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考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01(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2)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2(贵州省遵义航天中学2017届高三第十二次模拟(压轴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下表中的四组经济数据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对这些不同年份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1952年1957年1965年1978年粮食总产量(单位:百万吨)163.42195.05194.53304.7
2、7棉花(单位:百万吨)1.301.642.092.16原油(单位:百万吨)0.141.4611.31104.05钢(单位:百万吨)1.355.3512.2331.78A技术落后导致粮棉产量长期停滞B“大跃进”运动改善了原有经济结构C“一五”期间工业产量增速超过农业D“文革”十年动乱破坏了公有制基础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6月高考热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年均积累率为25%左右,而1958年我国积累率猛增至339%,1959年、1960年进一步增至438%和396%。这表明,当时我国( )A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B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C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D
3、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4(山东省青州市2017年高考热身训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962年2月,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包括: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精简职工人数,压缩教育事业规模等。这些措施( )A确立了“八字方针”B清除了“左”倾错误C反思了“三面红旗”D阻碍了城市化进程5(2017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
4、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
5、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考点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2(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1960年和1979
6、年,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两个以“调整”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尽管相距近20年,但调整的重心都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这两次“调整”都( )A面临有利的国际形势B全面纠正了“左”倾错误C实现了经济体制转型D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特点3(江苏省南通、扬州、泰州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该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D首次提出建设中
7、国特色社会主义4(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二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都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表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己经被打破考点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1(苏州市2017届高三调研模拟测试历史试题)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做出新部署,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
8、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关系做出了具体规定,这种“三权分置”制度:( )A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种根本性变革B顺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C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盘否定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2(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最后一卷(十调)文综历史试题)下表为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对表中城市化率数据变化解读有误的是( )年份19501957195819601966197619781984城市化率(%)11.815.3916.2519.5717.9817.13179223.01A19501957年城市化率有所提高是因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B195
9、81960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大跃进”运动C19661976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D19781984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3(江苏省徐州市2017届高考考前模拟冲刺打靶卷历史试题)“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C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D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4(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自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我
10、国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士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实行分户经营农民还在沿用传统手工劳动工具。这说明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 )A大体仍处于自给自足状态B能有效挖掘现有土地潜力C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D较难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考点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2(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
11、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99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开发浦东新区。给予的优惠政策包括:允许外商在区内投资兴建机场、港口等交通项目:允许外商在区内试办商品零售业;允许外商在上海,包括在浦东新区增设外资银行等。这突出表明我国的对外开放( )A地域范围从点到面B投资领域全面放开C开放领域日益扩大D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3(江苏省南通、扬州、泰州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一文中提到:“十年实践,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此后,我国政府(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
12、口城市C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D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4(吉林省吉林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第五次摸底考试文综历史试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有着巨大的相似性,但却是同途而殊归,其主要原因是( )A继任者是否遵守已成功的经验B国际环境是否有利于对外开放C经验是否上升为国家指导思想D国家综合实力是否能支撑改革考点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8)据图8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2(2017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31)
13、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3(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三分之一,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现与世界经济
14、的全面接轨4(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20分)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
15、,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1)依据材料
16、,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 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答 案考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4CCDC5.(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原因:雍正年间:推行
17、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考点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14BDCB考点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14BDCC考点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4BCCC考点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3CCA4.(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2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8、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4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分)。(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4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4分) 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解 析考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2.
19、【解析】从表格看,题干中的四个时间中,粮棉和油钢产量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的粮棉属于农业范畴,而油钢属于工业范畴,结合时间来看,1952年与1957年比较,油的产量增长了10倍左右,钢的产量增长了3-4倍,而粮棉产量则增长有限,据此可以推断C符合题意,故选C。34【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等信息体现了对大跃进等“三面红旗”反思,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62年2月尚未确立八字方针,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些措施未达到清除了“左”倾错误的程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这些措施和城市化进程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
20、选C。5.(2)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其意义应当联系教材,从这种政策对“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影响来回答。考点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1.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两次“调整”的比较,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960年的“调整”是针对大跃进之后的国民经济所做出的措施,是有助于经济发展的;1979年的“调整”是改革开放拨乱
21、反正,也有利于经济发展。A选项错误,1960年国际形势不利于中国;B选项错误,1960年并没有全面纠正“左”的思想;C选项错误,1960年的经济政策并没有实现体制转型;D选项正确,两次调整都有计划经济的特点。34【解析】据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4年,与“1980年春节前夕”不合,故A项排除;据“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可以得出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要求各大城市”可知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C项排除;题干史料中并未提到所有制改革,故D项排除。考点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12【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5
22、3年1957年我国进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城市化率提高,A项正确;1958年我国大搞大跃进运动,追求发展的高速度,导致城市化率提高,B项正确;19661976年我国发生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提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率变化变低,C项正确;D项错误,因为我国在1984年才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4【解析】据材料中“自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等信息可得出其已经不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农民的生产获得是要去市场销售的,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土地有效潜力进行阐释,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士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实行分户经营”“农民还在沿用传统手工劳动工具”等信息可得出在家庭
23、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日平均分配、分户经营、传统手工劳动工具,反映的是小农经济,故C项排除;材料中不是对农村贫困问题进行描述,故D项排除。考点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解析】材料中“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的现象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有关,企业没有自主权,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建议可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股份制是1992年之后企业改革措施,故A项错误;中国1986年才提出“复关”,故C项错误;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故D项错误。23【解析】从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十年实践”,所以此后的实践活动当在1990年以来。结合所学,A为1980年,B为1984年,D为1985年
24、,时间均不符,排除。1990年,上海浦东开放,成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选C。4考点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解析】试题分析:“三大改造”进行于1953年至1956年,A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于19531957年,B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单一的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这大大促进了市场的活力,C正确。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D错误。www-2-1-cnjy-com2-1-c-n-j-y23.4.(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二“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对于第二小问则需要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