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672.19KB ,
资源ID:1122191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2219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18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18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18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欧洲无产阶级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这里的“科学”是指A.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 欧洲的启蒙思想C.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 牛顿力学体系和进化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欧洲无产阶级的科学指的是科学社会主义。A项是错误的;它是空想

2、。B项是法国的启蒙运动。D项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所以选C。2. 1870年,一场战争震动欧洲,同时也震撼了旧有的秩序,进而影响了德法两国的政治文明发展进程。对法国而言,此后推动社会变革最激进的一个政权是A. 第二帝国B. 第三共和国C. 巴黎公社D. 第四共和国【答案】C【解析】1970年普法战争失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促使国内巴黎公社的成立,C正确;A是1852年建立;B是1870年建立;D是二战结束之后。3. 下列发生在俄国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列宁发表“四月提纲”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十月革命胜利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1917年7月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1917年11月十月革命。所以答案选A。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4. 1917年11月,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A. 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B. 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C. 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D. 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十月革命的背景可

4、知当时俄国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获得“和平”与“面包”,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一战,为赢得和平提供了条件,土地法令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满足了农民生存的需要,B项正确。A D两项是实现民众要求的前提;C项是并不是直接满足民众和平和土地问题的文献。故选B项。考点: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5. 下列史料中,不能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这一课题的是A. 欧洲联盟正式建立B.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C.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D. 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开始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91年底苏联解体,BC

5、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A项说法发生在1993年11月1日,与题文所给时间不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苏争锋“冷战”6. 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A. 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B. 北约建立C. 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D.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使得东西欧经济上造成了分裂。

6、同时,西欧经济的紧密联系促进了一体化进程,D项正确。A项是欧洲一体化的内容,与欧洲分裂关系不大;B项是军事政治组织;C项是政治方面的内容。故选D项。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美苏争锋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A. 杜鲁门主义B. 马歇尔计划C. 北约组织D.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杜鲁门主义为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1947年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排除A;北约组织为美

7、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排除C;针对美国支持下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苏联采取的对抗的措施是支持成立民主德国,排除D;马歇尔计划为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彼此的经济联系,排斥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因此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名师点睛】美国的“冷战”政策:(1)含义: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2)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马歇尔计划

8、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为隐蔽的更为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各有特色。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8.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1年时说:“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甚至没有人向我们挑战,因为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远远处于第一位。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表明A. 两极格局形成B. 两极格局解体C. 单极格局形成D. 多极化趋势出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题中时间“1971年”,可以排除A和B,

9、两极格局形成于1955年华约的建立,解体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的解体;单极格局是指某一个大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一国独霸的局面,很明显材料不是说的单极格局。材料反映了美国受到其它力量的冲击,因此答案为D。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出现9. 2012年2月22日,日本驻联合国大使西田恒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寻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方针没变,但在该过程中,成为任期更长的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也是选项之一。这表明日本A. 愿为世界和平发展积极承担大国责任B. 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难以乐观其成C. 视联合国安理会为其未来发展的根基D.

10、 国家理想被无情地掣肘于国际歧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日本是为寻求自身利益,并不是为发展世界和平,排除A;20世纪80年代日本随着实力的增强,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包括寻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从材料来看,这一目标当前难以实现,即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难以乐观其成,故B为正确答案;C项材料中没有反映,日本也不会确立这样的政策;D项不符合史实,国际社会不存在对日本的歧视。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0. 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定的格局。”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11、的因素不包括A. 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B. 欧盟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C. 日本从经济大国试图向政治和军事大国迈进D. 恐怖主义威胁世界的安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俄罗斯走出低谷,欧洲和日本的崛起,包括中国的振兴,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因素,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而恐怖主义是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因素。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11. 历史漫画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独特表达。下列两幅历史漫画反映的主题,表述完整的是A.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 美苏“冷

12、战”的加剧D.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图一是在两极格局形成后,图二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B项错误,图片没有体现多极化;C项错误,由图二可知两极格局结束了,冷战也就结束了;故本题选D项。考点:当今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新兴力量的崛起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12. 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做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A. 鬼神迷信思想盛行B.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 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D. 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社稷是指国家与

13、山河,材料中的“稷”是谷神,这说明古代的最高统治者非常的重视农业生产,小农经济需要中央集权的保护与支持,小农经济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B项正确。A项明显错误,CD两项是无关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为立国之本13. 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在唐代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是A. 曲辕犁B. 耧车C. 二牛一人耕作法D. 铁犁冠【答案】A【解析】生产工具的进步是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曲辕犁是唐代生产工具进步最主要的代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是汉代农业进步的重要体现,排除BCD项。 14.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14、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汉书景帝纪记载的这则诏令,反映了古代大河文明国家的A. 中央集权制度B. 以农为本思想C. 重农抑商思想D. 聚族而居习俗【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来看,说明论者重视可以解决吃饭穿衣问题的农业,反映了古代大河文明国家的以农为本思想。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只反映重视农业,没有反映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中国自古以来就坚持以农为本的思想,重视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而重农抑商思想是指在重视农业、以农为本的同时,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本题从材料来看只能反映重农,没有反

15、映抑商,所以应当选择B项。15. 吕氏春秋载:“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汉书食货志载:“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有关这两段话的说法正确的是这两段话是矛盾的它们说明男耕女织相辅相成家庭手工业在小农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封建剥削造成一些人不劳而获A. B. C. D. 【答案】B【解析】吕氏春秋所载强调男耕与女织的相辅相成(贸功以长生),汉书食货志强调了耕与织的重要性。因此,两者并不矛盾,而且也并不涉及封建剥削与不劳而获。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排除含有或的AC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

16、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本题采用上述方法均可。16. “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A. 瓷器B. 丝绸C. 铁器D. 青铜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多么诱人,精制脱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昌南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昌南镇即景德镇,是著名的瓷器产地,

17、故A正确。丝绸的主要产地不是景德镇,故B排除。铁器,不符合“优美的艺术”,故C排除。青铜器的主要产地不是景德镇,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制瓷业17.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A.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倍受压迫,日夜劳作B. 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C. 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D. 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18、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十三”“身上装扮”“床上装饰”可知,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的程度。材料并没体现到A、B。在汉代占主导地位是官营手工业,所以D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的发展18.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A. 两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两宋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19. 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该规定从实质上反映出A. 资本主义萌芽

19、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B. 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C. 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D. 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即可知有机户、机工的雇佣关系,政府政策反映了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故D项正确。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很弱小,不可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故A项排除。兼并现象是否正常,需具体分析,故B项排除。手工工场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抑商正常20.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

20、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A. “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的发展C. 鸦片的大量流入进而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 英国工业革命后大肆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没有促成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是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故A正确;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也可以有工商业的发展,故B错误;鸦片的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属于鸦片战争的背景,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后大肆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也在鸦片

21、战争时期,且不属于内在原因,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的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力量。其中内在的原因”,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1. 鸦片战争后,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农家的“织”与“耕”分离。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 自然经济的解体B. 列强的经济侵略C. 洋纱和洋布的涌入D. 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列强的经济侵略促使中国传统经济小农经济解体,B正确;A属于现象;C属于B项内容;D不符合材料主旨。22.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镇压

22、了太平军和捻军起义,签订了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许多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李鸿章仍有值得肯定之处,其中最为典型的是A. 主张“向西方学习”B. 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实践者C. 与顽固派进行论争D. 率兵收复新疆【答案】B【解析】李鸿章倡导开展洋务运动,促进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是值得肯定之处,B正确;A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C属于维新派事情;D是左宗棠的行为。23. 在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被视为“国策”,洋务运动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发展工业。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A.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B. 创办新式学堂C. 创办近代民

23、用企业D. 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根据所学知识,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由于封建衙门式管理和不计利润而日渐衰落,民用工业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纷纷衰败,创办近代海军的强兵梦想因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的覆没而破灭。而其创办的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所以答案选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24. 创办于1907年的宁波“正大火柴厂”,百年内两度宣布倒闭。1913年后,该厂由在日本逗留多年,经办过多种行业,商业经验丰富的徐蕙生开办,逐步走上正轨。以下对“正大火柴厂”走上正轨的客

24、观条件分析正确的是A. 清政府采取了发展民族工业的政策B. 宁波已取代广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 徐蕙生本人有丰富的商业经营经验【答案】A【解析】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限制,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给民族工业一个初步发展机会,A正确;广州仍然是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并没有被宁波代替,B错误;C属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D属于该企业发展的主观因素。25.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

25、红火。其原因不包括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 政府提倡使用国货C. 时处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了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 “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不是1914年前后,故A选项错误,符合题意;1914年前后政府提倡使用国货,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14年后属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6、。故选A。26. 1945年抗战胜利后,出现“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人们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美国资本侵入B. 民族资本经营不善C. 官僚资本的重压D. 资本家不支持政府【答案】C【解析】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经营不善不是民族资本遭受重创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7. 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这一现象说明了A. 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B.

27、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C.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D. 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答案】A【解析】中国近代实业救国之路的失败主要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可知实现民族独立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任务,也是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前提条件,A项表述准确,最符合题意,正确;B项表述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表述正确,但没有揭示出中国民族独立和近代化之间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28. 下列哪项不是“一五”计划期间的经济建设成就A. B. C. D. 【答案】C【解析】一五计划完成时间1957年,主要是长春一汽制造厂、沈阳机床和飞机制造厂以及鞍山钢铁制造厂,大庆油田是十年

28、建设时期成就(1956-1966年),C错误,符合题意,A、B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29. 使用下列两幅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拟定的研究主题是A. 参加人民公社B. 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C. 群众庆祝企业股份制改造成功D. 城乡掀起“大跃进”运动【答案】B【解析】图片中互助组属于三大改造中农业改造方式,公私合营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式,B正确;A是1958年;C属于改革开放之后股份制形式;D是1958年,不符合材料主旨。30. 报纸的新闻报道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人民日报刊登的内容说明全国各地高产丰产的报道关于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A.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

29、化建设已经起步B. 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变革C. 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D.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答案】D【解析】左图属于明显的浮夸风,右图是人民公社决议,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左倾错误思想表现,说明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D正确;A是1953年;人民公社中生产关系并没有根本改变,B错误;C属于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3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农村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30、环节B.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 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D. 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这讲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因而材料所讲的是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这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所以答案选A。B说法有误;人民公社不是最好的形式,后来改革开放后就废除了;D是大跃进的特点。32. 下表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年份19661967196719681972197319741975比上年增长9.6%4.2%9.2%11.9%“文革”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当“文革”走上正轨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文革”时政治动乱,但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迅速回升A. B. C. D. 【答案】D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33. 下图是人民日报刊发的某次会议公报,其核心内容是A. 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决定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纲C. 把党和国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