞,上帝就从亚当身上抽出了一要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夏娃,让他们结为夫妻。后来,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就被贬到地上,遂成为人类的祖先。 这种说法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他家死错了人 清朝的方飞鸿
5、写过广谈助一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家的岳母死了,全家准备前去祭奠,并请私塾先生给撰写一篇祭文。私塾先生糊里糊涂,按照古书误抄了一篇祭岳父的文章,交给了东家。东家人看出了祭文的错误,责怪私塾先生太马虎,但私塾先生固执地说:“古书上写的都是判定过的,怎么会错呢?只怕是他家死错了人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从实际出发的反面,就是从主观出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上述故事中的私
6、塾先生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从抽象的教条和本本出发,照搬照抄,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所以在实践中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以至闹出笑话。 郑人买履 韩非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国有个人,准备到集市上买一双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随手把量好的尺寸丢在了座位上,出门时却忘记了带尺寸。 来到集市上,挑好了鞋子,伸手一摸,这才想起来,说:“我忘记带脚的尺寸了”。于是,他急忙回家去取。 等他再赶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卖鞋子的人已经离去,结果他没有买到鞋子。这时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只相信尺码,不相信实际,这种观点和做法
7、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在这里,郑人的脚属于客观实际,也就是属于物质的范畴。而依据脚量出的尺码是属于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唯心主义者恰恰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种观点,在理论上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郑人买不到鞋子,空跑了两趟,便是明证。 慧能和尚与“本来无一物” 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要选择继承人,特命每个弟子作一首诗,以考察对佛家教义的理解。开始时,弟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笔。只有神秀思考数日之后,写下这样四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诗以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道成佛的传说为
8、据,表示要使自己象菩提树、明镜台那样洁净,一尘不染。当时有一个挑水打杂的和尚看了这首诗后,很不满意,于是在旁边又写了四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位和尚认为他这个人根本就不是“物”,也无身可修,只有佛家信念。广而言之,世界上“本无一物”,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也无什么尘埃,亦无所谓污染。 弘忍认为这个和尚对佛家教义心领神会,掌握得好,于是决定把衣钵传给他,他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和尚。 辩证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即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不论你看见没看见,或承认不承认,它都铁一般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慧能和尚否认物质的存在
9、,认为“万事皆空”、“四大皆空,”而只有佛家信念的存在,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邯郸学步 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邯郸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 有一天,一个燕国的青年到邯郸来办事。他身背一个小小的铺盖卷,风尘仆仆地在大街上走着。走着走着忽然站住了,他发现邯郸人走路和燕国人走路不一样。 邯郸人走路,有的悠闲、潇洒,有的矫健、飘逸。迈步、抬手都显得那么好看,姿势也很美。看了一会儿,他也学着走。可是,刚走两步就觉得那么别扭,腿也有点迈不开了。他下定决心:不管花多少时间,一定要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样子! 第二天,他草草梳洗之后,就急急忙忙来到街上,仔细打量过往行人,还跟在人家后头,人家抬腿他抬腿,人家甩手他也甩手,
10、可是,他总是跟不上。因为,他一看人家抬腿,就学着人家悠闲的样子把腿一抬,可是他的腿还没有抬到适当的高度,人家已经迈出另一条腿了,他就赶紧快迈另一条腿。结果弄成一条腿慢慢抬,一条腿又急急地往上跟,这样一来可热闹了,没有走两三步就摔了一个嘴啃泥。 他一天天地学,一天比一天摔得更狼狈。 斗转星移。学了多少天,他自己也弄不清。不过,他倒是出了名,邯郸人说:“有一个燕国的疯子,天天跟在人后边,走路怪模怪样的。”这以后,人们只要一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开了。 他实在呆不下去,盘缠钱已花光,该办的事却没办成,只好打点行装返回燕国。 回家的路上,他还想照着邯郸人走路的架势走,但是一脚高,一脚低,一脚慢,磕磕绊绊,
11、走了不到十里地不知摔了多少跤。他无可奈何地叹口气说:“算了,照原来的走法回去再说吧!”可是,刚想按自己原来走路的样子走,就又是一跟头!怎么回事?坏了,他已经忘记自己原来是怎样走的了!他只好连滚带爬地回到家。 这则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个燕国青年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教条主义的错误。走路的姿势,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男人和女人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胞兄弟走路也不尽然一样,这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姿势,不是照搬照抄便可以学到的。燕国青年不了解,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的规律性,更不应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二、物质和运动 “我不是我了” 在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一次外出忘了带钱,便向
12、他的邻居借。过了很久,这个人总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没钱可还,便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当初借钱的我了。”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打了他一记耳光。赖账人要去见官告状,这位邻居也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否认了相对静止,否认了事物质的稳定性,从而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这是典型的不可知论,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运动是绝对的。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事物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静
13、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静止是相对的。不承认相对静止,否认事物质的稳定性,也就无从认识事物。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人能不能追上乌龟呢?”大家听到如此发问一定会觉得太可笑了。不过,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芝诺确实提出了这类问题,并论证说“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是全希腊跑得最快的快腿。据说在特洛伊的战将赫克托耳杀死了阿基里斯的朋友帕特洛克勒之后,阿基里斯在为朋友报仇中,以“快腿”的优势刺死了败逃中的赫克托耳。就是这样一位“快腿”,芝诺却论证他追不上乌龟。芝诺提出,龟先行,阿基里斯在赶上龟以前,必须首先到达龟的出发点,而在他追至这一点时乌龟又爬行了一段路程,于是阿基里斯又必须赶上这段路,而此
14、时龟又向前爬行一段路。这样一直追赶下去,虽然愈追距离愈近,但阿基里斯却始终追不上乌龟。 为什么说芝诺的论证是错误的呢?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分析过芝诺的论证,他说:“认为在运动中领先的不能被赶上,这个论断是假的,因为当它领先时是不能被赶上的,但如果允许它可以越过规定的有限的距离,那么它也是可以被赶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了芝诺观点的一个要害的问题,就是:先给定了一个不允许最快的超过规定的有限的距离的前提。事实上最快的可以越过有限的距离,从而超过最慢的。显然芝诺只承认两个彼此分离的不同的时空点,而否认它们之间的互想联系,进而否认运动的真实性,这无疑是片面地强调了时空的无限可分性,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三
15、、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猴子磨刀 一只猴子捡到一把刀,但这把刀很钝,连一棵小树也砍不断。 它跑去请教吹柴的人:“告诉我,您的刀为什么那样锋利?” “我把它放在石头上磨过了。” “磨过就行了吗?” “磨过就行。” 猴子高兴地跑回去,拿了刀子就在石头上使劲地磨起来,一直把刀口磨得差不多和刀背一样厚。等它再拿去砍树时,不用说,就更加砍不动了。 “唉!我已经学习了别人的经验,还是毫无办法,如果不是经验本身不可靠,就是这把刀子有问题!”猴子下了这样的结论。 这篇寓言包含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基础的哲学道理。辩证的唯物主义认为,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主观能动作用无论如何
16、巨大,总是从属的、派生的、第二性的,总要受到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大小,归根到底要取决于人们对客观规律掌握的程度。如果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忽视客观规律性,就从根本上离开了唯物主义,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同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一样,磨刀也是有规律的,也是一门学问。这就要尊重和掌握其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而用力地磨刀才能使刀口薄而锋利。愚蠢机时可笑的猴子,完全颠倒了刀口薄厚和锋利的关系,主观地认为刀口愈厚愈锋利,从而违背了科学和规律。所以,虽然使劲地磨了,拿它砍树就更加吃力。 四、联系的观点 庄周梦蝶 庄子为了论证自己的“齐万物而为
17、一”观点,在其齐物论中讲了一个著名的“庄周梦蝶”的寓言,他讲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是说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真像一只蝴蝶飞来飞去,很得意,可是一觉醒来还是庄周自己。庄周对此产生了疑问,究竟是庄周何等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他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然而又不得不承认与蝴蝶是有区别的,但这种区别只是一种物的变化。在庄子的道学看来,世上什么都是一样的,也就是所谓“齐一”的。梦也好,醒也好,庄子也好,蝴蝶也好,究竟是什么,根本不必去追究,事物的彼此差别都只是相对的。从“道”的角度
18、观察事物此也是彼,彼也是此,没有确定的界限,所以,诸如此类的问题是任何人都搞不清楚的,是非曲直是无法判断的。从哲学上说,庄子的观点是一种根本否认客观事物标准的错误观点。 为什么说庄子的观点是错误的呢?从我们的实际观察而言,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彼此相互联系着的,但是,这种联系是有区别,有差异的联系。换句话说,任何联系都是有着自身特殊性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她正是由于是这样一种联系,才使客观世界显示出具体生动而丰富多样的景象。人做梦可在梦幻之中把自己与曾经历过的任何事物联系在一起,但是,这种联系是不能否认事物的彼此差别的,更不能怀疑客观事物具体存在的确定性。我们绝不能说,人梦到了“飞机”、“火车”
19、,就像庄子所说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混淆彼与此的性质,用主观想象任意代替客观事物区别的确定性,否认客观事的标准。如果这样做就会闹出笑话,像庄子所讲的寓言那样连是庄周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都弄不清楚了。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十分有害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种认识的是与非,要看它是否合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只有通过实际的鉴别和检验才能确定。庄子把是非标准看作是纯主观的,相对的,实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以这种哲学为指导必然会在实际生活中取消客观标准,主观任意行事,从而导致怀疑一切的怀疑论和诡辩论,给具体工作带来损失和危害。 猫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吃老鼠 “猫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吃老鼠”,这
20、是恩格斯讽刺神学目的论的一句名言。神学目的论最初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来的。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为某种目的所决定的,“把一切特殊事物都安排在最好的位置”。近代这一学说最著名的代表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和沃尔弗。他们认为,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单子”,而“单子”的“生、灭”都上帝的意志决定的。多种多样的“单子”构成了千差万别的事物。而全部“单子”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宇宙中良好的秩序。这是由上帝根据“充足理由”,“合乎目的”地安排的。既然这个世界是上帝在无数个可能的世界中选择出来的,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最理想的社会,一切都是最好的。连邪恶都是最好的。邪恶的存在可以衬托善,可以使善更善。因此
21、,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目的的。 恩格斯辛辣地讽刺了他们的这种唯心主义的说教:“猫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就是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而事实上,在整个客观世界中,任何一种事物或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与它有内在联系的另外一种或一些现象所引起的;而这一事物或现象的出现又必然引起与之有内在联系的其他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这就是原因和结果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客观世界当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对于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平常有人说我们的工作没有结果,而实际上不过是我们的工作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而这种现象本身就是结果;还有些现象的原因我们没有找到也并不能说这些现象没有原
22、因。这种因果联系既不是任何一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也不是任何一处超自然的神秘的力量控制着,更不是神的意志。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尽管我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发展出现有利于我们工作的结果,但我们却不可能超越客观现实,人为地去创造各种原因和结果。 在自然界,猫是老鼠的天敌,狼是羊的天敌。但这些物种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是因为目前自然界存在着使它们能够生存的条件;这些物种不能无限制地繁衍又是因为客观世界存在着许多控制它们生存的因素。自然条件不断发生变化,各个物种不断地适应着这种变化,于是引起了生物的进化;不适应条件变化的物种就濒于灭绝。这一切都是自然选择、生存竞争的结果,认为有一个
23、万能的上帝创造了一个物种又使它灭绝显然是说不通的。因此,我们把绝不能客观事物中的因果联系归结为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的上帝。 丽姬不美 “丽姬”是古代传说中的美女。那么丽姬美不美呢?人们都可根据一般生活常识肯定回答“美女当然是美的。”可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却一反常人的看法,提出了“丽姬不美”的命题。 庄子的观点是:人们都认为“丽姬”是美丽漂亮的,可是鱼儿见了刀子就赶紧潜到水底下去了;鸟儿见了她赶快高高地飞走了;麋鹿见了她也惊慌地跑掉了,所以结论是:丽姬不美。他还指出,人、鱼、鸟和鹿究竟谁懂得真正的美是相对的。对此,人无法获得确定的正确的认识。我们不能否认庄子“丽姬不美”的命题看到了事物的区别是相对的
24、这一事实。世界的事物不能孤立地存在,“丽姬”在人的眼里是美丽的,但对于惧怕人的动物来说,见到任何人都会被吓跑的。从这一点来看,庄子是比较讲究思维的灵活性的哲学家。可是庄子片面强调了事物区别的相对性,否定了区别的确定性。灾是错误的。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诡辩论的哲学观点。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要看到任何具体事物都有其自身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就拿“丽姬”来说,在人的范围内她是美的。这种美,在人看来是确定的。不能用动物惧怕她而跑掉这一点来否认她是美的。庄子的论据是站不住脚的。这一命题的基础,是否认了人和动物区别的“确定性”,把人的“美”与动物惧怕人混为一谈。它的实质,是宣告人们不可能
25、认识事物的具体内容,是一种不可知论,是一种主观主义和诡辩论。 五、坚持矛盾的分析方法 阿凡提的故事 阿凡提是新疆民间故事中一位富有正义感、智慧出众的传奇式人物,有一天,阿匍肩扛一匹白布来到阿凡提家,想刁难阿凡提,让他出一回丑。阿匍对阿凡提说:“聪明的阿凡提,我知道您有非凡的才华。我想请你给我染一匹布。染的颜色既不是红色,也不是蓝色;既不是绿色,也不是黄色;既不是紫色,也不是黑色;既不是橙色,也不是世上一切所能见到的颜色。阿凡提,您能办到吗? 阿凡提冷静地思考片刻,就爽快地答应下来。在谈到什么时候取货时,阿凡提说:“哦,高贵的阿匍,神明的真主告诉我,请您在一个星期的这一天前来取货。既不是星期一,
26、也不是星期二,既不是星期六;既不是礼拜日,也不是习惯的一个星期七天的任何一天。”阿凡提以他的机智,使阿匍灰溜溜地走了,并损失了一匹白布。 析:“颜色”和“星期”都是矛盾的共性,它存在于矛盾的个性中。即存在于具体的红、蓝、绿、黄、紫、黑、橙等色和星期一至礼拜日这一个性之中。 阿凡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正是阿凡提的机智,聪明之处。 鲁王养鸟 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没见过这种鸟,以为是神怪,就派人把它捉来,亲自迎接供养在庙堂里。 鲁王为了表示对海鸟的爱护和尊重,马上吩咐把宫廷最美妙的音乐奏给鸟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鸟吃。可是鸟呢,它体会不到国王这番招待盛情,被弄得眼花缭乱,
27、吓得神魂颠倒,连一片肉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两三天就活活地饿死了。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待客观事物,一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矛盾,就当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对待和解决。鸟的生长、生活、发育是有其特殊的矛盾的,有着自己特殊的规律性,这就要具体分析和认真对待,才能养活鸟,养好鸟。而鲁王用供养自己的办法去供养海鸟,无论是筵席还是美妙的音乐,海鸟都无法受用,鲁王的做法只能是事与愿违。 东施效颦 西施是我国春秋时代的美女,她心口经常疼痛,走路时总是按着胸口皱着眉头,在街头也是这样。 邻居东施是一个长得很丑的女人。她看到西施按心皱眉走路的样子很美,便仿效着西施的
28、姿势,皱眉蹙额,手按胸口,在大街上蹒跚而行。那样子不但不美,反而更加丑陋。村里人见她这种忸怩作态的怪样子,无不嗤之以鼻,一见她走来就把大门关上,谁也不愿意理她了。 这里东施的做法是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质的矛盾。东施不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生般硬套别人的做法,结果事与愿违,闹出了笑话。 今天,我们进行四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六、量变与质变 田忌赛马 战国时齐威王和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等马三匹,比赛时,以上马对上马,中
29、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珠马无论哪一等都比田忌的马强,结果田忌三战三败。 田忌的好友、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得知此事,帮他出了一个好主意,并请求齐威王再比一次。比赛又开始了,这时田忌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二胜一负,这次田忌胜利了。 这则故事包含了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顺序上不同而产生质变的哲学道理。唯物辩证认为,事物的质变,就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田忌采纳孙膑的意见,马仍然是原来的马,只是改变了与对方赛马的“排列顺序”,所以就由输变赢。这就是启示我们,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的发生质的变化,不但要注意量的积累,循序渐进,而且还要把握“空间
30、结构形式”的变化,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这样才能夺取胜利。 “笨人吃饼”和“愚人吃盐” 在佛教文学作品百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两则故事:一则是“愚人吃盐”,讲的是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作客,吃菜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是又苦又涩。另一则是“笨人吃饼”,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肚子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他觉得没有饱,又一连吃了五个,还是没有饱,于是,便吃第七个饼子,刚吃到一半,便觉得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心想;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
31、都浪费了。如果早知道吃这半个饼子就会饱,我先吃这半个就好了。 当然,这两则故事都是笑话,今人是不会再有此愚笨之举了,但是,其中包含的哲理却永远给人以启迪。这两个故事的主人翁都犯有同样一个错误,即形而上学。具体地说,“愚人吃盐”是不懂人食用盐是要适量的,一定数量的盐会使食物味道有滋有味,但过了量,就会转变为又苦又涩了。“笨人吃饼”虽然和“愚人”吃盐不同,但也是不懂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他吃饼吃饱了。其本身就是一口一口吃饼的量的积累过程,吃饱了不仅是最后那半个饼子的作用,而是吃的全部饼子的作用,最后的那半个饼子只不过是由量变到质变发生转化的关节点。他不懂得这一点,就像“愚人吃盐”一样,只是
32、看到了质变和量变的某一方面,割裂了两者辩证关系。他们一个只强调和看到了量变看不到质变;另一个只意识到了质变而没看到量变,都是割裂了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这种思维方法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危害是极大的。 “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 在公元前五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诡辩论者欧布里德等人提出了如下哲学论题:一粒谷子是否可以形成一堆谷子?少一根头发能否成为一个秃头?这就是西方古代哲学跑上的饶有趣味的“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谷堆论证”的具体内容是: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颗又都不能形成谷堆,那么怎么形成谷堆呢?“秃顶论证”认为:掉一根头发不能成为一个秃顶,再掉一根也不能成为秃顶,那么如果每次掉一根,而掉的每根又不能形成一个秃顶,那么何以形成秃顶呢? 很明显,上述两个论证是与事实不相符的。虽然这种观点在那个生产力、科学技术、人类思维水平都很低的年代,能把量变和质变的矛盾及其转化的问题提出来,是很不容易的,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论证本身在性质上却是错误的、诡辩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事物量的变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