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45.08KB ,
资源ID:112405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2405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细化工废气处理工艺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细化工废气处理工艺设计.docx

1、精细化工废气处理工艺设计-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8.1 废气防治措施评述 8.1.1 有组织排放废气防治措施及评述 拟建项目有组织废气主要包括工艺废气(G1G6),溶剂回收车间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G7),废水处理废气(G8、G9),危废暂存库收集的无组织废气(G10)。 拟建项目还在各生产车间及溶剂回收车间内建有完善的无组织废气收集系统,干燥、离心等生产过程产生的无组织废气经集气罩收集后,送往相应的处理设施处理;将危废暂存库中能密封的设备和空间尽量密闭,减少废气产量,拟采取各项措施减少危险废物暴露面,从而减少废气扩散空间,对已产生的废气采用负压收集并通过“碱喷淋洗涤活性炭吸附”处理后排放;

2、废水处理站的收集池、中间水池、混凝沉淀池、厌氧水解池、A/O生化池、二沉池等大部分构筑物均加盖并进行废气收集,与废水蒸发产生的不凝气,通过“碱喷淋洗涤活性炭吸附”处理后排放;易挥发液体储罐均采用氮封,罐区槽车装卸过程加装气相平衡管,密闭装车,在天气炎热时对储罐进行喷淋降温,有效减少储罐的“呼吸排放”。以上措施最大程度上将厂内无组织废气收集后转变成有组织废气进行处理。 上述废气中成分复杂,有乙酸、环己酮、环己醇、甲苯、二乙二醇单乙醚、氯戊烯、丙酮、丙酮聚合物、四氢呋喃、噻吩、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二氯甲烷、乙腈、羟基丙酮、丙酮基磷酸甲酯、氯乙酸甲酯、亚磷酸二甲酯、甲醇、三氟化硼乙醚、乙醚、乙醛

3、、HCl、三聚乙醛二氯亚砜等有机组分污染物,还有HCl、氨、SO、氯气等无机组分污染物,治理难度大。 28.1.1.1 废气处理措施选择 目前,工业有机废气的处理技术主要有冷凝法、吸收法(水法、有机溶剂法)、吸附法(活性炭颗粒吸附法、活性炭纤维吸附法)、燃烧法(催化燃烧法、蓄热燃烧法、焚烧法)等,相关技术要点比较见表8.1-1。 表8.1-1 有机废气常见处理技术比较 序号 处理技术 1 冷凝法采用冷却或冷冻的方法,进行回收。该法对废气中有机物的脱除效率有限,适用于较高技术要将废气中沸点较高的有机物冷凝下来 浓度的有机废气处理。2 酸洗工/水洗/碱洗 艺以下场合比较适合采用水或酸、碱作为吸收剂

4、:污染物与水具有良好的亲溶性或者与水发生反应;(1)比如一甲胺溶于水,生成对应的溶液或与酸生成盐;(2)高沸点可溶于水的有机物;如DMF其沸点较高,蒸气压较低,不易挥发,因而效果良好,得到广泛应用。3 活性炭吸附常用于回收高浓度有机废气中物料或低浓度废气的深度处,现有活性炭颗粒和活性炭纤维两种吸附材料,其中活性 理炭纤维具有吸附容量大、吸附纤维价格较高,对有较大回收经济价值的物料常用该工艺,对无回收价值的物料常采用颗粒活性炭进行吸附净化。再生配套设施,由于活性炭极易饱和而导致净化装置失效。对沸点在有机废气适合采用该工艺净化处理。4 蓄热燃烧法RTORTO热氧化炉其原理是把有机废气加热到中的有机

5、物在氧化室氧化分解成气体流经陶瓷蓄热体,使陶瓷体升温,从而用于对原始废气进行预热。陶瓷蓄热体通常分为两室或三室。每个蓄热室依次经历蓄热及催化燃烧等工艺相比,高浓度废气等特点。其处理风量通常在不等。加热介质主要为煤油和天然气。具有净化效率高、安全性好,运行维护费用低等优点。5 直接焚烧法废气焚烧炉通常采用煤油或天然气做为加热介质,液焚烧炉和固废焚烧炉较为相似,高浓度有机废气的治理。精馏塔不凝气等。等有机物易溶于水,采用水吸收后DMSDMA脱附速度快等优点,但活性若无脱之间的,无不饱和键或不易发生自聚合512使废76以上。氧化产生的高C周而复始清扫等程序连续工作与热力燃放能处理中运行可靠具有热效率

6、高/1000/h-100000其技术与比较适合用于连续化生产如各其处理能力通11 用于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气,焚烧炉以天然气为辅助燃料21 一级碱喷淋装置 常温、常压备/个月更换一活性产生的废产生的废/个月更一次活性 G1-19精己二酸车间一级碱喷 一、二、三淋洗涤G2-14增塑剂车间一、1#排气筒(25m达标排放 车间炭吸附淋洗涤达标排放突厥酮及噻吩G6-114 二级活性磺酰胺车间一级碱喷3#排气筒(25m)炭吸附一、二中的噻淋洗涤达标排放吩磺酰胺装置G8-13、G9二级活性一级碱喷4#排气筒(15m)污水处理站 炭吸附淋洗涤达标排放一级碱喷二级活性G10危废暂存库5#排气筒(1

7、5m) 炭吸附淋洗涤达标排放 全厂废气污染物收集及处理流程图图8.1-2 无组织排放废气防治措施及评述8.1.2 1)生产装置区(精己二酸车间一、二、三,多元醇酸酯增塑剂车间一、二,甲基庚烯酮车条无组织废气收集1间,多佐胺车间一、二、三及突厥酮车间,每个车间内设置条无组织废气收集总总管,突厥酮及噻吩磺酰胺车间一、二,每个车间内设置2按车间内产品生产管分别收集突厥酮装置和噻吩磺酰胺装置产生的无组织废气,等腐蚀性废线分别设置支管,各支管管线架设在生产装置的上方;含乙酸、HCl PP气的管线材质采用管,其他废气管线材质可采用碳钢管。高位槽、中间槽、中间罐等均加氮封,并通过控制物生产装置中反应釜、 料

8、进出平衡尽量维持高位槽、中间槽、中间罐等的液位平衡,以减少中间储罐的“呼吸”排放,生产投料过程均在微负压状态下完成,产生的呼吸气通过管线连接至生产装置上方的支管上,每根连接管线装有阀门控制开关。 人工加料口旁设固定连接管线与支管相连,固定连接管线装有蝶阀等阀门控制开关,可采用活动或固定集气罩收集无组织废气,集气罩通过软管(活动集气罩)或固定管线(固定集气罩)与连接管线相连;敞口离心分离设备上方设固定集气罩,固定集气罩通过固定连接管线与支管相连,固定连接管线装有蝶阀等阀门控制开关。 (2)罐区无组织废气控制 拟建项目包括东、西两个储罐区。储罐区所有储罐均加氮封,并通过PCV阀维持罐内微正压状态;

9、原、辅料卸车过程和产品多元醇酸酯增塑剂、甲基庚烯酮,副产品盐酸、甲醇的装车过程均配置气相平衡管,以避免装卸过程的“大呼吸”排放,如图8.1-3所示;在天气炎热时对储罐进行喷淋降温,以减少“小呼吸”排放。通过上述措施可以避免储罐的无组织废气排放。 物料泵出料进料进气出气储 罐槽 罐 车 图8.1-3 罐区密闭装车示意图 (3)污水预处理站 拟建项目废水过程中会产生HS、氨,原水收集池、中间水池等工艺过程存2在一定程度的废气无组织排放,影响周边环境,污水处理站易产生无组织废气排放的工段通常集中在废水收集和污水生化处理工段,因此,拟对废水处理站的收集池、中间水池、混凝沉淀池、厌氧水解池、A/O生化池

10、、二沉池等构筑物加盖 封闭,从而减少废气的排放,并采用负压收集,收集率可达99.9%,收集后的废气经“一级喷淋洗涤二级活性炭吸附”处理后达标排放,改善周边环境。 (4)原料仓库 拟建项目原料仓库仅用于储存桶装或袋装原辅材料,均为密封包装,不进行原辅料的拆分,不会有物料暴露于空气中,因此产生无组织废气很少。 (5)危废暂存库 危废暂存库主要存储冷凝残液、脱溶残液、压滤废物、蒸馏残液、滤渣、分层废液、废活性炭、废催化剂、废甲醇、盐渣、废原料桶等。为了减少废气产量,拟采取各项措施减少危险废物暴露面,将能密封的设备和空间尽量密闭,从而减少废气扩散空间。对已产生的废气采用负压收集,收集率可达99.9%,收集后的废气经“一级喷淋洗涤二级活性炭吸附”处理后达标排放,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废暂存库的无组织废气排放量。 您好,欢迎您阅读我的文章,本WOR文档可编辑修改,也可以直接打印。阅读过后,希望您提出保贵的意见或建议。阅读和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坚持下去,让我们共同进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