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264.45KB ,
资源ID:11287410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2874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谏逐客书》同步训练完整.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谏逐客书》同步训练完整.docx

1、谏逐客书同步训练完整谏逐客书同步训练班级_ 姓名_一、单项选择题 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 A、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2、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 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 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3、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4、在谏逐

2、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 藉寇兵而赍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 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 ) 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C、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 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 5、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闻吏议逐客 逐客:驱逐在秦做官任事的非秦国籍人。B惠王用张仪之计 张仪之计:指张仪为秦制定的连横之计。C遂散六国之从 从:即六国服从秦国的政策。D昔穆公求士 穆公:即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B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

3、提及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抛弃D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给予,送给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B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仇C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认为,从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大。以此看来,客卿并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B文章指出,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用,那么不是秦国出产的器物也不能用,甚至连江南的金锡、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

4、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D李斯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赶走客卿,而加多敌国的力量。9、下列各句中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各国的人士对秦国所做的巨大贡献。B张仪替秦孝公制定连衡之计离散了六国联合抗秦的合从策略。C文中提到的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都不是秦国人。D文中“太山不让”两句借比喻劝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二、多项选择题。10、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来之于( ) A、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 B、反复对比论证利

5、害得失鲜明 C、正言直谏,敢于批评秦王耽于声色 D、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E、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 1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指的是( ) A、秦缨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秦惠王 E、秦昭王 1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下列论据来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其中运用类比论证法的有( ) A、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 B、地广者粟多 C、泰山不让土壤 D、逐客是 藉寇兵而责盗粮 E、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13、李斯在 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有(

6、) A、排比 B、对偶 C、比喻 D、类比 E、归纳 三、简析题。14、昔谬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美于宛,迎寒叔于宋,来玉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谬公用 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鞋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 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 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拨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 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郁、邱,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胰 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堆, 废攘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 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容何负于秦哉? (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

7、哪几句? 答:_ (2)概要文中所列举的论据。 答:_ (3)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 答:_15、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 藉寇兵而责盗粮者也。 (1)概括这段文字的旨意。 答:_(2)这段话可划分为两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答:_(3)划分前一部分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答:_(4)前后两部分构成怎样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整体上采用了什么论

8、证方法? 答:_ (5)前后两部分各自又采取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答:_16、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为什么说文章最后一段总收了全文? 答:_(2)这段文字中,什么地方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答:_(3)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答:_四、翻译。17、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译文:_18、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译文:_19、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

9、诸侯之术也。译文:_20、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译文:_2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译文:_2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译文:_谏逐客书同步训练答案1、D 2、D 3、D 4、C 5、C(“六国之从”应为合纵政策,指六国联合对抗秦国。)6、B 7、A 8、C9、B(张仪不是为秦孝公定计的,而是为秦惠王。)10、ABDE 11、ABDE 12、BCD 13、ACD 14、(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最后几

10、句: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2)、这段文字中共列举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举地千里;惠王用张仪,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昭王用范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3)、这段论说的说服力来自:论据充分,而且都是用的秦国自己发展史上的历史事实,因而有胜于雄辩之力;同时,这些历史事实,都与秦国走向富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相关联,这就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 15、(1)、这个段落的旨意:阐明纳客之利与逐客之害,从理论上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2)、前半部分论证不却众庶、广纳

11、人才方能取得事业成功的道理,后半部分论证驱逐客卿就是损害自己、帮助敌国的道理。(3)、前半部分又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用地要广、国要大、兵要强之理来暗示人才要多多益善之意;二是用泰山、河海为喻,说明君王要功业昭彰就必须广纳人才;三是以古圣贤为例,说明只有广纳人才方能事业有成、天下无敌。(4)、前后两个部分之间是正反对比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议论整体上采用了比较法中的对比论证方法。(5)、前后两部分各自采用的都主要是比较法中的类比论证方法。 16、 (1)、最后一段总收全文,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收结文章第三自然段;第二,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照应、收结文章第

12、二自然段;第三,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几句,照应第四自然段,概括了全文的论述中心;第四,求国不危,不可得也这最后两句,不仅收束,而且发展了全文的主旨,即进一步点明了驱逐客卿的要害,也击中了秦王的要害。(2)、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地方: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3)、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逐客非但不能统一天下,反而要造成秦国的危亡,这一结论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欲望的问题。 1722:见【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

13、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

14、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

15、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

16、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

17、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联系和区别1、 从推理形式上看,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是类比推理,由部分到整体,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是归纳推理,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是演绎推理。 2、演绎推理(含完全归纳推理)属于必然性推理.就是前提真,推理形式正确,结论必然真.归纳推理(不含完全归纳推理)和类比

18、推理属于或然性推理.就是前提真,推理形式正确,结论未必真. 3、举例: 演绎推理:“凡是画家都是艺术家,齐白石是画家,所以齐白石是艺术家。 ” 归纳推理:“杨树有光合作用,槐树有光合作用,榆树有光合作用,杨树、槐树、榆树是绿色植物的一部分,所以,绿色植物都有光合作用.” 类比推理:“这篇小说只有1000字,文字很流畅,这篇小说得奖了.你写的这篇小说也是1000字,文字也很流畅,因此也一定能得奖.”谏逐客书同步训练班级_ 姓名_一、单项选择题 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 A、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19、 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2、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 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 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3、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 藉寇兵而赍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 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 ) 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C、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

20、法 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 5、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闻吏议逐客 逐客:驱逐在秦做官任事的非秦国籍人。B惠王用张仪之计 张仪之计:指张仪为秦制定的连横之计。C遂散六国之从 从:即六国服从秦国的政策。D昔穆公求士 穆公:即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B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抛弃D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给予,送给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B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

21、仇C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认为,从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大。以此看来,客卿并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B文章指出,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用,那么不是秦国出产的器物也不能用,甚至连江南的金锡、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D李斯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赶走客卿,而加多敌国的力量。9、下列各句中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各国的人士对秦国所做的巨大贡献。B张仪替秦孝公制定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