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8.37KB ,
资源ID:112834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2834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隋唐史名词解释.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隋唐史名词解释.docx

1、隋唐史名词解释1. 史无定法我把一切理论都看成是方法。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作出选择。 吴承明“史无定法”这一治学箴言的提出,是中国现代史学走向成熟的直接证明。在研究具体历史问题时,一切理论都可视为方法论:思维的方法或者论证的方法,没有例外。把所有理论都还原为从事历史分析的具体工具,从而为大规模引进和使用西方社会科学通则洞开方便之门,这可能就是“史无定法”论所将起到的革命和解放作用。 王学典: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2004年1期。2. 关陇集团指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士族世家豪强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关中和陇西地区的几大贵族集团的统称。关陇贵族最早

2、起源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当时孝文帝制定了严格的士族制度,而北魏的士族大部分起源于关中和陇西一带,故史称关陇贵族。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其鼎盛时期在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乃是北周统一北方,以至隋唐统一全国的基础。3. 府兵制度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

3、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停废,历时约二百年。这一措施不但使农业户口大增,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更适应了民族融合和时代趋势,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4. 八柱国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宇文泰首创府兵制,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氏则是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正合周礼治六军之意。六柱国,各督二个

4、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了。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了。5. 三省六部制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6. 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

5、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7. 大索貌阅是隋唐检括户口的措施。隋初,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隋开皇五年(585),实行大索貌阅,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

6、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并规定,如户口不实,里正、党正流配远方,奖励百姓互相检举。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8. 输籍定样隋朝采取的确定户口等级和赋役数额的措施。开皇五年(585),文帝采用宰 相高颎的建议,行此方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察,令百姓五党(100户为1党)或者三党为一团,根据财产多寡定出户等之上下,以此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薄并颁行天下。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能改任情舞弊,还吸引了部分逃亡农民,使他们重新列为国家编户,其中多数原是豪强荫庇的私属。大量佃客脱离世宗大族,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有效的打击了豪

7、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9. 手实手实是唐宋时在基层官吏监督下居民自报户内人口田亩以及本户赋役承担情况的登记表册。在唐代它是制定计帐与户籍的主要依据每年填报一次。因其是依照一定格式由户主亲自据实填报所以称为手实。安史之乱后。这种制度受到破坏,没有经户主自行填报的手续与原来的意义有别。10. 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高祖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双方长期斗争,李世民以建成、元

8、吉“淫乱后宫”为由状告高祖,在二人应招入宫之时率兵在玄武门杀死了二人,被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11.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627年到649),政治比较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较快发展,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标榜儒家传统的德政,君臣论治,继续完善唐朝前期的各种制度,重视选官用人、注意纳谏,并且注意发展经济,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 减轻人民负担。 华戎同轨,爱之如一,对少数民族采取以怀柔为主的羁縻政策,调整民族关系。精减机构,提高办事效率。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唐王朝出现了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是我国古代社会著名的治世之一。12. 开元盛世开元年间,

9、唐玄宗先后任命正直干练的官员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在他们的辅佐下,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1)裁汰冗官,整顿吏治(2)抑制食封贵族(3)压制佛教势力(4)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5)搜检括户,限制土兼兼(6)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因为上述各项措施的有力实施,开元年间政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13. 节度使唐睿宗时期开始在边境地区设置的军事长官,授职时赐给双旌双节,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的各州刺史均为其下属,本身并兼任所驻在州刺史。天宝年间在边境形成10个节度使,一度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

10、军事指挥和控制。但同时也形成了如安禄山一类的势力过分强大的军阀,为叛乱埋下了隐患。安史乱后,内地亦多设立节度使,缘边节度使演变为天下节度林立。其中一批节度使权力扩大,发动叛乱,形成唐代后期军阀割据。14.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玄宗末年边镇守将安禄山和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玄宗天宝十四年 (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经过长达八年的拉锯战,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艰苦努力下,终于于公元763年成功平叛。安、史叛乱虽然被扑灭,但是长期的战争缺使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开元盛世所积累的社会财富一

11、时消耗殆尽。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再也没有了昔日的繁荣富强,成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5. 折冲府唐代府兵基本单位名,由统军府改革而来,遍布全国各主要州,皆有名号,有折冲都尉、左右果毅都尉,领所属备宿卫,出师则总领军器、粮草、物资、传点等事。以善骑射者为越骑,余为步兵。属员废置略有变化。天宝中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停止上下鱼符及上番、发兵活动,天宝末虽保其官员和兵额,已有名无实。16. 藩镇割据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内地大量设立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这些节度使父死子继,

12、自己任命官吏,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不输贡赋。其军队主要来自破产农民或无业流民,一旦挂名军籍即全家随军,依赖粮饷赏赐维持生计,父终子继,世袭从军,形成新型的职业雇佣兵集团。唐朝中央政府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但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藩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重大影响。17. 元和中兴唐中叶以后,唐王朝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众多的弊政暴露无遗,政治革新的声浪涌起。随着一般地主阶级的发展,中小地主和下级官吏要求参与政治,革新政治。通过各种革除弊政的努力,如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宪宗时恢复宰相制度和削平内地强藩,均取得一定成效。对于藩镇割据,宪宗元和年间,一

13、举平定了淮西镇的叛乱,随后沧景、卢龙、承德等镇相继归顺中央,淄青镇也被宪宗发兵击败。到此时,唐朝算是恢复了表面上的统一,故史称“元和中兴”。但中兴只是暂时的,藩镇割据并未消除,不可能持久统一。元和十五年(820),宪宗被宦官杀死后,藩镇又相继叛乱。18. 募兵制与府兵制的“兵农合一”相比,募兵制是一种职业兵制。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来征集管理军队。但到了唐玄宗后期,府兵制遭到了严重破坏。天宝八年(749年),管理府兵的折冲府已经无兵可交。唐政府不得不停止征发府兵,改行募兵制。唐初曾在局部边地少量募兵,自玄宗时开始盛行,开元年间,京师宿卫、边镇戍兵和地方武力基本上俱为募兵充任。募兵制下的士兵由地方军

14、事长官自行招募,兵、将关系紧密。以往兵、将分离、“内重外轻”的军事布局不复存在。中央为加强实力,另建职业化常备军队,即中央禁军。军费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大为增加。 19. 榷盐(茶、酒)政府严格限制民间私酿自卖盐茶酒,由政府独专其利。将其作为增加国库收人的一项较为稳定的经济政策,肇端于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古今中外,都把酒类的财政收入做为国家重要的稳定性财源。安史之乱后,唐廷面临严重财政困难,迫于形势,统治者采纳刘晏提议,实行榷盐之法。通过国家的垄断生产和销售,盐价或者利润可以定得较高,一方面可获取高额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此来调节盐的生产和销售。20.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

15、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身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均田制之所以能够实施,是由于唐建之初,政府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无主荒地,所以能够在局部范围内实施均田。但是,政府掌握的土地毕竟有限,而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的加剧,政府显然没有足够的土地授给农民,只是徒有其名罢了。21. 两税法唐两税法是一项与庄园经济相适应的赋税制度。唐中叶后,土地兼并势力发展,均田制被破坏,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无法实施。安史之乱后,为解决财政危机,德宗采纳杨炎建议于780年行此法。即按田亩征收地税,按

16、每户资产多少征户税,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并以征钱为主。它改变了按人丁户口征计的办法。以土地财产多少征税,使赋税负担相对合理,而且适应唐代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佃农大量存在的客观经济形势;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危机。这种税制直到明代行一条鞭法后才被废除。22. 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隋和唐前期推行的租庸调制,有明

17、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国家富强。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 土地兼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户籍散失。唐德宗年间,不得不以两税制取而代之。23. 常平法唐后期由刘晏采取的改善朝廷财政状况的一项措施。由京师至各地寻院遍设“疾足”,及时掌握各地物价动向,动用各处粮仓储备以调节丰歉,丰则入籴,贱则出粜。有效地防止商人囤积居奇造成物价波动,使官府从中获利,财政危机有所缓解。24. 疾足唐肃宗时任户部侍郎的刘晏,在他管理唐王朝财政期间,设置了一整套经济情报机构。县下,由

18、政府任命官吏主持在各交通要道设立的释站,并用优厚的报酬招募了大批精干的人为经济信息员,名日: “疾足”。 “疾足”,负责各地有关农业丰歉、物资余缺、价格变化以及百业行情涨落等经济动态的收集与传递。当他们了解到各方面信息后一站接一站的逐级传递,有利于中央对京城周围地区市场行情及时调控。25. 羁縻府州是历代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唐宋时在周边少数民族内附部落中设置的地方行政单位。唐时包含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由中央任命各族首领为都护、都督、刺史、县令,世袭,受都护府、边州都督府或节镇统辖。羁縻府州户籍一般不上报户部,也不承担赋税。仅部分临时向

19、唐天子有所贡献,与正州交纳赋税不同,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26. 使职差遣所谓的使职差遣本指临时派某官离开其原来的职守去任某事,这是自古而然的现象。唐代也有很多使职是临时的差遣,如礼仪使、南选使、吊祭使等。事罢复命于中央。与此同时,唐代还有许多重要的使职出现了固定化和普遍化的倾向,这是唐后期职官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唐代前期已经有一些比较固定设置的使职,如节度使、采访使等。安史之乱以后,使职差遣制度进一步发展。唐代固定的使职有很多,重要的有翰林学士、户部盐铁度支使三司使和宦官系统的枢密使等。这些使职的出现,不仅适应了职官制度本身变化的

20、需要,也反映了唐庭内部的权力斗争27. 都督府旧唐书地理志一:“缘边及襟带之地”。设置改易,线索纷乱。大致而言,开元时有并州、益州、荆州、扬州、潞州五大都督府,还有5个都督府,13个中都督府,16个下都督府。职能为统管若干州的兵马甲仗镇戍等事务。28. 都护府边疆地区设置,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贞观时期有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武后时加北庭。其下所管辖的府州叫羁縻府州。因边疆镇戍防卫等职能被节度使制度取代,都督和都护在中唐以后被废除。29. 怛逻斯之战唐与大食之间的一场战役。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中亚石国,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向大食(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

21、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黑衣大食”)求救。高仙芝率领唐及西域诸民族联军长途奔袭,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与大食军队遭遇。高仙芝与大食相持数日后,因属下葛逻禄部落倒戈夹击,无力支撑而以大食军的胜利告终,唐三万余士卒近乎全没,只有高仙芝率少数逃脱。怛罗斯之战是中世纪最发达的两大文明帝国间最大的一次正面冲撞,唐在西域的扩张从此停止,大食此后也没有继续东扩。但这场规模不大的战争给世界带来了一个战争之外的收获,由于大食俘虏的唐军中有许多工匠,包括唐朝的造纸工人,大食利用他们在撒马尔罕设厂造纸,中国的造纸技术由此传到阿拉伯世界,后又西传到非洲、欧洲,这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30. 牛

22、李党争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牛李党争的焦点在于对待藩镇态度,是主张强硬政策与妥协政策的分歧。李党主张革新,牛党因循守旧,所以李党是进步的,而牛党是守旧反动的。牛李党争的两大派系,没有严格的政治观点的差异,没有阶层利益的区别。他们不代表两个不同政见的派别,只是两帮政客的派性斗争而已。宦官集团的内部斗争是牛李党争的总后台。斗争持续时间将近40年,最终以牛党获胜结束.这场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斗争,导致社会各种矛盾也开始趋于尖锐化,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灭亡。同时参与塑造了中晚唐诗风

23、,在牛李党争中产生的一种具有攻击倾向的文学作品。31. 南衙北司之争唐代后期外廷官僚集团和内廷宦官集团争夺权力的斗争,实质是宦官集团的崛起。南衙,指位于宫城南的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北司,指宫禁以北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宦官专权挟制皇帝,废立由己,左右朝政,引起皇帝和朝官及士人的不满和反对,因而唐后期多次发生两大集团的对立和斗争,中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宦

24、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为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开始。32. 永贞革新唐朝后期宦官专政,“永贞革新”是一场反宦官集团的革新运动。永贞元年,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韦执宜、韩泰、韩晔、陈谏、凌淮、程异等进行改革。革除官吏在正税以外的进奉,罢去宦官扰民的宫市和五坊小儿,并准备夺去宦官手中的兵权。可惜计划被视破,宦官首领俱文珍逼顺宗退位,二王被贬逐,柳宗元等被贬为边州司马,革新失败。历史上也称作“二王八司马事件”。33. 甘露之变唐南衙北司之争的代表性事件。文宗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唐文宗任用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准备内外合

25、势消灭宦官集团。开始,斗争取得一些胜利,但由于李训争于建功,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十一月授意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左金吾卫大厅后的石榴树上降有甘露,以引诱宦官,围而杀之。但被宦官仇士良现场看破,李训、郑注、韩约等均被杀,文宗被监视,朝廷大权全归北司,史称“甘露之变”。34. 黄巢起义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势力衰微,各地藩镇势力兴起,唐廷与地方藩镇之间进行了长期集权与分权斗争。朝廷内部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地方藩镇争战扰攘。地方藩镇与朝廷宦官、大臣相勾结,形成不同政治派别,相互倾轧,政局动荡混乱,更加深了人民的痛苦。这时的唐王朝已是百孔千疮,凋敝不堪,最终逼得百姓揭竿而起。 公元875年,黄巢发动起义

26、,黄巢起义军与王仙芝会师,起义军提出“均平”的政治口号,指斥唐朝宦官专权,官吏贪暴,纲纪败坏,科举失才。公元881年,起义军攻下唐都长安,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国号“大齐”, 后来起义虽被唐王朝所镇压,但却导致了唐王朝的迅速灭亡. 35. 律、令、格、式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律:规定刑罚和罪名的法典。“唐律一准乎礼”:以礼为本,礼法并用令:正面规定的规章制度条例格:根据制敕分类汇编的部门办事准则式:按工作性质规定的章程细则36. 行卷知贡举等主试官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去取。当时,在政治上、文坛上有地位的人及与主试官关系特别密切者,皆可

27、推荐人才,参与决定名单名次,谓之“通榜”。因而。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 行卷之风与诸科中前途最好的进士科紧密联系,所重在文词的优劣高下。由于进士科录取人数甚少,下第者众,登第艰难,准备独特的题材从事行卷,是应举者的重要活动。37. 春闱春闱,指明清京城会试,均在春季举行。全国的会试科考每三年一次,在春天,故叫“春试”,又叫“春闱”,为九天,农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唐代考试定在春夏之间。宋诸路州军科场并限八月引试,而礼部试士,常在次年的二月,殿试则在四月;于是有春

28、试秋贡之名。38. 古文运动唐后期由韩愈和柳宗元掀起的一场散文改革运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衰微,骈文这种贵族文体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于是出现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名义上是要求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实际上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企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他以复古为革新的文学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与教化目的。古文运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就文学层面而言,一是文体的革新,二是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就其思想层面来说,是儒学复兴运动的组成部分,韩、柳主张的核心是文道合一。39. 丝绸之

29、路“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Richthofen)赋予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的名字。但是,随着近代以来学术研究的深入、考古发掘的进步,丝绸之路的含义越来越广,范围也越来越大。 丝绸之路的畅通:1) 贞观九年(635),击败吐谷浑。 2) 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 3) 贞观二十二年(648),设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 、疏勒)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陆路从长安或洛阳出发,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伊朗、阿拉伯和地中海世界。 海路从东南沿海出发,经南海、马六甲海峡,到印度东西海岸,再到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

30、地中海,乃至北非东岸。 丝绸之路是一条活的道路,由于政治、宗教、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丝绸之路也选取不同的走向意义:1)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于东西方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 这条道路虽然主要是商路,但当时中国与亚欧各国的政治往来、文化交流也依靠这一通道。3) 通过它,中亚、南亚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信仰先后传入中国。 40. 整体史观整体史观作为方法论,20世纪30年代由法国年鉴学派倡导。整体史观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探求部分与整体的相互关系。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

31、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整体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41. 年鉴学派20世纪30年代开始萌芽、4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60年代时开始有世界性影响。年鉴学派认为历史学重视的不应只是显赫人物,而应该是组成社会的群体;不是突出的、一时性的事件,而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心态。42. 整合的历史观所谓整合的历史观(lntegrated historical view),是观察历史的两种视角“自上而下”看历史、 “自下而上”看历史的有机综合。整合的历史观要求我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了解历史上的社会是如何结成一个整体的,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它们是怎样进行着相互间的调适、从而使社会能够正常地运行,这个整体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力量或因素在起作用,即或凝聚、或分离、或改造这个整体及其部分等等。赵世瑜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与整合的历史观,光明日报2001年7月31日。 43. 法难佛教史上对三武一宗之厄的说法。指中国历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五代周世宗等四位皇帝排斥打击佛教的事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