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历史儒家思想教学内容研究高中历史“儒家思想”教学内容研究(陆成建)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内容不仅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难点之一。加强高中历史“儒家思想”内容教学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可以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其爱国情怀,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还可以转变高中历史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等。高中历史“儒家思想”内容主要与必修三第一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关,对本专题进行教学研究的文章主要有任世江老师的“古代中国
2、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和“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续),马执斌先生主编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必修)的相关文章,姚锦祥老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实践引领的相关文章,历史教学的访谈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南开大学孙晓春教授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的几个问题,王世光先生的写法文献评判试析高中新课标历史教科书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中国政法大学林存光教授的历史的脉络与思想的线索兼评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内容,徐州市第一中学孙辉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两点思考,苏州中学园区校封安东老师的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3、想的演变”单元中存在的两点问题以“宋明理学”一课为例等,这些文章大部分是由著名专家、学者所写,他们对本专题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对本专题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也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还有一些文章是来源于中学一线教师之手,主要反映了他们在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有待研究。从这些文章内容来看,虽然他们对本专题教材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一些教学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但真正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研究的还比较少,且不深入,高中历史“儒家思想”内容值得在教学中进一步研究、探讨。在研究过程中,本文拟阐述以下一些认识:第一,“儒家思想”内容是高中历史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中历史
4、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儒家思想”内容主要是作为必修三模块第一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进行教学的,是思想史模块的第一专题,加强本专题教学研究,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可以培育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也可以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等。第二,“儒家思想”内容不仅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难点之一。新课程下“儒家思想”内容不同版本教材的体系不同,内容不同,甚至差别较大,教学内容较多,有些内容枯燥、乏味,且较难理解,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有些内容理念不新、观点陈旧,不利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全面实现,而且教学
5、时间较少,教学中容易产生相应的教学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值得研究、探讨。第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高中历史“儒家思想”内容的教学,可以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儒家思想”内容不同版本教材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同一版本教材的不同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应材而异,应课制宜”,可以发挥史料在“儒家思想”内容教学中的作用,尝试史料教学,可以通过思想与政治、经济之间的横向联系,思想的前后联系与中外比较,尝试联系与比较教学,可以通过不同类型历史问题的设置,尝试问题教学等,从而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研究,推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不断前进
6、。第1章 高中历史“儒家思想”的教育教学价值11 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和初步发展。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奠定了儒家思想发展的基础。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儒学体系更趋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动荡,诸侯割据,儒家思想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未被统治者采纳与运用。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人们思想,摧残了儒家文化,许多儒家典籍遭毁,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遭受沉重打击。西汉时期,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提出
7、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并付诸实行,汉武帝时期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隋唐时期,儒学在挑战中复兴。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政治统一和文化繁荣为儒学的复兴创造了条件,统治者的扶植政策也为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而且,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的复兴,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和考试科目的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蓬勃发展。但是,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也受到一定挑战,思想界出现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儒学日趋理论化、思辨化
8、,其发展进入成熟阶段。这一时期儒学的主要形态为“理学”,“心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是儒学的成熟形态。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儒家学者,儒家思想呈现出活跃局面。这一时期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而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严重限制和束缚了进步思想、学术的发展,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缓慢发展,传统儒学受到了一定批判,产生了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
9、进步思潮,为儒家思想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使儒家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近代以来,龚自珍、林则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否定并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12 “儒家思想”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地位及教育教学价值121 “儒家思想”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地位2004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以前,“儒家思想”内容是没有专门章节讲述的,其主要是作为文化史内容分散于中国古代史各章最后一节,篇幅较小,内容较少,相对分散
10、,不成体系,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掌握是支离破碎的,很不系统的,况且只有高三选修文科的学生才学习中国古代史内容,占人数大部分的理科学生是不需要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他们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只能来自历史课程之外,可以说他们对儒家思想的了解是比较少的,再从中国古代史课程有关“儒家思想”的内容来看,教材的介绍也是不全面的,甚至由于某些历史、政治因素的影响,对一些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介绍还有失公允,不客观的,比如教材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和朱熹理学的介绍,十分简略,董仲舒的思想在教材当中仅仅作为“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目在思想方面的表现来叙述,内容仅有二三十字,学生是难以系统了解其思想体系的,对朱熹理学的论述也只有
11、区区几十个字,况且更多的是介绍朱熹在教育方面的成就,而且教材对儒家思想一些代表人物的介绍持的还是否定态度,还如教材对董仲舒和朱熹的讲述,首先是要帖上唯心主义的标签,认为其是统治阶级的代言人,其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基本上是以汉武帝大一统政治附属物和封建卫道士的身份出现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这两种唯心主义都是要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要维护宋的中央集权政治的。”,教材中很难看到对儒家思想的正面分析。所以,总的来说,2004年新课程改革以前的高中历史课程对“儒家思想”内容的介绍是比较少的,不全面的、不系统的,也是不公正的、不客观的,这不利于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全面了解、正确认识,不利
12、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利于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传承与创新。2004年新课程改革以后,“儒家思想”内容主要是作为必修三模块第一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进行教学的,参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等高中历史教材,高中历史新课程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方面讲述的是以古代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从课程内容来看,高中历史新课程丰富了孔孟的原始儒家思想,拓展了董仲舒的汉代儒学,扩充了程朱理学,新增了陆王心学,以新的视角定位了明末清初的儒学,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儒家思想演变脉络。新教材对儒家思想教学内容进行大幅度扩充的同时,对一些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评
13、价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前文提及的以汉武帝大一统政治附属物和封建卫道士身份出现的董仲舒的新儒学,岳麓版也更多地提及了其积极方面,“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天人感应的思想观点,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的目的。”,关于程朱理学,岳麓版教材在说明其维护专制,压抑人性的同时,非常明确地论述了其积极作用“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并在课文的“阅读与思考”中,进一步说明其在学术上的意义和对古代人格塑造的影响“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制,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顾炎武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
14、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而且在新教材中,一些和旧教材相同的内容,其阐述视角也发生了变化,比如人教版对荀子的介绍,主要是强调荀子思想中“性恶论”和“礼法并重”的内容,认为这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新教材更多地是从儒学发展的视角去解析荀子等思想家,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系统学习,正确认识。纵观2004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前后的“儒家思想”内容,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教材体系由通史变为专题,教材版本由“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教学对象由选修的文科学生变为必修的全体学生,教学内容由分散变为集中,简单变为充实等,这些变化使“儒家思
15、想”内容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得以凸显,有利于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全面、系统、客观了解,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儒学在当今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等。总之,高中历史新课程下的“儒家思想”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122 “儒家思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传统思想文化史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
16、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古代儒家思想也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以后,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内容有了大幅度增加,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地位有了明显提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也愈益凸显。首先,通过高中历史“儒家思想”内容教学,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华儿女理应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责任,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更应如此,古代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思想,是中华文明之精髓所在,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在弘扬民族文
17、化,传承中华文明方面更具有自己的优势,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儒家思想”相关专题,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而且按照文明史观构建,“儒家思想”相关内容属于精神文明这一模块,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全面学习、系统了解,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永远屹立于世界先进文明之列。其次,通过高中历史“儒家思想”内容教学,可以培育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古代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学派所无法比拟的。爱国主义是我们中
18、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形成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表现为人们为争取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高中历史新课程“儒家思想”相关内容包含了诸多民族意识,爱国思想方面的内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等,通过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儒家思想”相关内容的系统学习,深刻理解,有利于逐步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再者,通过高中历史“儒家思想”内容教学,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形成科学态度,提高人文素养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学习“儒家思想”相关内容的过程中,通
19、过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及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定的意志,增强其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但其思想中也不乏有些消极成分,腐朽思想,所以我们对儒家思想既不能妄自菲薄,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其中,抱残守旧,照抄照搬,而是形成对儒家思想的科学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意识和学科素养。总之,通过对“儒家思想”内容的系统学习,可以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等,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
20、良好基础。 最后,通过高中历史“儒家思想”内容教学,可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方式转变,推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不断前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高中历史新课程“儒家思想”相关内容来看,教材由“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内容由通史变为专题等,这些都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加强“儒家思想”内容教学研究,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这些都有利于转变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推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不断前进。第2章 高中历史“儒家思想”教学内容分析21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及教学
21、目标211 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课程标准是指导高中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高中历史“儒家思想”内容主要涉及必修()第一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在该专题的内容标准是:(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对本专题内容标准的主要分析为:先秦时期,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
22、法、墨等主要几家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并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有所认识和理解。”汉朝时期,“特别是汉武帝之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儒学终成统治之学,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此后历朝历代,统治者皆奉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所以必须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宋明时期,“学生对于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应有所了解,通过人物认识他们的思想,从而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时期,“学生对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情况及其思想应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梳理出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从上述内容标准及
23、其解读可以看出,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主要分为四个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朝时期,宋明时期,明清时期四个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内容有先秦的孔孟儒学,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本专题内容标准的要求,进行有效、高效教学,各实验省区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要求或指导意见,如江苏省颁发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北京市制定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模块学习要求(试行),浙江省下达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这些要求或意见使课程标准得到了具体化,学习标准也更为明确,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
24、生的学习有更为明确的指导意义。212 教学要求及其分析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在本专题的具体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为:内容标准学 习 要 求教学建议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2.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背景、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内容。2.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3
25、.援引论语、孟子等著作的一些经典史料,分析孔子、孟子政治思想的内涵。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知道汉代儒学通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认识汉代儒学对“大一统”的精神价值。1.援引汉代董仲书新儒学观点的材料,适当联系先秦儒学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汉代儒学的主要观点(“新”在何处)。争取让学生说一说今天我们的生活里,还有哪些儒家的正统观念。2.联系汉武帝时代的中央集权、察举选官、官营手工业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时段发展的概貌。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列举程颢、程颐、朱熹
26、、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2.了解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的理学观点。3.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4.认识理学修养论中的积极意义。1.适当关注理学形成的社会背景。2.要依据典型材料,通过精当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宋明理学家的主要观点,并以此指出儒学的发展状况。3.理学思想深奥,教学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深掘宋明理学的哲学道义,可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浅显的文字材料,一方面把握理学的基本含义,一方面分析其在今天的道德建设中的某些积极意义。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2.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3.认
27、同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中的“提倡个性” 这一价值观念。1.联系必修专题一“明清专制主义强化”和必修专题一“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帮助学生从政治、经济方面去把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2.通过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主要观点的解读,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表现在哪里。3.援引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学说、价值观等方面,让学生知道明清儒学是如何冲击传统的。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模块学习要求(试行)在本专题的具体要求为:单元学习要点水平要求拓展建议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及儒家思想
28、的形成BA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特点。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AA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AB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AB说明:水平要求,A级是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B级是用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方法,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本专题的具体要求为:第一课 百家争鸣学习要求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
29、重要意义;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主要生平;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说明本课的主题是“百家争鸣”,课程标准对其相关内容的掌握要求是“知道”,但学习时应结合以往所学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领域的相关知识和阶段特征,理解这一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及其意义。“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二课 儒学的兴起学习要求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这些措施的目的和影响。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
30、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说明要准确理解本课中“兴起”之内涵,将本课的内容放在本专题中加以考察,把握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与演变及导致这些变化的社会根源。“焚书坑儒批判”和“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三课 宋明理学学习要求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说明理学思想较为深奥,学习时无需深掘其精神内涵。如感兴趣,可阅读一些较浅显的课外读物,以帮助理解。“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和“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
31、容。第四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习要求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感受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说明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批判君主专制,主张经世致用。要将本课内容放在本专题中加以考察,把握儒家思想的演变、影响及导致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上述要求或意见虽然详略不同,各有特点,江苏省的教学要求内容丰富,较为全面,北京市的学习要求分级达成、要求明确,浙江省的指导意见言简意赅,侧重教法、学法指导,但它们都体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不仅重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教法、学法的指导,有的还涉及到情感教育的一些要求,这正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体现,上述要求或意见对本专题教学目标的确立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13 教学目标及其确立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结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新课程目标强调要“改革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与能力”、“过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