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说课稿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一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几个方面谈谈关于本课的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功能本节内容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在初中已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还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系统深入地再学习。根据课程标准,在此只笼统地将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原因归结为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如此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
2、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关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主要考虑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阶段性。选材上尽量将化学原理与实验、实例相结合,对化学概念或术语采用直接使用或叙述含义而不下定义的方式出现,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注意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高新技术、化学史实相联系。能源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本节通过对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探讨,使学生感悟到化学反应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过程中充当的关键角色,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形成将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
3、学能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同时通过【思考与交流】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热能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实例和实验,形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过程与方法: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尝试与人合作,增强团队精神;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
4、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本节教学重难点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难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形成及科学能量变化观的建立。二、教学方法及模式本节课的教学可分为三个课堂教学单元:理论思考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实际应用教学。这三个教学单元互相联系,同时又各自平行独立,其中任何一个单元都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进行课堂整体教学。本节我采用以实验探究教学作为切入点的教学思路。这一教学思路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应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设计并进行实验用以收集
5、、整理事实和数据,再得出结论,抽象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在第二课时中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进一步理解概念,最后应用到实际中去。整个教学过程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反应原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和高一学生实际,本节拟采用三种教学方法。演示讲授法 演示主题典型现象科学结论迁移应用实验探索法 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引出新知识设疑递进法设疑解难再设疑(知识加深)再解难(突破难点,总结规律)为了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将零散的见闻集中化,采用演示讲授法和
6、设疑递进法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对于另一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我采用实验探索法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和演绎的实验能力。三、学法指导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本节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强调四个问题:第一,目的性;第二,全面性;第三,观察与思维相结合,边观察边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第四,要有客观而详实的记录。四、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首先教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Na2O2与H2O的反应。问题:水能生火的原因是什么?此反应除了得到NaOH和O2,还有什么生成?这一环节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在观察
7、实验现象时注意目的明确,淡化对反应产物的观察,注重对能量变化的观察。2、展示素材,师生互动展示燃烧、爆炸及电池的图片和视频。问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都有哪些表现?明确热量的变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一环节初步锻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3、动手实验,观察现象问题:化学能与热能如何相互转化?实验2-1、2-2、2-3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内教学资源,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学价值,我在这里将以上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4、深入思考,突破难点 经过分组实验,学生有了完整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理性分析。通过学生汇报、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报告等多
8、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机会学习对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对实验事实和数据的处理、依据事实和数据进行抽象等科学方法。例如: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 的反应,属于 ,其离子方程式都是: 。所以,可提出推测_。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物质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形成概念: 称为中和热。使学生明确
9、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都有哪些。问题:许多吸热反应需要加热,那么需要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吗?许多放热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那么常温下进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吗?放热反应一定都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吗?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认识。问题:为什么化学反应会放热或吸热呢? 突破难点,明确规律,使学生明确化学反应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热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5、创造思维,创新实验为了能使实验教学进入高层次的创造性实验和创造性思维阶段,我还提出了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问题和任务,供学生在课外深入学习,为选修模块和大学
10、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6、课堂小结和练习知识方面学法方面:回顾本课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探究过程。【课堂反馈练习】1、2、3、47、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练习化学键知识,思考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破与立”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为下一课时的理论思考教学做好铺垫。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将于下一课时再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
11、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2、化学能与电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以下我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一、说教材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2、“三维”目标的确定和依据(1)知识与技能:理解
12、并掌握原电池原理。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重点、难点的确立重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构成条件。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二、说教法1、实验探究法实验探究法教学是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在卢梭和第斯多惠等前人的基础上将实验与主动
13、探究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基本思想,后经美国的施瓦布发展完善。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2、指导发现式 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
14、种手段来突破。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三、说学法本节学法指导的重点是采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里既包括对学生观察实验的指导,又包括对实验方法的选择指导(对比实验)。本节课涉及生活中常用的电池,是学生熟悉的物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学生已掌握氧化还原知识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也具备基本的电学知识,为原电池原理的探究储备了必要的知识。这也符合新课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的基本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基本流程:巩固提高引入课题根据我
15、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及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分析火力发电体系中的各要素及其利弊。通过分析火力发电过程的能量形式多,转换多及能量损失较多,同时伴有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中心意图: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科学工作者,你会怎样做来排除这些弊端? 翻开历史的画卷,看一看前人是如何发现电流的?通过PPT演示 1.奇妙的青蛙腿伽伐尼电流 教师模拟演示重现历史过程。将具体物体抽象为化学实验装置,探究原电池原理。讲授新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原理。亲自感受科学家的探索过程。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有电流产生产生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此时学生对
16、反常的实验现象铜片上产生气泡很感兴趣,在学生的这个兴奋点上我及时提问:气泡的成分可能是什么?为什么在铜片上析出?根据你所了解的电学知识,你知道电子是怎样流动的吗?并借助于微机演示原电池原理的微观动画模拟。分析过程,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继续提问,作为电池,有正极和负极之分,你如何判定装置中锌片和铜片哪个是负极、哪个是正极?经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判定方法有两种:1.根据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指针偏向哪一极,该极为正极,另外一极为负极。2.从电极材料,金属活泼性判断。相对活泼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为正极。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得出原电池化学反应的本质。追加提问,究
17、竟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构成原电池呢?设置半开放性试验,所谓开放性实验,是指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由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既避免了学生做教师设计意图的机械操作者,也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的实验。注意指导学生如实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巧妙的利用对比实验寻找答案。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汇报、总结、归纳并内化抽象得出规律。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了原电池的原理以及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要求同学们理解原电池的原理,能够正确判断原电池的电极名称并写出电极反应式,注意正、负极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要保证得失电子守恒。同时能够依据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判断那些装置可以构成原电池。介绍伏打电池世界上第一个电池(
18、为第二课时埋下伏笔)课堂小结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掌握重点知识,同时也为下节课做以铺垫。课堂练习设置两类练习题,一类是巩固知识的习题,另一类是带有趣味性的生活应用题。1、判断下列哪些装置构成了原电池?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若是,请指出正负极名称,并写出电极反应式.2、下列哪些反应在理论上可以设计为原电池?2FeCl3 + Zn = 2FeCl2 + ZnCl2NaOH + HCl = NaCl+H2OFe + 2HCl = FeCl2 + H22H2 + O2 = 2H2O3、格林太太是位漂亮、乐观、开朗的妇女,每当她开怀大笑时,人们可以发现她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中镶有两颗假牙,其中一颗是
19、黄金的这是她富有的象征,另一颗是白钢的这是一场车祸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从车祸之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医生绞尽脑汁,格林太太的病情仍未见好转请问你能帮帮格林太太吗?课后作业1课外实践活动:利用苹果、柑橘、柠檬等水果尝试制作原电池。2上网查询,发展中的化学电源种类及应用。自我评价和反思1.过去所学的哪些知识对你在本节课的学习有所帮助?2.你对原电池概念、工作原理、组成条件等知识掌握了吗? 3.你是如何与本组同学进行合作的?4.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 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微机为手
20、段,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通过化学史的引入和实验模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附: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一)火力发电工作原理(二)燃烧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三)原电池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3.原电池的电极名称负极:电子流出(电流流入)的一极(较活泼金属),发生氧化反应。正极:电子流入(电流流出)的一极(较不活泼金属),发生还原反应。4.电极反应式与电池总反应式负极(锌片) Zn-2e-=Zn2+ (氧化反应)正极(铜片) 2H+2e-=H2
21、(还原反应)电池总反应式:Zn2H+=Zn2+H2原电池化学反应本质: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5.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电极: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材料作电极。溶液:两电极均同时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回路:两电极间形成闭合电路。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第一课时:化学反应的速率 今天,我参加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新课标中将本节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化学反应的速率第二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体会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第一课时的设计:一、说教材1、教
22、材分析: 在前面两节中,教材着重探讨化学能向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的转化,并指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及伴随发生的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特征。本节教材则是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探讨人类面对具体的化学反应要考虑的两个基本问题: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的限度的影响。人类利用和控制化学反应,必须了解这些问题。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完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识体系。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大量化学现象和化学实验入手,引出反应速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
23、部分内容是后面学习化学反应限度概念的基础。2、目标分析目标内容的选择依据:化学反应速率是在研究浓度、温度、催化剂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是对浓度、温度、催化剂研究的必然结果,后者是对前者的经验事实作出高度的理论总结,比前者有更深刻的内涵和应用价值。目标的层次理解:这是由于本节教材在全章和整个高中的地位作用决定的,确定为“理解”层次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根据新大纲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2、 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完成一些化学实验。过程与方法1、
24、 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2、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3、教学重、难点:(含学情分析)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
25、较。便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二、说教学方法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采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其设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由浅入深,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实验中抽象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其主要过程设计为: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概括实际应用完善体系。巧妙引入正题,设置学生探究的“空白点”。通过生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再通过师生互动,教师点拨,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
26、验能力、自学能力,体现新课标理念。三、说学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四、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引导发现:播放炸药爆炸、溶洞的形成等视频短片,用强烈的视觉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回忆生活或者化学试验中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实例,用
27、日常生活的实例拉近生活与化学知识的距离。2、概念建构、自学总结:学生讨论在物理上用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在化学上该怎样定量地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学生通过概念的对比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再通过自学阅读教材P47总结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示方法、表达式和单位。通过自学对3个要点的总结,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循序渐进的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本节课的重点。3、提出新的研究课题、组织探究学习活动。 提出问题: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让学生根据
28、已有的知识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大胆的推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组织实验探究活动,验证学生的推测。探究活动一:大理石与不同浓度的盐酸的反应探究活动二:H2O2与FeCl3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探究活动三:H2O2在分别加入MnO2、FeCl3、和不加任何试剂的条件下分解反应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假设的过程,归纳总结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4、巩固知识、拓展视野: 指导学分组生讨论课本49页的【思考与交流】部分,归纳总结影响化
29、学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如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等因素。让学生懂得如何控制反应条件提高对人类有利的反应速率,降低对人类不利的反应速率。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布置课堂练习,请个别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给予评价、讨论,然后经过教师点评最终得出正确答案,这一环节是巩固学习成果,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强化两个知识点,进一步达到学习目的,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板书设计: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一、化学反应速率1、概念:2、表示方法:3、表达式:v(B)=c(B)/t4、单位:mol/(Ls) 或mol/(Lmin)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2、外因:1温度的影响2催化剂的
30、影响1、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3浓度的影响补充:还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气体的压强等因素的影响五、设计体会(含创新点)1、充分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 这是能力结构的较高层次,是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最基本的手段,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本节主要突出以下内容:(1)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方法:通过设置比较标准,比较反应速率。实验条件控制方法:即在研究一个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固定其他条件,只改变一个条件来探索其影响规律。(2)实验的功能。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出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2、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分析、推理、归纳)3、采用CAI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分析规律的本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