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1 ,大小:59.32KB ,
资源ID:111568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1568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董仲舒举贤良对策译注.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译注.docx

1、董仲舒举贤良对策译注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译注(一)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2),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3)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4)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5)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6)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7)益明;强勉行道(8),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9)而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解”(10),书曰“茂哉茂哉(11)!”皆强勉之谓也。注释:(1)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卒于汉武帝

2、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西汉广川人,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即董子故里人。其少治公羊春秋,就学于胡毋生,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8年)立为博士。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5年)应举贤良策,擢江都(今扬州)相。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因江都易王刘非的原因罢为中大夫,“掌议论”,居于长安。其间,于家中著灾异之记,为主父偃诬告诋毁朝政而下狱,武帝下诏赦免其罪。不久,复为江都相。丞相公孙弘治公羊春秋不如董仲舒,屡次三番设计陷害。胶西王恣意放纵,多次无故斩杀朝廷高级官员,公孙弘欲借胶西王之手杀董仲舒,推荐董仲舒任胶西王相。胶西王知董仲舒德性高尚而未加害。不久董仲舒推病辞职居家。从此,他无意仕途,不

3、问家业,专事著述。朝廷每有大事派大臣到其家中征求意见。据史书记载,其子孙皆以学致高官。董仲舒在我国思想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其学说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重。不少地方为他建祠设祭。清以前,除景州及广川所建董子祠外,董仲舒曾任江都王相的扬州董子祠最为显赫。据扬州文化概况载:“统治阶级曾在北柳巷设董子祠,先为正谊书院,明正德年间改正谊祠,祀汉丞相董仲舒。到清代,圣祖康熙赐正义明道匾额,遂改为董子祠。中供董仲舒像,朱袍象笏、冕旒严然。并将附近的一条街定为贤良街,一条巷定为正谊巷,另一条巷定为大儒坊(今南柳巷)。过去的盐运司衙门,本为董子故宅,相传旧有井,曰:董井。明清两朝,盐运使都曾在此建亭筑轩,景仰前贤

4、。除此之外,江都县还有正谊乡”。举贤良对策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题目为译注者所加。全文共21节,18节为第一次对策的全文,914节为第二次对策的全文,1521节为第三次对策的全文。董仲舒一生著述颇丰,其成名立身之作为举贤良对策,代表性著作为春秋繁露,其著作汉书艺文志有录。事迹详见史记董仲舒传、汉书董仲舒传。今人衡水魏文华、景州刘月峰有董仲舒研究专著,亦可参见译注者著景州笔谭。(2)情性,情况和本质。(3)案,同按,审查、研求。(4)相与,相互之间的关系,相关联的所在。(5)伤败,国家出现天灾人祸或动乱挫折。(6)亡,通“无”。(7)行道,遵循“天命”治理国家。(8)知,同智。(9)还,音旋,迅速

5、。至,极、最。还至,很快恢复到原来国家大治的局面。(10)诗,即诗经。“夙夜匪解”,朝夕不懈。大雅烝民中的诗句:“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大意是,日夜工作不松懈,为了周王一个人。夙,早。解,懈怠,音懈。(11)书,即尚书。“茂哉茂哉!”引自尚书咎繇谟。茂,奋勉,努力。译文:陛下您用圣德之音,下达英明的诏书,(听取人们的意见,)希望明晰“天命”之奥妙、国家之情势、治国所应遵循之规律。这些都不是我这样愚钝的臣子所能回答得了的。微臣我认真研究春秋所记载的、以前历代所发生的事情,观察、分析天命和人事之间的关系,感到十分畏惧。每当国家将要出现有悖天命的弊政,上天总是先把自然灾害降临到世间,以警告那些违反治

6、国之道的君主,如果他们不懂得这是上天的惩诫而看不到自己的过错,上天又会出现怪异天象使他们感到惊惧,如果他们还不能认识这种变化的危险性,那国家的动乱和危难就真的来到了。由此可以看出上天是以仁爱之心对待君主并希望他们检点自己的行为、制止国家可能出现的乱子。除了那些真正的无道君主,上天都要扶持他们并且用各种办法保护他们,使他们顺利地治理自己的国家,(而要想得到上天的保佑,)君主就要奋勉自持,恪守正确的治国之道。用这种态度去研究学问,就会使自己见多识广、洞悉事物的内在规律;用这种态度去治理国家,就会使自己德声远播、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这些都是能够使国家迅速恢复大治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诗经说,“从早到晚

7、,不敢懈怠。”虞书说,“努力啊努力啊!”这些都是劝戒(人们)自强不息的话语。道者,所繇适(1)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聖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2)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3)。故声发于和(4)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5)于骨髓。故王道虽微缺,而筦絃(6)之声未衰也。夫虞氏(7)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8)。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在者非其人,而所繇(9)者非其道,

8、是以政日以仆灭(10)也。夫周道衰于幽厉(11),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12),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佑之,为生贤佐,后世称颂,至今不绝。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13)。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誖(14)谬失其统也。注释:(1)繇,音由,从。适,往。(2)雅,正,是“言王政之所由兴废的”作品,政事有大、小,故有大雅、小雅之分。颂,颂美王的“盛德”。(3)著,明。(4)和,古乐器名,尔雅释乐:“大笙为之巢,小者为之和”。原注:“和,小笙名,有十三根簧管。仪礼乡射礼:三笙一和而成声。郑玄注

9、:三人吹笙,一人吹和。”(5)臧,通藏,深入的意思。(6)筦絃,通管弦、乐器。(7)虞氏,即有虞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舜为其部落领袖。(8)韶,虞舜乐名。(9)繇,遵循。(10)仆灭,衰败。(11)幽,周幽王。厉,周厉王。(12)宣王,周宣王。(13)语出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颜师古注:“言明智之人则能行道。内无其实,非道所化。”(14)誖,悖的异体字。译文:所谓“道”,就是(君主)应当遵循的治理国家的基本规律,仁义礼乐都是“道”得以实现的工具。那些道德高尚的君主去世以后,其子孙在几百年的时间里长久安宁地治理着国家,这些都是运用礼乐教育感化百姓的结果。君主未制作自己的音乐之前,总是选择前代帝王音

10、乐中那些适于当代的作品,对百姓进行深刻入里的教育感化。如果这种教育感化起不到入情入理的结果,不能象“雅颂之乐”那样歌颂君主的盛德,那么君主(就要)在成就大业之后亲自制作音乐,这是他们在用音乐歌颂自己的盛德啊。所谓音乐,是用来改变民风民俗的。用音乐去改变民风民俗是简易可行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虽然乐曲的声音是从各种乐器中演奏出来的,但它却来源于感情,接触到肌肤,深藏在骨髓(,使思想起到刻骨铭心地变化)。所以在有的时候,治理国家的路子虽然有些偏差,但宣传君主盛德的管弦之音却没有衰败(,道理就在这里)。舜为政治国的年代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但制作音乐歌颂君主盛德的做法却一直继承下来,所以(很多年后,

11、)孔子在齐国还能听到歌颂君主盛德的韶乐。世上所有的君主,没有哪一个不希望国祚安定悠长、永不衰败,但(实际上,)政乱国危(以致国家败亡)的很多,(原因就是)执掌国家权力的已不是原来的君主,而他所遵循的又不是正确的治国之道,所以才使国政日益混乱(国家走向败亡)。周朝政治的衰败是从幽、厉二王开始的,这个时期不是治理国家的正确路子不存在了,是幽、厉二王不按正确的路子治理国家。到了周宣王(即位)之时,他思念并发扬先王勤政爱民的传统,将废止不用的好办法恢复起来,停止那些有悖治国之道的弊政,使文王、武王的功业得以发扬,周朝出现了灿然复兴的局面,(于是,)诗人赞美他而作诗,上天佑护他,为他生出贤良的辅佐,后世

12、之人也(怀着虔诚的心情)颂扬他,(他的赞美之词)至今不绝于世。这是他日夜操劳,勤于政事,推行正确的治国之道的结果。孔子说“明智的人可以弘扬圣人之道,而圣人之道却很难将那些冥顽不化的人转变过来。”所以,国家的治乱兴亡在于君主自己,除非天命降临,这种情况不会改变。(由此可见,国家败亡的原因是)君主所推行的政治有悖于圣王的治国之道,使朝廷失去了纲纪(所造成的)啊。臣闻天之所大奉(1)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2)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復于王屋,流为乌(3)”,此盖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復哉復哉(4)”,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5)

13、”,皆积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6),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7)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注释:(1)奉,帮助。(2)符,凭证,符命。符命,古时以所谓“祥瑞”的征兆附会成君主得天命的凭证。这种凭证称之为符命。魏书临淮王潭传:“汉高不因瓜瓞(音蝶)之绪,光武又无世及之德,皆所受符命,不由父祖。”(3)颜师古注:“今文尚书泰誓之辞也。言伐纣之时有此瑞也。復,归也”。白鱼进入武王的坐船,火光回归武王的宫室,后又化为火乌,这些都是武王伐纣之前的祥瑞。乌,古代神话相传,太阳中之三足乌,用为

14、太阳的代称。史记周本纪第四载:“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孟津。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于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原注:马融曰:“王屋,王所居屋。流,行也。魄然,安定意也。”郑玄曰:“武王卒父大业,故乌瑞臻。赤者,周之正色也。”(4)语出尚书。颜师古注:“周公视火乌之瑞,乃曰復哉復哉!復,报也,言周有盛德,故天报以此瑞也。亦见今文泰誓也。”(5)语出论语里仁篇第四。意为有道德者从不孤立,总会有帮助他的人。(6)畔,通叛。(7)缪,音鸠,颜师古注,“缪,绞也。”盭,古戾字,乖张、暴戾,引申为违反。缪戾

15、,相互背离的东西纠缠在一起。译文:微臣听说,每当上天要提供大的帮助,使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成为君主,必然有人力做不到、而又自然而然地出现的现象发生,这就是天命降临的征兆。(一旦有这种现象出现,)天下之人就会心甘情愿地归属于他,就象属于自己的父母,在这种情况下,象征天命的“祥瑞”就会应运而至。今文尚书说“白鱼跃入武王的御船,火光亮于武王的宫室,(那火光)飞到天空化作太阳乌”,这些都是(武王)受命(伐纣)的征兆。周公说“善报啊善报啊”,孔子说“修德之人不会孤立,必有众人相助”,这些都是积善累德的结果。到了周朝的后世,君主骄奢淫逸,朝政日益衰败,(君主)失去了统治管理天下的能力,诸侯背叛,残害百姓,

16、瓜分、争夺国土,废弃道德教育而推行暴政、专肆刑罚。(由于他们)不能正确地使用刑罚,使邪恶之气产生;邪秽之气积蓄于下,怨恶之气聚集于上,上下不和,阴阳两种性质错谬相反的东西绞织在一起,灾异就出现了。这就是灾异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啊。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1),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屮(也),屮上之风必偃(2)。”故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夫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3),唯甄者(4)之所为;犹金之在镕(5),唯冶者之所铸。“绥之斯俫(6),动之斯和”,此之谓也。注释:(1)颜师古注

17、:“陶以喻造瓦,冶以喻铸金也。言天之生人有似于此也。粹,纯也。”(2)语出论语颜渊篇第十二。颜师古注:“言人之从化,若草遇风则偃仆也。”偃仆,草被风一吹低头弯腰的样子。屮,草的古体字。此节全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大意是,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他问道:“如果用杀掉坏人的办法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还用得着杀人吗?您好好儿地治理国家,老百姓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着好起来。上等人的作风好比风,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那边吹,草向那边倒。”(3)钧,古代制陶器用的转轮。(4

18、)甄者,制作瓦器的人。(5)镕,颜师古注:“鎔为铸器之模范也。”(6)语出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子贡对陈子禽语。颜师古注:“绥,安也。言治国家者,安之则兢来,动之则和悦耳。”斯,此。徕,同来。此节全文:“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为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乎?”大意是,陈子禽对子贡说:“您太谦虚了,难道孔子比您还强吗?”子贡道:“有身份的人可以一句话表现出他的智慧,也可以一句话表现出他的无知,所以说话不可不谨慎。他老人家是不可超越的

19、,这就象借助梯子上天,是根本不可能的。他老人家如果得国而位列诸侯,得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如人们所说的,让百姓立足于社会,百姓就会立足于社会;引导百姓前进,百姓就会前进;安抚百姓,百姓就会自远方来投奔;动员百姓,百姓就会同心协力。他老人家生得光荣,死得可惜。又怎么能赶得上他呢?”译文:微臣听说,所谓命,就是上天的命令;所谓性,就是人生来就有的本质;所谓情,就是人生的欲望。有的人短命夭亡,有的人健康长寿;有的人道德高尚,有的人性情鄙下,都是陶冶所至。(人们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经历)不都是纯洁和美好的,有的生于王道盛世,有的生于祸乱之年,(因为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他们的本质和欲望)必然有所不同。孔子说“上

20、等人的作风就象和畅之风,老百姓的作风就象平平之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所以尧舜行德政百姓就懂得礼仪而健康长寿,桀纣行暴政百姓就道德鄙下而短命夭亡。君主用教育感化的办法治理天下,百姓就会听命于君主,这就象陶泥附着在制陶的轮子上,依制陶者的意志而成为不同的陶器;就象金属熔化在模子里,依冶炼者的意志而铸造成不同的金器。(子贡对陈子禽说)“教育感化百姓,百姓就会竟相归附;组织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啊。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1),得之于正(2),正次王,王次春(3)。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

21、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4),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5)!孔子曰“不教而诛为之虐。(6)”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注释:(1)端,头绪。(2)正,颜师古注:“谓正月也。”(3)“正次王,王次春”:

22、颜师古注:“解春秋书,春王正月之一句也。”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大意是,鲁隐公元年,春季,周历正月。元年是什么意思?是国君开始的一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王指谁?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而后说正月呢?因是周王朝历法的正月。为什么说王正月呢?为了表示大一统。(4)“终阳以成岁之名”,苏林注“卒以阳名岁,尚德不尚刑也。”颜师古注:“谓年首称春也。即上文所云王次春者是也。”名,古代的一个哲学范畴,与实相对。(5)与,同欤。(6)语出论语尧曰篇第二十,孔子之言。此

23、节全文:“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为之虐;不戒视成为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于人也,出纳之吝为之有司。”大意是,子张问道:“什么是四恶?”孔子说:“不加以教育就杀戮就是虐,不加以申斥就要成绩就是暴;开始懈怠突然又规定期限就是贼;同是给人以财物,出手吝啬,就是小家子气。”有司,这里指古代官职卑微的小官吏。官职小,没有多少钱,所以出手才不大方。译文:微臣谨慎地探求春秋中的文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上天赐予的正确治国之道的开端是正月。先有代表天命的君主才确定历法,有了春天君主才开始代表上天意志统治天下。所谓春,是上天安排的;所谓正,是君主安排的。它的含义是,(君主)上秉承天命的安排,下在

24、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端正自己的行为,“正月”是(君主实施)正确的治国之道的发端,如此而已。但(应当注意的是)君主要有所作为,应当祈求上天的允准。天道运行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阴阳两个方面。阳代表的是德,阴代表的是刑;刑主宰杀罚而德主宰生成。所以阳常居于夏季,以萌发和生育天下万物为己任;阴常居于冬季,积蓄、存在于空虚不用之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上天崇尚德教而不重用刑罚。上天使阳(将有利于大自然运行的各种条件)布施于大地之上而成就一年的农事收获,使阴潜藏隐伏于下而不断地发挥作用对阳提供必要的帮助;阳得不到阴的帮助,就不能单独地构成一个完整的年份。(由此可见,)阳是以成就年岁(的运行和功能)而存在的,这是

25、上天的意志啊。君主(应当)秉承上天的意志治理国家,所以要崇尚德教而不专任刑罚。不能专门使用刑罚治理天下,就象阴不能单独实现年岁的运行一样。治理国家专用刑罚,违背天意,所以过去的圣明君主没有一个愿意这样做。现在,废除先王设置的专司德教的官员,仅仅使用执掌刑罚的官吏统治百姓,这同“任刑”的本意又有什么不一样!孔子说“不实施教育感化就动诛杀之刑就是虐政。”虐政行于天下,而企盼美好的道德教育在四海之内普及开来,这是很难做到的。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1),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2)。谓一为元者,视(3)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

26、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4)正,而亡有邪气奸(5)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孰而屮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6),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7)矣。注释:(1)“谓一为元”:隐公即位,春秋不说一年而说元年。颜师古注:“释公始即位何不称一年而言元年也。”(2)颜师古注:“易称元者善之长也,故曰辞之所谓大也。”(3)视,通指。(4)壹,统一。壹于,统一于。(5)奸,颜师古注:“奸,犯也,音干。”干,侵入、参与。(6)徕臣,来臣服。(7)终,结束、完成,引申为实现。译文:微臣认真探求春秋中所说的一、元的含

27、意,所谓一,是万物起始的开端;所谓元,是在易辞中表示善的本意最具长远意义的一个。之所以将一称为元,(是为了使人们看到,上天赐予的正确的治国之道,)是从万物发端的本原开始,(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使君主的错误行为回到正确道路上来。春秋深刻洞悉并张扬这一上承天意的理论,同时强调这种“正本”之举首先从高贵的人们开始。所以治理天下、统帅万民的君主,要按正确的治国之道规范自己的思想、从而规范朝廷的大政方针,通过规范朝廷的大政方针而规范百官的执政行为,通过规范百官的执政行为而规范百姓的道德标准,通过规范百姓的道德标准而使天下民风淳朴、政治清平。天下民风淳朴、政治清平,各种政治势力就没有胆量不统一于朝廷的掌握

28、之中,并且不会有不正之气作秽其间。这样以来,阴阳协调风雨及时,社会和谐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草木繁茂,天地之间因雨露滋润而物产丰富、山河壮美,四海之内因仰慕君王盛德而远朝近服、争相来臣,那些象征福祉之物,能够出现的祥瑞之兆,没有一个不来到(陛下面前)。这样,推行上天赐予的正确的治国之道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1)”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2),又有能致之资(3),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4)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5)

29、,不以教化隄(6)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隄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隄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7)学以教于国,设庠序(8)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9),节(10)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注释:(1)语出论语子罕篇第九,孔子之言。古代传说,凤鸟至,“河”出图,皆王者的祥瑞。孔子自叹有王者之德而无王者之位,故无祥瑞相应。(2)颜师古注:“操,执持也。”(3)资,资质,引申为地位、声望。(4)谊,说文言部:“谊,人所谊也。”段玉裁注:“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谊

30、主,仁义之主。(5)走,水流之势。(6)隄,同堤。(7)大,通太。(8)颜师古注:“庠序,教学之处也,所以养老而行礼焉。礼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也。”党,古代地方组织,500家为党。术,古代行政区,12500家为术。(9)颜师古注:“渐为浸润之,摩为砥砺之也。”渐,诱导。摩,勉励。谊,即义。(10)节,规范。译文:孔子说:“凤凰不来,黄河不出现图画,我就算完了吧!”(这是孔子)悲哀地感到,(象自己这样道德高尚的人,)应当(感动上天)出现祥瑞之兆,但由于出身卑贱而没有应验。如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于能够使祥瑞之兆出现的高位,执掌使祥瑞之兆出现的权势,又有祥瑞之兆出现

31、的声望,德行高尚而恩泽深厚,睿智高明而心地美好,体恤百姓而礼贤下士,可以称得上仁义之君了。但天地没有因之感动、美物祥瑞没有一个到来,为什么呢?都是因为政教风化的制度没有确立、百姓的思想行为不端正。百姓都是崇尚私利的,这如同水总要向下流一样,不用政教风化的堤防阻止它,百姓的这种本性是不可能改变的。政教风化制度确立之后,那些作奸犯科之事、邪恶污秽之气不存在了,原因就是百姓思想上的堤防牢固啊;政教风化制度废除,那些作奸犯科之事、邪恶污秽之气竟相出现,虽有刑罚而防不胜防,原因就是百姓思想上的堤防垮掉了。古代的君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南面称王成功地治理天下,(他们)没有一个不将教育感化百姓作为治国安民的大

32、事来对待。在都城设立太学,实施国家教育,在县城设立学校,实施地方教育。用“仁”来教养人民,用“义”来感化人民,用“礼”来节制人民,所以他们的刑罚很轻却没有犯禁令的,(这是)教化施行而习俗美好啊。圣主之继乱世也,埽除其迹而悉去之(1),復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2),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尽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姿苟简之治(3),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4)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扞(5),孰(6)烂如此之甚者也。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彫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7)。”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