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130.80KB ,
资源ID:1136602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3660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金属半导体接触.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金属半导体接触.docx

1、金属半导体接触金属-半导体接触1.金属与半导体接触概论以集成电路(IC)技术为代表的半导体技术在近十几年来已经取得了迅速发展,带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信息科技进步,没有哪一种技术能像它一样,带来社会性的深刻变革。半导体技术的实现依赖于半导体的生产与应用,而在半导体的应用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半导体与金属电极的接触。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铝-硅接触就是典型的实例。金属与半导体接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一种是具有整流特性的肖特基接触(也叫整流接触),另一种是类似普通电阻的欧姆接触。金属与半导体接触特性与两种材料的功函数有关。所谓功函数,也称之为逸出功,是指材料的费米能级与真空能级之差,即W=E0-EF(E0为

2、真空能级,EF为费米能级)。它是表征固体材料对电子的约束能力的物理量。然而,由于金属与半导体的费米能级有所差别,所以其功函数也不相同。就金属来而言,其费米能级EFM代表电子填充的最高能级水平,所以金属的功函数WM 即为金属向真空发射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如图1.1.1);但对半导体的功函数WS而言,其功函数是杂质浓度的函数,而不像金属那样为一常数,其部电子填充的最高能级是导带底EC,而费米能级EFS一般在EC之下。所以半导体的功函数WS一般要高于电子逸出体外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半导体的功函数又可表示成:WS=+En。其中,=E0-EC,称为电子亲和势,En=EC-EFS为费米能级与导带底的能

3、量差(如图1.1.2)。图1.1.1 金属的电子势阱 图1.1.2半导体的能带和自由电子势当具有理性洁净平整表面的半导体和金属接触时,二者的功函数WM和WS,一般说来是不相等。其功函数差亦为其费米能级之差,即WM-WS=EFS-EFM。所以,当有功函数差的金属和半导体接触并符合理想条件时,从固体物理学我们知道,由于存在费米能级之差,电子将从费米能级高的一边转移到费米能级低的一边,直到两者费米能级持平而进入热平衡态为止。2. 金属与半导体接触的四种情况(1)金属与N型半导体接触,WMWS时WMWS意味着金属的费米能级低于半导体的费米能级。当金属与N型半导体理想接触时,半导体中的电子将向金属转移,

4、使金属带负电,但是金属作为电子的的“海洋”,其电势变化非常小;而在半导体部靠近半导体表面的区域则形成了由电离施主构成的正电荷空间层,这样便产生由半导体指向金属的建电场,该建电场具有阻止电子进一步从半导体流向金属的作用。因此,金属与半导体接触的建电场所引起的电势变化主要发生在半导体的空间电荷区2,使半导体中近表面处的能带向上弯曲形成电子势垒;而空间电荷区外的能带则随同EFS一起下降,直到与EFM处在同一水平是达到平衡状态,不再有电子的流动,如图1.1.3。图1.1.3:WMWS的金属与N型半导体接触前后的能带变化,(a)接触前(b)接触后相对于EFM而言,平衡时EFS下降的幅度为WM-WS。若以

5、VD表示这一接触引起的半导体表面与体的电势差,显然有qVD=WM-WS(1.1)式中,q是电量,VD为接触电势差或半导体的表面势;qVD也就是半导体中的电子进入金属所必须越过的势垒高度;同样的,金属中的电子若要进入半导体,也要越过一个势垒。高度为式1.2,式中,qM极为肖特基势垒的高度。qM=WM-=qVD+En(1.2)当金属与N型半导体接触时,若WMWS,则在半导体表面形成一个由电离施主构成的空间电荷区,其中电子浓度极低,对电子的传导性极低,是一个高阻区域,常被称为电子阻挡层。(2)金属与N型半导体接触,WMWS时若WMWS,由于金属与半导体的费米能级不平衡,电子将从金属流向半导体,在半导

6、体表面区域形成负电荷空间区。由此在半导体近表面产生由半导体表面指向体的建电场,导致半导体的能带自体到表面向下弯曲,使半导体表面的电子密度比体高很多,增加了对电子的传导特性,因而是一个高导区域,称之为反阻挡层。接触以后的能带结构为图1.1.4。反阻挡层是很薄的高导层,它对半导体和金属之间接触电阻的影响极小,因此在实验中不易觉察到其存在。图1.1.4WMWS时,能带向上弯曲,导致表面比体空穴密度更高,增加电荷的传导特性,形成P型反阻挡层;当WMWS时,能带向下弯曲成为空穴势垒,对空穴的传输性降低,形成P型阻挡层。图1.1.5为金属和P型半导体接触的能带结构。(a)P型阻挡层(WMWS)图1.1.5

7、金属和P型半导体接触能带结构以上讨论的4种接触中,分别形成了阻挡层和反阻挡层。其中,WMWS时金属与N型半导体的接触和WMWS时金属与P型半导体的接触,分别在半导体表面形成了电子势垒和空穴势垒,这类势垒对电荷传输都起到了阻挡作用,换句形象生动的话叫载流子的运动需要“爬坡”,因此这一类接触称为肖特基接触。而WMWS时金属与P型半导体的接触成了反阻挡层,对电荷传输的影响极小,这一类接触称为欧姆接触。3. 表面态对肖特基势垒高度的影响从图1.1.3和肖特基的计算式qM=WM -=qVD+En看,肖特基势垒高度貌似只与金属的功函数WM和半导体的电子亲和势有关,而与金属和半导体接触界面的情况无关。表1.

8、2给出了N型Ge、Si、GaAs与一些金属的接触的肖特基势垒高度qM1。从表中可以看出Au和Al与GaAs接触时,势垒高度相差0.15,但是,Au和Al的功函数相差1.02eV,说明存在另外重要的因素影响了金属与半导体接触的肖特基势垒高度,这个因素就是表面态,关于表面态的理论虽然已现有,但是并不能完全解释目前的实验结果,仍需要不断的完善。表1.2N型Ge、Si、GaAs与一些金属的接触的qM金属AuAlAgWPtWm/eV5.204.184.424.555.54N-Ge0.450.48-0.48-N-Si0.79-0.69-N-GaAs0.950.800.930.710.944. 金属与半导体

9、接触的I-V曲线不同类型的接触所形成的I-V曲线也不相同。对于肖特基接触,由于空间势垒的存在,使其性能类似与PN结,故其I-V曲线具有整流特性,如图1.3.1。而对欧姆接触,反阻挡层的性质如同电阻,I-V曲线表现出线性的关系,如图1.3.2。图1.3.1肖特基接触I-V曲线图1.3.2欧姆接触I-V曲线5. 金属与半导体接触的I-V曲线测试方法及传输线模型(TLM)制作好金属电极及退火以后,都需要测定所得样品的I-V性能。对不同的电学性能,电极电路的连接方式有所不同,首先为一个探针电极接触ZnO/AZO表面,另一个探针电极接触金属表面(如图3.5(a)所示),初步通过I-V曲线判断所获得的接触

10、的类型。若获得的接触具有明显的整流特性,即如图3.6(a)类似的形状,则可以判定为肖特基接触,开始进行数据采集;若获得的接触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及如图3.6(b)所示,则可以判定为欧姆接触,则需要用传输线模型法测定欧姆接触的比接触电阻。比接触电阻c是表征金属与半导体欧姆接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所谓比接触电阻c,即单位面积上金属与半导体接触的微分电阻,单位是(cm2),由于金属与半导体的接触区一般包括一下几层:金属层、金属与半导体界面以及半导体层;而且测量过程中还会引入各种寄生电阻,因此是目前无法直接测量比接触电阻。现有的测量方法是探针依次接触间距不同的金属电极(如图3.5(b)所示),获得I-

11、V曲线,通过计算获得比接触电阻。测量比接触电阻时,探针电极分别接触间距不同的金属电极,测定I-V曲线,参数设置为-2V2V,101个数据点。图3.5I-V测试时,电极方式示意图图3.6 I-V测试曲线下面介绍传输线模型法测定比接触电阻51-53的基本原理和线性拟合公式的推导。矩形传输线模型及其等效电路如图3.7。在一宽为W的样品上制作46个间距不相等的金属接触电极,电极尽力做到与样品等宽。图3.7传输线模型示意图:(a)金属-半导体接触的传输线模型,(b)传输线模型的等效电路如果金属电极不能与样品等宽,则在通电流前需将样品进行边缘腐蚀处理,目的是保证载流子在电极间的平行方向上流动,同时与周围环

12、境做到绝缘。测量时,探针依次在间距不相等的长方形电极之间通恒定电流I,电压探针测量相应的电压V,每对电极采取线性多点测量,最后通过拟合求出相应的总电阻Rtot。(1)比接触电阻的推导根据Kirchoff定律,可得x与x +l之间的电压电流关系:(3.9)(3.10)当l0时,由式(3.9)和式(3.10)可得(3.11)(3.12)将(3.11)和(3.12)两式合并,得:(3.13)其中,为传输线的长度,为半导体薄膜层材料的方块电阻(Sheet Resistance),即单位面积上的电阻值55。又(3.14)且(3.15)其中,d为接触宽度。由此可得接触电阻Rc:(3.16)此处,将接触宽度

13、d取近似,使其满足条件d,从而,式(3.16)转化为:(3.17)由此可得比接触电阻(3.18)(2)比接触电阻的测量如图3.7(a)所示,在相距l的两个长方形接触间通入恒定的电流I,并测出相应的电压V,从而可以得出总电阻Rtot:(3.19)其中,Rp表示钨探针的电阻值,此值相对较小,约为0.6,可忽略不计。式3.19变形为(3.20)对应不同距离的Ln,可测出一组Rtot的值,这里需要注意的是Rtot由两个欧姆接触电阻与接触之间的导电层串联电阻构成,在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处理,继而可作出Rtot=f(l)曲线,经过线性拟合,成为一条直线,如图3.8所示。图3.8传输线模型测量曲线式中,Rc为总接触电阻,Rs为欧姆接触之间的半导体薄层电阻。理论上Rtot-Ln曲线为一条直线,因此可用作图法求得接触电阻率。根据实验数据用拟合法作出Rtot-Ln曲线,如图3.8所示,从直线中可以得到Rs、Rc,最后再代入公式c = ( Rc2W2) / Rs得到c。以上便是整个整个传输线模型的推导过程,传输线模型最早由Schockley提出,后又经Reeves和Harrison等人做了进一步改进。最初的传输线模型为矩形传输线模型52,后来又发展了圆点传输线模型,环形传输线模型等;而对传输线模型制作过程也有了新的改进包括:挖补圆盘法、环圆形传输线模型外推法、多圆环传输线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