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关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04年2月12日在罗马总部召开国际稻米大会。与会专家对稻米经济的长期前景进行了讨论,并呼吁国际社会加强稻米的可持续生产系统,确保全球的粮食安全。这次为期两天的稻米大会是2004年国际稻米年的活动内容之一。2联合国大会于2002年宣布将2004年作为国际稻米年。将国际年以单一作物命名,这在“联大”是史无前例的举动。稻米年的主题为“稻米就是生命”,旨在促进改善稻米生产和获得这一重要粮食作物的途径。3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
2、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他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江泽民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广泛地、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421世纪,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
3、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其他各国占42左右。英国剑桥大学凯恩斯学院院长李约瑟博士研究后指出,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
4、如就中学课本所言,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在天文历法方面,早在商朝我国就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时鲁国天文学家还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唐朝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对子午线进行了测量,北宋的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同现行的公历一年周期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还早300年。在数学方面,前一世纪前编写的周髀算经记载了比西方早500年的“勾股定理”特例,汉朝的九章算术中许多数学成就在当时领先,南朝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人。在医学
5、上东汉华佗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的医生,唐太宗时办了比西方早200年的分科较细的医学校,唐高宗时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写并颁布的药典,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药学的一部重要文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我国先进的技术成就和在天文、数学、化学、医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向东传播到朝鲜和日本;向南传播到印度;更重要的是通过丝绸之路和海路,向西传播到波斯、阿位伯,并且扩散到欧洲,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罗盘、火药和指南针,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马克思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
6、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2反思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辉煌,但自明朝中后期起,落后于世界。究其原因,一般是从中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比分析。从内在因素看;主要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本身有内在缺陷。中国古代杰出人物举不胜举,真正的科学家、发明家凤毛麟角。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人文、伦理,科技只占从属地位,与西方重自然、重科技相比,科技革命的作用差异巨大,主要表现在:中国古代文化忽视理论探讨,重视实用性;注重思辨性思维,缺乏实验事实做基础,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不能产生积极影响;古代文化中缺乏
7、科学实验的精神,不能深入分析研究。由于以上诸原因,中国科技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分外艰难与缓慢。3进代中国科学技术的重新起步远古以来,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曾造福人类,在世界科学史上留下了熠熠生辉的一页。但由于封建社会晚期政治制度、社会环境及锁国政策的桎梏,使中国科技停滞不前,在时代进步中落伍了。然而,当中国与世界重新接触,部分知识分子在对比中发现差距,感到科技落伍招致的屈辱,遂奋起直追。近代工业的新兴,御辱求强的紧迫,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涌现出一支庞大的科技队伍。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使近代中国科学又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这包括龚振麟首创铁模制炮法,撰成的铸炮铁模图
8、说,这是世界上最早论述铁模铸造法的科技文献之一。李善兰方圆阐幽阐述了微积分的初步理论,选译的重学一书,第一次把牛顿三定律介绍到中国。徐寿重要的译著有化学鉴原和化学鉴原续编。华衡芳的决疑数学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概率论的著作。詹天佑是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主持兴修京张铁路。冯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飞机设计师。与此同时,中国近代的教育也发生了变革。洋务派兴办的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开设西文和西艺课程,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是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以西政为主,兼学西艺,1898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
9、完备的高等学府。1905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民国年间我国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些成就,这包括:华罗庚堆垒素数论;苏步青微积分几何学的研究;李四光建立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茅以升设计钱塘江大桥。3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涌现出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水稻专家袁隆平等一批杰出科学家。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有:50年代:武汉长江大桥落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正式运转。60年代: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0、。70年代: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80年代: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人造卫星;潜水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银河型”巨型计算机系统成功;同步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葛洲坝工程全部建成。90年代:“银河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启动运转,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核电站。4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1840年完成。其代表性的发明成果是一系到纺织机器的发明,如 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力织布
11、机等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进人“蒸汽时代”。工业革命的进行,使资本主义工业由手工操作向大机器过渡;手工工场被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所取代;纺织、冶金、采煤、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五大支柱;资本主义生产力空前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在各国的统治。工业革命还引起了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工业革命开始后,物质产品的丰富,社会条件的改良与生产力发展的巨大要求使英国人口呈现出了爆炸性的增长。1800年英国人口达到了1070万,1850年又达到2060万。在人口增长的同时,英国社会
12、的流动性也随着工业化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达而大大加速了,成千上万的人迫于生活与社会压力,抛弃安土重迁的观念开始离开家园,寻找工作机会。流动性是工业化一个重要社会特征。这一特征导致英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英国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的浪潮。同时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从19世纪中期起,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少数发达国家为中心和以亚非拉广大地区为边缘地带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870年前后,完成于1950年。其代表性的发明成
13、果有:电力的广泛运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电讯事业的发展。第二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形成许多新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业,以及新兴的通讯产业。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生产关系也进一步调整,生产和资本集中产生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同时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侵略以及争夺加剧,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各国工人人数猛增,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逐步走向高潮;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形成,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
14、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有: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的投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
15、济相互依存、联系的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因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三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各国工业布局也带来了深刻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时,由于蒸汽动力代替了水力,使工厂能远离河流峡谷,在煤、铁产地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和发展起一批新的工业城市,使工业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煤铁复合体型”的工业布局方式出现。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都分布在英国,主要有以伯明翰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棉纺织工业区。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内燃机和电力广泛应用于工业
16、生产,煤铁资源开发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一些大规模的现代化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形成世界性的工业地带,工业向大型化、联合化方向发展,多数工业企业仍然属于“煤铁复合型”布局方式,原料缺乏的日本等国出现在沿海地区建立大型工业联合企业的“临海型”布局方式。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有: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原苏联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为中心的欧洲工业区。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由于超高压输电技术和核电技术的出现,以及能耗少的电子工业的兴起,进一步使工业布局摆脱了能源和地域的限制;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自然资源被发现、被有效地开采和进行综合利用;许多新兴工业部门能源和物质
17、资料的消耗都很少,决定这些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知识、技术、清洁的环境和高速交通运输条件,出现“临空型”的工业布局。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有:美国西南部的斯坦福工业区,日本的九州岛,英国苏格兰电子工业基地,德国南部慕尼黑工业中心。科技革命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出现都是实践的需要;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三次科技革命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特点,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社会政治、社会思想、社会生活也产生重大影响,这既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也说明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技革命,不仅
18、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新的科技革命?从国家来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技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要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从学生个人来讲,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高科技知识,努力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从经济学上讲,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经济的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充分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充分认识到科技在经济发展
19、中的作用。从哲学上讲,要充分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明确科技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为重要的。从政治学上讲,要充分认识到国际竞争重点的变化,认识到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高低的关键因素。要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发展科教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1本专题可联系中国古代史知识分析如下: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天文历法成就:“夏小正”、商历、“太初历”、大衍历、十二气历、授时历等既是在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为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农业农学理论方面: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反映了中国
20、古代农业生产发展概况;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也体现了科技知识在推动社会生产进步方面的作用,如犁耕法、水排、翻车、曲辕犁等等。本专题是社会统治政策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古代封建统治者的政策调整也关系到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统治者的政策调整特别是治国思想的选择、对教育的态度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的事实给人们以极大的启示:落后的社会制度是科技发展的最大阻碍力,封闭的自然经济使得科技发展缺乏社会推动力,极端保守的思想使科技发展停滞不前,教育观念的落后使得科技发展走进死胡同。2本专题可联系中国近代现代史知识分析如下:鸦片战争后,西方
21、文化开始进入中国,这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中国文化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特别是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一度成为时尚,先有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又有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口号,再到维新派、革命派既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同时也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建国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加之党和政府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在广大专业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的科技、教育等各项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技方面,一大批科学家涌现出来,大量的科技成果诞生,且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3本专题可联系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分析如下:近代时期,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除了若干重大科技发明直接导致了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外,数学、物理、电磁学、化学、生物学也取得了划时代的伟大成就。现代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也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内容及影响,充分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生产力发展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