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习题解析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C自贼者也 贼:小人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使安定【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自贼者也,意思是“自己残害自己”。贼:伤害、残害。故选C。2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特别是名家名作以及课下注释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识记时要牢记细节,易错点、易混点要列出表格对比整理记忆。C项,“孟子列为
3、五经之一”错,“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孟子应当是“四书”之一。“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故选C。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文言实词的通假的能力。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声旁的字或者声旁),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题干要求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项,“内”同“纳”,结交。“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意思是: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B项,“要”同“邀”,求取。“非所以要誉
4、于乡党朋友也”意思是: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求取声誉。C项,“然”同“燃”,燃烧。“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意思是: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D项,不含通假字。“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意思是: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故选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犹其有四体也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
5、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同义。孺子:小孩子。乡党:乡里,也指同乡的人。四体:四肢。古今异义。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爪牙,古义:比喻重臣,武将。今义:指坏人的党羽。丈夫,古义:男子的通称。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故选B。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6、( )例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其斯之谓与C不学礼,无以立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例句:判断句,“也”,表判断。“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意思是:对别人没有同情心,(那么)他就不是人。A项,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意思是: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B项,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其谓斯与。“其斯之谓与”意思是:难
7、道不就说的这件事吗?C项,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的办法。“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会礼仪礼貌,就没有立身处世的办法。D项,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意思是: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故选A。6下列对课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在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
8、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课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C项,“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判断唯心还是唯物,只有一个标准,即以思想意识为第一性的,还是以物质为第一性的。孟子只
9、讲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是仁、义、礼、智的四端,是从人的思想意识出发的。因此应当是“唯心主义思想”。故选C。7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治:治理 运:运动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乍:刚刚 入:掉进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端:萌芽,发端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始:开始 达:到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除了注意平时积累之外,还要注意答题的方法与技巧,此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时要注意“词不离句,
10、句不离篇”的原则,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句(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有误。“运”,运转;“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意思是: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B项,有误。“乍”,突然;“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意思是:(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C项,正确。D项,有误。“达”,流通,涌出;“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意思是: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故选C。二、默写与翻译8请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2)无侧隐之心,非人也。(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
11、者也。【答案】(1)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这不是因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誉。(2)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没有怜悯心,不能算是人。(3)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是四端而谓自不能者,贼自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是伤害自己。【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掌握古诗文中常见特殊句式和翻译的能力。做此题,考生要把握古诗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以及它们的标志。如常见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谓语前
12、置、状语后置)等。题干要求“请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1)是以“于”为标志的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同时是“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译文:这不是因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誉。(2)是“也”为标志的判断句式,译文:没有怜悯心,不能算是人。(3)此句首先是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有是四端而谓自不能者,贼自者也”,其次是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是伤害自己。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
13、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答案】(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犹”“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
14、意思。三、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10对下列句子中
15、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揠:拔起C今日病矣 病:生病D不耘苗者也 耘:除草11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D孟子的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以上特点。12把文中画横线的
16、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含义设题,考生可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C项,“今日病矣”中的“病”解释为“生病”错误,正确的解释为“疲倦,劳累”。译文:今天我太疲惫了。故选C。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
17、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做此题,考生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大意,实际上也是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有时会在一些文句的翻译上命题,因对文句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的分析。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C项,“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句“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此句的意思是“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他把义看成外在的东西了”,可见,“浩然之气”是义在内心的聚集,不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故选C。12【答案】(1)那是
18、一种气,极其宏大,极其刚劲,用正义之道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2)认为培养庄稼没有用处而舍弃不管的,是不给庄稼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害了庄稼。【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采分点:“至”,极,最;“刚”,刚劲;“害”,损害;“塞”,充满。(2)采分点:“耘”,除草;“揠”,拔;“徒”,仅仅;“者也”,判断句式。
19、参考译文:(公孙丑说:)“请问先生擅长什么?”(孟子)说:“我善于辨析天下言论的是非得失及原因,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说:“难以说明白。那是一种气,极其宏大,极其刚劲,用正义之道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那是一种气,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不这样做,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浩然之气是积累义而形成的,不是通过装出合乎义理的样子取得的,所作所为于心有愧,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他把义看成外在的东西了。去做一件事情必须不要中止,心中不要忘记这件事,不要(违背规律)帮助它成长,不要像宋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拔高它们的人,疲倦地回
20、到家,对家人说:今天我太疲惫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干枯了。天下人不犯拔苗助长的错误的很少,认为培养庄稼没有用处而舍弃不管的,是不给作物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庄稼。(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孟子将朝王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
21、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
22、,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删改)注 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地丑德齐,意为“地相等,德相齐”。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
23、为管仲者乎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敏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传
24、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首领的位置传给尧。C“大伦”即伦常大道,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D“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父亲召唤,子女不等答应就立即趋前”。1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写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孟子认为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C本文的可读性强,原因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
25、慢其二”。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2)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17孟子为何不主动到朝廷见齐王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1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此句句意为:当今天下各国土地大小
26、相当,德行也不相上下,没有谁能够超过别人许多,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君主喜欢以听从自己的人为臣,而不喜欢以能教导他的人为臣。商汤对伊尹、桓公对管仲,就不敢召见。管仲尚且不可以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我呢?”“无他”为固定句式,意为“没有其他的(原因)”,其前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管仲且犹不可召”中,“管仲”作“且犹不可召”的主语,二者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C。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相关历史、文学、文化常识,可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这些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官职变迁、姓名称谓、科举礼仪、典章制度、天文历法
27、等,答题时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判断正误。B项,“舜将首领的位置传给尧”错误,应为“尧将首领的位置传给舜”。故选B。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找出原文中相关段落内容并进行翻译,最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正误。B项,“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中景子认为礼就是“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所以赞同“父子主恩,君臣主敬”。故选B。16【答案】(1)齐国人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2)因此,商汤对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
28、臣,于是不费力气统一了天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词性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该句翻译要点:(1)第一个“以”,用、拿;“与”,和、跟;“岂”,难道;第二个“以”,认为。(2)“焉”,兼词,于之;“臣之”,以之为臣;“王”,称王,统一天下。17【答案】孟子认为,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要有事情商议,就会(亲自)前去请教有德行的臣子,而自己具有道义和仁德,并不比拥有爵位和财富的人缺少什么,所以齐王应该亲自来请教自己,而不是召见自己。【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
29、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找出原文中相关段落内容并进行翻译;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概括答案。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中“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等内容可知,孟子认为,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怠慢的臣子,如有要事商议,不能用召见,而要(亲自)前去请教。而他自己拥有道义和仁德,就是君主不能召见的臣子,所以齐王如果真心想请教,应该亲自前来,所以拒绝主动到朝廷见齐王。参考译文:孟子将要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患了感冒,不能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能让我
30、见到您吗?”孟子回答说:“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堂上去。”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推辞说有病,今日去吊丧,也许不合适吧!”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能去吊丧?”齐王派人来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孟仲子答道:“昨天大王有诏令,他由于患病,不能到朝堂上去。今天病好了些,就匆忙到朝堂上去了,我不知道是否到了。”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阻拦孟子,告诉他:“请一定不要回来,到朝堂上去!”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家去歇宿。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感爱为关键,君臣关系以恭敬为关键。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孟子
31、说:“啊!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他们在心里说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罢了。那么,(对齐王的)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的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景子说:“不,我不是说这个。礼记说:父亲召唤,子女不等答应就起身,君王召唤,臣子不等马车驾好就动身。您本来准备去朝见齐王,听了君王的诏令却不去了,这大概与礼的规定不符合吧。”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他们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他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遗憾什么呢?不符合义,难道曾子会说吗?这或许是有一定道理的。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