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0.68KB ,
资源ID:11298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298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解说词新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解说词新汇总.docx

1、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解说词新汇总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我是讲解员某某某,非常欢迎大家光临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参观指导! 这座楼房是按照学校前身原许昌师专老校区50年代初建设的一座教学楼原样原大复制的。建筑面积1500平米。这一旧貌新颜而神韵永驻的建筑,在今后的岁月里,不仅承载着学校的厚重历史和万千校友的情感寄托,也承载着展示中原农耕文化的历史重任! 1是我们特邀著名书法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我校馆名和楹联校友张志和教授题写的。庭院内设有日晷、石磨、石碾、辘轳水井等景观,营造出农耕文化的氛围。日晷雕塑分三个层次,底层是二十四节气,中层是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

2、八卦,顶层是日晷。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到馆内参观。 (迎宾厅) 大家首先进入的是迎宾厅。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农耕就是人类的立身之本和千秋基业。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而2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几千年来,中原地区中原地区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发展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和先行行列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成果。直到现在,中原地区仍在全国农 1 又称对子,对联,讲究对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2 指以河南为核心,延至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1 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耕耘播灌拓展中原八万里,仁义礼智凝聚华夏五千年。历史跨入20世纪后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

3、大进程和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等,已经或正在发生着革命性变革。我们在为时代进步无比高兴的同时,也对渐行渐远的传统农耕文化充满着深深的怀念。站在这个时代转换和文明嬗变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责任为抢救性挖掘、研究、存留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做些工作。为此,我们举办了这个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力求通过差异化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可以简要概括为五个字:一是“中”,就是立足以河南省为主要区域的大中原,努力挖掘和生动展现中国中部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特征和风貌;二是“近”,就是以当下为历史立足点回望过去,重在展现近代农耕文化面貌,紧紧把握传

4、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节点,着力记录和展现刚刚消失和正在变化的事物与境况;三是“深”,就是深入挖掘和揭示“人”、“物”、“事”、“境”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和功能原理,着力突出研究功能和文化内涵;四是“全”,就是全方位展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风貌和农耕文化,共设18个展厅,包含22个板块,努力勾画出中原农耕文化全景图;五是“真”,本馆展品不求外观华丽,但求真品真实,宁缺勿仿、宁旧勿新,所有展品均记载出处及捐献人,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传统农耕风貌。通过以上特点,力求有别于国内已有的涉农博物馆。 2 欲知华夏农耕事,且看中原稼穑图。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沿着历史的隧道,走

5、进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感受前人的生存状态和勤劳智慧,领略农耕文化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这是传统农耕境况的浮雕和牛耕雕塑,背景图案是河南版图。 上方的圆形天空装饰和下面的方形图案显示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图案由农耕景观和八卦图谱组成。 这里是从古到今农耕文明发展演变示意图。 (第一厅、农耕源流) 现在我们进入的是第一厅,本厅主要展示的是农耕源流。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耕耘畜养绵延了上万年。在这年复一年的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的农业实践中,华夏民族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他们不仅在发明与革新农具、改进农艺、治水灌溉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的技术体系,农耕技术革新进步

6、的过程,先后经历了刀耕火种、协田耦耕、畎亩法、代田法、耕耙耱法、耕耙耖法等,通过耕作技术的更新改进,土地利用率和农耕生产效率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农耕劳作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农耕理念和纯朴善良的传统美德,也形成了成熟系统地农耕技术和大量的农耕著作。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发展史中,中原地区发挥着主导作用。早在 3 五六十万年以前,中原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存。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有平原,土壤肥沃,雨量充沛,适宜耕种的农作物品种繁多,素有“赋产甲天下”的美誉。 从历年来考古成果可以看到,中原地区的古文化遗址繁多,仅在河南境内就

7、有五六十万年前的南召猿人,约八到十万年前的许昌人,河南新郑的轩辕黄帝故里,距今9000年左右的贾湖遗址,距今五到七千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约4000年的二里头文化,以及郑州商城遗址、安阳殷墟、商丘古城等等。在周边的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山东省、安徽省、湖北省所属的中原区域,也有大量古代农耕文化遗址,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中原地区在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史中的主导地位。 这里安放的一件展品叫太平车,是过去豫东平原地区的运输工具。 (第二厅、农耕器具) 现在来到的是第二厅,这里展示的是传统农耕工具和器物。大体分为耕地整地工具、播种工具、松土除草工具三类。传统农具作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工具,它记录着农业发展的历

8、史轨迹,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质。 犁是最为主要的农具,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由耒耜演变而来,形于石,成于铁,汉代广泛使用直辕犁,唐代发明曲辕犁。请看我们在河南卢氏县征集到的这架木犁,还较多的保留着历史的印迹。 4 传统犁、耙、耧等耕作工具,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逐渐被新式农具代替,目前偏远山区仍有使用。 大家请看,这些都是中原地区比较普遍使用的各种农具。这是耘锄、锛铲、翻地叉、爪钩、棉花植播器(可酌情介绍)。每一件农具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们的形状和结构都有着科学道理。 ( 第三厅、农耕风貌、时令节气) 现在我们来到第三厅,这里向我们展示传统的农耕风貌,让我们了解农事节气。

9、小农社会的农村,富有规律的农事活动与天然成趣的田园风光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风貌:春天,麦苗青青,菜花黄黄,又有农夫和耕牛在耕耘春播;夏天,荷塘飘着清香,麦田一片金黄,人们在忙着收割;秋天,红枫染山岗,黄叶铺大地,一派秋收景象;冬天,山裹银装,万物尽敛,人畜入室,休养生息。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华夏子孙,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恪守着仁爱和谐的儒家之道,走过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我国古代先民们不断观察和总结天地间变化的自然现象,依据月亮的阴晴圆缺,万物的荣枯盛衰等,发现了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行规律,积累和掌握了大量农事季节与气候变化的特点,总结和创造出七十

10、二物候和二十四节气,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发明,为保证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律、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了重 5 要作用,时至今日仍在应用。(可酌情重点介这里是对二十四节气的简要介绍,请大家参观。 绍几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比如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到了惊蛰,大地回春,天气开始 )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变暖,有农谚称:然后就是春分、清明、谷雨(清明是一个重要节气,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这时气温上升,雾气变少,风沙消失,空气清新,有农谚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也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扫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习俗。) 接下来是立夏、小满

11、、芒种,(芒种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抢收麦子、抢种秋粮十分急迫。) 然后是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 达最长。但这时天气还不是最热,小暑、大暑才达高峰)。 这里是农耕风貌的微缩景观。背景音乐是我们从乡间直接采集到的,虽然称不上完美的韵律,但它是真实的、朴实的。 (第四厅、粮食加工)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四厅,这里摆放着较为笨重的粮食加工工 6 具。在河南的新郑出土了先民们早在7000年前打制的石磨盘、石磨棒,在中国农业博物馆里收藏的粮食加工工具,土于中原地域者居多。 据传说石转磨是春

12、秋时期由鲁班发明的,到东汉有了广泛的使用。汉唐以后,粮食加工方法有了较大的进步,由原来以人力为主,发展到畜力、水力等。石转磨的使用,使古代人类的饮食方式有了革命性的提高,有了面粉,人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面食方法,并逐渐成为中原地域乃至广大北方地区的饮食习惯。 石磨、石碾、石碓和风车,是中原地区最常用的粮食加工工具。它们的构造原理乃至石磨的齿牙纹路等,都很有道理。初期的石磨,齿牙纹路全是放射状的直纹,不利于转动和出面。后来改进为中间有龙纹,周围纹路为人字状斜纹,就非常好用。这些工具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在使用,此后逐渐被现代化工业生产所取代。 (第五厅、收获储存、五谷粮菽) 现在请各位到楼上参

13、观。 (楼梯墙壁装饰)这是晒粮用的竹编大簸箩,从南阳内乡征集而来,“招财进宝”是旧时民间最常用的吉祥祝福语。让它永远为我们的家庭和国家带来好运! 现在我们进入第五厅,让我们了解一下旧时民间收获储存的方式方法和中原地区的五谷杂粮。 7 在原始农业收获劳动中,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石镰、骨刀等;青铜才到战国时铁器的出现,器时代使用青铜收获工具但并未大量普及;铁铲等在收获中占使农业耕作和收获有了划时代的发展进步。铁镰、 有重要地位,到了唐代,麦钐与麦戳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经过晾晒、磙碾、扬糠、庄稼收割后,运送到打谷场进行脱粒。西部山区也这是打场用的桑杈、木锨、掠钯等工具)入仓等环节。(完全靠人工有

14、些粮食品种,有使用连枷依靠人力摔打的方式脱粒的。往往一个家庭整个冬季的夜比如玉米是中原地区的主要作物,脱粒, 晚全家人都要围在一起剥玉米,十分辛苦。在传统农业在原始农业时代主要用陶器和地窖储存。粮食储存,普通个体农户则主要在房中设置囤时代,大户庄园建筑专门的仓房,数量较茓来储粮,囤茓是用高粱篾编或芦苇篾编的茓子圈围而成的。 少的杂粮品种,用陶缸器具、麻袋、布袋等储存。 是最为主要、大豆,中原地区的粮食作物十分繁多,小麦、玉米、最为大量的三大品种,同时也是中原乃至北方地区人们的主食品种。河南是全国最为主要的小麦产区。此外,这里还有数十种杂粮,它们 大多都是现代社会人们十分欣赏和追捧的健康食品。

15、(第六厅、纺织衣饰) 请大家到第六厅参观,这里展示的是纺织衣饰。从考古实物看,在原始社会尚无定论。中国纺织历史起于何时, 8 后期,人们已经利用野生的葛、麻等纤维和捕获动物的羽毛,通过搓、绩、编、织的方法做成衣服。此后相继发明了种麻索缕、养羊取毛、育蚕抽丝、种棉纺纱的技术,发明了许多结构复杂的纺织工具,织染出了花色绚烂的布匹。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和甘肃永靖商代遗址出土的麻布实物,其细密均匀的程度,完全可与现代细麻布相比。由此可见,当时的纺造技术已趋于成熟。相传发明织布制衣的是伯余。纺织原料早期以葛为主,从汉代到唐代,黄麻和苎麻逐步取代了葛。宋元时期引进了棉花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在元代,黄道

16、婆为纺织技术的改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里介绍了从种植到纺织的全部生产流程。这是传统的纺织工具。这些缠线用的线架、民间叫做丝籰yu ,这些丝籰是清朝时期的东西,至今还比较完好。 纺线织布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艺,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细心观看。古代先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令人赞叹! 这里展示的是旧时农民的衣饰和用品。这是长衫,这是北方地区的蓑衣,这是信阳以南南方地区的蓑衣,这是牛皮泥屐。这是过去熨烫衣服的铁熨斗。 (第七厅、家居生活) 现在让我们到第七厅,了解一下农家的家居生活。 9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旧时农家的日常用品。(酌情介绍一些重要的或有趣的展品) 这是各种灯具:有燃烧植物油的铁碗灯、瓷碗灯,有桐油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