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全高二政治学习手册必修四第二单元答案0910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题 世界的物质性1B 2C 3A 4B 5D 6B 7B 8 B9 (1)这种观点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是正确的,因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2)这种观点否认社会的客观性是错误的,因为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3)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第二框题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1B 2B 3A 4D 5C 6A 7B 8C 9D 10B 11A 12A 13B
2、 14B15(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所以,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以及违背规律就会出现一些问题。(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只有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我们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3、第一框题 意识的本质1D 2C 3B 4C 5B 6B 7C 8B 9B 10B 11B 12(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生理系统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认为意识是人和物所共同具有的观点是错误的。(2)意识活动市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动物由遗传获得的本能。因此,仅以植物的本能反映就否认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二框题 意识的作用1D 2B 3A 4C 5C 6A
4、7。C 8A 9A 10A 11A 12B 13B 14A15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升软实力,实现快速崛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省情,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D 2A 3A 4C 5C 6B 7B 8C 9D 10B 11B 12B 13B 14B 15B1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科学实验,获得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通过科学实验,在原子水平上了解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扫清了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通过科学实验,开发出新的抗生素,帮助挽救了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研究成果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第二框题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A 2B 3A 4A 5C 6C 7D 8C 9A 10B 11A 12A 13B 14B 15B16(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考古研究发现阿房宫建筑基础以上部分并未营造,所以得出了阿房宫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的结论。(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阿
6、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对阿房宫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3)人类最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对阿房宫的认识还需要继续深化。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解析:选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可见,正确;抗震救灾精神、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属于意识,排除,故选B。2解析:选A。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
7、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可见,正确;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错误,故选A。3.解析:选D。方以智认为“形”“光”“声”等物质形态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式,正确;“气”能“凝”“发”“激”,表明了物质性的“气”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的形式有“凝”“发”“激”等多种形式,这属于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正确。4解析:选D。毁林开荒给人类带来灾难,启示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D符合题意。5解析:选D。材料中的观点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与题意不符,符合题意。6解析:选A。说法错误
8、,故不选。劳动在从古猿向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观点,故不选。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自然界客观性的理解以及对不同说法的辨别能力。学生在做关于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题时要牢牢记住,自然物具有客观性,人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而不能改变其固有的属性和规律。人类所进行的转基因生物工程,只是改变了生物原来的具体形态,但基因本身的变化规律和固有属性并未改变,也未消失,正确,观点错误。8解析:选A。本题考查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材料中的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活火”,这就承认了世界是物质的以及物质是运动的,认为世界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
9、和熄灭,是承认了运动是有规律的,入选。材料中的观点并未体现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故排除。9.解析:选B。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是说法度、事例、风气都是运动变化的,说明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所以A错误,B符合题意。C正确但与题干不符。D错误,物质是运动的载体。10解析:选A。“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属于辩证法的观点;“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故选A。11解析:选C。A不是最佳选项,不选;B观点错误,人的意识可以具
10、有预见性和超前性;C观点正确,符合题意;D观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12解析:选D。本题考查物质的属性。列宁的话表明物质具有可知性,故选。观点错误,表述不科学。13解析:选C。A、B、D观点在题干中均未体现。14解析:选B。材料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应选B。15解析:选D。A、B是对运动的片面理解,C明显不科学,缩小了运动的范围,D观点正确,是对哲学上“运动”的正确理解。16解析:选B。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正确,观点错误。17解析:选D。材料中“法”是指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11、”,说明了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故D符合题意。A是规律的含义,与题意无关。B错误。C正确,但与题意无关。18解析:选D。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改变经济规律客观性的说法错误,故不选。意识的能动作用不能摆脱物质条件的制约,说法错误,也不选。符合题意,故选D。19答案:(1)材料1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牧区存在着无视自然界客观性的现象。材料2反映了我国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取得了巨大成效。(2)材料1是材料2的原因。正是由于材料1中人们无视自然界客观性才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才有材料2中人们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做法。材料2中人们的正确做法有
12、助于改变材料1中的现象,使人们免受其害。20解析:本题以古代诗词的形式考查有关哲学知识,白居易的诗反映了变化发展的观点,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新事物战胜旧事物。陈与义的诗反映了运动与静止之间的辩证关系。答案:(1)白居易的古诗: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若回答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也可)(2)陈与义的诗:大意是,“静”是运动中的“静”,并不是“不动”;“动”中存在相对静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21解析:本题以某学者的国有企业资产“民有化”
13、的观点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的掌握。解题时,要把握国有企业资产“民有化”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由此联系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客观性等知识进行阐述。答案:(1)辩证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我国国有资产能否“民有化”要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进行考量,因为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决定,不能随意选择。(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这一规律是客观的。中国国有企业资产的“民有化”是否可行,要
14、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通过科学的论证与研究才能决定,如果它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则可以实施,否则就不宜进行。22.思考提示(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满足人的需要。 (2)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世界,是以自然世界的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这种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消失;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一、单项选择题1解析:选A。材料强调的是认识世界不是改造世界,B、C、D不符合题目主旨,选A。2.解析:选B。
15、A中“不依赖原型”说法错误;B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符合题意;C与题意无关;D错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3解析:选B。诗人的感受是基于现实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有感而发,A项错误;“月是故乡明”是诗人的心理感受,它不反映月光的客观实际,B项错误;审美活动虽然充满联想,但同样需要遵循认识规律,C项错误;D项错误,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是唯心主义的。4解析:选D。材料中人们观测到了日食,并能找出它的规律,预测2034年的日食,体现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其他观点正确但与材料无关。5解析:选B。材料并没有体现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故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政府应尊重市场规律,因势利
16、导,应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符合题意。6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漫画体现的哲学寓意。通过阅读漫画落潮可以看到漫画反映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故选D。A违背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C与题意无关。7解析:选B。我们缺乏统一考虑,没有一个前瞻性的规划,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8解析:选A。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是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的表现,表明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A正确,B、C、D本身表述错误,故选A。9解析:选C。把幼狼驯化为牧羊狼,这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在这一活动中,动物学家发挥了主观能动性,C符合题意。A、D与题意无关
17、。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利用科学技术也不能改变这些规律,B错误。10解析:选C。感觉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器官,因此A、D说法错误。诗句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心理感受,也是对秋这一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且人的心理感受是由人的客观状况决定的,B说法错误。美感带有主观性,受立场、观点、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11.解析:选A。这幅漫画主要说明了没有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没有从孩子的实际出发。12解析:选C。漫画的正面意义在于告诉人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遵循青少年的成才规律。13.解析:选D。奥瑞利欧斯强调的是对“任何事物”感到不舒服,那一定是你的感觉
18、出了问题,这并不是否认事物存在的客观性,故A不正确;如果你调整了感受心态,你就会振作起来,说明人的主观感受是具有能动性的,感受心态的变化,影响人的精神状态,故D正确;感受是对事物的反映,故C不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事物、感受、精神状态的关系,未涉及B内容,故不选B。14解析:选C。读懂漫画是解答此类题的主题,漫画中关闭全部网吧的做法,是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没有从实际出发,C符合题意。15解析:选D。“启示”一般强调“怎么做”。是对意识的理解,不符合题干的要求;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不选。故选D。16解析:选B。A错误,诗人的感受是基于现实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有感而发;B正确,“月是
19、故乡明”是诗人的心理感受。它不反映月光的客观实际;C错误,审美活动虽然充满联想,但同样需要遵循认识规律;D错误,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是唯心主义的。17解析:选B。巴菲特的投资名言,强调了投资要学会选择,在别人担心时,自己要有准确的预见,扩大投资;别人都在扩大投资时,则相反。这体现了意识活动的选择性和预见性。答案为B。18解析:选B。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本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根据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做法,答案为B;A割裂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漫画寓意未能体现创新的意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C、D不选
20、。19答案:(1)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研讨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这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2)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15年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任务和主要措施,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3)规划纲要的制定说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上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
21、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推测未来。20解析: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一是从一般的意义上理解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即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和按客观规律办事。二是要针对材料组织答案,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答案:能动地认识世界。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能动地改造世界。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升软实力,实现快速崛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省情,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21解析:解答“怎样体现”类材料问答题一定要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注意二者的结合点。答
22、案:(1)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做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温家宝总理全面分析当前国内形势,提出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政策的力度、节奏、重点,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要求。(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温家宝总理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管好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水平,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22.思考提示机器“思维”即人工智能或电脑,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部分功能的近似模拟。正因
23、为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具有相似性,所以,人工智能可以部分取代和提升人的思维的某些功能,但人工智能并不就是人的智能本身,更不会超过人的智能甚至反过来支配和统治人类。因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工智能是人工制造的机械物理电子装置,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对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它是由人事先设计、制造的,没有创造性;它只是执行指令而不顾社会后果。最为根本的区别在于,人工智能仅仅把思维模拟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撇开了意识的社会性。人类思维则是以人脑为物质承担者,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自身特有的精神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灵活性;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社会性,我们称它
24、为社会意识。因此,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电脑将永远是人脑的工具,只是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和“反光”,它不会取代人类思维。23.思考提示世界的联系发展和层次是无限的,因此,人们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正确的。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在某一历史阶段有其局限性,但就其发展而言,又存在无限的可能性。现在未认识的事物,将来可以认识。世界上的事物只有已知和未知的区别,没有可知和不可知的区别。不能把“未知”当成“不可知”。我们每天都在实现着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所以说,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单项选择题1解析:选D。题干表明的是科学实验对人们实践活
25、动的影响。A强调生产实践,不符合题意;B不准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强调科学幻想,也不符合题意,不选。2.解析:选B。本题考查实践的知识。材料主要体现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表明随着实践的需要人们的认识对象发生着变化及科技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选B。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不选。3解析:选A。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信息“最终都源于经验”,因此洛克的观点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A符合题意。4解析:选B。我国的分配制度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的嬗变过程,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选B。5.解析
26、:选D。本题以漫画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灵活调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审读漫画可知,漫画中左边那个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捍卫真理的勇气,切合题意,D当选。与漫画寓意无关。6解析:选C。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A颠倒了主次关系,错误。B所说的“符合”不等于“见之于”,故不选。客观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D不选。7解析:选B。“大部门制”改革的效果应该由老百姓说了算的原因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答案为B;A、D与材料中心无关;C说法错误。8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
27、查对“冰川豹蛛”的认识过程,材料体现了认识论的有关原理,故选D。表述错误,联系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表述错误。9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问题。从谬误到真理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说法忽视了二者转化的条件,错误。正确表述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故选C。10.解析:选C。本题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题干说的是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泰戈尔的这句话包含有矛盾同一性的意思,而选项中有这个意思的就只有C。A不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D说法也错误。本题启示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材料怎么变化,对知识点的
28、考查都不会脱离课本。11解析:选C。解答启示型选择题时学生要认真审读材料和设问。该博士把自己学到的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的事例表明,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本题选C。12解析:选C。农村改革属于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故正确;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这体现了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故正确。故选C。13解析:选B。是明显的错肢,因为认识不能决定实践的水平。材料中并没有涉及认识与规律的关系,排除,故选。14解析:选D。材料强调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故
29、选D。B错,正确的说法是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A说法不正确,书本知识与亲身实践不能比较二者谁更重要。C不符合题意要求。15解析:选D。材料强调的是实践的作用,D也是强调实践的作用;A体现的是事物的变化;B、C体现的是事物的发展。16解析:选D。大自然呈现给我们的是狮子的尾巴,还没有呈现它的全身,也就是说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还不够,要不断地深化发展。A说法错误,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B说法错误,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C与题意不符。17解析:选B。材料中“褒贬不一”体现了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差异性,故选B;A、C与题意不符;D错误,认识属于主观的范畴。
30、18解析:选C。材料的寓意是:追求真理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但只有这样,才会得出真知灼见。这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A、B说法本身有误,排除。D不符合题意。19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和规律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温总理进行实地考察,便于了解客观情况,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温总理进行实地考察,便于获得正确的认识,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20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基本属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等知识。分析本题要明确以下三点:一是由于受主观因素影响,人们的认识具有差异性;二是真理具有客观性,不能说真理因人而异;三是真
31、理是可以辩明的。答案:(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2)由于人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不能据此认为真理是“因人而异的”,因为对同一个确定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庄子认为“是非莫辩”,是错误的。21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设问当中的唯物论和认识论的限定,审题是关键。答案:(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因此,人类最终可以认识微生物,找到制服引发各种动植物和人类疾病的病毒、细菌的办法。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科学家发现了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并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这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体现。(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是人们在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