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1 ,大小:134.95KB ,
资源ID:112023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2023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国际贸易课件.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际贸易课件.docx

1、国际贸易课件 第一章 导论 国际贸易的含义 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 国际贸易的分类和常用术语国际贸易课程的研究对象(1)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2)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殊规律;(3)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4)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二、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1.古代的世界贸易( 15世纪前) 到公元100年左右,古典时代进入鼎盛时期,地中海的罗马帝国、中东的帕提亚帝国、印度的贵霜帝国以及中国的汉王朝分别发展成为各地区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 最初的“国际贸易”,更确切地说是“地区间贸易”也由此产生。 当时各地区之间交换的物品主要有罗马的亚麻布、金银铜锡、玻璃,印度的香料宝石和中

2、国的丝绸。其中主要的产品是丝绸,主要的通道是欧亚大陆之间的“丝绸之路”。 在13-14世纪,东西方之间通过陆路和海路也进一步发展了贸易。陆上通道主要是原来的“丝绸之路”。此时正值中国元朝时期,元帝国三次西征,疆界扩至黑海南北两岸和波斯湾地区,打通了从中国直至欧洲的通道。海上通道则主要从地中海,经红海和印度洋到印度,或从波斯湾经阿拉伯海到印度。 欧洲从东方进口的商品主要有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印度的珠宝、蓝靛、药材、地毯,以及东南亚的香料。这些商品在欧洲人的消费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欧洲能向东方出口的产品却不多,除了出口羊毛、呢绒和金属制品外,不得不支付大量的黄金与白银。 在15世纪前,

3、整个国际贸易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按自愿交换的原则进行。贸易在自然经济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只是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个补充。因此,当时各国之间各洲之间的贸易还处于不连续不稳定的状态。2.地理大发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地理大发现”产生于15世纪末。欧洲农业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分工,剩余商品进一步丰富。基于传播上帝福音的宗教动力、通过贸易牟利的强烈欲望、开辟新通道的迫切需要,加上新的航海设备与技术,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也就成为自然的结果。 欧洲人通过一系列的远洋探险,欧洲国家又陆续开辟了一系列通往四方的新航道,发现了大片前所未有的新土地。“地理大发现”的结果,实际上是把原来各自发展的各国联

4、系起来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或全球贸易也由此发展起来了。地理大发现对欧洲经济从而对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 第一,使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商业革命。 所谓的商业革命表现为商业性质、经商技术以及商业组织方面的巨大变化。 地理大发现后,欧洲市场受欢迎的新产品(咖啡、烟草、可可)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欧洲的产品也有了更大的市场去推销。 贸易的扩大促进了专为交换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各国不同的产品价格所造成的巨大利润进一步推动了为牟利而进行的国际贸易。 为了适应新的大规模的贸易,欧洲建立起专门在全世界从事贸易活动、将投资与经营的职责分开的新型合股公司。这些公司中最著名的有荷兰、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和荷

5、兰、法国的西印度公司。 至此,国际贸易不再是少数商人单枪匹马的行为,而成为一个以牟利为目的的巨大产业。 第二,地理大发现引发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殖民扩张和殖民贸易,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从15世纪中期开始到15世纪末,葡萄牙占领了非洲的大批土地、巴西,又东进印度、锡兰、马六甲海峡,甚至占领了中国澳门。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葡萄牙通过它的殖民统治,垄断了东方贸易。他们将一些小日用品如小镜子、小刀、帽子、葡萄酒、腌鱼、乳酪等运到殖民地,然后将殖民地的产品运往欧洲,牟取暴利。这些商品包括非洲的黄金、象牙、钻石、丁香、樟木,印度锡兰的珠宝、胡椒、肉桂、大米和印尼的胡椒、丁香、豆蔻、白擅木等。 在葡萄牙之

6、后的另一个殖民大国是西班牙。从15世纪开始到16世纪中期,西班牙先后用武力占领了除巴西和圭亚那之外的整个中南美洲。西班牙殖民者一方面掠夺美洲现有的金银财富,另一方面使用奴隶进一步开采金银。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对美洲土著居民的杀戳,造成美洲种植园劳动力短缺,于是西班牙又大量从事奴隶贸易,将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从事劳动。 在葡萄牙占领非洲,西班牙占领美洲后,荷兰也加入了殖民扩张。荷兰主要从葡萄牙人手中争夺殖民地。到16世纪中期,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西、葡两国。为了垄断殖民地贸易,荷兰成立了规模巨大的“商业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这些公司依仗着政府授予的特权,从殖民地获得大量珍贵物

7、产,然后运到欧洲以高价出售,获得暴利。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在支付庞大的军事行政开支之后仍能分给股东20到160的红利。 继葡、西、荷之后成为殖民大国的是英国和法国。英国人从16世纪末开始远征印度,到18世纪中期,英国先后战胜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法国,占领了从北美、西印度群岛、亚洲和非洲的大片土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英国从印度大量收购香料、棉织品、丝织品以及其它贵重物产和农副产品运回欧洲高价出售,同时在北美建立奴隶制种植园专门生产烟草、大米、蓝靛和棉花,为英国提供粮食和原料。北美的奴隶大量来自于非洲。英国从1562年就开始贩卖奴隶。1588年,英国又成立了“皇家非洲开发者贸易公司”,

8、专门经营大量猎捕黑人运往美洲作为奴隶的贸易。仅在1680年后的100年里,英国运往其在北美殖民地的奴隶就超过200万。这种殖民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英国贸易所得利润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利润来自于殖民贸易。 地理大发现以及由此带来的西欧殖民扩张,虽然残酷,但在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当时的贸易流向基本是: (1)欧洲向美洲出口制造品,主要是纺织品、金属制品、家具、家庭用具、酒和其它消费品。 (2)从非洲输往美洲的主要是奴隶。奴隶贸易不仅为欧洲人获得巨额利润用以购买美洲和亚洲的商品,也为在美洲生产商品和原料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3)从美

9、洲流向欧洲的商品主要是在殖民地开采的黄金和白银,生产的烟草、棉花、粮食、海洋产品和糖等。 (4)欧洲从亚洲及东方各国进口的主要产品仍然是香料、丝织品、茶、咖啡等。17世纪后,远东的纺织品成为欧洲大量进口的商品之一。 尽管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贸易已从单纯的互通有无变成了以牟利为主的商业行为,但决定贸易流向的仍然是各国的自然资源和各自固有的生产技能的差异。各国主要出口本国特有的产品,进口本国不生产的东西。这段时期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是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3.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从16世纪到18世纪,随着殖民扩张和各洲之间贸易的发展,西欧各国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欧洲从海外获得了大量的金

10、银财富,积聚了大量的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尤其是美洲市场的开发使得对欧洲工业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当时大量的欧洲移民到了美洲以后需要大量食物、酒、油、金属制造品、枪支、火药和毛麻织品,从而大大刺激了欧洲的工业生产。欧美之间的贸易大大促进了欧美国家以分工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和经济实力的加强。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并先后发生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当时的英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用于殖民开发的斧子、钉子、枷锁、铁链、以及武器的需求大大促进了英国炼铁工业的发展,继而推动了炼铁所用的

11、煤炭的开采。对棉纺织品的需求也刺激着纺织工业的技术更新。强烈的需求增长导致了在这些工业里的一系列发明。 纺织、冶金、煤炭成为英国工业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三大支柱产业。纺织机、蒸汽机和冶金新技术则代表这一时期在工具、动力和材料上的技术革命。 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约从1870年到20世纪初,主要发生在德国和美国。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一是科学指导下的技术革命在工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包括炼钢法,石油勘探和开采的技术,发电技术、照明技术、电讯技术、各种化学产品的发明与生产等等,造成了大量新的工业的产生。 二是大批量生产的技术得到了改善和运用:包括制造生产标准化零件的模子和设计生产出

12、装配线。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强化了专业化分工,同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规模大大扩大。 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促进了生产。 大大促进了交通的发展,铁路、轮船、汽车以及电报电话的应用将整个世界连接成一体,国际贸易变得更加迅速方便。 使世界从单一的农业社会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现代经济。任何一国都不能自己生产全部的工业产品,都不可能达到农业社会时的那种“自给自足”。各国都只能生产一部分产品,然后用自己的产品与外国的产品进行交换。国际范围内的分工和交换即国际贸易逐渐成为现代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工业革命还改变了世界贸易中的产品结构: 机器纺织品特别是棉纺织

13、品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大宗出口产品,并以低廉的价格和标准稳定的质量取代了印度、中国等国的手工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造品。 大宗工业原料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棉花、黄麻、生丝、烟草以及矿产原料逐渐取代香料、茶叶。 随着英法等国的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机器设备和金属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 农产品特别是谷物贸易大大增加。农产品在以互通有无为主的自然经济的贸易中,进出口量并不很大。工业革命的结果使得欧洲各国农产品的相对成本和价格都大大提高,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大规模农业生产又大大降低了成本。作为比较优势和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农产品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增

14、加了。 工业革命以后,国际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此前将近100年里,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倍多。然而,仅在19世纪的前70年(1800年1870年)中,世界贸易就增长了6.7倍,平均年增长率超过9%。 工业革命使得欧洲各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工业的比重大大增加。工业的发展不仅生产出大量的制成品需要寻找市场,也需要进口更多本国没有或不足的原料(如棉花、橡胶、石油、各种矿产资源)。因此,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欧美工业国家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1840年到1870年,英国的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9%进而上升到16,法国和德国也都从原来的7增加到16,

15、在30年中增加了1倍多。 经过工业革命,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并形成了一个以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欧美制成品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格局。世界贸易的基础已不仅仅是各国的天然资源。各国生产技术不同而产生的成本差异成为决定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4.战后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 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波动和萧条的一段时间。 两次世界大战和几次大的世界性经济衰退,大大削弱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贸易。第一次大战后,国际贸易缩减了40,直到1924年才略超过战前水平。紧接着是1929年至1

16、933年大萧条,世界贸易量又一次大幅度下降。加上这一时期各国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国际贸易一直处于萎缩状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37年,世界出口总额也只有254.8亿美元,尚未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327.5亿美元),甚至仍低于1924年的水平(275.95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又一次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贸易再次出现了飞速增长,其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贸易增长。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

17、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在各国的GDP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国际贸易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战后世界贸易飞速发展的原因是: 战后较长的和平时期。 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90年代信息产业革命。 科技革命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一方面意味着大量新的工业产品的出现,国际贸易的产品变得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扩大和深入,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在所有的产业上都具有比较优势,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意味着其它产业的相对衰落。 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创造了另一个新的产业,还为现代贸易提供了新的信息交流和交易方式。 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增长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变化。对高质量和不同品种的

18、新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 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改善。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及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降低了各国的贸易壁垒,还建立了一个多边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机制。二次大战后的国际贸易主要变化: 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加。 195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世界全部商品出口价值的34.9%。60年代增加到50以上。70年代世界能源价格上涨,比重在5060之间徘徊。8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比重又开始攀升。到2000年,接近四分之三(74.85)。 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工业革命后曾经处于重要地位的纺织品、服装等轻纺工业产品和钢铁等金属工业产品的地位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主要

19、是包括汽车在内的交通和机器设备、电气电子产品以及化工产品。二次大战后的国际贸易主要变化: 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 战后初期,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几乎没有引起重视。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970年世界服务业出口总值为800多亿美元,1980年增加到4026亿美元,1990年又翻了一翻,为8962亿美元,2000年则进一步达到16136亿美元。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从80年代的17左右增加到90年代末的22左右。服务贸易已上升到与货物贸易同等重要的地位,服务贸易总协定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三个主要协议之一 二次大战后的国际贸易

20、主要变化: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 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 20世纪60年代初,北美、西欧和日本相互之间的贸易量约占当时世界总贸易量的不到40。80年代初(1983年)这一比重增加到41;90年代初(1993年)为47左右;到了2000年,世界贸易总额的将近50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之间。如果把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工业国家算上,这一比例则更高。1999年,全部工业国家73的出口产品销往其它工业国家,有68的产品从其它工业国家进口。二次大战后的国际贸易主要变化: 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 战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形式的区域性经济合作越来越多,

21、其中最多的是自由贸易区,合作程度稍高的有关税同盟,共同市场以及经济同盟,如欧盟。几乎所有的关税总协定/世贸组织成员国都参加了一个或数个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 从1948年到1994年26年中,关税总协定成员国共签订了124项区域性自由贸易协议,而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到2000年的6年中,世贸组织已收到了100项成员国参加区域自由贸易的通知。三、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1.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辉煌篇章 中国的贸易史堪称源远流长,早在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漂洋过海进入殖民开拓之前一千多年的西汉,中国就已有了与中东、欧洲的贸易往来的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正式得到官方支持与保护,成为中国对

22、外贸易陆上通道的,是从汉朝开始,开始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对外贸易。 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动机是“互通有无”,中国汉代的主要出口商品是丝绸、铁器、漆器、纤维纸,还有肉桂、生姜、谷子、高粱等。主要的进口商品有印度的香料、犀角、象牙、宝石,罗马的金银、玻璃、亚麻布、铜、锡,缅甸的宝石、翡翠、木棉,朝鲜的兽皮,以至中亚和西亚的毛皮、马匹、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豆、胡桃等。唐朝的对外贸易 中国第二个外贸辉煌时期是唐朝。 唐代的陆路贸易基本上沿原有的“丝绸之路”进行,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加强了保护和管理。唐代还发展了海路贸易。当时的海路贸易主要通过两条航线,一条是东向到朝鲜日本,另一条是南下西向,经印度

23、支那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印度半岛,最终与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沿岸连接。 由于隋唐两代都建都长安,长安不仅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由于丝绸之路而成为连接东西方的商业都会。当时在长安从事商贸活动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东罗马人等外国人多达数千,整个长安东西两市商人云集,商货充溢。长安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中心。唐朝的对外贸易 唐代的中国主要出口产品仍是丝绸锦缎。从公元8世纪开始,唐代的瓷器开始大量出口。西方国家称中国为“CHINA”(瓷器),意为瓷器之国。此名沿用至今,成为中国的正式英文名称。此外中国还出口茶叶、漆器、纸笔。进口商品主要是来自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的香料、药材、奇珍异宝,还有中国没有

24、的农产品如胡椒、菠菜、无花果等。由于中国在财富和技术上的优势,中国的出口往往大于进口,西方国家的金银不断流入中国。唐朝的对外贸易 中国唐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主要是当时经济技术的发达,但与唐朝政府推行的开放政策也密切相关。唐太宗李世民主张对内励精图治,对外怀柔绥抚。尊重外国习俗,允许各种宗教在中国存在,同时实行了一系列自由开放的商业与贸易政策。唐代皇朝减免商税,放松对主要商品的控制,鼓励自由经商。在对外方面还实行了严禁重征滥征外商税赋,保护外商遗产,惩治外贸中的贪官污吏等措施,鼓励外商与中国的贸易。唐朝的对外贸易 唐代开始的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在宋朝得以继续推行,其中有两点发展值得特别提出。 第一

25、是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商招徕贸易,实行“招诱奖进”的外贸政策。宋太宗执政期间,朝廷派遣官方使团前往南海各国进行招商,同时通过外国使节、僧人等鼓励外国商人来华从事贸易。 第二是敢于聘用外籍人员任职管理海外贸易。南宋政府曾聘任阿拉伯人后裔任泉州提举市舶司,管理泉州贸易事物。也有许多外商留居中国,取妻生子,甚至通过考试进入中国官僚机构。宋代的对外贸易 宋代的贸易结构与汉唐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宋代贸易的主要变化是,由于当时中东及西域各国的分割与战争,包括宋王朝与北方金国的战争,贸易通道从以陆路为主变成了海路为主。元朝的对外贸易 元朝的对外贸易亦在宋朝的基础上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由于元帝国政治和军事上实力强

26、大,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征服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领土,欧亚之间一度出现了无疆界的状况,东西方陆路贸易又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发展。有许多欧洲人通过陆路到中国旅行,其中最著名的是遍游中国并在元朝政府中任职十几年的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 与历代王朝相比,元朝政府更重视商业,作为游牧民族,元朝统治者并不受制于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的理念,不仅改变了宋代禁官下海的政策,允许权贵官吏从事海路贸易,还组织大规模的官方贸易。元朝的对外贸易 元代的海路贸易港口主要是泉州、广州和庆元(即唐宋时期的明州,今宁波)。泉州港于南宋末年已超过广州成为中国首港,到了元代又继续发展,成为闻名中外的贸易与政治文化交流的枢纽。当时的亚历山

27、大是西方最大的海港,而马可 波罗认为泉州比之更为发达。 元朝时同中国进行贸易的国家大大增加。同元代进行海路贸易的就有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及欧洲,东亚、南亚、西亚及东南亚。当时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为纺织品、陶瓷器、金属和金属器皿、日常生活用品(如木梳、雨伞、席帘、漆器等)、文化用品(文具、乐器等)和经过加工的食品。进口的商品主要是珍宝(包括象牙、犀角、珍珠、珊瑚等)、贵重香料、布匹、皮货、木材、药材等。2. 中国近代史上的闭关自守 直至明朝之前,中国在维持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同时,各朝都实行鼓励对外贸易的开放政策。与当时的世界各国相比,中国是一个较为发达和开放的经济。但是,这一状况到

28、了明清两朝时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明朝初期实行了“海禁”与“朝贡贸易”。 1371年,明朝刚刚建立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削弱海外反明势力,下令全面禁海,禁止任何私人出海贸易。这项闭关自守政策一实行就是将近200年。与此同时,由于蒙古帝国的崩溃,中国通往中西亚和欧洲的陆路贸易通道又被穆斯林封锁占领。曾经异常繁荣的中国对外贸易到了明朝顿时变得冷落起来。 在实行“海禁”的同时,明王朝积极推行“朝贡贸易”。这种“贸易”虽然造成了一种“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但实际上反而对明朝经济和政府财政造成沉重的负担。 明朝最著名的海外开拓是“郑和七下西洋”。这些探险队的规模和成就之大令人吃惊,然而,这些远航

29、的主要性质仍是“宣威异域”的“朝贡贸易”,并没有对中国的开放拓展和对外贸易有实质性的推动。 到明朝后期,由于“朝贡贸易”的衰落和海上走私的发展,迫使明王朝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开放了海禁,恢复了对外贸易。但是,这一段时期也正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 伽马绕过好望角,麦哲伦环球航行,整个欧洲疯狂向海外扩张的时候。 与蓬勃兴起的欧洲对外贸易相比,中国已变得被动落后。葡萄牙商人于1514年到达广州,1553年又占领了中国澳门,并以澳门为基地从事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之间的贸易,而且还控制了中国与欧洲的主要贸易。 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人和英国人也来到了中国,并向葡萄牙对中国贸易的垄断挑战。荷兰人

30、占领了台湾,以台湾为基地从事对华贸易。荷属东印度公司和英属东印度公司分别于1604年和1637年抵达广州。 在欧洲的殖民扩张下,中国的对外贸易不再成为中国人自己的行为,开始成为欧洲国家通过贸易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 一个组成部分。 不幸的是,在欧洲不断扩张,逐步赢得对亚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权时,中国的政府却仍在执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清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都多次实行了“禁海”政策,直到1727年才真正开禁;在西方国家积极向海外移民扩张开辟殖民地时,康熙却下令禁止中国人去东南亚经商和定居;在面对与外国的贸易纠纷时,乾隆采取的政策是缩减通商口岸,由多口通商变为一口(广东)通商并受到行商制度和海关制度的严格管理。

31、 尽管与明朝相比,清朝已相对开放得多,但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生气勃勃的欧洲正在兴起,止步不前或缓慢前进就必然变得落后。 整个清代的对外贸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684年康熙开海贸易后至18世纪中叶。这段时间的贸易基本延续了中国自汉代以来的基本模式但在规模上、商品种类上,贸易国家数量上都大大扩增了。这段时间中国出口的仍然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手工艺品,进口的主要是金银、毛织品、棉花、大米及各种杂货。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中国仍然保持着大量的出超。 第二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的中国贸易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其廉价的棉纱、洋布,大量出口中国。另一方面,英美开始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 这段时间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变化有三点: 第一,中国与外国的贸易从“互通有无”为主变成了由成本优势决定的利益行为和现代贸易模式。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开始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 第二,中国开始由贸易顺差变成贸易逆差。自19世纪初开始,中国出现了黄金白银的净流出。从1807年到1834年,中国白银净流出值达23,034,357银两。 第三,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国家由亚洲和阿拉伯国家为主变成与欧美国家为主。 第三阶段是1840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