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次大陆。宗教与种姓制度形成了那里的社会大体结构。那是与中国全然不同的社会结构。种姓制度的起源能够追朔到雅利安人入侵后创建的吠陀文明(约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初期的吠陀信仰到中期慢慢演变成信仰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的婆罗门教,举高了婆罗门的地位。种姓制度把人分成五等。最高等的是婆罗门。社会分工为教授吠陀经,司祭和同意奉献。第二等是刹帝力。社会分工是战士和统治者,享有政治和军事权利,但没有宗教权利。第三等是吠舍。社会分工是农人或牧人,生产食物,提供祭品。第四等是首陀罗。首陀罗是没有人身自由的,社会分工是提供各类效劳。第五等是贱民。贱民是没有姓氏
2、的,有姓氏的人若是做了违抗教义的大罪也可削夺姓氏沦为贱民。贱民专门做一些被以为是最下贱的工作。上面两个是高等种姓,只是在政治和宗教权利上面作了分工。宗教信仰就象一具无形的桎梏,强化了这各类姓制度。为了让劣等种姓的人无冤无悔地为高等种姓的人效劳,婆罗门教提出了一种转世轮回的学说。这一学说告知你,你此刻受苦买力是应该的,因为你身世在低等种姓家庭。想出头也很简单,只要你这一生服从命运的安排,不违抗宗教信仰,那么下一生就会投胎到高等种姓家庭。不管是婆罗门教,佛教仍是印度教等,强调因果报应。若是你忠诚相信宗教,下一生就能够取得好的报应,投胎到高种姓家庭。反之那么降级。若是你碰着一个吠陀种姓的人,你告知他
3、,征召他作战士,也能够享受食物。他会先摸一下你的额头,若是没发烧的话,他马上会把你送到神经病院去。因为你说的话是违抗常理的。婆罗门和刹帝力种姓的女人是不能下嫁低等种姓的男人的,而低种姓的女人能够高攀高种姓的男人。高种姓的男子身后,他的妻子不仅不能改嫁,还要投火自杀殉夫。若是那女子正好来了“好事”,还被以为不洁,不能马上殉夫。要等干净后,再全身洗澡,才能够自杀殉夫。低种姓男子的妻子就没有这种规矩,男子身后是能够改嫁的。吠陀文化没掉队,佛教开始兴起。那也只是拜的神不一样,关于教义中维持种姓制度的那一套说辞,大体上没有大的改变。佛教表面上也对种姓制度提出过批评,许诺所有种姓的人入教等等,但低等种姓的
4、人的社会地位没有改变,只是刹帝力也分享了波罗门的宗教权利。这种改变显然是受制于具有政治权利的刹帝力,为刹帝力效劳的。一直到现代,种姓制度的阻碍因为宗教而固化,没有太大的改变。其中经历了印度教的振兴,佛教的虚弱,伊斯兰教的加入,英国人的殖民,现代的独立。此刻印度常常把民主挂在嘴上,好象与西方接轨了,确实是优秀的社会制度了。事实上是仍是个野蛮的种姓社会。独立后印度的宪法规定,废除种姓制度,印度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诞生地而受歧视”;第17条明文规定废除“不可接触制”。为了保证低种姓人和贱民的教育和求职权利,印度还实施了闻名的“保留政策”,不仅在议会两院为他们保留了必然比例的席
5、位,而且在所有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中为他们保留高达27%的名额。另外,还给低种姓诞生的学生必然比例的升学名额。在今天,印度人的身份记录里再也不有任何关于种姓的记载。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可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专门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庞大的阻碍。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大体的援助,同在XX年8月,印度比哈省的阿拉里亚发生水患,但是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址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患当中。曾有人说,不了解种姓制度就谈不上真正了解印度社会。种姓
6、制度是一种富有印度特色的传统社会制度,起源于公元前1200年。传统上,印度社会阶级被划为4个品级婆罗门(僧侣贵族)、刹帝利(军事和行政贵族)、吠舍(商人)和首陀罗(被征服的奴隶)。在首陀罗之下,印度一直还存在着一个没有种姓的群体贱民,由于其地位远在前4各类姓之下,因此又被俗称为“第五种姓”。依照印度教教义,贱民被称为达利特人,意为“不可接触之人”,其他种姓不仅不能与他们交往,连喝水都不能共用一口井。作为印度社会的最底层,数千年来,贱民的生命财产缺乏大体保障,即便在今天,在印度广大农村乃至一些城市,贱民被高种姓人歧视、打骂、糟蹋乃至杀害的现象仍不足为奇。贱民的生活相对其他种姓而言,整体上十分凄惨
7、,普遍低于贫困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印度10亿人口中,贱民人数约为1。6亿,半数以上居住在农村。在他们当中,大约2/3的人目不识丁,只有7%的人能喝到干净的饮用水。贱民的实际生活究竟如何?记者一直想去实地看看,但没有本地人陪同,想去也不行。尽管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但由于贱民群体受教育程度很低,尤其居住在农村的贱民几乎没有懂英语的,除非找到本地人当向导,不然一切采访等于抓瞎。日前,在几位热心的印度朋友陪同下,记者驱车别离走访了哈里亚纳邦的农村和首都新德里一些外来贱民居住的区域,对现代印度贱民的生活有了一个较为理性的熟悉。走进哈里亚纳邦一个名为莎姆戈的农村,那里一般简陋的农舍、牧归的牛群和记者以前
8、通过的其他印度小村的景象并无二致。像记者如此一个外国人突然光临,自然引来很多大人小孩好奇的目光。走进村里的一口水井,记者询问了一名顶着瓦罐打水的中年妇女。她叫昌德卡巴,皮肤黝黑,是一名贱民。她向记者抱怨,天天到井边打水,她们往往都是第一个到,却最后一个打到水,因为高种姓的人嫌她们先打水会污染了整个水井。不仅如此,有些村里人还常常找茬,踢翻她的水罐,对她恶语相加,称若是看到她,一成天都要倒霉。家里人想去庙里拜神更是不行,因为那是高种姓人材能去的地址,因此只能自己在家里拜。许多高种姓家的小孩也常常欺负贱民家的小孩,有的贱民乃至还不能在靠近村边的地址建房。当记者问她有无想过试图改变这种生活时,她的眼
9、里流露出一丝茫然的目光。她说,她的爷爷、父母都是这么过的,他们不明白要改变些什么,或许来世会好些。同村一名身世婆罗门家庭、名叫谢卡尔杜拉的年轻人告知记者,他本人对与贱民交往没有什么顾忌,只是家里人常常警告他,不要与贱民的小孩接触,不要用他们递过来的水和饭菜,不然会让他人瞧不起。他说,他的祖母是个热心肠的人,常常向本村和外村前来要饭的贱民施舍一些食物和水,但她从来可不能与他们进行躯体上的直接接触。比如给水,祖母只会将水罐举起,从高处倒在贱民的瓦罐里,幸免洒在自己身上。一名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印度学者告知记者,农村是印度种姓制度最为顽固的堡垒。在印度广大农村和许多经济掉队地域,由于长期封锁,宗教色彩浓
10、厚,加上村社内部结构一直被牢固地保留下来,种姓制度带来的品级不同难以从村民的意识中完全肃除。在他们眼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有着“宗教给予的神圣性”。同时,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很多贱民的视野狭小,他们中有很多人尽管以为种姓制度不合理,但又以为这种制度如肤色一样难以改变,使得他们只能天天不断地在神像前祈祷,在自我否定中生活,寄希望于来世。随着现代文明的渗透和印度经济的持续进展,原先许多居住在农村的贱民经不住大城市的诱惑,纷纷携家带口涌入大城市。但面对“外面世界很出色”的同时,他们不能不面临更多的无奈。由于举目无亲,加上大城市本身容量有限,许多在打工潮中涌入新德里、孟买等大城市的贱民,不能不在白天辛苦打
11、工以后,晚上或是露宿街头,或是到城市的一些犄角旮旯里居住。久而久之,他们居住的地址便形成了印度各大城市里一道无法回避的为难景观贫民窟。记者曾问过一些国内来印度访问的人和其他国家的朋友,对印度最大的商业城市孟买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答案几乎众口一词:飞机起飞时,孟买机场旁黑压压连绵数十千米的贫民窟群让人惊心动魄。的确,在过去10年中,印度大城市贫民窟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号称拥有“全亚洲最大贫民窟群”的孟买的贫民窟人数从430万增加到585万,加尔各答从362万增加到431万,新德里从224万增加到326万,另外3个大城市金奈、班加罗尔和海德拉巴贫民窟的人数也都达到了100万左右。记者日前专门走访了新德
12、里南区的一个贫民窟。此前了解情形的印度朋友曾提示记者,要想采访到真实情形,必需要在早上9点以前去,因为9点以后,贫民窟的青壮年几乎都出去了,要么到外面找工作,要么已经上班。当记者8点50分来到那个不大的贫民窟时,正好遇见一名正预备出去找工作的中年人。说是中年人,其实一问,这名来自拉贾斯坦邦、名叫拉米什的贱民,事实上只有32岁,但长期艰苦的生活环境已让他过早地衰老,脸上尽是皱纹。拉米什告知记者,听说首都赚钱多,他从22岁就离开家乡,到新德里打工,与许多老乡一路住在那个贫民窟有近10年了,此刻妻子和4个小孩也都在身旁。在他引导下,记者踏过尽是垃圾和尘土的小巷,扒开围上来的一群群天真烂漫但衣不蔽体的
13、小孩,进入他们的临时家园。处处都是一些全然难以遮风挡雨的小土坯房,和一些用废旧铁皮、油毛毡、塑料布搭成的简陋窝棚,最为夺目的莫过于一座插着彩旗的印度教小神龛了。在拉米什的屋子里,除一些简单的锅碗瓢盆,确实是漫天飞舞的苍蝇和不时蹿来跳去的老鼠。房外有野狗,也少不了闲散的“神牛”,露天随意搭着衣服、毯子和被单,处处撒满垃圾和渣土,下水道里充满各类秽物一切的一切难以用笔墨形容。记者去过巴基斯坦白沙瓦边境的阿富汗难民营,曾为难民营里极为恶劣的生活条件唏嘘不已,现在到此,一样的感慨又涌上心头。拉米什抱怨,他们那个贫民窟已经15天没有电了,水也常常不够。在现在动辄4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不知他们该怎么熬过这
14、漫长的夏天?只是陪同的印度朋友私下说,新德里市政府对这些贫民区本来是供电的,可他们老是不交电费,而且还拼命用电,电力部门不能不狠心拉闸。究竟谁之过,无从而知。尽管生活条件很差,拉米什仍是对目前的状况较为中意。他的工作是在他人婚庆期间敲鼓奏乐,手艺是到城里后学的,好时一天总有100多卢比的进账,总比在村里种田强。而且此刻他又有了德里地域的选民证,到大选时,总会有拉选票、许诺要改善他们生活的党派政客前来。其实,和拉米什如此的贱民居住在一路的还有很多高种姓“打工者”。他们尽管在本地农村地位较高,但毕竟囊中羞涩。对他们而言,挣钱是头等问题,是不是“沦落”到与贱民同居一隅已不重要。不可否定,在政府的不断
15、推动下,50连年来,印度在种姓问题上已经有了必然的改善。印度政府不断采取一系列踊跃方法,如在政府中为贱民保留23%的公职职位(有的邦乃至将名额扩大到50%),在升学录取时对贱民身世的学生给予优惠等。一些贱民身世的政治人物还几回活跃在国家政坛上,为爱惜低种姓群体的利益奔走呐喊。现任总统纳拉亚南、已故人民院(议会下院)议长巴拉约吉确实是其中的代表。就在头几天,印度公共社会党副主席马亚瓦蒂在北方邦宣誓就职,成为印度那个最大邦的首席部长,她也是目前印度惟一身世贱民阶级的首席部长。另外,在许多大城市和一些经济发达的邦,很多身世贱民阶级的成员已上升为较为富有的中产阶级,低种姓和高种姓之间彼此通婚的现象已不
16、罕有。只是也应该看到,尽管“不可接触制度”和种姓制度在法律上已被完全废除,但事实上并无被消灭,尤其在一个印度教人口约占全国人口83%的国度,要从思想上肃除沉淀几千年的种姓制度,决非旦夕之功。今日印度周刊不久前就指出,种姓制度这棵“参天大树”尽管已经开始腐臭崩溃,但倒下的速度却十分缓慢。现实情形也的确如此。在目前印度政治和经济生活中,高种姓身世的人尤其是婆罗门仍把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行政大权。在日常生活中,种姓制度的观念也无处不在。记者常遇见如此的情形:给看门的再多钱,他也可不能帮你扫地,因为这是贱民干的活;做清洁工的高种姓成员,打扫卫生时决可不能帮你打扫洗手间;许多来自异乡且没有一技之长的高种
17、姓成员,宁可在大街上乞讨也可不能找工作,因为他们不能从事“下贱”的工作;即便主人在欧美受过现代教育,他也决可不能雇一个来自贱民家庭的厨师,哪怕厨师的厨艺再好、薪水再低。本地曾有人认真研究过媒体上刊登的征婚广告,尽管对对方的文化程度、外在条件、经济状况等要求各不相同,可是不是属于“同一种姓”始终是一个最要紧的先决条件。记者曾问过一个来自高种姓家庭的印度大学生,他说尽管他反对种姓制度,但以后成婚时,绝对可不能找身世低种姓家庭的姑娘,因为他以为,来自低种姓家庭的人在思想上可不能与他合拍,婚后确信要闹别扭。种姓制度难改,究其缘故有三:第一,种姓制度本来确实是印度教教义的一部份,几千年的灌输,早已扎根在
18、人们的思维当中。第二,反对阻力大。在近现代的印度,反对给予贱民较高地位的势力一直存在。很多持较为中立立场的印度人以为,对低种姓阶级实施“名额保留”政策尽管不错,但到底应该保留多少名额还需认真研究。因为毕竟印度还有好几亿来自中高种姓的群体,在当前竞争日趋猛烈的现实眼前,中高种姓的年轻人也面临就业、升学的庞大压力,不能因为爱惜低种姓,而过度损害其他种姓的利益。再者,尽管种姓制度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其社会功能受到必然程度的减弱,但在目前印度的议会制政治体制下,种姓在政治中的作用却在不断增强。不管是保守势力,仍是左派政党,无不在某种程度上被种姓因素所驱动,使得本来代表身份和品级的种姓,进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政治利益集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