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42.74KB ,
资源ID:113671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3671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唐代大学士孔颖达.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docx

1、唐代大学士孔颖达1、中国衡水介绍唐代大学士孔颖达唐代大学士孔颖达2005-7-3唐代大学士孔颖达与五经正义肖新祺河北省衡水县原县城西北四里许马家庄,村外有一座店代大学士孔颖达虚墓,故此又名孔贤庄。孔氏之遗体陪葬太宗昭陵(在陕西省西安)。 孔颖达,字仲达,河北衡水县人。生于南朝陈太建六年甲午(公元574年),卒于唐贞观而书二年戊申(公元648年)。幼年聪敏,八岁入学,日诵千余言,隋末大业初,举明经高第,任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博士。入唐后累官国子司业、国子监祭洒等职,其传记详见刘晌旧唐书列传卷第廿一。共学识淹贯南北,拔萃出类,传极今古,尤通经学,对易、书、诗、礼记、春秋左传考其前代之文,采众家之善

2、,随经析理,去短从长,用功廿四、五年。在唐贞观中奉勒撰五经正义一百八十卷。自明以来。刻十三经注疏列于正经正注,是为经学之正统,在北宋初端拱元年(988)校勘五经正义,秦爽等曾奏请上表雕板,但宋刻诸经流传至今,存者寥寥。2、中华五千年网介绍孔颖达孔颖达(574648),字冲远、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隋唐间儒家学者,经学家。孔颖达出身官宦人家,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曾从时之名儒刘焯问学,以精通五经称于世,对南北朝经学之南学、北学均有颇深造诣。尤明左传、郑玄注尚书、毛诗、礼记和王弼注易,兼善历算、能属文。隋炀帝大业605618)初年,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时,召诸儒官于东都互

3、相讨论学问,孔颖达水平最高,因此险遭妒嫉者暗杀。隋末农民起义时,避居虎牢。入唐后,被李世民聘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成为李世民智囊团中重要人物,是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职。曾助魏征撰写隋书,参与修订五礼。唐朝统一天下之后,文治成了当务之急。锐意经术的唐太宗,有鉴于儒经文字多有异同,经义师说多门且繁杂而歧见纷出,颇不利于政治上的一统。乃命颜师古统一经典文字,成五经定本。此时,孔颖达已升迁国子监祭酒,总管六学训导之政令,唐太宗便命孔颖达来主持统一经典章句的义疏。孔颖达与马嘉运、颜师古、杨士勋、贾公彦、司马才、王德韶、朱长才朱子奢等多人,参酌南北经义之歧见,以南学为主,成

4、五经义赞。对五经义赞之名,唐太宗不太满意,于是下诏改为五经正义,并将它交付国子监,作为试用教材。其卷数记载颇不一致,贞观政要和引日唐书孔颖达传作一百八十卷,旧唐书儒学传和册府元龟作一百七十卷,今一般从前者。所谓正义,即对五经传注作疏解,其体例大体上是一致的。先用正义曰标目,以总括章节经文义旨,然后各随经文解释,以阐发义理。再用注某某,注某某至某某等标志,对注文进行具体的诠释。在诠释经注的同时,或辨章句异同,或解释词语,或考证名物礼制,或讲明语法修辞等等。这样,综合古今,考订异说,定于-尊,以其义旨符合唐王朝的封建统治需要。五经正义所取注疏是: 周易正义十四卷:主王弼注,其中系辞取晋人韩康伯注;

5、尚书正义二十卷:主孔安国传(即伪孔传);毛诗正义四十卷:主毛公传、郑玄笺;礼记正义七十卷:主郑玄注;春秋左传正义三十六卷:主杜预集注。孔颖达等奉敕编撰的五经正义,是用颜师古的五经定本为底本,以览古人之传记,质近代之异同,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繁而增其简(尚书正义序)为原则,采用了传统经学(即汉学)的训诂、注释、义疏等方法,将汉、魏以来的诸家经说加以系统的整理,并编撰成书。其长处在于克服了以前师说多门的弊病,能够达到统一的目的;而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疏文杂出众手,彼此间颇多相异之处,因此仍然显得比较繁杂。贞观十四年(640),参与编撰义疏的太学博士马嘉运,以颖达所撰正义颇多繁杂,每掎摭之,诸

6、儒亦称为允当(日唐书马嘉运传)。于是,唐太宗下诏更令详定。但次年孔颖达退休,无法再主持修订工作了。贞观二十二年(648)孔颖达病逝。终贞观之世,五经正义的修订未能完成。至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下诏儒臣继续重修。永徽四年(653)三月,书成,仍以孔颖达署名,正式颁行天下,作为钦定的全国性的教科书。五经正义的颁行,一扫了东汉以来纷纭矛盾的儒经师说。如今古文学之争、郑王学之争、南北学之争等,这些各是其是的学术宗派从此失势,它们之间的争论也就不劝自息,经学的汉学系统至唐初而得以统一。这可以说是大大有助于统治思想划一的举措。有唐一代,五经正义以五种单行本,分别流传于世,且五种正义与它们所依据的注本也

7、是分开的。此后一直沿至宋代,明经科取士,试题与经义皆以此为标准。南宋合刻十三经注疏时,才开始把五经正义及旧注汇合一起。今通行本的十三经注疏中之五经疏,即取之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因此,五经正义对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的思想学术和文化,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3、XX百科介绍孔颖达 孔颖达-盛世鸿儒 (574684) 儒学经过汉晋南北朝的发展演变,家法各异,流派众多。在汉代有今文古文之争,家法师法之别。东汉末,郑玄企图统一今古,建立兼包并采的“郑学”体系。三国两晋,王肃创立“王学”,起而与郑学为敌。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的分离,而有南学与北学的纷争。至于儒学内部群经异说,诸师异论,更不下数十百千。纷纷攘攘,至

8、有互为水火之势。五经越解越暗,圣学越讲越糊涂,十分不利于儒学的经世致用和发扬光大。在中国历史上,继承汉学风格,完成解决儒学内部不同流派和不同风格之争,巩固儒学壁垒这一统一工程的巨匠,便是唐初大儒孔颖达。是他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是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也由于他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孔颖这就是这样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 一、彬彬

9、士投师刘焯 翩翩郎舌战群儒 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新旧唐书俱有传。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4)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仕宦之家。曾祖名灵龟,官拜北魏国子博士;祖父名硕,为北魏南台治书侍御史。他为官正直,头戴饰懈豸(神羊)的法官帽子,威重严明,“权豪为之屏踪”,“风俗以之肃清”。父名安,北齐青州法曹参军,执法也公公平平,志在宽简。这确实是一个有地位、有名声的富贵之家。但与南北朝的膏粱世胄不学无术异趣,孔颖达并无半点纨绔子弟的习气,也不希冀凭藉父辈的门前步入官场。 孔颖达的幼年时代正是南北朝对峙时期。他出生于北周时期,政教清明,局势稳定。一些较开明和有远见的士大夫,在魏晋以来门资恩荫的惊

10、梦之余,开始重视教育。如当时自南朝进入北朝的名士名宦颜之推,即告诫子孙:“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仕宦之族,缙绅之家,相率督课子孙,教以儒业。于是,在这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度里,居然儒雅重文之风,不让衣冠文物荟萃的江南王朝。孔颖达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又赶上这样一个重教育兴文化的时代,可谓兼得天时与地利。他聪明颖悟,自幼便耳濡目染以礼乐为特征的儒家文化。公元581年,孔颖达8岁,北周外戚、权臣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是为文帝。隋文帝初年颇重儒术,“超抉奇隽,厚赏诸儒”,自京师达于四方,大兴学校,广置生徒。“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

11、”,被史书称为:“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孔颖达也在这个时候走上了正规学习的轨道。史称他“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悟性特佳。还在少年时代,孔颖这便明悉了服虔所注左氏传,郑玄所注尚书、礼记、所笺毛诗,王弼注周易;于儒经之外,还旁及诸子,兼善历算之学;更长于属文,彬彬焉俨然一少年老成之儒士矣! 少年时代,孔颖达曾师从当代大儒刘焯为学。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与孔颖达同郡。刘焯聪敏沈深,学通五经及诸家注解,并对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以及天文推步,测量山海之术,有精到的研究,著作有五经述议,见解独到,多所创见。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没有比他更好的了。与当时另一位博学宏儒刘炫,同称“二

12、刘”。当时儒学南北分裂,经籍散亡,学者求师无门,一些精通汉师家法的老师宿儒,如徐道明、熊安生之徒,早已谢世,于是,“二刘”便出类拔萃,秀出其间,遂为后生钻仰之名师。“天下名儒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隋书儒林传)孔颖达就是这千里负笈的佼佼者。但是,刘焯性情孤傲,怀抱不广,不仅吝于财货,责求束修,而且恃才傲物,凌辱诸生。孔颖达初来,很受刘焯轻视,并不以礼相待。但一经颖达向他执经问难、发表意见,刘焯见其答难问对,出人意表,能发人之所未发,乃翻然改容,刮目相看。孔颖达在名师门下兢兢事学,虚心求教,在从前所学的诸经注解外,百丈竿头更进一尺,左传于服注外又通社预集解,尚书于郑注外再通孔

13、安国传(即伪孔传),为后来他胜任五经正义的编纂工作垫下了丰厚的学植。学成业就,刘焯欲留颖达同馆共授,切磋学问,颖达谢绝了明师的好意,满载而归,下帷教授。其时他仅20余岁。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改元大业。隋文帝晚年“不悦儒术,专尚刑名” (同上),关闭天下学校,唯留中央国子学一所,生员72人,于是欣欣向荣的儒教事业,一朝又复归萎缩。炀帝即位后,为了笼络人心,粉饰太平,又兼生性喜爱文学经籍,于是再开学校,重兴儒业,“征辟儒生,远近毕至”(隋书儒林传)。孔颖达应时而出,应举明经,对策高第,授任河内郡学博士。大业年间,隋炀帝广征天下宿儒,集中于洛阳,由门下省主持,仿当年汉宣帝石渠议经、汉章帝

14、白虎论礼之故事,下令在洛阳举行大规模的儒学讨论大会。孔颖达以明经高第参加了这一盛会。 为响应皇帝明诏,经明行修之士、方步矩领之徒,从四面八方云集洛阳,以文会友,研经讨古,为统一的隋朝政权添上教化大兴的浓墨重彩。时承文帝废学之后,老师宿儒,若陆德明、鲁世达、刘焯、刘炫之徒,都应时而出,登坛执经,各穷悬河之辩;论难问对,共研先圣之理。孔颖达少年老成,英才秀发,斩关夺将,舌战群儒。门下省纳言(侍中)杨达评第高下,以颖达为最,奏之皇帝。炀帝以孔颖达为太学助教,陆德明为国子助教。其时颖达年方32岁,是应诏诸儒最年少的大师。被他击败的“先辈宿儒”都心怀羞耻,愤愤不平,暗中派遣刺客欲加害颖达,幸得礼部尚书、

15、爱才思贤的杨玄感出面保护,将孔颖达藏于府中,才使少年才子幸免于难。孔颖达凭着自己的渊博学识终于进入国家中央的教育和学术机构,在更好的环境、更高的层次上进行经学研究工作。 二、十八学士登瀛州 五经正义传典型 隋末天下大乱,孔颖达避难于虎牢(在今河南荥阳)。李渊建国,海内一统。李世民因创业征战之功,特授天策上将、领司徒、封秦王。他悦礼敦诗,爱才若渴,开府治事,形同小朝廷。武德四年(621),李世民在解鞍歇马之后,爱尚儒教,属意文学,特设文学馆,招揽天下文士,为治国平天下储备人才。文学馆位于宫城之西,地静景幽,无车马之喧;典籍充栋,有兰台之盛。这年十月,孔颖达等18人同日被授为文学馆学士,号称“十八

16、学士”。十八学士都是当时经学通明、文彩飞扬的优秀人物,杜如晦、房玄龄甚至是李世民的心腹谋臣。李世民给他们优以尊礼,予以厚禄,入阁诸君,皆享用五品珍膳。还令大画家间立本为诸名士写真,大文豪褚亮题写真赞,高悬于凌烟之阁,深藏于禁中秘府。十八学士三班值阁,李世民每当军国事罢,进谒归休,常引见学士,与他们讨论坟籍,商略前载。儒雅之风,旷古稀有;亲近之恩,百代罕及。因此时人称之“登瀛州”。 武德九年(626),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杀建成、元吉,立为太子,秦府官属皆有封赠,十八学士也加官进爵,杜如晦为太子左庶子,房玄龄为右庶子,虞世南为中舍人,褚亮为舍人,姚思廉为洗马,孔颖达则擢授国子博士,成为全国最高学府

17、的高级教官。 公元627年即位后的李世民改元贞观,论功行赏,孔颖达以儒业受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给事中乃门下省要职,掌封驳政令,议论得失,颖达随侍皇帝左右,倍见亲信。屡迁国子司业,祭酒,掌管一国教育。唐太宗对孔颖达寄以厚望,将储君的教育委与他,任他为太子右庶子,与左庶子于志宁一道,共同掌教太子李承乾。孔颖达兢兢业业,克尽职守,无奈太子承乾爱好声色,漫游无度,足智饰非,不听劝教;又因大宗偏爱魏王李泰,酿成嫡庶相争之祸。承乾被废后,其他东宫属官多被黜退,唯孔颖达、于志宁等由于平时对承乾犯颜直谏,尽心尽职,太宗于是对他们却奖赏有加,信任如故。 作为当年秦王亲信的几个文臣之一,孔颖达在后来的政治生活

18、中,不像房杜诸人,功业卓著,位至公卿。他在太宗朝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政治,而是在文化事业。他学识渊博,文采出众,每遇朝廷议论礼历、商榷经义,他常发高论,多被采纳。他曾与魏征、颜师古等修订隋书,有“良史”之称,被加位散骑常侍;又修订五礼,进爵为子。 贞观十四年(640),孔颖达为国子祭酒,太宗亲临国学,举行祭祀先圣孔子的释奠大礼。会上,群儒执经宣义,孔颖达主讲孝经,他声若洪钟,口如悬河,义理分明。太宗令群儒发难辩驳,孔颖达“金汤易固,楼雉难攻”;排难解纷,令众儒师大为折服。太宗手诏褒之曰:“洪钟待扣,扣无不应;幽谷发响,声无不答。思涌珠泉,情抽蕙兰。关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济南伏生,重兴于兹时!”称赞

19、他为“关西孔子”、西汉伏生,与先圣先师并辉齐明。 孔颖达在经学上的最大成就是奉诏编纂五经正义,为经学的统一和汉学的总结做出卓越贡献。如前所说,中国儒学从西汉开始便流派众多,师说不一。当时诗分齐、鲁、韩三家,书分欧阳、大小夏侯,礼有仪礼、礼记,其中礼记分大小戴,易分施、孟、梁邱、京,春秋既分公、谷二传,公羊又有颜、严之学。经学史上称这些分歧为“师法”。后来经师又在师法的旗号下更生异说,于是又分出“家法”,再由家法中分出各种专家之说。就像树干分枝,校又分枝,枝叶繁茂,渐失根本,经义难明。故有“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之叹”。后来古文畅兴,纠葛更生。诗有毛传与齐鲁韩争雄,易有高费与施孟争胜,春秋有

20、左传异军突起,礼又出现周礼与分高低,书又得壁中古文十六篇。其间经本有无,卷国残全。文字今古,师说歧异,种种分歧,更扰得经学讲坛迷雾重重。企图解决经学分歧的统一工作,孔颖达以前共有三次,一是西汉宣帝有石渠阁大会,二是东汉章帝有白虎观之议,三是东汉末郑玄不讲家法,遍注群经。石渠阁之会,重点讨论今文经内部师说繁粹的问题,讨论结果,不仅没有统一师说分歧,反而增立博士,加剧了经学内部异说的产生;白虎观之议,重点讨论今古文分歧问题,结果著为白虎通,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加西汉谶纬迷信统一意识形态,对古文经说的优秀内容无所取正,这同样达不到学术统一的目的。因此白虎观会议后,古文经学不仅没有歇息,反而从者更多,成

21、就日丰。郑玄兼通今古文,而以古文为依归。他起而遍注群经,杂采今古文,今古文之异才日渐消亡。但是郑玄经注也未臻完善,学者多攻其所短,至西晋,王肃又重注群经,与之抗衡,并借用王朝力量立为学官,遂有“郑学”“王学”之争。随着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和玄学的兴起,于是又出现清谈“玄学”与传统“汉学”、博学”与“北学”的分歧。在学术风格上,南学主义理,重创新;北学主典实,重故训。南朝治经易尊王弼注,尚书用东晋出现的伪孔传,左传则用杜预集解;北朝,周易尚书用郑玄注,左传用眼虔注。毛诗、礼南北同尊郑注。此其大致。当时南北王朝并未明确将经注定为一尊,学者谁主谁从,都是各行方便,从其所好。特别是在南北势力交会之处,更

22、是南学与北学混,义理与典实杂。这样就给后生学习,经义取正,带来困难。这种情况在政权分离之时,倒还可以容忍,但天下统一之后,特别是自隋王朝设立郡国之学以养士,开设明经、进士科取才以后,没有一个统一的经解作教材和课试标准,势必给教育和选举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史载隋文帝下令考试国子学生,准备择优录用,可是“自正朔不一将三百年,师训纷给无所取正”(隋书儒林传),众博士无法评出考卷。有鉴于此,唐太宗下令孔颖达主持编纂五经注疏定本。 同与编修之事者尚有多人,以孔颖达为其首领。在注疏编纂过程中,义例的制定,是非的考论,皆由颖达我夺。首先,孔颖达在众多的经书章句中,选择一家优秀的注释作为标准注本,然后对经文注文

23、详加疏通阐释。 周易经注,西汉的梁丘、施、高氏之学,都已亡于西晋,京氏、孟氏流于谶纬灾祥,学者不传。南北朝唯传郑玄、王弼易注。郑氏讲爻辰象数,王氏详玄学义理,相比之下,王注义例明备,“独冠古今”,故孔颖达易用王注。书经,欧阳、大小夏侯也都亡于永嘉之乱,南北朝多尊郑注。东晋梅赜进献尚书孔安国传,号称古文,篇章也比郑注为多,时人不知其伪,大行于南朝,隋代“二刘” 也研习孔传,孔颖达初本习郑氏尚书,后从刘焯传孔义,认为“其辞富而备,其义弘而雅”(尚书正义序),遂定伪孔传为圭桌。诗经,齐诗亡于曹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虽存而无传人,唯毛诗郑笺,独行于世,孔颖达正义,诗用毛传郑笺。礼,本有仪礼、周礼、礼记

24、三经之别,但是仪礼、周礼为制度仪文,缺乏义理,亦少文采,礼记则事文义理兼具,因此三礼之中独取礼记,注用郑玄。春秋,亦有公羊、谷梁、左氏三传,其中公谷空言说经,不及左氏事富文美,因此以左传附经。孔颖达历考汉晋训贴,大多杂取公谷,为例不纯,唯西晋杜预集解,“专取丘明之传以释孔氏之经”,尊经重本,“子应乎母,以胶投漆”(春秋左传正义序)。更重要的是杜氏为左传总结有“五十凡例”,补充了左氏在三传中义理贫乏之不足,与仅重文字训诂的各家传注不可同日而语。见解最高,体例最善,故于众解,独取杜氏。 唐会要(卷77)说:“贞观十二年国子祭酒孔颖达撰工经义疏170卷,名曰义赞,有诏改为五经正义”。考本传,孔颖达贞

25、观六年除国子司业,七年与魏征等同修隋书,十一年修正礼,十二年官进国子祭酒。可见五经正义的编修是在十二年孔颖达做国子祭酒任内。从受诏到成书,前后不过一年,文成数十万字,为卷170,真是神速!神速!究其原因,盖有二焉:一是得博学诸儒的通力合作。参加修周易正义的有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马嘉运、赵乾叶、王琰、于志宁等;修尚书正义的有王德昭、李子云;修毛诗正义的有王德昭、齐威等;修礼记正义的有朱子奢、李善信、贾公彦、柳士宣、范义囗、张权等;修春秋正义的有谷那律、杨士勋、朱长才等。参修诸人都是当时儒学的第一流人材,博极群书,精通五经。颜师古,是颜之推之后,“少传家学,博览群书,尤精训诂”,曾奉太宗诏考订

26、五经文字异同,撰五经定本,做了经书的文字统一工作;又撰汉书注,大重于时,至今仍是研究汉书最优秀的古注。司马才章传家学,通五经,为国子助教;王恭精三礼,并私撰义证,“甚为精博”;马嘉运兼通儒释二教,“尤善论难”,高宗朝为国子博士,侍讲殿中;谷那律淹贯群书,被褚遂良称为“九经库”;朱子奢少习左传,善属文,为中书舍人;杨士勋、贾公彦都是春秋、礼学专家,杨后来撰有春秋谷梁传疏、贾撰周礼仪礼二疏,与五经正义一并传为千古仪则,为今传十三经注疏之一。其余诸君也都以学问官至国子、太学、四门学的博士或助教。(两唐书儒林传及本传)孔颖达领导的五经正义编纂班子,真是英才荟萃,通儒群集,难怪乎成书迅速。 原因之二,是

27、有前人成果可供借鉴。南北朝时期,儒生依照佛教讲疏的形式,对五经作有多种义疏,孔颖达对各家义疏进行比较,选择优秀底本,再融会众说、剪裁诸家,折衷以己意。善于利用前人劳动成果,有前人努力为基点,自然见效快,成功伟。这就是五经正义成书快的又一个秘密。当时,周易,江南有义疏十余家,但都“辞尚虚玄,义多浮诞”(周易正义序),于是孔颖达取其合乎孔子思想,与王弼注并行不悖的说法,著为正义。尚书有蔡大宝、巢猗、费囗、顾彪、刘炫、刘焯正义,前面数人多互相因循,义理浅略,唯颖达老师“二刘” “最为详雅”。遂依“二刘”书疏为本,而删其狂傲和虚华。诗经义疏有全缓、何胤、舒援、刘轨思、刘丑、刘焯、刘炫诸家,也是“二刘”

28、诗疏“特为殊绝”,于是“据以为本”(毛诗正义序),而匡其轻狂,补其疏略。礼记有贺循、贺囗、庾蔚、崔灵思、沈重宜、皇侃、徐遵明、李业兴、李宝鼎、侯聪、熊安生等疏,皇、熊二家最流行,其中皇氏最优秀,孔颖达乃“据皇氏为本,其有不备,以熊氏补正”(礼记正义序)。春秋左传义疏有沈文阿、苏宽、刘炫等家,孔颖达认为:“刘炫于数君之内,实为翘楚”(左传正义序),故依据刘疏,补以沈氏,若两家俱失,则申以己见。 虽有前儒义疏可为依据,但孔颖达等人利用这些材料,态度极为严谨,除对诸家注疏详加审定,汰劣取优外,对被选为底本的义疏,孔颖达也认真甄别,严格笔削,即使是前辈权威和自己的老师,也决不盲从。刘焯、刘炫,为孔颖达

29、素所敬仰,他称赞他们“并聪颖特达,文而又儒,擢秀干于一时,骋绝辔于千里,固诸儒之所揖让,日下无双。于其所作疏内,特为殊绝”。(毛诗正文序)但是他又常常指出二人恃才傲物、好非毁先贤,穿凿附会、自立新说的毛病。如刘焯的尚书义疏常常故弄玄虚,求险探深,孔颖达批评他们有“非险而更为险,无义而更生义” (尚书正义序),就像在平缓的河流中平掀怒浪,在静止的树梢上更震狂飘,实在是无益的游戏,反教学者更生疑窦。刘炫的尚书义疏依焯疏删繁就简,但义理过简,文辞太华,文胜于质,也不足以作为后生典范。刘炫的春秋左传义疏,孔颖达在称赞之余,也不忽略其一意在矜伐,性好非毁”(春秋左传正义序)的敝病,以谓刘疏聪惠辩博无人可

30、比,但是发明义理,造诣不高。对于其他各家取作底本的义疏,孔颖达也都每每指陈疵暇,各论得失。删修笔削,“必取文证详悉,义理精审,剪其繁芜,撮其机要”。因此避免了官修图书,杂而不纯的毛病,保证了五经正义的质量。 五经正义的编撰方法是,首先列出经文、注文,接着串讲经文大意,然后疏通注文,说明注文之所以然。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叔女,君子好逑” 一句,毛传说:“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闭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郑笺说:“怨耦曰仇,言后妃之德和谐,则幽闭处深宫贞专之善女,能为君子和好众妾之怨者。言皆化后妃之德,不嫉妒,谓三夫人以下。”正义首先串讲经文说:“性行和谐者是后

31、妃也。后妃虽悦乐君子,犹能不淫其色,退在深宫之中,不亵渎而相慢也。后妃既有是德,又不妒嫉,思得淑女以配君子,故窈窕然处幽闭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也。以后妃不妒忌,可共事夫,故育宜也。”再疏通毛传说。“窈窕者,谓淑女所居之宫形窈窕然,故笺言幽闭深宫是也,(毛)传知然者,以其淑女已为善称,则窈窕宜为居处,故云幽闭,言其幽然而闲静也。扬雄云善心为窕,言容为窈者,非也。逑,匹,(尔雅) 释诂文,孙炎云:相求之匹,诗本作逑,尔雅多作仇,字异音义同也。又回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者,美后妃有思贤之心,故说贤女宜求之状。”以下接着又疏证郑笺。正义有说有证,层次清楚,释义分明,繁而有要,齐全周详,就像老师宿儒的讲义一样。因此,于志宁称之为“万古之仪型,一代之标的”。正义为了说明注文,往往旁征博引古籍和前贤解说,体大思精,资料至为丰富。如上引为释毛氏传文,正义引用了尔雅释诂和扬雄、孙炎之说。在疏证毛传关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解释时,甚至引达尔雅释估、释鸟、释水、五经定本、俗本毛诗等文献资料,兼及郭璞、陆机、扬雄、许慎、李巡等人之说,还参证诗经江有渚、蒹葭、谷风、采蘩等篇中毛传郑笺的解释,反复周致,论证详明。人们既可以利用它来研习五经,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