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1.81KB ,
资源ID:111800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1800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燥湿论黄芩.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燥湿论黄芩.docx

1、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燥湿论黄芩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燥湿论黄芩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又名:元芩、空肠、黄文、腐肠、山茶根、(条)子芩、黄芩茶、土金茶根、小叶茶根、黄金条根、野树豆花根。原植物黄芩分布于长江以北大部分省区及西北和西南地区,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本品药材性状: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习称“枯芩”,暗棕色或棕黑色;或因中空而不坚

2、硬,呈劈破状者,习称“黄芩瓣”。气微,味苦。栽培品较细长,多有分枝。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成角质样。味微苦。本品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中医临床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菌,抑真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和抗炎,降压,利尿和镇静,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血脂,保肝,利胆,抗氧化,抗癌,止血,解热,防治糖性白内障,解痉,拮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抗内皮细胞损伤,升高环磷酸腺苷,抗放射损伤等作用。李伟华等观察黄芩苷、栀子苷

3、对神经细胞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在细胞水平阐明黄芩苷、栀子苷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结果缺氧、缺糖8小时结合复氧、复糖12小时对神经细胞可造成明显损伤,导致SH-SY5Y细胞突起皱缩、变圆,可见有部分细胞漂起、细胞轮廓不清,凋亡率明显上升,线粒体的活性下降;而黄芩苷、栀子苷可以显著减轻上述损伤。黄芩苷、栀子苷对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的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其它药用部位:黄芩子,为黄芩的果实,主肠澼脓血。佟继铭等报道,黄芩茎叶总黄酮(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苷、汉黄芩苷等)有抗心律失常作用。黄芩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

4、疽蚀火疡。一名腐肠。”本草图经曰:“黄芩,生秭归山谷及冤句,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余,茎秆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用之。吴普本草云:黄芩又名印头,一名内虚。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其茎空中,或方圆,高三、四尺。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九月采。与今所有小异。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下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黄芩含黄酮类化合物:黄芩素、黄芩新素即黄芩黄酮II、黄芩苷、汉黄芩

5、素、汉黄芩苷、木蝴蝶素A、7-甲氧基黄芩素、黄芩黄酮I、去甲汉黄芩素、二氢黄芩素、5,7,2-三羟基黄酮等;另有-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挥发油、氨基酸、葡萄糖、淀粉等。对黄芩根中各部位黄芩苷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黄芩苷主要分布于黄芩根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中,且韧皮部中黄芩苷含量明显高于木质部,木栓层黄芩苷含量较低,而中央枯朽部分含量甚微。从而说明黄芩药材中韧皮部所占比例大者,其有效成分黄芩苷含量较高,而木栓层和枯朽部分所占比例大者,其黄芩苷含量降低。对粗细不同、韧皮部与木质部半径之比不同的黄芩根含量测定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认为黄芩药材的质量标准应以木栓层薄、皮部与木部面积之比大、无枯心

6、者质量为佳。比较了野生和栽培黄芩的区别,栽培黄芩的主根呈圆锥形,长820cm,直径0.40.8cm,表面深黄色,光滑,栓皮常不脱落。有众多的细根,根头较小,主根下部多分枝,有细纵纹及点状皮孔。质硬脆,断面浅黄色,较平坦。气微,味苦。野生黄芩与栽培的主要区别:根头粗大,常有残茎分枝,根表面粗糙,呈暗棕黄色至浅褐色,栓皮大多呈脱落状,细根与分枝少见。再经形态解剖、薄层和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显示二者无明显差异,所含黄芩苷量也均达到药典规定的标准。为发展黄芩人工栽培,解决野生资源不足,提供可信依据。用无性繁殖技术栽培的黄芩在2年生10月份时采收产量高,是有性繁殖的1.4倍,同时黄芩苷也提高13.4%,

7、是中国药典规定最低限量的3.5倍。因此,用无性繁殖技术栽培的黄芩应于2年生10月份采收为宜。通过田间试验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不同月份生长及器官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67月及89月为黄芩地上部生长的两个高峰期,地下部在810月生长旺盛;根中黄芩苷含量以10月份较高,符合传统采收季节。69月以前应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并以11月中旬前后为最佳采收期。黄芩传统药用为根,茎、叶则多丢弃。HPLC测定结果表明茎、叶中黄芩苷含量也较高。对10个不同产地的黄芩样品进行了薄层色谱分析,从中提取反映样品间质量差异的数量化特征,全部数据用聚类分析的数学方法进行处理,准确地区分了中国药典规定的正品黄芩和4种非正品黄

8、芩:甘肃黄芩、粘毛黄芩、滇黄芩、丽江黄芩。杨立新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不同产地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17个产地25份样品中黄芩苷含量变化在619%、汉黄芩苷在28%、黄芩素在0.11.6%、黄芩新素在0.010.25%、汉黄芩素在0.010.3%,粘毛黄芩素、木蝴蝶素为痕迹量或未检出。单纯以黄芩苷的含量来评价其质量是不够的,建议将黄芩苷与汉黄芩苷的含量比值在3以下、黄芩苷与黄芩素、黄芩苷与汉黄芩素的含量比值在2050等参数列为质量控制指标。从外形来看,根条很细,颜色也不很黄(如吉林白城)或栽培仅12年就采收的样品(如河北安国和山东胶南),黄芩苷类的含量高达19.72%。而河北道

9、地产区黄芩颜色正黄,黄芩苷的含量却很低,可能因此而得出片面的质量评价结论。以往黄芩含量测定一是产地少,缺少典型与非典型的样品对照,二是测定的黄酮种类少,多数只报道黄芩苷一种,包括测定不同采收期的动态变化,单纯看黄芩苷的含量,难以总结出内在规律性。分取河北围场、黑龙江黑河、内蒙古克什克腾、陕西旬邑、陕西太白等5个产地黄芩的根茎单独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黄芩苷含量比根低30%左右。商品黄芩一般都或多或少带有部分根茎,因此在黄芩药材外观质量中建议规定根茎长度不得长于2cm。对不同来源的黄芩药材进行HPLC-UV指纹图谱比较研究,结果,系统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5类。正品黄芩、滇黄芩、甘肃黄芩各分为1类;

10、2份粘毛黄芩各分为1类。滇黄芩与正品黄芩的指纹图谱差异较明显,而粘毛黄芩、甘肃黄芩与正品黄芩无明显差异。不同产地正品黄芩间指纹图谱无明显差异。报道黄芩若炮制不当,造成黄芩苷的流失,颜色变绿,失去药效,不可再供药用。但有的人仍将这种黄芩再经染成黄色出售,故不可上当。主要对1998年以来的国内外主要期刊和著作中有关黄芩的文献进行综述和比较分析。结果近二三年国际上对黄芩研究有持续升温的趋势,发表论文近百篇,达到这种热度的中药不多。以抗氧化、抗HIV和清除自由基为热点,带动了受体、酶和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以及生物技术在活性成分的组织细胞培养等方面的开发应用。发现黄芩苷元的作用比其苷强。此外,含黄芩活性

11、成分在三黄泻心汤、黄连解毒汤等复方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也受到关注。结论:国内黄芩研究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在加大,建议有关部门资助黄芩中二萜类、三萜类成分及其活性,生物技术生产黄酮、黄芩苷;和黄芩素等黄酮新适应证治疗的开发及作用机制等进行研究。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白花黄芩,华北有产,亦同供药用;(2)阿拉善黄芩,分布于内蒙古,功效与黄芩相似;个别地区作黄芩药用;(3)滇黄芩,又名(小)黄芩、川黄芩、西南黄芩、雅致黄芩;干燥根呈圆锥形的不规则条状,常有分枝,长520cm,直径较细,11.6cm,表面黄褐色或棕黄色,常有粗糙栓皮,有皱纹,下端有分枝根痕,断面纤维性,黄绿色;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功效

12、同黄芩,但质量较差,民间用于猩红热,湿热黄疸,痢疾,泄泻;本品在西南地区亦作黄芩药用,称滇黄芩,贵州称土黄芩,云南称(条、枯)子芩;肖丽和等从滇黄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千层纸素A、汉黄芩素、白杨素、黄芩素、去甲汉黄芩素和(2S)-5,7,2,6-四羟基二氢黄酮;(4)灰毛黄芩,分布于四川、云南,功效与滇黄芩相同;(5)竹林黄芩,分布于云南;功效同滇黄芩;(6)半枝莲,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新疆;江苏称其为水黄芩,四川称瘦黄芩,江西称溪边黄芩;(7)莸状黄芩,分布于陕西、河南、湖北,全草用于肾虚腰痛,

13、慢性肝炎;(8)中甸黄芩,分布于云南,根泻火,除湿热;(9)异色黄芩,又名紫背黄芩,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全草用于感冒高热,咽喉肿痛,痈毒疔疮,中耳炎,肺痨,跌打损伤;贵州称其为土黄芩;(10)灰岩黄芩,分布于云南,功效同滇黄芩;(11)盔状黄芩,分布于内蒙古、陕西、新疆,全草用于淋症,肝炎,疟疾,跌打损伤,疮痈肿毒;(12)连翘叶黄芩,又名川黄芩、草地黄芩,分布于四川,根用于风热咳嗽,湿热黄疸,高热头痛,目赤肿痛,泻痢腹痛,小便淋痛,胎动不安,痈疖疔疮;四川称其为条(子)芩、魁芩、土大芩;(13)丽江黄芩,干燥根呈圆柱形,有分枝,长820cm,直径0.20.5cm,表面黄棕色,断面黄色,老

14、根中间显暗褐色,枯朽;分布于云南,为其特有药用植物,根用于更年期崩漏,胎动不安,热病,肺热咳嗽,泻泄,痢疾,吐血,衄血,便血,热淋,高血压症;云南称其为小黄芩、白花黄芩,本品在产地个别地区作黄芩药用,当地民间又作滇黄芩;(14)念珠根黄芩,又名串珠黄芩,根茎多横走,白色,串珠状,由径达6mm肥大的节间所组成;分布于吉林长白山,功效与黄芩相似;(15)钝叶黄芩,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贵州,全草用于泻痢,口苦,感冒,外用于蛇咬伤,跌打瘀血;(16)三脉钝叶黄芩,分布于广西、贵州,全草用于蛇虫咬伤,疮痈肿毒;(17)峨眉黄芩,分布于四川,为其特有药用植物;全草祛风除秽,民间用于止霍乱呕吐;(18)

15、锯叶峨眉黄芩,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全草清热,除湿,祛风;(19)直萼黄芩,又名:小黄芩,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全草用于咽喉痛,胃痛,痈疽肿毒,疥疮,体癣,手足癣,小儿走马牙疳;本品云南亦作滇黄芩药用,玉溪地区用于癌症;(20)京黄芩,分布于吉林、河北、陕西、山东、浙江、河南,全草用于跌打损伤;(21)紫茎京黄芩,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功效与原种相同;(22)黑龙江黄芩,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23)屏边黄芩,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功效同黄芩;(24)木根黄芩,根圆柱形,常扭曲,长短不一,直径0.52cm,棕褐色,栓皮多层,疏松,易脱落,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灰黄色,木部黄色

16、,中央枯朽,棕黑色,气微,味微苦涩;在辽宁地区收购的黄芩中发现有本品混入,木根黄芩在药材性状、组织显微构造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TLC法鉴别和UV光谱测定,证明其主要成分与黄芩相似;(25)艾叶黄芩,分布于新疆、甘肃;(26)四裂花黄芩,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全草清肝,解表;(27)狭叶黄芩,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28)薄叶黄芩,又名塔头黄芩,分布于东北及宁夏、内蒙古,功效与黄芩相似;宁夏有称其为土黄芩或黄芩;(29)甘肃黄芩,药材由根和根茎两部分组成,根较细,常有分枝,呈圆柱形,上部略增粗,稍弯曲,长510cm,直径0.30.5cm,外皮灰棕色或棕褐色,有些栓皮呈鳞片状脱落

17、,脱落处显浅棕色,有纵纹及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淡黄色,木部黄色,可见明显的放射状射线,气弱,味微苦稍涩;根茎呈圆柱形,长短不等,直径0.20.5cm,棕褐色或灰棕色,有些栓皮易脱落,脱落处显淡黄色,扭曲,有纵纹,多数具对生突起的茎痕,易折断,断面皮部浅黄色,木部黄色,常带茎基;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功效与黄芩相似;本品为甘肃省及其他部分省区的黄芩习用品,系多年生小草本,称“小黄芩”,以根及根茎入药,与正品黄芩的主要区别是木质化程度低和具有发达的根茎,但组织中各部分细胞形态与正品黄芩极为相似,表明两者之间有近缘关系;本植物以匍匐根茎的发育为其主要繁殖方式,资源再生能力强,在

18、正品黄芩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是一个有希望的代用品种;(30)并头黄芩,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宁夏、青海、新疆,全草清热解毒,利尿;(31)无柄黄芩,分布于四川,为其特有药用植物,全草用于风热目雾,感冒头昏,肾寒缩阴,肝热耳鸣;(32)瑞丽黄芩,分布于云南,功效与黄芩相同;(33)沙滩黄芩,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海滨植物,全草清热利尿,消肿;河北称其为海滨黄芩;(34)偏花黄芩,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根用于肺热咳嗽,吐血,赤白痢疾;贵州称其为土黄芩;(35)大黄芩,又名展毛韧黄芩,分布于四川、云南;四川作“大黄芩”入药,根特粗;(36)粘毛黄芩,又名黄花黄芩、腺毛黄芩;干燥根多细

19、长,圆锥形或圆柱形,长715cm,直径0.51.5cm,表面棕褐色或黄褐色,外皮脱落处呈黄棕色或鲜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全体具纵皱纹或顺纹,顶端膨大,有较短的根茎及茎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很少中空或枯朽,味微苦;分布于华北及吉林、山东、贵州,功效与黄芩相似;(37)红茎黄芩,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目热生翳,退烧;(38)柳叶红茎黄芩,分布于四川、贵州,全草清热;四川称其为土黄芩;(39)锥花小檗(小檗科),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贵州,根清热解毒,利湿,散瘀;四川称其为刺黄芩;(40)鸡脚刺: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根,干燥根甚粗壮,圆柱形,微弯曲,外表土褐色,

20、有细密纵纹,四周丛生多数硬质的须根,断面白黄色,木质坚硬;分布于安徽、江西、贵州等地,根用于泻泄,痢疾,湿热黄疸,目赤肿痛,疮毒;贵州称其为刺黄芩;(41)湾小檗,分布于台湾,称其为土黄芩;台湾民间代黄芩药用,根清热泻火;(42)阿里小檗,分布于台湾,当地民间作黄芩药用,根皮清热解毒;(43)金花小檗,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四川称其为刺黄芩;(44)阔叶十大功劳,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北京、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根用于目赤,痈疽疔毒,衄血;陕西称其为刺黄芩;(45)宽苞十大功劳,分布于四川,根清肺热,泻火;四川称其为刺黄芩;(46)大叶刺黄柏,分布于湖北、贵州,根用于泄泻,痢疾,风热感冒

21、,目赤,头晕耳鸣,黄疸,湿疹;贵州称其为刺黄芩;(47)细叶十大功劳,又名山黄芩、刺黄芩、野黄芩,分布于四川、湖北、浙江;(48)甘平十大功劳,又名山黄芩、刺黄芩、野黄芩,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49)刺黄柏,根又名山黄芩、刺黄芩、野黄芩,分布于四川、云南;(50)长阳十大功劳,分布于湖北长阳,为湖北特有药用植物,称其为刺黄芩;根、茎用于痢疾,感冒,目赤肿痛,黄疸,湿疹,疮痈,烧、烫伤;(51)南天竹,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内蒙古、陕西、四川、贵州;广东、湖南称其为山黄芩;(52)二歧银莲花(毛茛科),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根茎用于跌打损伤,痢疾,风湿关节痛,外用于疮痈;吉林称其为土黄芩;(53)草玉梅,分布于西南及甘肃、青海、湖北、广西;贵州有称其为土黄芩;(54)南黄紫堇(罂粟科),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根茎用于跌打损伤,骨折,无名肿毒,痈肿;四川称其为土黄芩;(55)千岩堇,分布于四川、贵州,全草用于跌打损伤,关节痛,咳血,劳伤吐血;湖北称其为土黄芩;(56)黄秦艽(龙胆科),又名滇黄芩,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根苦,寒,有毒,功能清热解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