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619.43KB ,
资源ID:1114595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1459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亲友书第5课笔录.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亲友书第5课笔录.docx

1、亲友书第5课笔录亲友书第5课笔录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龙树菩萨所造的亲友书。亲友书当中也宣讲了很多针对修行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当中,或者把从凡夫到佛果位之间的很多修法窍诀归纳成非常简略的颂词供我们学习。因为众生的时间、经历,或者自力都不允许他对于佛陀的大藏经中浩如烟海的教义一一去学习。虽然有少部分的利根者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绝大多数的修行人没办法实现这一点。龙树菩萨也是针对这种情况,把佛陀教义当中应该实行的主要教言归纳成了亲友书,方便我们在短时间当中,能够掌握很多

2、的修法窍诀。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六度的内容,六度对于菩萨来讲,是必须经由的殊胜通渠大道。过去诸佛是通过行持六度而成佛,现在诸佛也要通过行持六度而成佛,未来的诸佛也必定是通过行持六度而成就的。我们知道六度的修法非常殊胜,也要知道六度之所以能够成为度,主要是因为它有殊胜大乘菩提心的摄受,还要通过清净的空性智慧把六度当中的善法一一予以清净,让它达到圆满。如果没有菩提心、空性慧的摄受,这六种修法就不能称之为六度,只能称为六种善业。比如布施,如果是一个世间人做布施,不一定能够成为布施度,因为没办法到彼岸,度就是到彼岸,所以我们就知道了,怎么能够让善法到彼岸呢?必须要打破它的违品悭吝心,还要让布施的本体得以清

3、净,也就是说不会受到三轮、二取执著的影响。要清净三轮、二取,必须要修持空性。因此一般世间人修持的布施只能叫布施的善法。声闻乘的修行者因为不圆满具足菩提心和空性见的缘故,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也不能称之为度,可以算是布施等的善法。要成为度一定要有智慧和殊胜的菩提心摄受,才能够到彼岸,才能够称之为度。我们在修持善法的时候,一方面必须要了知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等等善法如何修持,一方面作为一个大乘的菩萨来讲,必须要发菩提心,也必须要用空性慧来摄受。空性慧的摄受也算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修法,现在如果我们刚刚开始学习,还不太懂,首先是通过菩提心来摄受,然后逐渐通过学习佛的教义,在相续当中产生空性见,后面就可以用

4、空性见来摄受布施等修法,让它变成度的自性。如今我们在六度当中学习的是安忍度,安忍度的修法分了四个科判,前面三个科判已经讲完了,下面一起来看第四个科判。己四、断除嗔恨之缘粗语:粗语算是一种嗔恨的缘,如果众生听到了粗语,以此为缘很容易产生嗔恨的情绪,所以把粗语称之为嗔恨之缘。我们要断除粗语,也要要说真实语、称心语,在颂词当中也会提到。佛说语言有三种,称心真实颠倒说,犹如蜂蜜鲜花粪,唯一当弃最末者。佛陀在经典当中,亲口教诫语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在不同的场合当中,佛陀归摄语言的分类也有所不同,此处是从大概的角度,或者总的角度来讲,可以把语言分为三种。第一是称心语,第二是真实语,第三是颠倒语,或者称心说

5、、真实说和颠倒说,在第二句当中把三种语言都已经归摄了,第三句讲到了三种语言的比喻。“犹如蜂蜜鲜花粪”。称心说犹如蜂蜜一样,真实说犹如鲜花一样,颠倒说犹如粪便一样。在三种语言当中,龙树菩萨教诲说,“唯一当弃最末者”。宣讲了应该抛弃的是三种语言当中的颠倒说,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以隐藏的方式间接来讲,应该依靠的是称心语和真实语,就是有这样一种教诫。我们下面大概地按照教义来看一看,称心、真实和颠倒说分别有怎样的体性。第一个,称心说或者称心语,称心语就是称合于他人的心而宣说的语言,或者称合不同根性的心而宣讲的不同语言。因为六道,或者在人道当中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人,心不一样,兴趣爱好也不一样,所以说我们在

6、说话的时候,尽量的说称合他们心意的话,这方面就非常好,这是从一般的角度而言。如果从比较深层次的角度而言,称心语一定是要称合他们的根性而宣说殊胜的佛法,这方面可以称之为称心说。这样我们就知道了,称心说一方面是称合对方的心意,一方面是称合对方的根基,然后给他们宣讲相合、相应的佛语。当然我们在宣说称心说,尤其在分别第一种的时候,称心说就是讲称合别人的心,对于别人喜欢的语言自己要去宣讲。这样会不会让一个修行者变的没有原则?只要是对方喜欢听的话,我们就去说,不管他喜欢听的是善业的语言,还是恶业的语言,全部随顺他们去说吗?这里有一个前提,或者原则,就是一定是利益对方的。我们在能够利益他、不伤害他,或者不把

7、他引导趋向于歧途的基础上,我们要宣讲称心的语言。说话的时候,尽量不要去去讽刺、讥讽对方,这些方面的语言尽量要斩断,随顺对方的心意宣讲真实语,可以称之为称心说。第二个,真实说,虽然没有很高教义的境界在里面,但是中间这类人说话的时候,属于一种很真实的。属于老老实实讲话的这种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会在上面添油加醋,或者说很多颠倒事实的情况。他不会捏造很多事实来宣讲。这类人虽然不及第一种人,不能称对方的心意和根基,而宣讲别人的欢喜,或者能够受用的话,但是他说话很真实,这方面也应该是可取的。第三个,颠倒说,很多的粗语、恶语、绮语、妄语,不符合于实际情况,或者刺伤人心的语言,都可以称之为颠倒说,或者粗

8、语。三种语言比喻就是蜂蜜、鲜花和粪,蜂蜜对照称心说。蜂蜜是大家都很喜欢的一种美味。佛经当中也讲,犹如食蜜,中边皆甜,就是说你食用蜜的边缘部分是甜的,中间部分也是甜的。称心的语言也是这样的,方方面面都能够利益听者。通过布施、持戒等等的语言能够来利益听者。蜂蜜的比喻也可以直接和佛教的语言相对应。因为佛陀说犹如蜂蜜中边皆甜,就是说佛陀的语言犹如蜂蜜一样,实际上是中边皆甜的。因此我们可以把称心说理解成随顺于佛教的语言,随顺于利益众生的语言,这方面就可以称之为犹如蜂蜜一样,尝了之后都能够得到乐受。称心的语言听了之后,直接或者间接对他的今生后世都会有利益。真实说对照鲜花,鲜花盛开的时候大家看到都很欢喜。大

9、家听了真实语之后,也有一种欢喜的感觉。平时我们也说,这个人很老实,从来不捏造事实,他的话应该值得信受,所以说对这些人语言的喜爱,犹如我们对鲜花的喜爱一样。颠倒说对照粪便,粪便不要说是接触,哪怕是稍微看一眼,乃至于我们在嘴里说一下,对于粪便的词语都是不愿意去听的。就像粪便是一个大家抛弃的自性,所以颠倒的语言对于修道来讲,也应该是一种被抛弃的自性,还有颠倒的话,真正在智者看起来,完全是应该抛弃的,没有一点点值得信赖之处。龙树菩萨教诫乐行王,或者教诫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唯一当弃最末者,就是说最后犹如粪便一样的颠倒说尽量要抛弃。我们学的教言很简单,字面上也好懂,关键是我们要去实行,跟随每一个人的习气,

10、他对于称心说没有能力;对于真实说,又觉得在现在的世间当中,如果你不说谎,没有编造一些话,在整个世间当中就会难以立足,有些人有这样子的想法,所以真实说也难以做到;对于颠倒说,有时候会给自己找了一些必须要说妄语的理由,或者必须要说一些无关修法绮语的理由,经常说粗语等等,实际上我们在做的时候,难以真正地做到抛弃颠倒说,而依止称心说和真实说。不管怎么样,如果不愿意追求解脱的人,也就另当别论。如果想要追求解脱,不按照因果规律去实践,凭自己的想象也没有办法无因无缘的获得解脱。佛陀在此处实际上也是教导我们说,颠倒说犹如粪便一样,必须要抛弃,如果我们不抛弃,依止粗语、妄语、离间语、绮语,对我们修行完全没有一点

11、的利益。因为这就是十不善业当中语的四种罪业。从这方面讲宣讲的时候,如果是想要解脱的人,必须要努力从现在开始,尽量去减少和终止颠倒说,唯一的依靠称心说和真实说。因为此处是宣讲的是安忍,所以颠倒说和科判相对应,这方面就可以理解成粗语。我们要舍弃粗语,因为它是嗔恨之缘。如果经常性的依止粗语就很容易挑起矛盾和争斗,这方面对修行来讲是没有必要的。修行者要做的事情是保护自心和他心,如果我们经常性说粗语,既失坏了自己的修行,也会让别人的心不寂静。虽然如果是殊胜的菩萨、上师善知识,在有必要的时候,通过柔和的语言,没有办法调伏弟子,也会用粗语来呵斥,但这是通过殊胜的智慧和大悲摄受的,这方面才有开许。因为一般的凡

12、夫人并没有这么强烈的悲心和智慧,所以针对普通人来讲,直接断除粗语是最合适的,此处就讲到了断除嗔恨之缘粗语的教义。戊四(精进)分二:一、教诲精进之对境;二、教诫表里如一之精进。精进前面我们在略说的时候已经讲到进即喜于善。所谓的精进就是对善法的一种喜欢,除了对善法的欢喜可以称之为精进之外。其他对于世间法的欢喜、恶业的欢喜,都不称之为精进。或者有些时候把精进分成正精进和邪精进两类,正精进是行善;对于世间八法或恶业方面精进,称为邪精进。既然是邪精进,就不能真实的称之为精进。它是精进的违品,属于懈怠的范畴。我们要知道这样一种含义。己一、教诲精进之对境:我们要精进,是缘什么对境来精进呢?有没有一个精进的目

13、标,有没有一个精进的对境呢?这个科判所摄的内容就是教诲我们应该对哪种对境精进。今明后明至究竟,今暗后暗至最终,今明后暗至终点,今暗后明至圆满。如是四种类型人,国王当做第一种。此处讲到了精进的四种对境。在四种情况当中,龙树菩萨教诲国王,应该依靠第一种对境。颂词当中讲得很清楚,第一种是今明后明。今明后明的“明”字,通过颂词和讲义的意思。快乐、安乐、幸福等等的生活称之为明。今明后明就是说现世也快乐,后世也快乐。今明后明至究竟是第一种。第二种是今暗后暗,暗,是痛苦的意思,不悦意。今暗是今生当中痛苦,后暗就是后世当中也痛苦。第二类人今世是痛苦的,后世也是痛苦的,有这样一种意思。第三种是今明后暗,今明就是

14、讲到了今生当中快乐,但是最终是一种痛苦的自性。第四种是今暗后明,就是今生当中痛苦,但是后世当中他可以很快乐的。就是说在后世当中到达快乐的程度,称之为至圆满。四种类型当中,国王当做第一种,实际上也是教诲我们后学者,也是尽量争取做第一种。为什么针对国王说,你当做第一种呢?因为国王在现世当中已经是明,快乐的自性了,就要争取后世也快乐。所以今明后明至究竟。今生当中已经快乐,后世当中也快乐,应该做这种人。针对我们来讲,将就可以说今明后明。因为今生当中没有遇到非常大的违缘、困顿的缘故。从这方面可以大概去安立。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如果我们的现状,已经不是明了,再让我们去选择,那么如何选择?就要选择今暗后明。今

15、生当中我们是一种痛苦的自性,但是应该在今生当中通过修持善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力争达到今暗后明的阶段。就是说,至于今暗后暗和今明后暗两个类型实际上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力争做到今生快乐后世也快乐,或者说,今生虽然不是那么快乐,一生当中都疾病缠身,或经常性地遇到很多违缘等等。虽然今生当中比较黑暗、痛苦,但是我们应该力争在后世当中,获得善趣或者解脱道、往生极乐世界等果位。此处的明和暗按照注释的意思就是第一层意思,明和暗理解成快乐和痛苦。还有一种比较隐藏的意思。明和暗有些时候也是善和恶,可以这样理解。今生也是修善,后世也是修善可以讲,或者这里既有善恶的意思,也有快乐和痛苦的意思。今明后明至究竟,今暗后暗至

16、最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或者我们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种结果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第一种今明后明,这个今明应该是通过前世的善业,如果前世没有善业。今生当中不会成熟善业的果,也不可能在今生当中非常快乐,或者自己的善根非常敏锐。今明基本上和前世的善恶、修行,或者福报有关。后明,基本上就是属于后世我们要达到哪一种目标?后明也是因缘法。如果要想在后世达到快乐,或者达到解脱的层次,必须要在今生当中修持善法。所以说,今明是因为前世的善业,后明就关系到现在我们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今明,但是现在不修法就变成后面的今明后暗了。如果我们想要今明后明,因为前世已经过去了,我们基本上没办法转变,虽然有今明,或者今暗

17、的情况,但是后明,或者后暗现在可以抉择,能够去积极的实行。如果我们想要后明,必须要在今生当中努力地修持善法。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就是说,他在前世当中做了一个很强的善业,或者做了一个很强的恶业,这个果到今生还没有成熟完,会在下一世继续成熟。此处我们主要不是从这个角度讲,这里主要是说,今生当中的快乐主要是前世的业所引发的,后世当中的快乐主要是靠今生当中的精进与否。如果今生我们很精进,后世一定有所转变。今明后明里面也隐藏了对于国王的教诫。龙树菩萨说,今明是因为你以前修的善业,所以今生当国王。你想要后明,必须要在今生当中继续修持善法。如果今生当中不修持善法,造很多的业,实际上也就终止了获得后明的光明道路

18、了。第二种今暗后暗,今暗是因为前世造的恶业,所以导致了今暗。比如说今生当中很多乞丐,或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生活比较悲惨,这方面是今暗。今暗的原因和前面分析的一样。主要是因为前世的行为不当,前世有一些恶业,恶业成熟之后,导致了今暗。在今暗的过程当中,今生中也没有修持善法,所以又导致了后暗,就像前面分析的一样,后暗是因为今生的行为,导致了后世当中的暗或者明,所以如果他今生当中没有修持善业,后世当中非常可能继续导致痛苦悲惨的状态,叫做今暗后暗。就像一个乞丐,今生当中非常悲惨。在当乞丐的时候,也经常偷鸡摸狗,做很多不如法的事情,根本没有培任何的善法,怎么可能后世当中获得快乐呢?这方面就是今暗后

19、暗。这一世当中的弱势群体,虽然他的生活很悲惨,但是对于因果、善法恶法的取舍不屑一顾,很多时候还会对于修行者、佛像,发表一些恶评论,在恶劣的相续当中又种下了以后更悲惨的因。这方面就是讲今暗后暗的情况,或者什么因缘导致的今暗后暗。第三种今明后暗,讲到了今生当中很快乐,但是在快乐的同时,只知道享受、挥霍,做很多非法的事情,导致了后暗。今明是因为以前修的善业,比如说以前修了布施,今生成为大富豪,在成了大富豪的时候,他没有继续去修法,开始坐吃山空,大肆地挥霍自己的福德。今生虽然光明快乐,但是因为没有继续修法的缘故,导致了后暗,在后世当中感受不愉快。或者从修法的角度来讲,虽然有些人今生当中获得了皈依、出家

20、的机会,这是今明,但是在获得了机会之后,并没有好好珍惜,反而通过修法的机缘造了很多非法的罪业。就像前行当中也引用帕单巴尊者的话,“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好好的行持,现在我们所依止的正法很有可能就会变成恶趣因。不是说正法本身会变成恶趣因,而是说我们在行持善法的时候,对于善法本身没有如理如法去做。比如说依止的出家、皈依的身份,然后做很多非法的事情,有可能会成为恶趣之因。这方面也可以理解。我们现在有机会修行善法的时候,应该努力地去行持,力争不会有今明后暗的结果。第四种今暗后明,今暗后明也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因为前世的恶业所导致的今暗。然后在今生当中,他如果醒

21、悟了,开始努力奋发,修持很多的善业。通过善业的成熟,后世当中也能够获得光明快乐的果位。或者说,今暗,是今生的前半生当中,他做了很多为非作歹非法的事情,后面突然醒悟,抛弃了以前的罪业,开始努力地修持后世的资粮善根。通过自己的努力,彻底改变了自己恶业的相续,通过善业的成熟,后世往生极乐世界,或者获得善趣果位、获得修法的机会。这些都称之为今暗后明。这里讲到了四类人。对于国王而言。因为他已经是今明,所以应该做第一种,尽量做到今明后明。对我们而言,就看自己现在是今明还是今暗。如果是今明,就做第一种人;如果是今暗,就做第四种人。至于第二和第三,这是不能选择的。己二、教诫表里如一之精进:精进应该表里如一是最

22、好的。当知人类如芒果:外似成熟内未熟,内成熟外似未熟,内外未熟内外熟。这里讲到了人和芒果之间的相似之处。芒果有四种情况,人也有这四种情况。首先我们来看芒果的四种情况。第一种“外似成熟内未熟”,外面看起来似乎已经熟了,里面还是生的。不单单是芒果,西瓜等其他的东西都会有这种情况,外面看起来很熟的,里面实际上还是生的,这种有很多。第二种“内成熟外似未熟”,虽然芒果里面已经熟透了,但是从它的外表看起来好像还是生的。这是内熟外生。第三种“内外未熟”,里面是生的,外面看起来也是生的。第四种“内外熟”,里面已经熟透了,外表看起来也是熟透了。这是讲芒果的四种情况。对照修行人也有这样四种情况。第一种,外似成熟内

23、未熟,就是说从外表上看起来很如理如法。不管他走路、说话的方式,或者在别人面前显现的对于上师的信心、菩萨道的热情,好像非常调伏的一个人。实际上内心当中隐藏了很深重的烦恼。不管是由于什么出发点,反正他的内心当中,隐藏很多的邪见、很深的烦恼,在外表当中表现出一个修行很好的样子。这方面就是外似成熟内未熟的情况。也是我们平常说的假修行人。外似成熟内未熟,经常表现成外表成熟的样子,实际上里面根本不具足修行的智慧。第二种,内成熟外似未成熟,就是说里面已经完全成熟了,但是外面没有成熟。比如说历史上的济公活佛等成就者。他们完全证悟了空性、实相,外表显现上就是疯疯癫癫的样子,吃肉喝酒等等,已经完全证悟了,但是外表

24、还是一个凡夫人的样子,这个情况也是非常多。有些时候我们可能会想作为一个成就者,有什么必要这样做,对自他有什么帮助吗?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对自他有帮助,至少从某个角度来讲有必要。第一个必要,我们说有些修行者,里面修行很好,为了让修行更加增上圆满,不适合过早暴露,所以他就通过隐藏自己功德的方式,在外表上显现出非常不如法的样子,实际上他是通过这种外相来保护他的内证。有些时候虽然有了证悟,但是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如果过早的暴露,或者接触很多外境,对他的境界的增上会有某种影响,从这个角度考虑,有时候会在外面显现没有成熟的样子。第二个必要,外面疯疯癫癫的行为也是为了调伏某一类特殊的所化。因为有些所化通过直

25、接的讲经说法,没有办法调伏,但是显现疯癫行,游戏神通有时直接就调化了,这也有必要。因为所调化众生根性的缘故,所以也是如是的显现。在汉地普遍有一种说法,如果你要显神通,就是想要涅槃了。很多大德,他在圆寂之前开始大显神通,当他显现神通,暴露身份之后,他就入灭了,这种说法也是很普遍的。或者你要显神通,就显现一个疯癫行,别人不会说什么,就像济公活佛一样,他就是说是显现神通,也没有很快的圆寂,就是显现疯癫行,游戏神通度化众生。汉地的很多大德也是通过显现这样的方式度化众生。第三个必要,主要是引导后学观清净心。为什么就是说内成熟外似未成熟就可以引导我们观清净心呢?因为通过他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从外表上你是看

26、不出一个人的内心证悟与否。你看这个地方讲,内成熟外似未熟,外表上看起来和一个凡夫人一模一样,也许有些时候做的比一般的凡夫人还过分,但是他里面安住菩提心和实相的证悟。像这样,我们敢不敢凭着对一个人外表的表露,就马上确定说,因为这个人外表非常不如法的缘故,里面一定是一个凡夫人,或者可恶的人。如果我们没学这个教义,可能我们敢这样说,但是学了教义之后,知道在四种人当中,有一种人显现成为内成熟外似未熟。我们如果知道了,这个人实际上是一个大证悟者。比如在佛教历史上,内地有很多历史,藏地也有很多历史,印度很明显的是平时我们讲的比较多的八十四位成就者,八十四位成就者当中都是证悟的人,但是显现非常如法的并不多。

27、显现了很多行持非法的人,有妓女、屠夫、小偷等人。从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一个是真正值得恭敬皈依的对境,但是后面传记出来了,我们一看这些人在显现了所谓不如法行为的表相之下,他有完全成熟的智慧。我们会有一种警醒的态度,不要因为看到了某某人的外表,马上就对他诽谤、指责,实际上只是让自己造业而已,没有必要。我们怎什么知道有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有很多修行者曾经显示了这种行为,所以第三大必要,就是为了警醒我们,让我们不要以貌取人,应该观清净心。别人外表不如法,也许他是有必要在我们这个团体当中游戏神通,通过这个方式来度化我们,非常有可能。针对单个修行人来讲,通过这样的示现,能够得到一些新的东西,尤其是不敢轻视任何

28、人,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对我们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第三种,内外未熟,里面烦恼很粗重,外表也是烦恼很粗猛的相,内外一致,叫做内外都没有成熟。很多世间人,里面的烦恼炽盛,外面也显现出非常不如法,杀生、偷盗、邪淫等等,像这样做了很多不如法的行为。第四种,内外熟,里面已经圆满证悟了法性,外面也是显现很如法。比如说法王如意宝、龙树菩萨等大德,实际上里面证悟了空性,外面也显现了比丘持戒这种非常如理如法的样子。这种大德会让别人一看就生起信心,越接触越有信心,因为他内外都成熟了。这个方面就是讲到了四类。再回到科判“教诫表里如一”,上师讲记当中讲,应该选择第四种内外熟,就是说里面对上师三宝有信心,外表也是如理如

29、法的守持居士、出家人的戒律。作为初学者,完全做到这一点可能还是不太现实,但是我们要发愿最终达到内外皆成熟的情况。内外熟和内熟外生两种都是已经证悟了,只不过是从度化众生,或者显现功德的角度来讲分了两类,所以说这两类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至于其他两种,外似成熟内未熟的第一种和内外未熟的第三种,也有分别。内外未熟是完全不可取的,应该抛弃的。稍微值得商榷的是第一种外似成熟内未熟,实际上我们很多修行者都是内未熟的,如果我们内未熟,在外表上也表现得未熟,这个时候自己内心当中没有境界,外表当中也没有如理如法的行为,这方面的内外未熟不可取。对于外似成熟内未熟,这个方面有一点点我们可以去参考的地方。是什么呢?

30、因为初学者内心当中还具有很强的烦恼,如果有必要的话,在外表上也可以显现得如理如法。有些时候实在不行,我们就装一下外表,就是在别人面前装一下我是一个佛弟子,不应该在外表上面过于放荡,腐败的行为不要做。虽然我们内心的智慧没有成熟,但是应该怀一个惭愧心。前面我们讲外似成熟内未成熟不可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是里面没有成熟,但是故意表现出一种有功德的样子,让别人来恭敬供养。因为他内心当中没有惭愧的缘故,所以完全不可取的。如果我们虽然没有内熟,但是有一个惭愧心,出于保护佛法形象的必要,出于保护其他的人信心的必要,我们内心当中虽然有烦恼,但是在惭愧心的推动之下,外表上面守持一些比较如法的行为,仍然是可取的

31、。在这几种情况当中,我们稍微分析一下,至于详细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情况思考之后再做定夺。戊五(禅定)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后行。己一(加行)分二:一、断除违品散乱;二、修行同品四无量。庚一(断除违品散乱)分四:一、断除对境之散乱;二、断除世间八法之散乱;三、断除财物之散乱;四、断除受用之散乱。辛一(断除对境之散乱)分二:一、以转变内想之方式禁护根门;二、以知对境之法相方式而断除贪执。第一个科判“转变内想”的意思就是讲,通过观察这些必要性,把我们内心当中的想法转变了,然后通过自己转变了内心,安住在如理如法的作意,以这个方式来禁护我们的六根,第二个科判是“以知对境之法相”,就是说我所贪

32、著对境的法相,比如是不净、无常的。因为我了知了对境的无常、不净等等的方式,所以断除对于所贪境的贪执,叫做知对境之法相方式。壬一(以转变内想之方式禁护根门)分四:一、教诫防护根门不贪他女人;二、教诫护根门防止其他欲妙;三、未护根门之过患;四、佛陀赞叹护根门。癸一、教诫防护根门不贪他女人:作为一个凡夫人,守护自己的根门非常重要。不然长期行持善法有一定困难。因此作者教诫国王说:切莫眼瞧他妻室,若睹亦随其年龄,作母女儿姊妹想,若贪真观不净性。教诫乐行王以及其余的男性修行者,“切莫眼瞧他妻室”,就是说不要通过贪欲心故意去观瞧,除了自己妻子以外其他人的妻室。如果不小心看到了之后,“若睹亦随其年龄”,就跟随她的年龄。如果是比自己大很多的,像这样作母亲想;如果比自己小很多的,就作女儿想;如果和自己的年龄差不多的,就作姊妹想,自己的姐姐或者自己的妹妹。看到之后,如果说做了观想还是不行,“若贪”,还是产生了贪欲,下面讲“真观不净性”,应该真实观想他们的身体不清净的自性,让我们来断掉断除贪欲心。这是针对男性修行者,尤其是针对在家的男性修行者的一个教授。如果针对女性的,就把这些意思反过来,不要眼瞧除了自己丈夫以外其他女人的丈夫。如果看到了,随着他的年龄,比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