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5.01KB ,
资源ID:1129317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2931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肾上腺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肾上腺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docx

1、肾上腺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肾上腺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肾上腺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在高血压的病因学中,继发性高血压的最常见原因为肾性及肾上腺性高血压,而一部分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或高胰岛素血症有关,下面主要介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嗜铬细胞瘤这两种肾上腺性高血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一) 概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1954年由Conn JW首次报道的一种以高血压、低血钾、低血浆肾素及高血浆醛固酮水平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又称Conn综合征,它是一种继发性高血压,其发病年龄高峰为3050岁,女性病人多于男性。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分泌过多的醛固

2、酮所致,但以腺瘤为多见,故经手术切除肾上腺腺瘤后,原醛症可得到治愈,但是如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则长期高血压可导致严重的心、脑、肾血管损害。醛固酮是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与分泌的一种C21类固醇激素,其分子量为360.44,它是体内调节水盐代谢的一种重要激素。正常成人在普食状态下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的醛固酮分泌率为50250mg/24小时,血浆中醛固酮的浓度为100400pmol/l。醛固酮作为体内一种主要的盐皮质激素,其生理作用为潴钠排钾。当肾上腺皮质产生腺瘤或增生,使醛固酮自主分泌过多,通过增加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产生钠、水潴留而使血容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醛固酮还可影响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

3、,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促使肾脏排镁离子增多,综上作用而导致血压升高。醛固酮还通过Na+-K+和Na+ -H+置换而增加K+、H+排出,使肾小管排泄钾离子增多而产生尿钾升高、血钾水平降低及代谢性碱中毒。近年研究认为原醛症已成为继发性高血压中最常见的形式,以前报告原醛症在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5 2%,但随着检查诊断手段的改进和提高,诊断为原醛症的病例数逐渐增多,如1994年Gordon等报告在199例正常血钾的高血压病人中,原醛症病人占8.5%;而在美国Mayo门诊,原醛症病人的年患病率在过去五年内已增加了十倍以上;其他学者报告原醛症在高血压病人中的患病率也高达14.4-16.6%。(

4、二) 诊断途径1、筛选试验对高血压病人应常规查血、尿K+水平,进行原醛症的筛选试验,如有下述高血压病人应考虑诊断原醛症的可能性。1)自发性低血钾(血清K+3.5mmol/L);2)中度或严重低血钾(血清K+3.0mmol/L);3)服用常规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而诱发严重低血钾,并且补充大量钾盐仍难以纠正;4)停用利尿剂4周内血清K+仍不能恢复正常;5)除外其他继发性原因所致的难治性高血压;从上述伴有低血钾的高血压病人中可发现原醛症,但也有一部分原醛症病人无低血钾,文献报告有738%的原醛症病人及大多数GSH病人的血清K+浓度可正常,因此血钾正常不能除外原醛症。此外,有相当高比例的原醛症病人的初期

5、血K+水平为3.43.5mmol/L。2、实验室检查1)血、尿电解质测定化验检查示血清(浆)K+浓度降低、尿K+排量明显增高、血清(浆)Na+浓度正常或略高于正常、血氯化物浓度正常或偏低。如血K+25mmol / 24h;血K+ 20mmol / 24h,则说明肾小管排钾过多,但上述血、尿电解质浓度测定前至少应停服利尿剂24周。24小时尿的留法是:第一天早7点排一次尿弃去,然后从7点至第二天早7点,24小时内每次尿均留在一个大容器内,包括第二天7点时的尿,测定24小时的尿量并记录,留10-20ml尿送化验室查K+、Na+、Cl- 等,并在留尿结束的同一天抽血查K+、Na+、Cl- 等电解质。2

6、)血、尿酸碱度测定动脉血气分析示血pH值呈碱性,二氧化碳结合力正常或高于正常,提示代谢性碱中毒,但当病程长伴有肾功能损害时也常常被代偿。尿pH值一般多呈中性或硷性。3、激素测定1)血浆醛固酮(Ald)、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II(AngII)测定原醛症病人的血浆醛固酮水平增高而肾素分泌被抑制,北京协和医院测定卧、立位血浆Ald 、PRA及 AngII的方法如下:于普食卧位过夜,如排尿则应于次日4am以前,48am应保持卧位,于8am空腹卧位取血,取血后立即肌肉注射速尿40mg(明显消瘦者按0.7 mg/kg 体重计算,超重者亦不超过40mg ),然后站立位活动2小时,于10am立位取血

7、。如病人不能坚持站立2小时,则只测定卧位;如病人在站立过程中有不适或晕厥时,则立即让病人躺下、抽血及结束试验,必要时可静脉输液予以治疗。抽血后血标本应在低温下(4)放置,经分离血浆后,于-20保存至测定前,血浆Ald 、PRA及 AngII水平分别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测定。需强调的是目前国内实验室均测定的是血浆肾素活性(plasma renin activity, PRA),而不是直接肾素(renin)浓度测定。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长压定可增加肾素的分泌,而b阻断剂却明显抑制肾素的释放。年龄、性别、月经周期、妊娠期、日内、日间变化,食物钠、钾摄入量,体位、降压利尿剂等因素

8、均可影响Ald 、PRA及 AngII的测定。因此测定前,在保证病人安全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停用治疗药物24周,同时病人应进正常钠、钾含量的饮食。2)皮质醇浓度测定原醛症患者测定24h尿游离皮质醇及血浆皮质醇浓度应为正常。 4、功能试验 1)钠负荷试验低钠试验:进食食物含Na+1020mmol/d, K+50mmol/d, 服57d,试验前后监测血、尿电解质,血浆Ald、PRA及血压变化。原醛症病人尿K+排量明显减少,低血K+、高血压减轻,尿Na+迅速减少与入量平衡,但PRA仍受抑制;而失钾性肾病病人,在低钠试验时尿Na+,K+排泄却无显著减少。高钠试验:对已确诊为原醛症的病人不宜做此试验,因

9、高钠摄入可使低血钾症状加重,故仅适用于无明显低血钾,而临床高度怀疑为原醛症病人。有下述两种方法:口服高钠试验:钠入量240mmol/d以上,钾入量50mmol/d,连续5-7天,试验期间监测血、尿电解质、Ald、PRA及血压变化。正常人和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在进高钠饮食后,血钾无明显变化,但Ald的分泌可被抑制;而原醛症病人进高钠饮食后血钾可降低至3.5mmol/L以下,症状及生化改变加重,但血浆Ald水平仍高于正常。静脉盐水滴注试验:患者卧位,静脉滴注0.9%生理盐水,按300 500 ml/h的速度持续4h, 于滴注前后分别测定血K+、Na+、Ald、PRA及血压。正常人和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于盐

10、水滴注4h后,血浆Ald水平被抑制到10ng/dl(277 pmol/L)以下,PRA也被抑制;但原醛症病人,特别是APA的病人,血浆Ald水平不被抑制,仍高于10ng/dl (277pmol/L),PRA仍低;而部分IHA病人可出现血浆Ald水平被抑制。对那些血压较高、年龄较大、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应禁止做此试验,以免出现心、脑血管意外。2)卡托普利(captopril,开博通)试验卡托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抑制正常人的血管紧张素I 向II转换,从而减少醛固酮的分泌,降低血压。为避免盐水滴注试验增加血容量而加重病情的危险,可推荐采用卡托普利(开博通)试验。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于普食

11、、卧位过夜,如排尿则应于次日4am以前,48am应保持卧位,于8am空腹卧位取血并测血压,取血后立即口服卡托普利(开博通)25 mg,然后继续卧位2小时,于10am卧位取血并测血压。血标本的处理、保存和测定与卧立位试验一样。在正常人或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服卡托普利后血浆Ald水平被抑制到15ng/dl (416pmol/L)以下,而原醛症病人的血浆Ald则不被抑制,该试验诊断原醛症的灵敏性为71100%,特异性为91100%。3)安体舒通(螺内脂)试验安体舒通具有竞争性拮抗醛固酮对肾小管的作用,但并不抑制醛固酮的产生,对肾小管也无直接作用,因此只能用于鉴别有无醛固酮分泌增多,而不能区分病因是原发

12、还是继发性。方法:固定摄食含Na+150mmol/d,K+50mmol/d的代谢饭,饮蒸馏水,不用牙膏刷牙,前3天为对照日,第4天起服安体舒通300mg/d(60 mg,5次/日),共服710天为试验日,分别于对照日和试验日多次测定血、尿K+、Na+、Cl- 、CO2结合力,血气分析,血压,夜尿次数等。原醛症病人一般服用安体舒通1周后,尿钾减少、血钾上升、血浆CO2结合力下降,肌无力、四肢麻木等症状改善,夜尿减少,约半数病人血压有下降趋势。继续服药23周,多数病人血压可以下降,血钾基本恢复正常,碱中毒纠正,但对合并严重肾脏损害的原醛症病人,血压下降可不明显。 4)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用于诊断GSH

13、病人。在GSH病人中,因醛固酮增多可被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持久抑制,故口服地塞米松2mg/d(0.5mg, g6h),服药34周后,Ald可降至正常,低PRA、高血压及低血钾等症状可被改善并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长期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如0.5mg/d)即可使病人维持正常状态,因此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是诊断GSH的主要依据。(三)定性诊断1、临床表现1)高血压大多数病人病程较长,为缓慢发展的良性高血压过程,多数为中等程度的高血压,也有的病人舒张压可高达1620 kPa(120150mmHg)以上,少数病人表现为恶性高血压,而用一般降压药常无明显疗效。随着病情进展,血压增高,病程长者可出现高血压的心、脑

14、、肾损害,但其眼底改变常与高血压程度不平行。2)高尿钾、低血钾约8090%的原醛症病人可有自发性低血K+(2.0 3.5 mmol/L),但也有部分病人血K+正常,而进高钠饮食或服用含利尿剂的降压药物后诱发低血K+。大多数原醛症病人在发现低血K+数年或十余年前,即有高血压,因此,低K+血症常出现在高血压之后。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为肌无力、发作性软瘫、周期性麻痹、心律失常,心电图可出现u波或ST-T改变等。长期低血K+可致肾小管空泡变性,使尿浓缩的功能受损,病人可有口渴、多尿且尿比重偏低,夜尿量大于日尿量,易继发泌尿系感染,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肾功能损害。3)其他醛固酮增多,除致高尿K+、低血K+外

15、,还因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增强,排泌K+、H+增加而产生细胞外液碱中毒;原醛症病人虽有钠潴留、血容量增多,但由于有钠逸脱作用而无水肿。此外,醛固酮增多使肾脏排Ca2+、Mg2+增加,加之碱中毒而使游离钙减少,病人可出现手足抽搐,肢端麻木等。低血钾可抑制胰岛素分泌,因此长期低血钾可使半数病人出现葡萄糖耐量低减甚至糖尿病。 GSH病人多数有家族史,常在青少年时发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儿童期发病则影响其生长发育。2、诊断标准当血浆醛固酮水平及尿醛固酮排量明显增加,同时血浆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水平受到严重抑制时,有助于原醛症的确诊。1969年Conn曾提出诊断原醛症的三项标准是:1、高醛固酮:醛固酮

16、分泌增多,且不被高钠负荷产生的高血容量所抑制;2、低肾素:肾素分泌受抑制,且不因立位及低钠刺激而增高;3、正常皮质醇:尿17羟皮质类固醇或皮质醇水平正常。Conn认为不论有无低血钾,凡符合上述条件均可诊断,其诊断符合率达94%。血浆肾素活性(PRA):低PRA水平且不因低钠、脱水或站立体位等刺激而增高,为诊断原醛症的标准之一,但有一定局限性,因约35%的原醛症病人在上述刺激时PRA水平可升高, 而40%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PRA也可被抑制。血浆醛固酮水平:原醛症病人的血浆醛固酮水平升高,但部分原醛症和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浆醛固酮浓度(PAC)有重叠,因此,仅用PAC来作为筛选试验是不够的。为了

17、提高PAC和PRA测定的诊断符合率,目前大多数学者提出用PAC与PRA的比值(PAC/PRA)来鉴别原醛症或原发性高血压,如PAC(ng/dl) /PRA (ng/ ml/h) 25,高度提示原醛症的可能,而PAC/PRA350,则可确诊原醛症。如果同时运用下述标准: PAC/PRA30, PAC20ng/dl, 其诊断原醛症的灵敏性为90%,特异性为91% 。但是腺瘤也和正常人一样,其醛固酮分泌可有波动,因此计算PAC/PRA比值时,最好用立位2h测定值,其诊断符合率较卧位值高。诊断原醛症最好的单次试验是在盐负荷条件下测定24h尿醛固酮水平,大多数病人可与原发性高血压鉴别,原醛症病人血、尿醛

18、固酮浓度测定值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重叠率分别为39%或7%。由于严重低血钾本身可明显减少醛固酮的合成,并能使升高的醛固酮降至正 常,因此最好在低血钾纠正后再测定醛固酮水平。(四)定位诊断当原醛症的定性诊断明确后,需进一步鉴别APA和IHA,因其治疗方法明显不同,APA需手术治疗,IHA则用药物治疗,常用的定位诊断方法有:1、肾上腺CT扫描为首选的无创性定位方法,其诊断APA的符合率为7090%,近年来随着CT 机器性能的提高,扫描技术的进步,采用连续薄层(23mm)及注射造影剂增强扫描,使APA的诊断阳性率明显提高。2、肾上腺核磁共振显象(MRI)MRI因价格昂贵,且对较小的APA的诊断阳性率

19、低于CT扫描,故临床上不应作为首选的定位方法。3、肾上腺静脉血浆醛固酮水平测定采用下腔静脉插管分段取血并分测两侧肾上腺静脉PAC,如操作成功,并能准确插入双侧肾上腺静脉,则腺瘤侧PAC明显高于对侧,其诊断符合率可达95100%。因该操作复杂,需特殊设备,且为侵入性检查及有肾上腺出血之危险,近年来随着CT扫描技术的提高,此项检查已较少使用。4、血浆18-羟皮质酮(18-OH-B)或18-羟皮质醇(18-OH-F)水平APA及PAH病人血中醛固酮的前体18-OH-B、18-OH-F水平明显增高,血浆18-OH-B水平多大于2.7 mmol / L ( 100ng /dl ),而IHA和原发性高血压

20、病人则低于此水平。(五)鉴别诊断1、肾上腺腺瘤(APA)与增生(IHA)的鉴别1)症状与体征:一般来说,APA病人的高血压、低血钾的症状及体征较IHA病人严重,血浆Ald水平也较高,PRA受抑制更明显。2) 体位变化:大多数IHA病人在站立24h后,因肾血流量减少而使PRA、Ald轻度升高;而大多数APA病人的Ald分泌却对体位变化缺乏反应,或随ACTH分泌节律的变化而减少,因此血浆Ald水平在8AM时升高,在中午时降低,但PRA仍受抑制,体位试验的诊断符合率为60 85 %。有2542%的APA病人对直立体位或输注血管紧张素II表现为阳性反应,即血浆Ald水平可随站立体位而增高,故称为对肾素

21、有反应的醛固酮分泌腺瘤(AP-RA)或血管紧张素II反应性腺瘤(A II-R APA)。 3)血浆18-羟皮质酮(18-OH-B)或18-羟皮质醇(18-OH-F): APA及PAH病人的血浆18-OH-B或18-OH-F水平明显增高,而IHA和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则降低。4)地塞米松抑制试验:GSH病人的Ald过量分泌可被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持久抑制,而APA及IHA病人,其血浆Ald水平仅暂时能被地塞米松所抑制,但抑制时间一般不会长于两周。5)肾上腺影象学检查:进行肾上腺CT或MRI等影象学检查,可鉴别肾上腺腺瘤或增生。2、高血压、低血钾的鉴别临床上发现有高血压、低血钾的病人,除进行原醛症的确诊检

22、查外,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1)原发性高血压:长期服用噻嗪类排钾利尿剂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可出现低血钾而不易与原醛症进行鉴别。一般来说,可先停用利尿剂或含利尿剂的降压药24周,观察血钾变化,如为利尿剂引起,则停药后血钾可恢复正常。此外,详细询问病史及高血压家族史,测定血浆醛固酮、PRA水平,必要时可行肾上腺CT扫描、卡托普利试验等,对鉴别原醛症与原发性高血压均有较大帮助。2)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因肾血管、肾实质性病变引起的肾性高血压,急进型、恶性高血压致肾脏缺血,均可产生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其中大部分病人也可有低血钾。但其高血压病程进展较快,眼底改变较明显,肾动脉狭窄时腹部可闻到血管杂音,恶性

23、高血压者常有心、脑、肾并发症,测定血浆Ald及PRA水平均增高;而原醛症为高Ald,低PRA。故从病史、体征及肾功能化验,血浆Ald、PRA等测定亦不难予以鉴别。此外,肾血流图、肾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卡托普利肾图、肾动脉造影等均可以帮助确诊肾动脉狭窄。3)肾脏疾病:低钾性肾病:如低钾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管酸中毒、Fanconi综合征等肾脏疾病,因有明显的肾功能改变及血pH值的变化,且为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而不难与原醛症进行鉴别。Liddle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家族性疾病,因远端肾小管及集合管的上皮细胞钠通道的调控序列发生突变,导致钠通道被过度激活,引起钠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容量扩

24、张,钠、钾离子转运异常,表现为肾脏贮钠过多症侯群:高血压、低血钾、碱中毒、尿钾排泄增多,但醛固酮分泌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口服醛固酮拮抗剂-安体舒通不能纠正低钾血症,仅有肾小管钠离子转运抑制剂-氨苯喋啶才可使尿排钠增加,排钾减少,血压恢复正常。故可用上述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来进行鉴别。肾素分泌瘤:是一种因肾脏产生分泌肾素的肿瘤而致高肾素,高醛固酮的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多见于青少年。测定血浆醛固酮水平及肾素活性,行肾脏影象学检查等则可确诊。4)雌激素及口服避孕药所致高血压因雌激素可通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刺激醛固酮分泌,引起高血压、低血钾,故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病史、服药史以及停药后上述改变可恢复正

25、常来进行判断。3、与肾上腺疾病的鉴别1)皮质醇增多症:因肾上腺肿瘤或增生而分泌大量皮质醇,临床上也可出现高血压、低血钾,但此症有典型的向心性肥胖及其他高皮质醇血症的体征,且血、尿皮质醇水平增高,因此可与原醛症进行鉴别。2)异位ACTH综合征:常见于支气管燕麦细胞癌、类癌、小细胞肺癌、胸腺类癌等恶性肿瘤病人,由于肿瘤组织产生ACTH样物质刺激肾上腺,引起肾上腺皮质增生,临床上出现高血压、低钾血症,但此类病人一般有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也不难予以鉴别。3)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CAH):在肾上腺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由于11b-或17a-羟化酶缺乏时,醛固酮的合成减少,但去氧皮质酮(DOC)、皮质酮

26、(B)、18-羟去氧皮质酮(18-OH-DOC)及18-羟皮质酮(18-OH-B)的生成增加,临床上出现盐皮质激素增多所致的高血压、低血钾等症状,但因同时也存在性激素合成障碍而表现为性腺发育异常,如原发闭经、假两性畸形等。因此从病史、体征,染色体及实验室检查等可予以鉴别。4)肾上腺去氧皮质酮(DOC)或皮质酮(B)分泌瘤:因肾上腺肿瘤分泌大量DOC而产生盐皮质激素性高血压,临床表现为血压高、血钾低,但此肿瘤瘤体通常较大并多为恶性,有的可分泌雄激素或雌激素而在女性出现多毛、在男性出现女性化表现,其皮质醇分泌正常,有的病人可有浮肿。由于DOC水平明显升高,抑制PRA及Ald,CT扫描可提示肾上腺肿

27、瘤,因此,对低Ald、低PRA的肾上腺肿瘤应注意鉴别是否为肾上腺去氧皮质酮或皮质酮分泌瘤。二、嗜铬细胞瘤(一)概述嗜铬细胞瘤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但它却是肾上腺髓质的最主要疾病。病人可因高血压造成严重的心、脑、肾血管损害,或因高血压的突然发作而危及生命;但是如能早期、正确诊断并行手术切除肿瘤,它又是临床可治愈的一种继发性高血压。肾上腺由皮质和髓质组成,髓质起源于外胚层,由大多角形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可被重铬酸盐染成棕色,故称为嗜铬细胞。在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胞浆内有大量嗜铬颗粒,它们在电镜下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囊泡,嗜铬颗粒囊泡主要分泌和储存儿茶酚胺(CA),即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

28、巴胺(DA)。嗜铬细胞按其不同的形态、功能及组织化学特征分为产生E或NE的两种细胞,人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主要产生E。嗜铬细胞瘤是由神经嵴起源的嗜铬细胞产生的肿瘤,这些肿瘤合成、贮存和释放大量儿茶酚胺,表现为高儿茶酚胺血症,故近年来有的学者又称其为儿茶酚胺分泌瘤(catecholamine-secreting tumors)。90%的嗜铬细胞瘤来源于肾上腺,但由于神经嵴起源的嗜铬细胞可分布在颈动脉体、主动脉化学感受器、交感神经节、嗜铬体(zuckerkandl 体)等肾上腺外部位,故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可按其解剖部位不同而称为副神经节瘤、化学感受器瘤、颈动脉体瘤或膀胱嗜铬细胞瘤等。嗜铬细胞瘤除

29、产生E和NE外,还可分泌嗜铬粒蛋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心钠素(ANP)、舒血管肠肽(VIP)、神经肽Y物质(NPY)、生长抑素等多种肽类激素。1993年从嗜铬细胞瘤中发现了一种由52个氨基酸组成的新的降压多肽-肾上腺髓质素,因它在嗜铬细胞瘤中有很高的含量,而推测其在该病的血压调节中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儿茶酚胺几乎影响体内每一组织和器官,它通过靶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即a1、a2、b1、b2、多巴胺-1(DA1)及多巴胺-2(DA2)等不同的肾上腺能受体亚型,在全身多个系统中发挥不同的生

30、理学效应。(二)临床表现当嗜铬细胞瘤阵发或持续性地分泌释放大量CA,作用在不同组织上的a-及(或)b-肾上腺能受体时,可产生不同的效应。由于上述不同的分泌方式、肿瘤的大小、E 和NE分泌量的多少及比例不同等差异,使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1、高血压嗜铬细胞瘤病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即是血压增高,由于肿瘤分泌E 及NE的方式不同,高血压可表现为阵发性、持续性或在持续性高血压的基础上阵发性加重。约5060%的病人为持续性高血压,其中有半数病人呈阵发性加重;4050%的病人为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持续的时间可为几分钟、几小时、1天或数天不等;开始时发作次数较少,以后逐渐发作频繁,可由数周或数月发作一次

31、逐渐缩短为每天发作数次或十余次;其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可达26.740kpa (200 300 mm Hg),舒张压可达2024 kpa (150180mmHg)以上。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是嗜铬细胞瘤病人的特征性表现,平时血压正常,而当体位变换、压迫腹部、活动、情绪变化或排大、小便等时可诱发发作。有的病人病情进展迅速,严重高血压发作时可出现眼底视网膜血管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视神经萎缩以致失明,甚至发生高血压脑病或心、肾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嗜铬细胞瘤病人高血压发作时,一般降压药治疗常无明显效果。也有部分阵发性高血压病人由于发作时间很短,甚至持续不到1分钟而不易观测到发作时的血压,故给临床诊断带

32、来困难。近年来随着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的临床应用,对短暂发作的血压增高可进行及时记录,而为诊断嗜铬细胞瘤病人提供了手段。 2、头痛、心悸、多汗三联症嗜铬细胞瘤高血压发作时最常见的伴发症状为头痛、心悸、多汗,其发生率分别为5971%、5065%、5065%。因血压突然升高而出现剧烈头痛,甚至呈炸裂样,病人往往难以忍受;心悸常伴有胸闷、憋气、胸部压榨感或濒死感,病人感到十分恐惧;有的嗜铬细胞瘤病人平时即怕热及出汗多,发作时则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近年来较多学者认为高血压发作时伴头痛、心悸、多汗三联症,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其特异性及灵敏性均为90%以上。3、体位性低血压大多数持续性高血压的嗜铬细胞瘤病人,在治疗前常出现明显的体位性低血压,其原因可能与长期儿茶酚胺水平增高而使血管收缩、循环血容量减少、肾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