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0 ,大小:4.60MB ,
资源ID:1115822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1582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docx

1、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资料2019高考历史中 国 古 代 史复习(通史模式)一、原 始 社 会政治传说中的黄帝和尧、舜、禹时代,政治权力的传承实行禅让制,即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经济农业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民众耕作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作物栽培:南稻北粟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手工业纺织: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青铜: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文化出现原始的绘画和刻画符号,同时出现原始舞蹈二、先 秦【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

2、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方面: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2.经济方面:以(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集体耕作,工商食官。3.文化方面:商代,我国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领域。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政治方面:社会大变革,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

3、趋于瓦解;通过变法运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逐渐出现。2.经济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3.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科技繁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诗经和楚辞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早期成就。【三维坐标时空清】【知识体系】政治史【研究纲领】1.考纲解读考纲要求: 商周的政治制度考纲解读:(1)殷商的政治 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王权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2)西周的政治 权力的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的继承: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的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3)春秋战国的政

4、治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开始兼并战争。(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文化方面: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

5、了一系列成就2.课标解读 时空观念1.夏商周时代的时空定位2.分封制的演变历程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涵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特点 唯物史观1.认识分封制度瓦解的原因2.宗法制瓦解的原因 家国情怀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所学知识】夏商周一、夏商1夏朝:(1)国家出现(2)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3)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商朝(1)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特点: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6、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2)王权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王朝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3.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宗法观念萌芽。(2)王权带有神秘色彩。(3)初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二、西周1.分封制 (权力分配制度)(1)含义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2)原因(背景)延续内外服制度,外服诸官及其附属国威胁中央(目的)为了确保中央政

7、权的稳定,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3)内容(4)特点(5)影响、作用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中原先进的思想、文化技术等在封国得到推广、传播,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是导致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6)演变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大权 旁落,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废除:秦汉时期: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遗存:汉

8、初又兼采之,实行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性质不全相同,仅为皇权体现。(7)历史遗存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许、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8)瓦解原因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王室衰微,诸侯强大百家争鸣,提供治国方案2.宗法制 (权力继承制度)(1)含义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

9、上的矛盾。(3)性质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4)内容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5)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家国合一、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6)影响、作用使宗统和君统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对封建政

10、治: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 “天下一家” 等观念的形成)(思想观念:宗法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宗法制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宗法制本身倡导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

11、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7)历史遗存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及祭祖扫墓等“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8)社会价值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

12、,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纵横对比】(1)分封制与宗法制 (2)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和族外婚制等宗法观念: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及“尊尊亲亲,男女有别”的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区别与联系: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

13、对独立性,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而是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教材补充】(1)中国古代“家天下”观念的由来中国古代“家天下”的观念由来已久,“天下为家”可以追溯到夏朝,与之相对的是“公天下”的原始社会。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使“家天下”有了制度上的保障。春秋战国以后,宗法分封制崩溃,儒家高举仁政的大旗,将“家天下”作为君主实行仁政的重要内容,士大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家国同构,视国为家,“家天下”的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2)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构

14、”是宗法社会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礼乐制度 (权力认同制度)(1)概念即周礼,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2)内容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3)目的 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4)实质 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5)影响维护了西周

15、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4.民族融合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5.中央集权

16、的加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实力大增,实行变法,推行郡县制,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奖励军功,实行俸禄制等。春秋战国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原因周平王东迁后,王畿的土地日益缩小,政治、经济实力大大衰落大国诸侯均被连绵不断的战争消耗得筋疲力尽,这为诸侯国内部的卿大夫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会(2)表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了诸侯的附庸。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聘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

17、出”到此时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3)影响卿大夫专权以至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必然不能再沿袭原有的统治模式,而需要采用新的统治方式。这在客观上使国家政权逐渐由分散趋于集中,血缘关系的纽带进一步松弛,从而为战国社会政治新局面的到来准备了条件。从这种角度来看,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的政治格局,乃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经阶段2.变法运动的兴起(例:商鞅变法)(1)原因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2)表现(3)影响积极: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制,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

18、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消极: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3.选官制度的变化(1)春秋时期:职官制度经历了从世卿制到任官制的发展过程。春秋初年,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世卿制,后来扩展为推荐制。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官僚制度由“贵”的没落向“贤”的兴起变化。职官待遇也由封土赐田转变为俸禄(2)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为了保障中央集权制的贯彻,各国还设立了一些配套制度,如俸禄制度的推行等【纵横对比】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的差异经济史【研究纲

19、领】1.考纲解读考纲要求: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考纲解读:(1)先秦时期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演进;(2)先秦时期土地制度由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转变; (3)先秦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由官府主导逐渐到官营、民营和个体共同发展; (4)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逐渐突破地域限制,商品交换频换。(5)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2.课标解读 时空观念1.夏商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演进2.春秋战国时期各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涵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特点3.注重史料来源:如礼记王制考工记青铜铭文殷商卜

20、辞等经济发展的记录 唯物史观1. 春秋战国生产力进步对生产关系的影响2. 人民群众在科技进步方面的贡献3. 春秋战国经济基础变化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家国情怀1. 国家对民生的关注及其政策调整2. 生产力进步促进人类整体生活水平提升【所学知识】一、夏1.农业土地制度:氏族、村社公有奴隶主国家所有二、商、周1.农业(1)耕作方式 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2)耕作技术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3)经营模式生产力水平落后,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4)土地制度(井田制) 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背景:国家出现

21、,阶级分化状况:原始社会的村社结构虽然保留,但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内涵: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分类:“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有”是村社社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实质:贵族土地所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概况:A.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B.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C.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D.井田中央一区为“公田”,由贵族占有;四周土地为“私田”,是分授给村社成员的份田,收获归己;“公田”由得到份田的村社成员集体耕重,收获物产全部缴纳给贵族特点: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耕作鼎盛:西周内容(权利与义务):

22、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瓦解: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2.手工业(1)经营形态 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制作加工指定产品。职位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2)主要成就冶金:A.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备、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 B.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陶瓷: 商朝:烧出原始陶器 纺织: A.商朝:已有了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 B.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C.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

23、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3.商业(1)活动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2)政策A.商周: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B.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提供衣食,驱使其为政府服务。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三、春秋战国1.农业(1)耕作方式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背景:掌握了冶铁技术作用: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2)耕作技术:垄作法(3)水利工程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3)经营模式:出现自耕农(个体农耕、小农经

24、济)含义:是以家庭或家族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形成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和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格局。小农经济是经济发展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原因:A.地理环境:黄河流域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 B.历史传统:“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 C.政府扶持: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改革家的政策推行 D.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应用发展 E.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F.政治观念:宗法观念影响,以家族或家庭式经营为主 G.农民自身:拥有一定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定位:经济发展一定程度的产物,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国传统农

25、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影响因素有利: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B.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C.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不利:A.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B.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特点(传统史学)A.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B.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C.自足性: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D.脆弱性:

26、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低等评价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贡献;农民负担沉重,而且十分脆弱。影响A.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B.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C.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成 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

27、学等,这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以发展为近代科技D.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E.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F.家庭伦理:小农经济的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纵横对比】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教材补缺】精耕细作(1)概念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

28、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4)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评价:

29、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2.手工业(1)经营形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四民”(2)主要成就冶金:春秋: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通过改进技术手段,开始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3.商业(1)活动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许多庶人冲破束缚,经营商业致富,成为有强大实力的商人。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2)城市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战国: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3)政策秦国商鞅变

30、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文化史【研究纲领】1.考纲解读考纲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时期的科技、艺术和文学;汉字的起源和发 展考纲解读: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先秦时期的科技、艺术和文学 先秦时期重社会人文问题的讨论,对技术总结与探求自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诗经和楚辞奠定中国文学的基础;绘画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科技、艺术和文学的源头。2.课标解读 时空观念1.春秋战国时代的时空定位2. 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孔孟之道的内涵3.先秦诸子治国思想的异同 唯物史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