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1.19KB ,
资源ID:1132602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3260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心理学的N个著名效应.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心理学的N个著名效应.docx

1、心理学的N个著名效应心理学的N个著名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 煞有介事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个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传说皮格马利翁爱

2、上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地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为什么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所做的实验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学家,教师们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上的学生特别厚爱。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还是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理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一旦好意知觉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学生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难怪有人说,教育

3、的秘诀就是一个字:“爱”! 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积极期望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多大!增减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总是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然而,人是复杂的,其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对方对我们的态度在喜欢与不喜欢之间转变时,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为此,心理学家们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其中有这么一个实验:被试的八十名大学生,将他们分成四组,每组被试都有七次机会听到某

4、一同学(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谈有关对他们的评价。其方式是:第一组为贬抑组,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缺点不说优点,第二组为褒扬组,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优点不说缺点;第三组为先贬后褒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缺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优点;第四组为先褒后贬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优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缺点。当这四组被试都听完该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后,心理学家要求被试们各自说出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最喜欢该同学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而不是褒扬组,因为这组的被试普遍觉得该同学如果只是褒扬或先褒后贬均显得虚伪,只是贬抑显得不客观,而先贬后褒则显得客观与有诚心。 实验的结果,使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

5、“增减效应”,即我们最喜欢那些对我们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我们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我们的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我们的人更令我们喜欢他。“增减效应”有其合理的心理依据: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不是吗,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诸位教师,我们在评价学生时难免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要诉说一番,可往往是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很不理想的评价的方法。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这或许会增强评价的效果:当你评价学生时可以先说学生一些无

6、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贴标签效应罗尔斯出生在纽约州的一个贫民窟,这里的孩子逃学、打架成风,有的还偷 窃、吸毒,非常难管,长大了也鲜有能找到体面工作的。而罗尔斯则幸运地遇到了皮尔保罗他的小学校长。皮尔保罗想尽办法劝孩子们回到课堂,劝他们不要打架,劝他们要有理想,但都无济于事。最后他想到了给孩子们看手相。 当罗尔斯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展开他的小手,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这句话在罗尔斯幼小的心灵里发生了一次大爆炸。因为从小到大,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有一天奶奶说他可以成为一艘五吨重的船的船长。从此后,罗尔斯记下了这句话,并坚信它。他的

7、衣服不再沾满泥土,他不再产污言秽语,他总是挺直腰杆走路,他成了班长。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里,他没有一天不是按照一个州长的规范要求自己。五十一岁时,他真的成了州长。 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学校请来了著名教育学家来学校指导工作。这个教育学家非常厉害的就是他指导过的学生都很有出息。被教育界奉若神明。学生也以见他一面为荣。这所学校有一个班以问题学生和学困生出名。学校很头疼。就对这个教育学家说,您来看看这个班的学生怎么办吧。 于是教育学家就来到这个班,见了一班的学生。摸摸这个头对所有人说,这小伙不错一定可以成为大企业家。看一个小女孩安静坐在哪说你可是个好公关料以此他夸讲了许多学生。这几个学生在他走后高兴极了。

8、连教育学家都这么说那我一定是块好料。从此真的越来越好了。许多年以后,他又来了。校长说,你真是神了你说的那几个孩子差不多都成才了。他们可都是差生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结果教育学家说,我什么也没看出来呀。我甚至没有好好看他们。我只是故意这么说的。 其实,这两个故事,就是我要说的所谓的“贴标签效应”。“贴标签效应”也就是人一旦被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已,最后达到与结论相一致。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说:孩子像一张白纸,你给他贴上什么样的标签,他就会按照标签去塑造自己:给他贴上勇敢的标签,他就会努力形成勇敢的性格,给他贴上胆小的标签,他就会养成懦弱的性格;给他贴上勤快的标签,他就会变得勤劳

9、,给他贴上懒虫的标签,他就会变得懒惰。我们给我们的学生,贴什么样的标签。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好的标签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要经常对学生说你真行,是个聪明的,有主见的,有能力的人。让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人,在心里上认可自己。就会在心理上按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做这样的人。其实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赏识教育有点象。比如说,有的教师对学生常常斥责,称学生是“笨蛋”、“不是读书的料”,时间长了,学生便会产生自己确实不行的感受,自信心也就越来越差,学习成绩越来越糟,最后,任意放纵,破罐子破摔。试想,谁都认为他差,连他自己都这么认为。他能不差吗? 因此,针对心理学中的这种“贴标签效应”,

10、我们教育工作者,千万不要对一时有缺点和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贬低和训斥,从而不自觉地给学生贴上一枚“黑标签”,以至于误导学生向不良方向发展,最终使“黑标签”变成了谁也不愿意接受的事实。相反,做教师的要尽可能的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大张旗鼓的表扬,也就是有意识的给学生贴上一枚“红标签”,这也是教育界常说的一句话:“对于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表扬要在课堂上,批评要在办公室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常常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长处,意识到自己按好的“标签”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久而久之,这枚“红标签”便起到了使学生强化了好行为,淡化了坏行为的作用,“坏学生”和“落后分子”也就成

11、了“好学生”和“积极分子”了。要收获金色的太阳,就给学生贴上光明的标签!你会发现,最终你的学生会成长为一个聪明的、自信的、乐观的、勇敢的、勤奋的、勇于进取的,具有你所期望的所有高尚品格的人!蝴蝶效应在紊乱学中,有一条叫做“蝴蝶效应”的原理。据说,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的,恰当的,可能影响学生一辈

12、子;错误的,专断的,也可能贻误学生一辈子。以学生评语来说,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成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健全,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家长的话可以不听,却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可谓“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礼”。老师写给学生的评语,犹如一面镜子,学生会深信其真实,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一位教师在谈到评语时激动地提到一封学生来信,信中写道:“我坐在大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给您写信。还记得吗?您在我本子上批过一句话句子造得很精彩,希望你做人也精彩。从那时起,我一直努力使自己精彩,尽管我的基础很差,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但是我没有放弃努力”这位老师为这名学生的努力感动,也为当初自己的批语感动。他没有想到自己

13、很随意的一句赞扬,竟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反之,我们也常常看到,学校里的许多大事件(如学生斗殴、打群架),往往是从小事酝酿成的,所以教师要有“风起于青萍之末”的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不要等事件闹大了再来处理。登门槛效应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很多研究都证明了登门槛效应的存在。加拿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直接提出要求,多伦多居民愿意为癌症学会捐款的比例为46;而如果分两步提出要求,前一天先请人们佩戴一个宣传纪念章,第二天再请他

14、们捐款,则愿意捐款的人数的百分比几乎增加一倍。 心理学家认为,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这是因为,人们都希望在别人面前保持一个比较一致的形象,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喜怒无常”的人,因而,在接受别人的要求,对别人提供帮助之后,再拒绝别人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如果这种要求给自己造成损失并不大的话,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反正都已经帮了,再帮一次又何妨”的心理,于是,登门槛效应就发生作用了。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

15、效应”,对教师、学生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学生的教育引导,使用目标分解法,运用循序渐进原则,则更会奏效。南风效应 (情感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衣服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淫威,于是,北风先施展它的威力,它吼声如雷,凛冽刺骨,而行人为了抵御风寒,却把大衣裹得更紧,北风败下阵来。这时南风则徐徐吹拂,风和日丽,行人顿觉暖意融融,始而解开纽扣,继之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南风效应”启示我

16、们: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实践证明,南风徐徐吹动的“柔”比北风凛冽刺骨的“刚”效果更佳。 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南风效应运用于教育,特别是在如何对待那些在成长的道路上偶尔犯错的学生身上,更有神气般的力量。早已在教育界被传为佳话的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和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朵玫瑰花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在告诉我们:感人心者莫乎情,说服往往胜于压服,和风细雨有时候要强于暴风骤雨。“四块糖”的故事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

17、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的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一朵玫瑰花的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段故事:校园花房里开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学生们都很惊讶,每天都有学生看。这天早晨,苏在散步,看一个小女孩摘下花朵后从容地往外走,他上前弯下腰,亲切的问:“你摘这朵花想送给谁呢?能

18、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有这么一朵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一朵给她看,过后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他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中又摘下两朵大的玫瑰花,对孩子说:“这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奖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孩子”。 通过这两则故事,我们万分感叹与无比钦佩前辈大师对于教育的高境界与大智慧。 “呼呼北风”只能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温暖的“南风”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古语有云“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长

19、”,面对犯错误的学生,让我们对他们多一分宽容和理解,让那微微南风,拂过学生的心灵,留下一份温暖,培育一份感动。角色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两个同卵双生的女孩,她们的外貌非常相似,生长在同一个家庭中,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都是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内读书。但是她俩在性格上却大不一样:姐姐性格开朗,好交际,待人主动热情,处理问题果断,较早地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见,在谈话和回答问题时常常依赖于别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是什么原因造成姐妹俩在性格上这样大的差异呢? 主要是他们充当的角色不一样。在生下来后,她们的父母在对待她俩的态度上大不一样。尽管她们是孪生姐妹,但她们的父母就

20、责成先出生的为姐姐,后出生的为妹妹。姐姐必须照顾妹妹,要对妹妹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要求妹妹听姐姐的话,遇事必须同姐姐商量。这样,姐姐不但要培养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扮演了妹妹的保护人的角色;妹妹则当然充当了被保护的角色。可见,充当不同角色是对孪生姐妹形成不同性格的关键因素。充当何种角色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行为。角色的这种作用,被称之为“角色效应”。其实,并非只是孪生子才有“角色效应”,正常的人都会受到角色的影响。充当“知识分子”这个角色,就会受到“文质彬彬”等一些角色要求的影响;充当“教师”这个角色,就会有“为人师表”等角色要求。“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不是政客就是某些公检法人员,“角色

21、效应”它就象“魔绳”一样,把你紧紧地捆束在这个角色之中。 角色效应对班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班级这个浓缩的小社会中,各种角色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不同的班级角色被赋予了不同的职能,因此这些角色无形中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班委成员角色能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班长角色能训练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学习委员角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上进心和责任感;体育委员角色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和胆量,提高学生的竞争性和服从性;组长角色能锻炼学生的合作组织能力。所以班主任老师要在班级管理中更好地利用角色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优化班级角色,合理安排学生角色,尽量使每一个同

22、学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优发展。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 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了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这种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教育中时常发生。例如: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批评完后,过了一会,又觉得意

23、犹未尽,又重复批评一次,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使学生极为不耐烦,讨厌至极。其实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可能已经接受了老师正确的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但是在第二次,学生的厌烦心理就会出现,如果再来第三次,那么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这样,我们教师是好心人办了坏事情。由此可见我们教师对于批评不能过度超量,应恰到好处,点到为止,这一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另外教师的口头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也会造成超限效应。有时有的学生甚至不听老师批评的内容,而去数老师在整个批评中有几个“对不对”,这样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近因效应心理实验表明:在人与人

24、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最后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例如:向考生说:“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基础不好。”或者说:“虽然基础不好,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只是语句排列的顺序不同,但给人的印象是全然不同的,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相反。因此我们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注意语句的选择、先后顺序,尽可能使它产生一个良好的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告诉我们:怒责之后莫忘安慰。例如,批评之后说:“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苦心。”用这种话作结束语,学生就会有勉励之感,认为这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一点,但都是要我好。相反,如果用“值了没有”“如果再犯,我决不

25、饶你”,等穷凶极恶、命令式的结束语,只能给学生留卞一个可恶的印象。首因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

26、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首因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 “先发制人”、“下马威”以及“恶人先告状”的妙用,都是想利用首因效应占得先机。 教育心理学中十分强调:“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师威信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教师与学生初次见面,特别是头几堂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往往是非常深刻的”。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善于进行第一印象的管理,注意自己与学生初交中的形象塑造,力求给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好的印象。为此,要注意做好如

27、下五个最初印象管理。 第一见好第一次面。教师与学生进行第一次见面或谈话时,要事先作好充分准备,要表现出对学生的热爱、关心和体贴,要注意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力求一开始就留给学生“是他们知心朋友”的印象。 第二,讲好第一次课。第一次课,教师必须充分作好准备,不但在教材上作好准备,还须在课堂语言、表情、方法等方面作好准备,要力求留给学生热心教学,知识渊博,有教学艺术等良好印象。 第三,批好第一次作业。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认真批改,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绩效强化”的作用。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次作业批改,往往极为重视,印象也十分深刻,故教师批改第一次作业时,应特别认真仔细,严格要求,不马虎从事,一开始就留给学

28、生要求严格,一丝不苟的印象。 第四,处理好第一件意外事件。教师在处理第一件意外事件时,要表现出高度的教育机智,特别是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力求留给学生沉着稳重、思维灵活、善于机智处事的印象。 第五,开好第一次班会。第一次班会给学生的印象很是深刻的。教师要精心安排和组织,达到教育目的,要表现出教师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组织才能,力求留给学生政治思想水平较高,组织管理能力强,工作有方法等良好印象。 当然,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不是纯粹的方法问题、策略问题,更不是假惺惺的伪装,而是平素积累和养成的作风、思想、知识、才能、方法等的一种表现。每一个教师都应切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9、的俗语。也就是说,教师在放好“第一把火”后,还要紧跟着放好第二、三把火,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信任。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里其它成员的认可,双方的家长百般阻挠。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关系更牢固,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就是指有好感的异性间,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

30、,他们的感情就会越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意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俎代庖,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的不断上演。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 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对所谓中学生“早恋”现象(早和恋本身就是矛

31、盾。是早就不叫恋,是恋就不可能早。在国外的青春期问题里,没有早恋这个词。硬把他翻译过来,只能叫“青春期约会”。或叫中学生恋爱更为中性。)宜导不宜堵,粗暴禁止,只会引起相反的结果。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对早恋行为粗暴禁止,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使事情走向反面,导致“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本来恋爱关系不明确的青少年,变成了真正的“恋人”;一些陷入恋爱关系的青少年,不堪忍受教师和父母的粗暴干涉,离家出走;甚至会有一些青少年在情绪冲动之下,殉情自杀。由引可见,教师和父母对待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决不能粗暴干预和禁止,而应克制自己的感情,用理智的态度,耐心地向子女讲清早恋的危害和应当采取的处理办法,使青

32、少年的认识发生转变,主动地去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尊重、理解、关怀、引导,粗暴干涉和横加指责只会引起相反的结果。1、尊重,即尊重学生,尊重人格;善意劝告、平等对话、保守秘密、私下处理。 2、理解,即理解学生的美好而纯真的感情;进入青春期,由于营养的支持,性激素的分泌,生理出现第二性征,心理渴望了解异性,接近异性,处于异性倾慕期,青春期的互相倾慕,几乎是每个人成长中的故事这种情感体验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是不可限制的,这就是成长。青少年的相互倾慕不必大惊小怪,把它视为洪水猛兽。3、关怀,即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4、引导,引导学生理解相互倾慕与恋爱的区别,友谊与爱情的区别,即帮助学生回到班级集体之中,回到同学之中,减少个别往来。 人生各个阶段有各自的任务,青春期不是播种爱情的季节。既然在春天,就不要做夏天的事。 人生有得必有失,中学婉拒的爱情,十年后会与你重逢。 天涯何入无芳草,不必急在少年时,拥有了一棵树,却失却了一片森林。 爱情,除了快乐还有责任。 我们只有纯洁的感情,却不能保证给予对方幸福。 珍藏起提前到来的微笑,作为十年后选择恋人的镜子。 你没有过错,只是目前不适宜。还是让理智的选择战胜感情的冲动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