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格心理学课件整理完整版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 推荐阅读书目基础性阅读: 1. 黄希庭著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 (美) J. M. Burger著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扩展性阅读: 1. (美) L. A. 珀文著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美) L. A. 珀文等主编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 概 论1.1 人格的界说1.1.1 “人格”一词的由来我国古代汉语里没有“人格”这个词,但是有“人性”、“人品”、“品格”等词语,而这些词语都是评价性概念,具有道德涵义。现代汉语中的“人格”
2、一词引自日语,而日语中的“人格”译自英语的“Personality”,也可以译为“人性”,指人的各种特征,这是一个事实性概念,没有任何道德评价的意义。英语的“personality”一词则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后者的本义是指在古罗马戏剧中演员戴在脸上的面具,代表着这一角色的某些典型特点,是角色的标志。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傩戏面具傩是中国远古时期全体成员参加的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是中国各民族先民共生的文化现象,人们惯常以巫傩称之。傩戏面具包括广西壮、瑶、毛南等民族的师公戏面具;湖南、贵州等地的土家、苗、布依、侗、仡佬等民族的傩堂戏面具;湖南、四川等地土家族阳戏面具;以及贵州布依族、苗族
3、的地戏面具。藏戏面具 “巴”藏戏中各种面具,以艺术夸张的色彩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如剧中的蓝面具是勇敢和正义的象征;红面具则是权力的象征;黄色面具象征忠良;绿面具象征女性;白面具象征善良;口是心非、两面三刀的角色戴的是半白半黑的面具;而黑色面具则表现凶恶与残暴。中国京剧的脸谱由面具引申出人格,就意味着人格有两面。一面是公开可见的,被他人知觉到和描述的外在人格,是个人在人生舞台上的行为表现,是其表演或扮演的“角色”;另一面是隐蔽在后的,不为人知的内在人格,涉及到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 1.1.2 人格的心理学定义 罗列式定义:这类定义列举出被认为是属于人格的东西。最
4、有代表性的是M.普林斯的定义:“人格是个体一切生物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这类定义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和组织性。如盖舍尔的定义:“渗透一切的超模式,这个超模式表现有机体的完整性和行为特征的个体性。”层次性定义: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并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如詹姆斯以自我为人格的核心,把自我分成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和纯粹自我四个层次。适应性定义: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功能。如肯扑夫的定义:“人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区别性定
5、义:强调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如吉尔福特就认为:“人格是人的特质的独特模式。”综合性定义 (1) G. 奥尔波特的定义:“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 ” (2)我国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教授的定义:“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而此一变动缓慢的组织使个体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性向、外形及生理等诸方面,各有其不同于其他个体之处。” (3) 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认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
6、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在当代,L.A. 珀文的定义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人格是为个人的生活提供方向和模式(一致性)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像身体一样,人格包含机构和过程两个方面,并且体现着个人的天性(基因)和教养(经验)。此外,人格还包含过去的影响(包括对过去的记忆)及对现在和未来的建构。Mischel,Shoda,Smith(2003)等学者则指出,当前为人们所接受的人格定义的涵义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个人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2)从行为到思想感情的诸多层面;(3)人格是有组织的;(4)人格决定着个人与社会发生
7、联系的方式;(5)人格与个人身体和生物特征密切相关。1.1.3 人格的基本特性整体性:人格是个体身心特点与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人格各个方面相互之间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复杂性:人格的结构复杂,功能复杂,表现复杂,变化复杂。稳定性:人格是对个体发生连续、持久影响的身心动力组织,使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独特性:人格反映个体与众不同的心理行为特点。社会性:人格是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1. 2 人格心理学的性质1.2.1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作为整体的个人及其本性。人格心理学大体上从三个层面上对人进行分析: (1)人类本性
8、(the human nature):揭示人的共同本性,即所有人类成员具有的典型的人格特征与机制。 (2)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individual and group differences):揭示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群体之间的差异。 (3)个人唯一性(the individual uniqueness):揭示一个人不同于任何人的、独特的、不可重复、不可代替的特征。人格心理学应该关注人的所有层面,但不同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层面,但每一种研究方法都能为了解人格提供有价值的知识。 1.2.2 人格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在科学范围内,人格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心理学等多种科学研究的主题,
9、但人格心理学在其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只有它将人格作为自己唯一的研究对象。在心理学范围内,人格也是许多分支心理学科研究的共同课题,但是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只是从某个角度研究人格的某些方面不同,人格心理学是唯一从整体上对个体的人格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分支。1.2.3 人格心理学的任务与目的 (1)人格心理学的任务通过专业的系统研究,揭示人格的事实和规律,帮助人了解自身,从而提升人的生活质量。 (2) 人格心理学的目的描述:客观地陈述现象与事实,不涉及价值判断,也不寻求原因。解释:揭示事实的原因,分析现象间的前因后果。预测: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去估计某种事物
10、或现象将来发生的可能性。控制:采取措施,使事物朝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或将其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1.3 人格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总体上,人格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或学科结构是由理论、研究、测评和应用四个部分构成。1.3.1 理论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改变所使用的概念系统。心理学家们已经创建了许多种不同的人格理论,其中既有试图对人格做出整体、全面解释的“大理论”,也有只针对某个具体研究领域或问题而提出的“小理论”。根据科恩(Kuhn,1962)的观点,当一套理论和方法在一定时期为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认同与接受时,就称为“范型
11、”或“范式(paradigm)。包括人格心理学在内的整个心理学是多范型的科学。人格心理学主要的范型包括精神分析论范型、特质论范型、生物学范型、行为学习论范型、现象学范型(人本主义学派、认知主义学派)等。每种范型都用自己独特的概念系统来解释人格,因此对一种特定行为,不同范型的解释就会各不相同,解释力也有所差异,但它们都可以帮助学习者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人格。1.3.2 研究人格研究是心理学者对人格理论中所包含的假设进行检验的一种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在方法学上形成了临床、实验、相关等三种不同的研究途径,尽管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它们在各自领域里独自进行着探索,并且一直存在着不同研究途
12、径的优劣之争。当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则强调把三种途径结合起来使用。 (1)临床途径(clinical approach) 涵义: 临床途径也称个案研究,起源于法国医生沙可(Jean Charcot )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征性方面去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行为观察、个人资料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资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默瑞(主题统觉测验)、罗杰斯(人类潜能运动)、凯利(构念、建构) 评价:优点 可同时研究多种变量,并发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符合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态和实际情况,
13、减少人为性;缺点 被试自我报告的真实性受怀疑;不能确定因果关系。1.3.3 测评人格测评是指创立并用各种系统的技术来搜集人格资料,从而对人格的各个方面进行考察。人格测评技术可以用于验证人格理论,研究有关人格的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等。人格测评对于人格理论、人格研究和人格知识的应用都很重要,是把人格心理学知识结构各个方面连接起来的重要环节。1.3.4 应用人格心理学的应用是指将人格心理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帮助人们,使人们生活的更快乐、健康。1.4 人格的本质:人性观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关心的是人性的本质,因此人性观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所有人格研究的前提假设 ,研究者
14、的人性观决定着他对理论的选择,时刻影响着他的研究 。大多数人格理论都隐含着对人性假设。人格理论中的几种主要人性观是:乐观主义人性观,悲观主义人性观,中性观和多样化观。1.4.1 乐观主义人性观持这种人性观的学者认为,人类被赋予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抽象思维和理性决策能力,因此能够理智地对事物做出正确判断。无论对人对己,我们的初衷都是好的,人性是向善的。柏拉图就认为,理性是人们行为的领航灯,使人们理解真善美,成为高尚的人。启蒙运动时期的英国诗人和哲学家也对人类的理智与和平大加赞扬。乐观主义人性观在20世纪的心理学家中更是大有人在。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主张人是善良的,值得信任的,人的趋向是成长、健康、独
15、立自主和自我实现。凯利则认为,理想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机能良好的科学家,拥有对自身行为的预测能力。1.4.2 悲观主义人性观悲观主义人性观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缺陷的、矛盾的,甚至是邪恶的。理性并不能控制人的行为,人是受着非理性力量驱使。19世纪达尔文等进化论者对传统悲观主义人性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为基本的生存和繁衍的需求驱使人与同类进行激烈的竞争。最具影响的悲观主义人性观的代言人是20世纪的弗洛伊德,其精神分析理论强调,那些隐秘的,本能的、自私的力量才是人类行为最原始的能源和指导者,即使是艺术、科学,爱等最高层次的人类活动最终也是受其驱使的。1.4.3 中性观中性观认为人性本无好与坏 。洛克有句名
16、言:“人生下来的时候,心灵就像是一块白板”。而随后生活的这个世界决定了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斯金纳是这种人性观的代表人物,他始终坚信人的行为最终可以被环境改变。1.4.4 多样化观上述人性观都强调人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或相似性。人性的多样化观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认为我们不可能判定整个人类在本质上是好是坏,因为个体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所感所知所需各不相同,应该重视人类的个体差异。人性的多样化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人格类型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些心理学家也关注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默里就列出了20项“心因性需求”,认为这些需求既普遍存在,也具有个别差异。总之,人的需求多样化,即使在
17、相似的基本需求上人们之间也存在着量的差异和不同的偏好。2. 人格理论2.1 分析比较人格理论的标准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理论通常关心的问题包括:第一,人格的实质和结构;第二,人格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第三,人格的动力;第四,人格的健康与改变问题。每个流派的人格理论都是从自己特有的取向、视角、立场来研究人格和解释人的行为,都声称自己的研究是科学的,有效的。但究竟用什么标准来对各种人格理论进行比较评价,学者们见仁见智,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各种意见中,L.A.耶尔和D.J.齐格勒提出的观点受到较多的注意,常常在人格理论评价的文献中被引用。这样,将他们的观点作为比较评
18、价众多人格理论的一个参考框架,就似乎更稳妥一些。耶尔和齐格勒认为,各家各派对人格的不同理解,相互之间存在的差异都会不可避免地,不同程度地反映在人格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上。因此,可以这些根本性问题作为参照标准,来对各种人格理论进行分析比较。耶尔和齐格勒经过深入研究后,认为人格研究有九个根本性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存在着对立的观点。据此就可以构成九个维度,把各种流派的人格理论放在其中进行比较和评价。比较评价的目的绝不是要分出好坏优劣,而是更系统、更明确的使人们了解每种人格理论的特点与局限。自由意志-决定论理 性-非理性整 体 论-元素论体 质 论-环境论主 观 性-客观性前 动 性-反应性稳 态-
19、异 态可 知 性-不可知性可 变 性-不可变性耶尔他们提出,每一个维度都是一个连续体,每一种人格理论都可以在每一个连续体上找到它的相对位置。这样就可以分析探讨各种人格理论在上述九个维度上所涉及的不同范围与不同程度如何。 2.1.1 自由意志对决定论自由意志(free will)是指个人感到自己能支配自己的一切,在遇到问题时不受外在的支配和控制,能随心所欲地自行抉择。决定论(determinism)认为人的行为都有其原因,任何思想和行为都会受遗传、环境等内外因素的限制。这个维度说明的是一个人在控制自己的行为上有多少内部的自由,其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意识以外的因素决定的。2.1.2 理性对非理性理
20、性非理性(rationality-irrationality)这个维度表明这样一个问题:人是有理性的,还是受不能认识的非理性力量的控制?即人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受理智调节和支配的。 2.1.3 整体论对元素论整体论(holism)强调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必须从整个人去考察而不能仅以片断行为作为普遍推论的依据。元素论(elementalism)则主张把复杂的人类行为分解成彼此独立地元素逐个加以探讨。 这个维度表明的是人格是可以分析的,还是不可分析的?2.1.4 体质论对环境论体质论(constitutionalism)强调体质或素质对人格起决定作用。环境论(environmentalism)则强调环
21、境因素对人格的决定性作用。这个维度是说人格的基本特征有多少是由体质或素质决定的,有多少是由环境影响造成的?2.1.5 主观性对客观性主观性(subjectivity)认为人不是根据客观事实来行动的,而是根据自己对环境的知觉和主观经验行动的。客观性(objectivity )则认为人没有主观经验,人格就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这个维度涉及的问题是,人的行为主要是受个人主观世界的经验影响呢?还是主要受外部客观刺激的影响? 2.1.6 前动性对反应性前动性(proactivity)是指个人的行为具有主动性,超前性。反应性(reactivity)是指个人的行为没有主动性,超前性,只是对刺激的反应。这一维
22、度涉及的是引起行为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行为是人内部本身的活动,还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应?2.1.7 稳态对异态稳态(homeostasis)是指个体内部的平衡状态。异态(heterostasis) 是指个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这个维度涉及行为的动机问题。即一个人的行为动力是什么?是为了消除紧张从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还是为了不断的自我成长,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不平衡状态)?2.1.8 可知性对不可知性可知性(knowability)是指人格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认识的。不可知性(unknowability)是指人格是不能被人类所认识的。这一维度指的是人的行为是否可以根据科学方法而被我们所认识。 2
23、.1.9 可变性对不可变性可变性(changeability)是指人格是可以改变的。不可变性(unchangeability)是指人格是不能改变的。这个维度涉及的问题是:人在一生中其人格特征是否可能有基本的改变。如果能,改变的程度可能有多大?这种改变是表面的还是实质性的?2.2 类型特质理论人格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描述人格现象。对人格的描述可以通过划分人格类型和分析人格结构两种方式来进行,前者为类型理论(type theories),后者为特质理论(trait theories),由于它们都是根据特征来描述人格的,所以可合并称为类型特质理论。2.2.1 气质类型理论人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
24、共有的相同或相似人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对人格进行分类最关键的是依据什么标准或原则来进行划分。人格的复杂性导致不同的学者用不同的标准或原则来划分人格类型。因此,心理学中有很多种有关人格类型的理论。其中从生理学角度划分人格类型的理论,即气质理论影响最大。气质(temperament)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因素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具体包括:(1)感受性,即对刺激的敏感程度;(2)耐受性,即在时间和强度上经受刺激的能力;(3)反应敏捷性;即对刺激作出反应的速度;(4)可塑性,即适应新环境的难易程度;(5)情绪兴奋性;(6)外向性,即内向还是外向。气质类型体液说
25、: 这是在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 和古罗马医生盖伦(C. Galen)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学说, 该学说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不同的体液,不同的人身体内占优势的体液不同,而占优势的体液决定着一个人的气质,由此表现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不同的气质类型。气质类型体型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E. Kretschmer)根据临床观察资料的总结,将人的气质划分为躁狂性气质、分裂性气质和黏着性气质,并认为与人的体型有密切关联。而人的体型主要分为肥胖型、瘦长型和健壮型等,体型不同,气质也不同,患精神病的可能性也不同。气质类型激素说:心理学家伯尔曼(L.Berman)认为气
26、质是由内分泌活动所决定的,他根据人的某种内分泌腺的发达程度把人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人,气质特点不同。 (1)甲状腺型。甲状腺分泌多者精神饱满,不易疲劳,知觉敏锐,意志坚强,处事和观察迅速,容易动感情。 (2)脑垂体型。脑垂体分泌多者性情强硬,脑力发达,有自制力,喜欢思考,骨骼粗大,早熟等。 (3)肾上腺型。肾上腺素分泌多者雄伟有力,精神健旺,专横,好斗。 (4)副甲状腺型。副甲状腺素分泌增多者安定,缺乏生活兴趣,肌肉无力。 (5)胸腺型。胸腺幼年发育,青春期后停止生长,逐渐萎缩,如果成年胸腺不退化者,则单纯,柔弱,不善于处理工作等。 (6)性腺型。性腺分泌增多者常常感到不安,好色,具
27、有攻击性等。 2.2.2 特质理论在各民族的自然语言中,人们都习惯用很多形容词来描述人的行为特点与差异,如直爽的、友好的、谨慎的、不友善的、争强好胜的、慷慨大方的等等,这些形容词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人内在的人格,因此被称为“特质词”。研究人格特质就是在探讨人格的一般结构,是在分析人的人格是由哪些共同的因素构成。因此,每个人的人格都包含着一些相同的特质,但在这些特质的表现强度上各有不同。一种特质就是一个人格维度,可以用特质曲线来表示,这样就能够描述出人们在某一人格特质上所表现出的差异程度。究竟什么是特质,如何界定?特质论学者的意见并不一致。通常,特质(trait)被看成是个体持久(具有时间的延续性)
28、而稳定(具有情境一致性)的行为倾向,这种倾向使个体以相对一贯的方式对刺激作出反应。由于不同研究者对特质的理解不同,测定特质的方法也不同,所找到的特质也不尽相同,因而就有了不同的特质理论。 2.2.2.1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奥尔波特(G.W. Allport , 1897-1967)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是以人的“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而形成的稳定的反应倾向。虽然它们无法直接观察和测定,但可以通过“可见的行为流”得以观察,一种特质导致行为反应上的一致性。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只是不同的个体在这些特质的强度上有的差异。个人特质是个人特有的,代
29、表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倾向。奥尔波特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1)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的,最能代表一个人特点的,影响个人行为方方面面的特质。(2)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指能代表一个人行为上的较广泛的一致性的特质。人们通常使用中心特质来说明一个人的人格。(3)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指一个人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普遍性和广泛性最少。三种个人特质在不同的人身上并不一定具有同样的性质。某种特质是甲的首要特质,但在乙身上可能是中心特质,而在丙身上也许是次要特质。奥尔波特特质理论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他强调和重视对个体独
30、有特质和整体人格组织的了解与研究,而不强调对共同特质或在数个标准人格维度上的个体差异的研究。所以在研究上他主要使用个人记叙方法,以寻找某一个体人格的独有特质,揭示其特殊规律,而不用因素分析方法寻找人们共有的人格特质,揭示其共同规律。 2.2.2.2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卡特尔认为特质是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都保持的行为形式的一致性,是人格基本的结构元素。人格结构是由不同层次的特质组成。个人独自具有的特质称之为独特(个别)特质。人类社会所有成员都具有的特质称之为共同特质。而这两种特质又可能是表面特质或是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可直接观察到的特质。它们可能会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很
31、复杂。根源特质则是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格结构元素。根源特质是表面特质的原因。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来自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而一种根源特质能够影响多种表面特质。在根源特质中,有些主要是由内部的遗传因素或生理状态决定的,称为体质特质;而有些主要是由环境的作用及个人经验的影响而形成的,称为环境形成特质。卡特尔研究的目的是要寻找和确定人究竟有哪些根源特质。他使用基于相关性的因素分析方法对奥尔波特等人找到的大量特质词进行了复杂的简化处理,试图抽取出能代表人格的基本维度或因素。最终,卡特尔找到了16种根源特质,认为可用来描述每个人的人格并比较相互间的程度差异。 2.2.2.3 “大五因素”人格理论( FFM )卡特尔等人的特质理论成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极为重要的基础。但在人格究竟是由多少个基本特质单元构成的这个问题上却一直没有达成共识。人格特质的数量和测量这些特质的量表越来越多,造成了选择上的困惑和研究者相互交流的困难。人格特质研究需要一种普遍接受的,描述性的分类,界定一个中心范畴,从而能以一种简捷的方式理解大量的人格事例,方便研究结果的积累和交流。长期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