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25.15KB ,
资源ID:1124184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2418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测量管理体系标准考核题.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考核题.docx

1、测量管理体系标准考核题ISO10012:2003 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考核题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 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2.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 )3. ISO10012:2003标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 )4. 测量过程是支持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 )5. ISO10012:2003标准的指南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6. 组织没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

2、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7. 遵从ISO10012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他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 )8. ISO10012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 )9. ISO10012标准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 )10. ISO10012标准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 )11. ISO10012标准作为用于证明符合ISO9001、ISO14001和任何其他标准的必要条件。()12. 相关方不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ISO10012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

3、理体系要求的输入。()13. ISO10012标准可替代或增加ISO/IEC17025标准的要求。()14. 测量设备的预期使用要求可包括测量范围、测量人员能力、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15. 测量设备通常只有一个计量特性。()16. 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 )17. 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法制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18. 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但在产品要求中规定。()19. 测量设备是测量仪器、测量标准、参考物质、辅助设备以及进行测量所必须的资料的总称。( )20. 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21. 规定的计量要求必须从产品要求导出。()

4、22. 测量设备需要计量要求,测量过程不一定需要计量要求。()23. 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表示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24. 组织应规定属ISO10012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 )25. 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组织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26. 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 )27. 测量管理体系内不是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28. 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 )29. 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 )30. 计量职能必须是一个单独的部门。()31. 组织的测量管

5、理体系管理者代表应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32. 组织的最高管理层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33. 组织的最高管理层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34. 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 )35.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36.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 )37. 最高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38. 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设备和评审质量方针。()39. 应记录所有的管理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

6、措施。( )40.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 )41. 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不需要形成文件。()42.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以执行分配的任务。( )43. 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所要求的专门技能。( )44.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要,保存培训的记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予记录。( )45. 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46. 当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应进行充分和适宜的监督。( )47. 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

7、,并经确认。( )48. 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准并受控。( )49. ISO10012标准要求不得使用计量职能部门以外的专业人员。()50. 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应形成文件,并经识别和受控。( )51. 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和(或)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 )52. 软件的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 )53. 成品供应的软件必须进行测试。()54. 软件配置的控制可帮助保持使用软件的测量过程的完整和有效。( )55. 通过复印件进行存档、非现场保存或采用其他保护程序的手段,保证软件可获得和必要的可追溯性。( )56. 应保存测量管

8、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 )57. 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技术程序不需要清楚地标识。()58. 必须单独标识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59. 应有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60. 应有测量过程有效性确认状态的标识。()61. 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标识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权使用。()62. 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不需要与其他设备清楚地区分。()63. 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64. 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65. 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已经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以确保有效的测量结果。()

9、66. 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不一定要纳入测量管理体系。()67. 测量设备经检定合格后,就可以用于所有的测量过程。()68. 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的规定要求中导出。()69. 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不得从被校准、验证和确认的设备的规定要求中导出。()70. 最大允许误差可通过参考测量设备制造者公布的规范来设定。()71. 最大允许误差不得由计量职能来设定。()72. 测量设备的校准不得由负责计量确认的计量职能以外的组织进行。()73. 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特性可满足校准要求。()74. 纳入或撤出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测量设备不一定要有处理程序。()75. 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

10、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76. 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77. 根据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应予以记录并用于测量结果。()78. 应根据外部供方满足文件规定要求的能力对其进行评价和记录。()79. 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80. 省计量院是省内最高的计量检定机构,因此不需要对其服务水平进行评价。()81. 利用外部供方进行检测或校准服务时,供方必须按ISO/IEC17025标准的要求来证明其技术能力。()82. 由外部供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按规定要求进行验证。()83. 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法规要求。()84. 如果测量设备

11、已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可不必重新校准。()85. 计量确认程序可包括验证测量不确定度和 (或)测量设备误差在计量要求规定的允许限内的方法。()86. 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应得到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括所有限制和特殊要求。()87.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88.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它可以与计量确认中的计量要求直接比较以实现计量确认。()89. 在计量确认过程中,禁止使用计量特性的定性表述术语,如“测量设备所要求的准确度”。()90. 用于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不一定用程序文件表述。()91. 计量确认间隔应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

12、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92. 可利用以前确认的历史数据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确定计量确认间隔。()93. 在确定是否修改计量确认间隔时,可利用测量过程统计控制技术的记录。()94. 校准间隔必须与计量确认间隔相等。()95. 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应修订其计量确认间隔。()96. 在经确认的测量设备上,对影响其性能的调整装置进行封印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以防止XX的改变。()97. 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旦改变将会被发现。()98. 所有的测量设备都需要封印。()99. 封印的要求不适用于调零装置。()100. 防止对软件或固件进行未授权改变所用的写保护技术应当

13、予以特别注意。()101. 计量职能可以决定哪些测量设备应当封印。()102. 对需要封印的调整或控制装置以及封印材料,如标签、封料、线材、油漆等诸方面的适宜通常不能由计量职能决定。()103. 计量职能在执行封印程序时必须形成文件。()104. 适用时,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以证明结果的正确性。()105. 应保持并可获得计量确认记录。()106. 记录最短的保存时间决定于顾客的要求、法律法规要求和制造者的责任。()107. 有关测量标准的记录必须永久保存。()108.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109. 计量确认记录必须包括设备校

14、准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110. 校准结果的记录必须能够证明所有测量的溯源性,而且能够在接近原有的条件下能复现校准结果。()111. 校准证书或报告中必须包括验证结果,用于说明设备符合(或不符合)规定要求。()112. 记录必须是手写的或打印的。()113. 记录可以是电磁记忆装置或其他数据媒质。()114. 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计量确认记录。()115. 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116. 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117. 一个测量过程必须使用单台测量设备。()118. 测量过程可能要求数据修正,如由于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

15、。()119. 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120. 为了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121. 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122. 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所引起的风险相称。()123. 测量过程应设计成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124. 在测量过程控制上花费的力量应与测量对组织的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125. 高度的测量过程控制适用于包含有关键性的或复杂的测量系统,或对保证生产安全的测量及由于测量结果不正

16、确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的测量。()126. 影响量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必须量化。()127. 当影响量对测量过程的影响不可能量化时,必须利用设备制造者提供的数据、规范和警示。()128. 应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129. 测量过程应在设计的受控条件下实现,以满足计量要求。()130. 计量职能应保存测量过程的记录以证明测量过程符合要求。()131. 如使用消耗性物品,只需要记录其批号。()132. 不是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测量过程都需要评价测量不确定度。()133. 应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134.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应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确认有效后完成。()13

17、5. 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程中,对所有已知的测量变化的来源应形成文件。()136. 在测量不确定度表述指南(GUM)中给出了用于合成不确定度要素及提供结果时所涉及的概念和所用的方法。()137.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必须考虑测量设备校准的不确定度。()138. 在分析以前的校准结果和评价几种类似的测量设备的校准结果时适当地采用统计技术有助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139. 不是所有的测量结果都必须溯源到SI单位标准。()140. 对SI单位的溯源应通过相应基准或自然常数实现。()141. 自然常数的值与SI单位的关系是已知的,并被国际计量大会和国际计量委员会推荐。()142. 在合同情况下,经双

18、方同意,可使用公认的标准。()(必须当不存在SI单位或不存在已被承认的自然常数时)143. 溯源通常是通过其本身溯源到国家测量标准的可靠的校准实验室来实现。()144. 国家计量研究机构对国家测量标准和它们的溯源负责。()145. 测量结果不可以通过进行该种测量的外国计量研究机构溯源。()146. 有证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可认为是参考标准。()147. 测量结果的溯源记录应根据测量管理体系、顾客或法律法规要求的期限予以保存。()148. 应规定获得和使用顾客满意信息的方法。()149.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不得与组织其他管理体系审核一起进行。()150.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不得由第三方人员进行。

19、()二、填空题1. 测量管理体系是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2. 测量过程是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3. 测量设备是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4. 计量特性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5. 计量确认是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6. 计量确认通常包含(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7. 计量职能是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8.

20、 计量是为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9. 计量保证是用于保证计量可靠和适当的(测量准确度)的全部(规范)、技术手段及必要的各种运作。10. 法定计量单位是由国家法律承认具有(法定)地位的计量单位。11. 计量基准(标准)是为了定义、实现、保存或复现(量的单位)或一个或多个(量值),用作参考的实物量具、测量仪器、(参考物质)或测量系统。12. 计量器具(测量仪器)是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量具。13. 溯源性是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14

21、. 溯源等级图是一种代表等级顺序的图,用以表明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与给定量的基准之间的关系。15. 检定是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16. 校准是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17. 检测是按照规定的(程序),为了确定给定的产品、材料、(设备)、生物体、物理现象、(工艺过程)或服务的一种或多种特性或性能的技术操作。18. 审核是确定(计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的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地(实施)并适合于达到(预

22、定目标)的、有系统的、独立的(检查)。19. 评审是由(企业最高领导)就计量方针和(目标),对计量工作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的正式(评定)。20. 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21. 应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22.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保持和使用形成文件的程序来接收、(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测量设备,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其(计量特性)。23. 影响测量结果的环境条件可包括温度、(温度变化率)、湿度、照明、(振动)、尘埃量、清洁度、(电磁干扰)和其他因素。24. 设

23、备制造者为正确使用其设备,通常提供设备规范,给出测量范围、(最大负载)、环境条件限制等。25.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外部供方为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26. 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外部供方的准则并形成文件,并记录(评价结果)。27. 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28. 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29. 应对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30. 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测量过程的记录。31. 计量职能

24、应就顾客的(计量要求)是否已满足来监视有关顾客满意的信息。32. 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应包括确定所用的方法,方法中包括(统计技术)和它们的(使用范围)。33. 通过确保迅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应能提供防止偏离要求的机制。34. 已知任何测量过程已产生或怀疑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进行适当的(标识),并停止使用直到已采取了适合的措施。35. 如果已识别一个不合格的测量过程,其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进行必要的纠正,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36. 对已确认的测量设备怀疑或已知(损坏)、过载、可能使其预期用途无效的故障、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超过规定的计量确

25、认间隔)、误操作、(封印或保护装置破坏或破裂)、暴露在已有可能影响其预期用途的影响量中(如电磁场、灰尘),应将该设备从服务区中(隔离)或加以(永久性)标签或标识。37. 在不合格测量设备的处置中,应验证其(不合格),并准备(不合格报告)。38. 不合格测量设备在消除其不合格的原因并重新确认合格之前,(不能返回使用)。39. 不能恢复其预期的计量特性的不合格测量设备,应有清楚的标志或用其他方式标识。这类设备用于其他用途完成(计量确认)后,应确保其改变后的状态能清楚地显示出来,并包含有(使用限制)的标识。40. 对已发现不适于预期用途的设备进行调整、维修或修改不实际时,可以选择(降级)和(或)改变

26、其预期用途。41. 如果在调整或维修前计量验证的结果已表明测量设备不满足计量要求,危及测量结果的正确性,设备的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这可能包括对用该不合格测量设备测量过的(产品)进行重新检查。42. 计量职能应根据(审核)、管理评审和其他有关因素(如顾客反馈)策划和管理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43. 计量职能应评审并识别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潜在机会),必要时进行修改。44. 当有关的测量管理体系要素不满足规定要求,或相应的数据资料显示不可接受的模式时,应识别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种差异。45. 采用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在测量过程使用前应经过(验证)。采用纠正措施的(准

27、则)应形成文件。46. 计量职能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的测量或确认不合格的原因以防止出现这种不合格。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47. 实物量具是使用时以固定形态(复现)或提供给定量的一个或多个已知值的量具。量具本身所复现的量值,通常用(标称值)表示。48. 测量系统是指组装起来以进行特定测量的全套测量仪器及其(配套)设备。49. 测量仪器的量程是指(标称)范围两极限之差的模。50. 显示装置的分辨力是指显示装置能有效辨别的最小(示值差)。三、选择题1. 以下( A+B+C+D )情况可以引用ISO10012:2003标准。A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B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C

28、 立法和执法机构D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2.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 A+B+D )A 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B 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C 能证明符合供方规定的要求D 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3. 管理评审的目的是确保体系的(A+B+D)。A 持续的充分性B 有效性C 效率D 适宜性4. 测量管理体系的资源包括(A+B+C+D)。A 人力资源B 信息资源C 物资资源D 外部供方5. 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可用(A+B+C+D)来规定。A 组织结构图B 岗位说明书C 作业指导书D 程序6. 可通过(A+B+C)来获得能力。A 教育B 培训C 经验D 测试7. 可通

29、过(B+C)来证明员工具有可证明的能力。A 教育B 测试C 观察员工的表现D 培训8. 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需要形成文件并经确认,以确保( A+B+C)。A 正确执行B 实施的一致性C 测量结果的有效性D 测量经济性9. 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A+B+C+D)。A 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B 经确认C 现行有效D 需要时可获得和提供10. 技术程序的依据可以是(A+B+C)。A 已发布的标准测量方法B 顾客的书面文件C 设备制造者的书面文件D 测量结果11. 信息资源包括( A+B+C )。A 程序B 软件C 标识D 测量设备12. 软件形成文件,经识别和受控的目的是确保( B )。A 持续使用的

30、有效性B 持续使用的适宜性C 持续使用的充分性D 持续使用的效率13. 软件测试可以包括( A+B+C )。A 病毒检查B 用户算法程序检查C 必要时为达到要求的测量结果而做的组合D 标识14. 记录包括(A+B+C+D)。A 确认结果C 顾客抱怨D 不合格数据E 资格15. 测量设备的特性包括( A+C+D )。A 测量范围B 测量误差C 滞后D 鉴别阈16. 计量确认过程程序应包括当封印或保护装置被发现(A+B+C+D)时应采取的措施。A 损坏B 破损C 转移D 丢失17. 需要时,计量确认记录应包括( A+B+C+D )。A 使用限制B 校准结果的溯源性的证据C 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D 调整、修改或维修后的校准结果以及要求时的调整、修改或维修前的校准结果。18. 测量过程要素和控制应包括( )。A 操作者B 环境条件C 影响量D 应用方法的影响19. 在规定测量过程时,可能有必要确定( )。A 确保产品质量所需的测量B 测量方法C 规定进行测量所需要的设备D 执行测量人员所要求的技能和资格20. 测量过程的特性包括(A+B+C+D)。A 测量不确定度B 稳定性C 最大允许误差D 复现性21. 计量职能应策划和实施所需的对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