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0.27KB ,
资源ID:1124458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2445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美学原理重点知识马新国.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美学原理重点知识马新国.docx

1、美学原理重点知识马新国1、美的意义就是由这样一种功利的、整个身心通体舒畅的愉悦之美向后来味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等感官刺激享受和纯形式的欣赏给人的愉悦、陶醉的美感方向发展。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诞生是从实用到非实用、功利到非功利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果。 2、美的发展的三阶段 (1)、审美意识的产生。(2)、美学思想阶段。(3)、美学学科阶段 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美学学科成立的标志应是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发表为标志的。鲍姆嘉通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原作是“Aesthetic”.美学学科的巨大发展是此后康德、黑格尔、歌德、席勒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家们的努力来完成的。 4、鲍

2、姆嘉通创立的“美学”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感性认识是哲学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类知识领域。理性认识以概念的方式存在,是逻辑学的对象;感性认识的主体是“感觉”,是感觉的科学或美学研究的对象。(2)、审美活动(诗)作为感性认识,是一种混乱而明晰的认识。混乱是因为审美活动是感觉和情感的活动,是非概念的、非逻辑的;明晰则是因为审美活动把握和呈现了感性形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清晰可感的。(3)、美学是用美的方式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5、从总体上来说,美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 (1)本体论阶段的美学: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 1 本身而不是把那些

3、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本体论阶段的特点:主要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代表人物主要有: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等。(2)认识论阶段的美学。人们关注的中心从客观世界是什么转入到关注主体自身怎样才能认识这个客观世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途径和认识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人们的整体思维模式从客观世界转向了主体自身,西方由此进入了一个认识论的时期。特点:在认识论阶段,西方美学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代表人物:休谟、笛卡尔、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等。(3)语言学阶段的美学。人们从关注人的认识能

4、力是怎样的转向关注人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这世界的认识的。特点:关注的重心在于人是如何生存于世界以及如何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的。代表人物:人本主义美学:卡西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科学主义美学:瑞恰兹、贝尔、维特根斯坦等。 6、王朝闻先生在美学概论;叶朗先生在现代美学体系;朱立元先生的美学;陈望衡先生的当代美学原理;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主编的美学基本原理;杨春时的美学;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 7、美学研究对象:审美关系基础上的审美活动。把审美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怎样才能建立起各种审美关系,审美关系的存在样态、审美关系的存在价值等问题,并通过这种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经验

5、、审美范畴、审美意识和各种美学思想。 8、西方美学史上有关美本质探讨的四大观点:(1)认为美是人主观的一种心意状态或感受;(2)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3)认为美是主观和客观综合在一起的一种状态;(4)认为美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实践的结果。 (1)从客观事物的属性来定义美。特点:从客观事物本身应该满足某种条件来规定美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学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美的客观派除了这种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的观点以外,还有一派便是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客观理念”。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普洛丁。 (2)从主观感受来界定美。特点: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心意状 态

6、,让人愉快的就是美,让人不愉快的就是丑,或者认为美的产生是人自己的情感、心理活动、心理反映的结果。认为美主要是人主观作用的结果的学者还有象谷鲁斯“内模仿”的观点,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的观点。 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人主观的感受、主观的心理活动,注意到了美的主体性,美能产生快感,但产生快感的并不就是美,同时它又忽视了美的客观对象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性,也是有不足的。(3)从社会生活、劳动实践的角度来定义美。特点:从人类社会生活、劳动实践方面来认识美。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马克思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9、立普斯: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 我们人的主

7、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 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移情说”的贡献不在于指出存在着移情这种心理现象,而在于通过对移情作用的分析揭示美感的特征。移情作用的核心是情景相融、物我同一(自我和对象的对立的消失),是意象的生成。这正是美感的特征。美感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意象。 10、中国当代关于美本质论争的几种主要观点。 (1)美是主观的,代表人物是吕荧、高尔泰。(2)美是客观的,代 表人物是蔡仪。(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代表人

8、物是朱光潜。 (4)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代表人物李泽厚。 11、美的几个特点。 (1)感性形象性。(2)非功利性。人面对事物的三种态度:科学的态度;功利的态度;非功利的态度。 (3)情感的感染性。审美必须以形象感染人,打动人,以情动人是审美的重要特点。(4)美是一个具有一定相对性的概念。美是一个活的概念,它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一定文化意识形 态的特定人们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僵化的永恒不变因而可以一劳永逸的概念。 12、美感活动的过程:主要经过审美感知活动、情感活动、想象活动、理解活动和通感等一系列活动。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感觉、知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

9、理解和审美通感这些心理活动,不是先进行了感知活动,然后进行情感、想象活动,而往往是互相交织的,没有明显的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 13、审美活动的产生: A、审美活动产生的前提(1)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存在为 前提。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包含先天的感官感受能力和后天的学习辨识能力。(2)美感的产生要以人的审美需要的存在为前提。 马斯洛需要层次。(3)必须要有审美的态度。所谓审美的态度就是一种非功利的非抽象逻辑的非科学式的态度,从功利中解放出来从科学探索中解放出来,从而在自由的心态下只注重事物的整体形式本身,在自己的直觉感知活动和想象、情感活动等心理活动中获得精神的陶醉和快乐愉悦。(4)美感的存在

10、,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5)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14、美感作为感觉的一般特点:(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 的对美的反映这两个方面构成的。对象首先要以审美的特征对感官产生刺激。而对那些非审美的特征就不会引起感官的注意。(2)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气息和触觉等这 样一些变化的形式因素。如果对象本身没有形、声、光、色等感官形式吸引人的感官,美感也难以存在。(3)美感体现了人在 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它是人们根据自己自由意志的需要,自由地选取感觉世界的信息,然后对那些符合自己意向和兴趣的感觉特征做出自己的反应。 14、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 美感活动是人

11、的感官、知觉、情感理智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作用中产生的。首先通过感受和直觉,使心灵外接于物,然后通过知觉与表象,在内心对对象进行初步的概括与抽象。然后这些对象转化为信息,触类旁通,激发了记忆和联想。在各种心理功能的综合作用中,人全身心地融会在审美活动的心物交融中,产生了通体舒畅的审美愉悦。 (1)感受和直觉活动。(2)知觉和表象活动。 审美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外部各部分审美特性的 整体反映。知觉表象活动把感受直觉阶段所获得的对象个别的、分散的印象再加以区分和概括,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总之,审美感知和表象活动是从现实生活通向审美世界的桥梁,它把毫无生意的物质世界转化成了充满情感的富有

12、人的个性特色的 审美的世界,一个有了生命律动的鲜活的世界,它把有限的物质形式转化成了无限的自由创造。 (3)想象活动 A .想象的作用。想象是人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审美想象的核心就是把无形变成有形,把无限的东西用有限的东西来表达出来。 B 想象的类型。接近想象:是两件物象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接近,人们习惯上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一感受到甲就自然想到乙。相似想象:想象对象与现实对象有相类似的一面。对比想象:是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 C想象的特点。审美想象主要是想象审美对象的整体形象,事物的形状,是充满了审美主体

13、的情感,物我交融的。两个特点:它饱含着情感。它需要充分调动形象。 (4)情感活动。在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情感,在审美活动中更是离不开情感。情感是人进行审美活动,观照外物的动力,是审美活动的发动机。只有审美主体怀着情感,在情感的驱动下,他才会自觉地调动自己各种感官和心理机能协调有力地工作,融入到客体中,使对象成为一个在自己情感逻辑下建构起来的一个完整的意象世界。 A 情感的丰富性。人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总的说来,人的感情可分为对自己的感情和对外在于自己的客体的感情两大类。 B 情感在审美中的重要性。 C 情感的产生。天赋本能说。感物致知说。主观说。客观说。认为情感、情绪为对象自身的情感性质所激发。

14、联想说。认为人的情感情绪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而唤起的。无意识说。审美情感的产生是一个多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定审美对象、 环境的刺激和这个对象的形式所具有的“召唤结构”是审美情感发生、发展的客观根源。 (5)通感和理解活动。“通感”一般有三种意思:一是指由某一门艺术的感受连带勾起对其相关艺术门类的感受,通常称为“艺术通感”。二是指艺术创作中由于外界事物的启发、诱导,勾起对艺术构思、艺术手法的顿悟。三是指审美中借助当前刺激引起的单一感官感觉、知觉,通过理解、联想、想象等作用,又引起其他感官感觉、知觉兴奋和整体感受的心理现象。 15、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 (1)、生理中的心理。(2)、个性中的社会

15、性。(3)、具象中的 抽象。(4)、非功利中的功利。功利性是指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并满足一定的主观欲望,取得一定的现实利益。克罗齐认为人类的活动总共有四种:直觉活动、概念活动、经济活动和道德活动,而艺术是直觉活动,直觉就是对诸印象加以综合而获得一个完整的形象,这个形象的获得就是直觉的表现,因此,艺术就是直觉,直觉就是表现。 16、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从实质上说,就是人在 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 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2)、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 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

16、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 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审美体验要求人直接投入生命的历程中通过生活而让生活自行显现出自身的意义。(3)、澄清:走向本真的世界。 17、有关审美发生理论的几种观点 (1)、游戏说。(2)、生物本能说。(3)、巫术说。(4)、劳动说。 18、最早明确提出崇高这一概念的人是古罗马的朗吉弩斯,他在论崇高一文中认为文学作品应有崇高的风格,并提出崇高风格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1、庄严伟大的思想,2、慷慨激昂的感情,3、运用藻饰的能力,4、高雅的措辞,5、堂皇的结构。朗吉弩斯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哥特

17、式建筑也成为崇高的标志性建筑。比如,科隆大教堂,夏特尔教堂。 19、明确地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并把它和优美对立起来,作为美学上的两个基本范畴的人是英国的美学家柏克。1757年,他出版了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 20、崇高是希伯莱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所培育出来的审美形态。神是崇高最纯粹、最原始的形式。哥特式教堂是崇高的典型代表。到了欧洲18世纪至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时期,“崇高”的文化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的超越自我的精神历程,成为崇高的核心。诗和音乐(歌德的浮士德,贝多芬的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成了崇高的新的感性显现。康德认为,崇高的对象用在数量上和力量上的无限巨大,激

18、发了主体的超越精神,主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而转化为由肯定主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这就是崇高感。 崇高的实质:是审美的主体与客体处于一种对立冲突后而趋于和谐统一的美学形态,它是更侧重于内容的一种审美品格,是人的本质力量经过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这种动态的过程是崇高的主要特点。 崇高是一种间接的愉快,一种由受到阻碍而后产生的愉悦。他是有痛感而转化为快感的,由痛而快,是痛快。甚至越痛越快,不痛不快。也正因为有痛苦这个情感根基,所以最后获得的愉悦才更加深刻,更加难忘。 人的本能莫不是趋利避害,趋向直接的欢乐而逃避痛苦,当人明知道是痛苦、是毁灭却仍然能坦然接受,能欣赏这痛苦,这痛苦便不再卑

19、微而成为伟大的痛苦,成为“人”的痛苦。正是崇高这一审美范畴的确立,人类的审美视野才变得更加阔大,审美境界才变得更加高远,审美价值才变得更加丰富,审美情感才变得更加深厚。 21、优美是古希腊文化所培育出来的文化形态。古希腊神庙和人体雕像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拉斐尔的作品是优美的典型代表。优美的特点是完整、单纯、绝对的和谐,就是文克尔曼说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优美引起的美感,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优美的本质:优美是主体与客体处于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中所呈现的一种审美品格,主体与客体之间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优美是对人的本质的直接肯定,人的本质直接溶入在对象之中,获得一种直接的愉悦。如果崇

20、高是偏向于内容的范畴,则优美更多的是偏重于形式的范畴。主体与客体之间能直接达成统一。优美在外在形式上最重要的 一个特征就是“小”,“力量的小”、“数量的小”,“激发的生命力的小”。优美常常是与崇高相对立的一种审美范畴,优美是直接的快乐,是感官的,是“小”的;而崇高则是“大”的,间接的快乐,是理性的。 22、悲剧:尼采则认为悲剧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所谓酒神精神就是主体的狂放、沉醉,任由自我原始生命力的自由袒露。而日神精神则是对绮丽华美的梦幻的追求,一种对光明的追求。那种酒神的无羁无碍以一种日神绚丽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悲剧。 悲剧的本质:悲剧的产生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感

21、受到人与自然外界的对立与分裂,由于早期人们自身力量比较弱小,感到外在力量的无比强大,难以战胜外界世界,感受到人自身不可避免的痛苦与灾难。同时面对这种灾难做了无尽的战斗,这就是悲剧精神的实质。 悲剧性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神农尝百草。悲剧实际上是人类所感到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一种矛盾和冲突。 人为什么喜欢看悲剧? (1)恶意说。(2)同情说。(3)寄托说。(4)净化说。(5)混合情绪说。(6)表现技巧说。 23、何为真正的悲剧? 悲剧的关键不是结局,而是人在面对悲剧的处境时是否去抗争,是否去努力,是否去作为。“不作为”就不是悲剧,悲剧就是人的作为。敌对力量越强大,我的力量越弱小,而

22、我以越弱小的力量去对抗越强大的敌人,悲剧性就越强。努力行为的多少就是悲剧性大小的标志。 真正的悲剧就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一个是悲剧性的处境,即人所面临的远远超过自己的外在强力;另一个就是人面临这种强力的时候蹈死不顾的抗争态度,没有这种处境不是悲剧,有这种处境而没有人的抗争行为同样不是悲剧。悲剧是可歌可泣的,可歌的是人在强力之下的行为,可泣的是人所面临的外在强力。只有可泣不是悲剧,只有可歌同样不是悲剧。因此,真正的悲剧就是人在悲剧性处境下的坚强行为。 中国的悲剧是“乐感”背后的更深层的“悲感”基础上形成的悲剧。神话故事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等,他们的那种悲剧精神是明显的,也是感人的

23、,令人震撼的,他们不仅有悲剧的处境,而且也是在做无尽的抗争,他们的抗争是不会成功的,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这种抗争。孔雀东南飞、霸王别姬、窦娥冤、赵氏孤儿都是悲剧。项羽。悲剧不在于英雄最后失败了,而在于英雄失败了还是一个英雄,这是悲剧的关键。 中国的悲剧精神又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就在于中国文化深层是一种“悲感文化”,而表面的形式却是一种“乐感文化”,中国的悲剧就是在这种表层“乐感”背后的“悲感”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人没有真正有过另外一个世界,相信过另外一个世界,他们只有一个现世的世界。 中国文化骨子里是一种“沉重”的文化,是一种“悲感”的文化。“乐”的背后是“悲”,是一种悲感上的乐感

24、文化。正是这种“悲感”基础上的“乐感”文化底蕴使中国的悲剧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外在样式:骨 子里的悲剧,表面的喜剧。中国悲剧精神的显现:中国文化是外优美内崇高的文化。中国悲剧精神的另一显现:“死生亦大矣” 24、喜剧:历史上关于喜剧产生原因著名的几种理论 (1)霍布斯“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 (2)康德的“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 (3)柏格森“生命的机械化说”。 (4)谢林“对立因素倒置说”。 喜剧的基本特点:(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2)笑的感情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喜剧性对象必须让人轻松愉快。(3)喜剧性的笑是圈层性的,一些人觉

25、得好笑,而另一些人一点也不觉得好笑,这种特定圈层的共鸣是喜剧笑的特点。(4)喜剧的实质是事物内容与形式之间的一种透明的错位。 25、荒诞:荒诞是一种现代审美品格,它的实质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对于人的生存内在荒谬性的一种审美感受。 荒诞的主要内涵:荒诞表现的是人生存的一种内在荒谬性,主要是人在面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时所感到的人与社会、自然、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的失衡和荒谬,人的目的与手段的悖谬。人拼命寻找幸福的生活,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是毁灭幸福,永远在劫难逃,这就是荒诞。贝克特:“荒诞派”大师。荒诞的意义就是意义丧失的感觉。 26、丑:丑是与美相比较而存在的,它是美的反方面。丑是感性经验

26、引起的一种不安甚至痛苦的感情,把自己的非理性的、非道德的意志 力直接表现出来,表现在非自然地、变形的、扭曲的或者抽象的形式中,其目的是为了使我们在这种混乱的、扭曲的、恐怖的、非理性的表现中获得陶醉和愉悦。 丑的价值: (1)从审美意义来看,现实的丑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变成美。(2)从认识意义上来说,揭露丑更能使人全面地认识世界。 27、中和:“中和”的基本内涵。:“中”,在中国古代所表示的,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和”,表示的是两个或(主要是)两个以上对立的、有差异的因素的融合。“中”与“和”最为基本的意思,表现为它是中国古人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也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精神的荟萃

27、。 中和,一方面集中反映了古代先人的最根本的哲学思维:一方面是对自然或事物呈现为对立、变化、统一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于天地之和的渴求,又催发了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滋生。 对美学的影响:(1)保持天地本然状态的境界思想。“大乐与天地同和。”(2)矛盾统一的和谐思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核心内涵,集中表现出对审美对象、审美心态、审美主客体关系所应有的审美尺度、审美理想的价值确认。中和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实现的和谐、顺遂的人生境界的体现。在中国古典美学历史上,中和的核心内涵具有统摄其他审美范畴的总体意义。“情志”、“文质”、“格调”、“虚静”、“比兴”、“意境”、“含蓄”、“

28、巧直”、“意采”等都与“中和”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中和的思想基础。阴阳、五行观念;天人和一的思想。 中和的审美特征:(1)适度原则。情感适度、人格精神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2)化合与和谐原则。(3)天人合一:天人和一是中和最根本的特征,也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28、神妙:神妙的内涵: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神”一般是与“形”相对的审美形态。“形”指外在的形貌、体态,“神”指内在的精神、心灵。(1)神明、神灵,多用以说明文艺创作中灵感勃发,宛若有超自然的力量相助。(2)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本质。 “神妙”的神美特征: (1)形而上的超越性。 (2)神妙的对外在形式的超越性。 (3)神妙具有内在

29、的自由性。 第一,神妙展现出主体人生一种特殊的超越性的人生境界。 第二,神妙表现出一种形而上的内在精神品格。“神妙”具有独特的品格:超越外在形式的无限的精神性。 第三,神妙需要主体的直接体悟。 29、气韵:气韵的内涵。 “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 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气韵的审美特征:(1)气韵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所生成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富于生命自由精神的审美境界状态。(2)气韵表现为审美对象具有整

30、体性的生命精神。(3)气韵表现为审美对象呈现出浑然天成、完整浑一的结构特点。 30、意境 1、意境的生成和内涵层次 意境主要是指艺术创作中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相交融而产生的具有 丰富内涵和无限超越的审美境界和艺术形象。 明确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人是唐朝的王昌龄。他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意境的几个显著特点:(1)形象性。(2)情感性。(3)超越性。 如何营构意境:(1)直观感性形象的渲染。(2)生命情思的传达。(3)对超越人生境界的启示。 意境的实质:意境就是提供给人的可以再想象、再创造的空间的大小,就是审美意象运载量伸缩“张力”的大小,如果“言外”、“画外”还有无穷

31、的意蕴,自然意境就很大。因此,意境的核心就是在有限的意象中“寄托”无限的情思。 31、所谓虚化,实际上也就是艺术水平的高底,不再是以其是否形似作为判断标准,以它的实在层面为依据,而是更加注重于“虚”的层 面,它所具有的空灵性质,那“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玄远特性。顾恺之:洛神赋图。飘若惊鸿,婉若游龙。 32、自然美:“自然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以后,“自然的人化”所产生的美,自然已经打上了人的烙印,自然已经被人的力量所改造。社会美:宽阔笔直的高速公路、直插云宵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品、奔驰的汽车、苏州的园林、北京的长城等等,都是人的对象化的生产创造出的社会现实中的美,有的优美、有的崇高、有

32、的悲壮,现实中的美也呈现出各种形态。 艺术美:艺术美作为美的集中体现,它是对物质世界、社会生活、经济基础的能动反映,比现实中美更加集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美的集中体现,正如毛泽东所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梵高:农鞋。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之存在。这种开启,即解蔽,亦即存在者之真理,是在作品中发生的。 33、中国文论传统与中国美学精神。 (1)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2)文学作品本身:深于取象的传统;(3)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的传统;(4)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 34、西方美学精神的两大源头: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总之,希腊精神是一种智慧,而希伯来精神更多的是一种活力;希腊精神缔造了西方的科学和理性世界,而希伯来精神则缔造了西方的道德和信仰世界。这二者的交互推进,塑造了整个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双希精神”对于我们把握西方文化的命脉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