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版红外吸收光谱法教案第六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基本要点: 1. 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 2. 红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结构 ; 3. 各类化合物的特征基团频率; 4. 红外光谱的应用; 5. 红外光谱仪. 学时安排: 3学时 第一节 概 述 分子的振动能量比转动能量大,当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地伴随有转动能级的跃迁,所以无法测量纯粹的振动光谱,而只能得到 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这种光谱称为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也是一种分子吸收光谱。 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了某些 频率的辐射,并由其振动或转动运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生分 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
2、,使相应于这些吸收区域 的透射光强度减弱。记录红外光的百分透射比与波数或波长关系曲 线,就得到红外光谱。 一、红外光区的划分 红外光谱在可见光区和微波光区之间,波长范围约为 0.75 1000m,根据仪器技术和应用不同,习惯上又将红外光区分为三个1 区:近红外光区(0.75 2.5m ),中红外光区(2.5 25m ), 远红外光区(25 1000m )。 近红外光区(0.75 2.5m ) 近红外光区的吸收带主要是由低能电子跃迁、含氢原子团(如OH、NH、CH)伸缩振动的倍频吸收等产生的。该区的光谱可用来研究稀土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并适用于水、醇、某些高分子化合物以及含氢原子团化合物
3、的定量分析。 中红外光区(2.5 25m ) 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离子的基频吸收带出现在该光区。由于基频振动是红外光谱中吸收最强的振动,所以该区最适于进行红外光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由于中红外光谱仪最为成熟、简单,而且目前已积累了该区大量的数据资料,因此它是应用中红外光谱法又简称为红外光谱法。 ,区的光谱。通常极为广泛远红外光区 (25 1000m )该区的吸收带主要是由气体分子中 的纯转动跃迁、 振动转动跃迁液体和固体中重原子的伸缩振动、某-些变角 振动、骨架振动以及晶体中的晶格振动所引起的。 由于低频骨架 振动能很灵敏地反映出结构变化,所以对异构体的研究特别方便。此外,还能用于金属
4、有机化合物(包括络合物)、氢键、吸附现象的研究。但由于该光区能量弱,除非其它波长区间内没有合适的分析谱带,一般不在此范围内进行分析。 红外吸收光谱一般用T?曲线或T 波数曲线表示。纵坐标为百分透射比T%,因而吸收峰向下,向上则为谷;横坐标是波长?(单-1)cm。 (或波数单位为为位m ), 波长?与波数之间的关系为: -14 /( ?0 / m ) 波数/cm =1-1 。 0040是00 4 cm围数的外中红区波范二、红外光谱法的特点 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常用于研究不饱和有机物,特别是具有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而红外光谱法主要研究在振动中伴随有偶 极矩变化的化合物(没有偶极矩变化的振动在拉
5、曼光谱中出现)。 因此,除了单原子和同核分子如Ne、He、O、H等之外,几乎所22有的有机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区均有吸收。除光学异构体,某些高分子量的高聚物以及在分子量上只有微小差异的化合物外,凡是具有结构不同的两个化合物,一定不会有相同的红外光谱。通常红外吸 收带的波长位置与吸收谱带的强度,反映了分子结构上的特点,可 而吸收谱带的吸;团组成或确定其化学基以用来鉴定未知物的结构 收强度与分子组成或化学基团的含量有关,可用以进行定量分析和纯度鉴定。由于红外光谱分析特征性强,气体、液体、固体样品都可测定,并具有用量少,分析速度快,不破坏样品的特点。因此,红外光谱法不仅与其它许多分析方法一样,能进行定性
6、和定量分析,而且该法是鉴定化合物和测定分子结构的最有用方法之一。 一、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1 . 辐射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发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跃迁能量相等 红外吸收光谱是分子振动能级跃迁产生的。因为分子振动能级差为0.051.0eV,比转动能级差(0.0001 ? 0.05eV)大,因此分子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地伴随转动能级的跃迁,因而无法测得纯振动光谱,但为了讨论方便,以双原子分子振动光谱为例说明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若把双原子分子(A-B)的两个原子看作两个小球,把连结它们的化学键看成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弹簧,则两个原子间的伸缩振动,可近似地看成沿键轴方向的间谐振动。由量子力学可以证明,该分
7、子的振动总能量(E)为: ? E= (? +1/2)h?(?=0,1,2,?) ? 式中?为振动量子数( ? =0,1,2,);E是与振动量?子数?相应的体系能量;?为分子振动的频率。 在室温时,分子处于基态(?=0),E= 1/2?h?,此时,伸?3 缩振动的频率很小。当有红外辐射照射到分子时,若红外辐射的光子(?)所具有的能量(E)恰好等于分子振动能级的能量差(LLE)时,则分子将吸收红外辐射而跃迁至激发态,导致振幅增大。振分子振动能级的能量差为 E=?h? 振 又光子能量为 E=h? LL 于是可得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第一条件为: E =E L 振即?=? L 表明,只有当红外辐射频率等于
8、振动量子数的差值与分子振 动频率的乘积时,分子才能吸收红外辐射,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由基态振动能级(?=0)跃迁至第一 振动激发态(?=1)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峰。因为?=1 时,?=?,所以 基频峰的位置(?)等于分子的振动频率。 LL 在红外吸收光谱上除基频峰外,还有振动能级由基态( ?=0)跃迁至第二激发态( ?=2)、第三激发态( ?=3)?,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倍频峰。 由?=0跃迁至?=2时, ?=2,则?=2?,即吸收的红外线谱线L( ? )是分子振动频率的二倍,产生的吸收峰称为二倍频峰。 L 由?=0跃迁至?=3时, ?=3,则?=3?,即吸收的红外线
9、谱L线( ? )是分子振动频率的三倍,产生的吸收峰称为三倍频峰。L其它类推。在倍频峰中,二倍频峰还比较强。三倍频峰以上,因跃迁几率很小,一般都很弱,常常不能测到。 由于分子非谐振性质,各倍频峰并非正好是基频峰的整数倍,而是略小一些。以HCl为例: -1 m 28 ) ?峰基频( 85.9c 10最强 4 -1 cm5668.0 频二倍峰( ? ) 20 较弱 -1 cm 8346.9)三倍频峰( ? 30 很弱-1 10923.1 cm 倍频峰( ? ) 四40极弱 -1 5 cm ) 13396.峰五倍频( ?50 弱极,-?)?+?,2?+?,?,差频峰( ?峰 除此之外,还有合频(211
10、221 合、很峰多数弱,一般不容易辨认。倍频峰?2-?,? )等,这些21 。频峰和差频峰统称为泛频峰 (2)辐射与物质之间有耦合作用跃动红外的变化。必须伴随偶极矩 为满足这个条件,分子振偶的所导致过制是通振动过程偶迁是极矩诱导的,即能量转移的机由。分子发互作用 生的交极矩的变化和变的电磁场(红外线)相极偶为不同的极性,称电于构成它的各原子的负性的不同,也显示 子极大小。当偶?子。通常用分子的偶极矩()来描述分子极性的 交受子将经场磁辐射的电场中时,该电作周期性反转,偶极处在电振原有偶使偶极矩增加或减少。由于极子具有一定的的替作用力而辐匹射频率与偶极子频率相时,分子才与然动频率,显,只有当辐子
11、分大增,即振的动能,使振幅耦射相互作用(振动合)而增加它都振动,此并非所有的较的由原来基态振动跃迁到高振动能级。因起引动才能的变,会产生红外吸收只有发生偶极矩化(?0)振子=外,该分子称之为红活性的; ?0的分谱外观可测的红吸收光 性的。外收,称为非红活动生动振不能产红外振吸 振的个分子光率当 一定频的红外照射分时,如果子中某基团极分子偶过量的时,共产就,二一和频动率它致者会生振此光能通 的矩变这子分给传而化递,基个团5 就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光,产生振动跃迁。如果用连续改变频率的红外光照射某样品,由于试样对不同频率的红外光吸收程度不同,使通过试样后的红外光在一些波数范围减弱,在另一些波数范围内
12、仍然较强,用仪器记录该试样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样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双原子分子的振动 分子中的原子以平衡点为中心,以非常小的振幅(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相比)作周期性的振动,可近似的看作简谐振动。这种分子振动的模型,以经典力学的方法可把两个质量为M和M的原21子看成钢体小球,连接两原子的化学键设想成无质量的弹簧,弹簧的长度r就是分子化学键的长度。由经典力学可导出该体系的基本振动频率计算公式 ?=(1/2?)?(k/?) 或 波数 =(1/2?c)?(k/?) 式中k为化学键的力常数,其定义为将两原子由平衡位置伸长 -1)。单键、双键和三键力(单位为N?cm的力常单位长度时的恢复-110-1)
13、s,cm ?1c为光速(2.9985 数分别近似为5、10和1N?cm?0;?为折合质量,单位为g,且?=m?m/(m+m) 2121 根据小球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1/2 /A?) = 1302(k 波 数 r A?为折合相对原子质量 r 影响基本振动频率的直接原因是相对原子质量和化学键的力常数。化学键的力常数k越大,折合相对原子质量A?越小,则化学r键的振动频率越高,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反之,则出现在低数区,例如?C-C?、 ?C?C?、 ?C?C?三种碳碳键的质量相同,键力常数的顺序是三键双键单键。因此在红外光谱中, ?C?C?-1-1 ,?C-C?在1c67在?m 222
14、现峰吸的收出在2c?,而CC约16 m429 -1 cm6 对于相同化学键的基团,波数与相对原子相对质量平方根成反比。例如C-C、C-O、C-N键的力常数相近,但相对折合质量不同,其大小顺序为C-C C-N 100 非常强峰(vs) 20 ?100 强峰(s) 10 ?20 中强峰(m) 1 ?10 弱峰(w) 第三节 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 物质的红外光谱是其分子结构的反映,谱图中的吸收峰与分子 中各基团的振动形式相对应。多原子分子的红外光谱与其结构的关 系,一般是通过实验手段得到。这就是通过比较大量已知化合物的 红外光谱,从中总结出各种基团的吸收规律。实验表明,组成分子 的各种基团,如O-H
15、、N-H、C-H、C=C、C=OH和C?C等,都有自己 的特定的红外吸收区域,分子的其它部分对其吸收位置影响较小。 通常把这种能代表及存在、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谱带称为基团频率, 其所在的位置一般又称为特征吸收峰。 一、基团频率区和指纹区 (一)基团频率区 9 -1-1-1 (1300 和1800 cm00c 1300 cmm 中红外光谱区可分成40-1-1 cm 6m00 )c-1-1 m之 1300基团频率在4000 cm c值两个区域。最有分析价的 间,这一区域称为基团频率区、官能团区或特征区。区内的峰是由 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比较稀疏,容易辨认,常用于鉴定官能团。 -1-1-1 区域内
16、,除单键的 )600 cm伸在1800 cm缩1 (300 cm振动外,还有因变形振动产生的谱带。这种振动与整个分子的结构有关。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对 于指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作为化合物存在某种基团的旁证。基团频率区可分为三个区域: -1 X-H伸缩振动区,X可以是O)4000 2500 cm、H、C或S等原(1子。 -1 范围内,它 cm可以作 -H基的伸缩振动出现在3650 3200 O为判断有无醇类、酚类和有机酸类的重要依据。当醇和酚溶于非极 -3-1 cm 50 3580度于0
17、.01mol. dm 在时,36l性溶剂(如CC),浓4处出现游离O-H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形尖锐,且没有其它吸收峰干扰,易于识别。 当试样浓度增加时,羟基化合物产生缔合现象,O-H基的伸缩 -1 出现一个宽而0,在340 3200 cm 振动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位移-1 3100 cm动缩振也出现在3500强的吸收峰。胺和酰胺的N-H伸因此,可能会对O-H伸缩振动有干扰 C-H的伸缩振动可分为饱和 -1以下,约3000 cm 出。饱和的C-H伸缩振动现在饱和不和的两种-1 ,取代基对它们影响很小。如-CH 基的伸03002800 cm缩吸收 3-1-1-1 和 cm 2H基的吸收m60 c在c
18、和2876 m930 C附近;-29出现在2-1-1 附 890 cm基炔烃)基的吸收出现在2是 c2850mC附近;?H(不-1以上,cm3000 以 在振-饱很,近但强度弱。不和的CH伸缩动出现此来判别化合物中是否含有不饱和的C-H键。苯环的C-H键伸缩振 10 -1附近,它的特征是强度比m饱和的C-H浆稍弱,但 动出现在3030 c谱带比较尖锐。 -1范围内,3040 cm末端=C-H的吸收出现在3010 不饱和的双键= CH的吸收出 2-1附近。 3085 cm现在-1 cm)(3300 振动出现在更高的区域 叁键?CH上的C-H伸缩附近。 (2)25001900 为叁键和累积双键区。
19、 主要包括-C?C、 -C?N等等叁键的伸缩振动,以及-C =C=C、 -C=C=O等累积双键的不对称性伸缩振动。对于炔烃类化合物,可 以分成R-C?CH和R?-C ?C-R两种类型, R-C?CH的伸缩振动出现在 -1-1附近m。如 现在2190226m0 c附近, R?-C ?C-R出21002140 c 果是R-C ?C-R,因为分子是对称,则为非红外活性。-C ?N基的 缩 -1附近。当与0 cm不饱和键 非共轭的情况下出现在2240226振动在-1附近。若分子中含有C、该峰位移到22202230 cm 时或芳香核共轭,H、N原子, -C ?N基吸收比较强而尖锐。若分子中含有O原子,且
20、 O原子离-C ?N基越近, -C ?N基的吸收越弱,甚至观察不到。 -1为双键伸缩振动区(3)19001200 cm 该区域重要包括三种伸缩振动: -1 ,是红外光1650 cm谱中 在 C=O伸缩振动出现1900 很特征的且往往是最强的吸收,以此很容易判断酮类、 醛类、酸类、酯类以及酸酐等有机化合物。酸酐的羰基吸收 带由于振动耦合而呈现双峰。 -1 , 1620cm出=C伸缩振动现在1680 =C C伸缩振动。烯烃的C-1-附m 00cm c和15在C。单核芳烃的=C伸缩振动出现1600 很一般弱近,有两个峰,这是芳环的骨架结构,用于确认有无芳核的存在。 -1范围,是C-H面 652,泛衍
21、的生物的频谱带出现在00010 cm苯 外和C=C面内变形振动的泛频吸收,虽然强度很弱,但它们的吸收11 面貌在表征芳核取代类型上是有用的。 (二)指纹区 -1区域是C-O、C-N、C-F、C-P、C( 1. 18001300)900 cm-S、 P-O、Si-O等单键的伸缩振动和C=S、S=O、P=O等双键的伸缩振动吸收。 -1的谱带为甲基的?对称弯曲振动, 其中?1375 cm对识别甲H-C-1 ,是该区域001000 cm最强的基十分有用,C-O的伸缩振动在13峰,也较易识别。 -1区域的某些吸收峰可用来确认2)900650 cm化合物的顺反构(型。 例如,烯烃的=C-H面外变形振动出现
22、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决定 -1-1出cm 和910 cm于RCH=CH结构,在990 况于双键的取代情。对2-1和0 cm 分别在69反RH结构是,其顺、构型强现两个峰;为RC=C-1出现吸收峰,可以共同配合确定苯环的取代0 97cm类型。 二、常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频率(教材) 基团频率主要是由基团中原子的质量和原子间的化学键力常数决定。然而,分子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改变对它都有影响,因而同样的基团在不同的分子和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基团频率可能会有一个较大的范围。因此了解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对解析红外光谱和推断分子结构都十分有用。 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23、1. 电子效应 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中介效应,它们都是由于化学键 的电子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1)诱导效应(I 效应) 由于取代基具有不同的电负性,通过静电诱导作用,引起分 子中电子分布的变化。从而改变了键力常数,使基团的特征频率发 12 生了位移。 例如,一般电负性大的基团或原子吸电子能力强,与烷基酮 羰基上的碳原子数相连时,由于诱导效应就会发生电子云由氧原子 转向双键的中间,增加了C=O键的力常数,使C=O的振动频率升高, 吸收峰向高波数移动。随着取代原子电负性的增大或取代数目的增 加,诱导效应越强,吸收峰向高波数移动的程度越显著。 (2)中介效应(M效应) 当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O、
24、S、N等)与具有多重键的原子 相连时,也可起类似的共轭作用,称为中介效应。由于含有孤对电 子的原子的共轭作用,使C=O上的电子云更移向氧原子,C=O双键 的电子云密度平均化,造成C=O键的力常数下降,使吸收频率向低 波数位移。对同一基团,若诱导效应和中介效应同时存在,则振动 频率最后位移的方向和程度,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结果。当诱导效 应大于中介效应时,振动频率向高波数移动,反之,振动频率向低 波数移动。 2 . 氢键的影响 氢键的形成使电子云密度平均化,从而使伸缩振动频率降低。 -1 左右,在固体或液体中, 频羧酸的C=O键率出现在1760 cm离游-1 。分子内m00 c氢键 体聚, C=O
25、键频率出现在17由于羧酸形成二不受浓度影响,分子间氢键受浓度影响较大。 3. 振动耦合 当两个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的基团相邻具有一公共原子时, 由于一个键的振动通过公共原子使另一个键的长度发生改变,产生 一个“微扰”,从而形成了强烈的振动相互作用。其结果是使振动 频率发生感变化,一个向高频移动,另一个向低频移动,谱带分裂。 振动耦合常出现在一些二羰基化合物中,如,羧酸酐。 (4)Fermi共振 13 当一振动的倍频与另一振动的基频接近时,由于发生相互作 用而产生很强的吸 收峰或发生裂分,这种现象称为Fermi共振。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指测定时物质的状态以及溶剂效应等因素。 同一物质的不同状态,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不同,所得到 光谱往往不同。分子在气态时,其相互作用力很弱,此时可以观察 到伴随振动光谱的转动精细结构。 液态和固态分子间作用力较强,在有极性基团存在时,可能 发生分子间的缔合或形成氢键,导致特征吸收带频率、强度和形状 -1 ,而在742 cm液 如,丙酮在气态时的?为1例有较大的改变。HC-1 。在溶液中测定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