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3.64KB ,
资源ID:1119300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1930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克思docx 4.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克思docx 4.docx

1、马克思docx 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后思考题:一、古希腊的“科学”概念,近代的“科学”概念。(古希腊的“科学”、近代的“科学”、人文主义的“科学”、马克思的“科学”四个概念的比较)我认为四者的关系是整体综合发展的。从魔咒开始,到希腊“科学”从神话中提炼出研究自然的哲学观点,再到近代的“科学”提出“意识”的哲学主题,人文主义的“科学”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出了具有初步的唯物主义性质的人文主义哲学逐步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最后到现代的实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它综合了以上科学,并且成了今天人的解放与改变世界的评判标准,跳出意识形态:历史科学及其方法论革命 1、古希腊的“科学”是西方

2、哲学的本源,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即对于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与人生没有关系。古希腊的“科学”,即逻各斯(logos), 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 2、人文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和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地推理来指导。3、近代的“科学”是指从

3、笛卡尔到黑格尔的哲学,作为有别于古代哲学。如果说古代哲学就事物本身而考察事物的,那么,近代“科学”则为对世界和人的考察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意识。从这个角度说,现代哲学是二阶的。哲学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回到了人自身。不论笛卡尔的我思还是康德的“先验统觉”,都涉及到对人的心理意识活动的探讨。 4、马克思的“科学”综合了以上科学,并且成了今天人的解放与改变世界的评判标准,跳出意识形态:历史科学及其方法论革命 总之,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因为自然学开始建立在牛顿动力学的基础上,而康德和黑格尔的追随者

4、则引导唯心主义的哲学离开了当代的科学,同时,当代的科学也很快地就对形而上学不加理会了。”二、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五个:1、 科学至上主义(科学方法的一致性):自然科学是所有科学的典范。只有自然科学才能界定知识的意义。2、 自然主义(现象主义):与方法一致而来的对象的一致性问题。这些对象作为客观的现实能够被还原为可观察的单元或自然现象还原主义的原子论,任何现象能够被还原为原子单元3、 经验主义:科学的基础是观察。实证科学完全以经验为基础,以那些能够被观

5、察和检验的事物为基础。实验,发现实在,从假设中发现能够被用来预测将来可能性的普遍法则。总之,实证主义所寻求的法则是一种具有解释、推测能力的因果关系。4、 价值中立。坚持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价值不能由事实推论得出。科学真理是独立于道德和个人主观因素的。科学研究因此对研究对象不作价值评价,是独立于社会和道德价值的中立活动。5、 工具性知识。科学研究目的就是工具性、技术性的知识,而不是如形而上学那样关切人存在的意义,或者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暴露”(亚里士多德)、“展现”(海德格尔);或者如通神论(新柏拉图主义)理解的通向神的一条不同于神学的道路(神学自然科学)。三、解释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6、(解释学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实证主义的对立,举例说明)(一)解释学的科学方法论特征:1、明确时代的“意义危机”之拯救在于科学方法论问题。伽达默尔明确解释学是人文科学方法论。2、超越实证主义。寻求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科学性”,达到比实证主义更源始的基础。这是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明确的理论使命。3、主体间性。反对抽象的主客二分的非解释学基础的“客观主义”。科学与对象之间存在主体间性的意义理解(精神文化)基础关系。4、超越“实在论”的“建构实在论”。反对还原主义;主张“建构实在论”,即“实在”关联人的生存意义理解。如迪尔凯姆的还原主义的“社会现象”与韦伯的关涉文化意义的“

7、个体行为”、“理想类型”。5、语言学的转向。逻辑实证主义的逻辑工具语言观与解释学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发展为“语言建构论”,即社会现实与实践、自然客体是借助语言和意义建构起来。6、人学(人性论)的转向。实证主义的无意义能动性的“抽象主体”,到解释学的理解世界的“意义主体”。前者是“认识或观察”,后者是“理解或领会”;前者是“占有或控制”,后者是“存在或生存”(有意义的生存)。7、“价值中立”。只是“理解”、“解释”世界,而无对于世界的“批判”文化、社会批判。引发哈贝马斯的“批判解释学”。8、理性主义的“意义真理论”。脱离现实的生活世界;“改变世界”、“人的解放”不作为解释的“意义真理”的绝对

8、标准。(二)方法论解释学与实证主义的对立:一是,科学主题不同。解释学的“意义”不同于逻辑学的“意义”。二是,方法不同。作为在文本、历史中追寻生命与世界的意义,方法论解释学代表了一种“沟通理解”、“对话”的努力和动力。与实证主义的工具逻辑的单向解释不同;解释的这种“移情理解”过程也不能还原为“纯粹观察”。三是,“社会现实”概念不同。解释学的“现实”是客观化了的精神或人类意义,是历史主义的;实证主义科学的“现实”是可观察、可经验的“原子事实”,是还原主义的。四是,目的不同。解释学是追寻生命与世界的意义,是人文主义的;实证主义科学是拒斥这种生活意义的学问,以控制世界为目的,是科学主义的。四、马克思社

9、会科学方法论的特征分析。1、马克思的“哲学”(实践世界观),同时对实证主义和解释学都具有挑战性。2、反对实证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其“物质”“敌视人”,世界被机械化、数量化而反对世界的总体性的质变。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人学与历史批判。3、颠覆形而上学(颠倒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其“只是解释世界”,使需要改变的世界合法化。4、科学研究的终极价值:“人的解放”。5、科学知识标准:人的解放与批判、改变世界。两种哲学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背离了哲学的责任:“改变世界”。“新哲学”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要实现的目标是“人类社会”不是“市民社会”。哲学的“实践转向”引发哲学的“历史转向”,即“

10、历史科学”。6、科学研究的思维:辩证法。7、只有一门“科学”: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合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五、霍布斯的政治科学与斯密的经济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评论。托马斯.霍布斯:哲学原理:论公民、利维坦,或教会和公民国家的内容、形式和权力(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基础名著)方法论:和培根一样,将精神的东西往物质的东西里卷进去,精神可以机械化理解,经验心理活动属于物质世界,观念和意志归根到底也是人体活动。“人类学机械唯物论”,人类学就是自然科学。霍布斯的政治科学:1、“价值中立”。这个理论的证明仿佛各种政治观点的人都能适应,具有一般的、抽象的模式。2、“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学习培根和笛卡

11、尔的自然科学方法论。3、“自然状态”作为一种“实验方法”的意义:人类社会“自然状态”的假设和虚构,使其能够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秩序,一种机械的动力学结构。4、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个体的自卫本能和利己主义的“人性”是霍布斯解释整个“自然状态”的简单的、自明的原则。然后,从这个“自然状态”到达“人类社会”。社会行为能从单个的个体行动得到解释,个体们的行动集合构成社会。社会被还原为个体行为。他概括出两种关系:原子论的、机械的、外在关系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斯密:先著道德情操论,道德原则是“利他主义”,作为价值应当。后著国富论工业劳动创造价值;利己的、计算理性的经济人;作为自然秩序或

12、无形的手的价值规律。亚当私密竭力要证明的是: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从未而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而有规律的活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建立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是以他在道德情操论的这些论述为前提的。六、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科学方法论”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这一革命性变革的实质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对象上、体系内容上、理论发现上、本质特征以及社会功能上,都具有不同于以往哲学的特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的主要表现在:1、在研究对象上,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3、指出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 般规律的科学。(1)近代哲学是“科学之科学”(2)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在体系内容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3、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 唯心主义从精神出发去理解世界,旧唯物主义从自然演化出发去理解世界。它们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4、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实现哲学变革的集中体现(二)方法论意义1、人类社会具有客观性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社会现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去把握它的规律。2、社会是一个由各种

14、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各要素在相互联系中发挥其作用,所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要联系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或事物。3、社会事物和自然事物一样,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所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要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或事物。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现象或事物也是矛盾在推动发展的,因此,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要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七、方法、方法论、哲学三者的关系。具体科学研究“方法”的自觉,表现为以“方法论”为依据,以哲学为基础。即使一种成功的“方法”,也亟需解决“方法论”依据,才会有生命力。方法有科学上的方法和哲学上的方法,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

15、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方法上升到哲学角度就成了方法论。八、“科学”、“哲学”、“宗教”三者在“知识类型”上的差异。丹皮尔说“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因为自然学开始建立在牛顿动力学的基础上,而康德和黑格尔的追随者则引导唯心主义的哲学离开了当代的科学,同时,当代的科学也很快地就对形而上学不加理会了。”另外,“科学可以越出自己的天然领域,对当代思想的某些别的领域及神学家用来表示自己的信仰的某些教条,提出有益的批评。但是,要想关照生命整体,我们不但需要科学,而且需要伦理学、艺术和哲学;我们需要领悟一个

16、神圣的奥秘,我们需要同神灵一脉相通的感觉,而这就构成了宗教的根本基础。”九、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是实验科学的产物,代表了培根的科学方法论观点。他反对经院哲学,倡导“从特殊开始,从事实开始”。他承认怀疑论论点,日常知觉的确不能给正确的自然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要形成科学所利用的“经验”,日常知觉必须清除掉所有在认识过程中偶然产生的、错误的 “幻象”。 “知识就是力量”是要达到控制自然的实践目的。培根认为只有以控制自然为目的,才有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他坚持理性主义,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

17、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培根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通过实验的得到的知识更为深刻。知识虽然是抽象的,但培根所谓的知识即是人们对现象的感觉,认知以及通过科学实验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以此来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十、康德的“先验”、“经验”、“超验”三个概念的含义,并对其加以评论。1、经验就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直观认识和感知。2、先验是先于经验又与经验对象有关的。它要为对象立法,要运用于经验。即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知性为自然立法”“人为自然立法”。3、超验是超越经验又不能用于经验的。它已经不属于知性的范畴,而属于理性的理念。4、先验、经验与超验是理解康德自然

18、形而上学的三个重要维度。康德认为,经验知识是先天形式与后天质料的结合,是观念的先验性与经验实在性的统一,我们的认识局限于现象界,超出经验的部分是只能思而不能知的超验理念。康德道德哲学的先验、经验与超验三个维度是三位一体、相互关联而又彼此蕴含的。5、康德先验、经验与超验的思想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积极意义有:人为自然立法,在认识论上把人作为主体,真正杀死上帝安排自然秩序的神学。为科学的普遍性奠定了依据。为未来形而上学开辟了道路,避免对“本体”用“知性”去研究。为道德、价值、存在意义奠定了一个领域。开启社会科学方法论上探索;新康德主义的价值科学、历史科学等与自然科学的方法告别。康德的“先验分析

19、”启示:现实的人的时间性,在形成经验、现象、世界上的意义。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力”在人的主体能动性上的启发:对感性材料形成理论的方向中的目的性、价值观、人生观、判断的勇气、追求真理的人学基础。消极意义是:抽象理性主体的人。认识的人和道德的人。脱离实践来考察认识。不考察人的目的性、选择性、价值诉求、历史性、社会性、主体间性 在认识中的作用。康德为各种科学严密划界,导致后来两条哲学路线: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分道片面发展。“是”与“应当”的分离。十一、孔德的“实证主义”的思想特征及其评论。孔德将人类历史划分三阶段:“神学阶段”用神灵解释自然界;“形而上学阶段”人类用抽象的、超验的、终极的、无法确切认

20、识的“原因”来解释自然。“科学阶段”人类不再以“解释”、“理解”自然为满足,而是要去描述、观察、预测和控制自然。孔德思想的分析:前两阶段都是用“终极”、“超验”、“普遍”来“解释”自然,这只是把“特殊”、“经验”纳入早就仿佛知道其实并不知道的“知识”里去,不会有新知识。拒斥形而上学。没有现象背后的超验的“本体”、“存在”。那个领域也许存在,但不是认识的任务,更不是科学的任务。概念革命:有意义的叙述所用的概念,不需要以形而上学为基础去建构。价值中立:割断科学研究方法中与精神、道德、价值、人生意义的“关联”。十二、马克思的“经验”理论及其社会科学方法论意义。方法:感性具体抽象抽象具体;历史与逻辑统

21、一。两个方法相互配合。方法的方法论和哲学依据:1、“人的自我存在感”“人的解放”为基础确立“经验”。2、“异化劳动”的“经验”确立的方式,反对古典经济学“经验”确立的方式。马克思引入了“人本学”、“历史”、“辩证法的运动、内在联系”三个理论中介来确立“历史”或“共产主义”科学的起点“经验”,即“抽象的具体”。据此反对古典经济学的“经验科学”和黑格尔哲学的“伪经验”。3、“实践”的“经验”的确立方式。反对黑格尔的精神本体的确立方式和费尔巴哈的自然本体的确立方式。哲学的实践转向。4、“历史”的“经验”确立方式:生活世界。反对“道德拯救”世界,主张“历史进化”。历史科学的前提、起点、基础:“生活”“

22、有生命的个人”、“物质生活过程”、“生活决定意识”等等。进一步,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历史科学来确立“经验”事物、自然、社会、文化等“经验”。5、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经验”确立方式:“社会主体”;“仿佛先验结构”;“感性具体-抽象-抽象具体”和“历史与逻辑统一”;6、资本论的“经验”方式:“事物本身的辩证法”;“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资本”与“绝对精神”;“商品”起点的“经验”建构方式与辩证分析;“绝对精神”与“三种拜物教”;“历史理论”当代世界的本质、来源与归宿。7、科学研究的终极价值:“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应的“社会运动”或“社会制度”“人类社会”。8

23、、科学知识(不同真理层次)标准:改变世界的“实践标准”区别于实证主义的科学只是“控制对象”标准;三个层面:技术实践、社会生活实践、人的自由与解放实践。马克思的真理的最高标准: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实践。在这个标准下可以产生:技术实践和社会管理实践的批判。9、科学研究的思维:辩证法。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法。事物的辩证法。革命的辩证法在对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历史的辩证法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世界的“历史”。正确理解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世界统一于物质”。10、“只有一门科学”即“历史科学”: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合一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

24、此为基础建立“方法”。11、科学的评价标准:生产力与以人为本;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与人的“生存”自由、存在、越出自身的生存;人的“生存”危机问题中的历史进化与文化拯救;历史发展与人的发展。十三、马克思如何超越实证主义与解释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先,马克思反对实证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其“物质”“敌视人”,世界被机械化、数量化、反对世界的总体性的质变。表现在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的批判,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人学与历史批判。其次,他反对“只是解释世界”的传统哲学。认为“作为哲学的哲学”用“本体”、“绝对真理”来“解释世界”,使一个苦难的、需要改变的世界具有了“真理性”和“依据”,是使苦难

25、的、现存的世界合法化、附魅。集中表现在对黑格尔唯心哲学的批判、对整个哲学的意识形态性质的批判。因此马克思对实证主义与解释学的超越集中表现在他的批判理论上,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科学方法论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学理论知识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就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检视,其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强调社会学理论批判的、革命的性质,强调理论和理论家在改造、变革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反对那种旨在维护、修补现存社会结构的单纯解释性的“科学”研究和把现代工业社会的既定现实当作合法的做法。2、以辩证的“总体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即将社会现象置于社会的与历史的总体过程中,从它们在社会的与历史的总体过程当中所具有的地位

26、与作用来确定它们的性质、意义,来考察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3、强调社会学研究的“批判”和“解放”功能,认为衡量研究质量的标准不是证实,也不是证伪,而是消除参与者无知和误解的能力,主张对一切现实应持有批判性,通过对“社会”的批判来推动知识的反思性发展,以引导社会秩序的建立。十四、批判理论的科学方法论与实证主义、解释学的科学方法论的对立。(一)批判理论的科学方法论1、“批判理论”: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自觉审视各种传统社会科学规范基础,形成“批判的社会科学”。2、“批判理论的基本原则”:批判性与科学性对立,只要批判性;理论批判与改变世界的实践分离,相信理论本身有变革社会力量;合理(自由、正义)

27、社会的动力在于人性;批判理论对无产阶级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2)解释学的科学方法论特征:1,明确时代的“意义危机”之拯救在于科学方法论问题。2,超越实证主义。3,主体间性。4,超越“实在论”的“建构实在论”。反对还原主义;主张“建构实在论”,即“实在”关联人的生存意义理解。5,语言学的转向。6,人学(人性论)的转向。7, “价值中立”。8,理性主义的“意义真理论”。(三)实证主义试图将自然科学里的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预先假定了科学的统一性。实证主义将科学看做是外在于科学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研究。即,对象不因为主体的介入而变化拒斥了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解释学因素的发生。实证主义五个特征:

28、1,科学至上主义(科学方法的一致性):自然科学是所有科学的典范。2,自然主义(现象主义):与方法一致而来的对象的一致性问题。3,经验主义:科学的基础是观察。实证科学完全以经验为基础,以那些能够被观察和检验的事物为基础。4,价值中立。坚持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价值不能由事实推论得出。5,工具性知识。方法论解释学与实证主义的科学已经开始告别:一是,科学主题不同。解释学的“意义”不同于逻辑学的“意义”。二是,方法不同。作为在文本、历史中追寻生命与世界的意义,方法论解释学代表了一种“沟通理解”、“对话”的努力和动力。与实证主义的工具逻辑的单向解释不同;解释的这种“移情理解”过程也不能还原为“纯粹观察”。

29、三是,“社会现实”概念不同。解释学的“现实”是客观化了的精神或人类意义,是历史主义的;实证主义科学的“现实”是可观察、可经验的“原子事实”,是还原主义的。四是,目的不同。解释学是追寻生命与世界的意义,是人文主义的;实证主义科学是拒斥这种生活意义的学问,以控制世界为目的,是科学主义的。十五、马克思的“哲学”的变革1、马克思的第一个“哲学信仰”“理想主义”,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1837 年,马克思告别了“理想主义”,信仰黑格尔主义,从主观唯心主义转向客观唯心主义。2、1843 年,马克思又告别黑格尔主义转向费尔巴哈,由唯心主义世界观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转变。但是,这一转变是不彻底的。马克思此时还没有

30、自觉地把自己的理论叫作唯物主义而是叫作人道主义或自然主义,他还有超越唯物、唯心对立的幻想。1845 年,马克思彻底地克服唯心主义,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哲学,提出“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在世界观理论上实现的根本变革,即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清算了“从前的哲学信仰”,创立了“新唯物主义”。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哲学中“哲学”,已经不再是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以来的“哲学”了,哲学发生了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转换,颠倒了黑格尔哲学,消灭作为哲学的哲学,创立“另一种哲学”,致力于人的解放,自我实现,所以要揭露现实世界里让人自我异化的各种虚假意义。1. 方法、方法论、哲学三者关系。2. 古希腊的“科学”概念,近代的“科学”概念。3. 科学、哲学、宗教三种知识类型的差异与相互关系。4.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5. 霍布斯的政治科学与斯密的经济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评论。6. 康德的“先验”、“经验”、“超验”三个概念的理解。7. 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8. 解析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9. 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征分析。10.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科学方法论”的革命。11. 马克思的“经验”理论及其社会科学方法论意义。12. 马克思如何超越实证主义与解释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